2021-2022学年广东省潮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东省潮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7g,6B,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有,【答案】D,【答案】B,【答案】A,【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潮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1. 下列历史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刻舟求剑 B. 司马光砸缸 C. 铁杵磨成针 D. 火烧赤壁
2. 为防止面粉加工厂发生爆炸,应张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3. 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中国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坚持绿色出行 B. 废旧电池回收处理
C. 教科书循环使用 D. 大量开采化石燃料以缓解能源危机
4. 最早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 法国的拉瓦锡 B. 英国的汤姆生
C. 瑞典的舍勒 D. 意大利的阿伏伽德罗
5. 我们用水银体温计测温时,发现水银柱上升,合理的解释是( )
A. 原子数目变多 B. 原子在不断运动 C. 原子间隔变大 D. 原子发生了分解
6. 化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 取用固体药品
B. 闻药品味道
C. 点燃酒精灯
D. 滴加液体
7.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了铷原子钟。如图是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非金属元素 B. 原子的质量是85.47g
C. 元素符号为Rb D. 原子核内有37个中子
8. 全硼富勒烯团簇(B40)有分子结构像中国红灯笼(如图)。B40属于( )
A. 单质
B. 氧化物
C. 酸
D. 盐
9. 三氧化二碳(C2O3)是某星球大气的成分之一,其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有毒 B. 可以燃烧 C. 密度比空气的小 D. 能还原氧化铁
10. 石油古称“洧水”,《汉书》中“高奴县洧水可燃”、《梦溪笔谈》中“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下列关于“洧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具有可燃性 B. 是一种黏稠状液体
C. 是可再生能源 D. “其烟”的主要成分为炭黑
11. 一种无色气体X与炽热的木炭反应,得到另一种无色气体Y,Y在加热条件下与一种黑色固体反应又得到X和一种亮红色固体,则气体X和Y是( )
A. X是CO,Y是CO2 B. X是CO2,Y是CO
C. X是O2,Y是CO2 D. X是O2,Y是CO
12. 如图是工业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C. 图中能表示氢分子的是“”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13.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0
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
待测
8
6.4
A. 待测值为0.6 B. 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
C. 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 D. 甲一定是化合物
14.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室酒精着火,用湿布覆盖在上面,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C. 液化石油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 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15. 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16. 化学源于生活,化学改变生活。请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古代发明了燃松脂取炭黑造墨。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长时间保存而不变色,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 ______ 不活泼。
(2)涂擦3%医用双氧水给皮肤创口消毒时,会有许多小气泡产生,发生这一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______ 反应。
(3)罐头食品常用的金属包装材料表面镀锡。锡能与盐酸反应,常温下锡表面能形成氧化物保护膜,由此可判断锡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 ______ (填“强”或“弱”)。
(4)山区修建公路用到的炸药TNT的化学式为C7H5(NO2)3,每个TNT分子由 ______ 个原子构成,TNT中所含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 。
17. (1)NSR技术通过BaO和Ba(NO3)2的相互转化实现NOx(氮氧化物)的储存和还原,能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过量条件下的NOx排放。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①还原时还原尾气可以是CO、H2等,存在如下反应:5CO+Ba(NO3)2=N+X+5CO2。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______(填“升高”或“降低”),X的化学式是 ______。
②储存时,部分N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吸收NOx(如NO、NO2)的物质是 ______。
(2)反应物相同时,有多种因素能影响生成物的种类,如:反应条件、反应物的质量关系等。图2为两个反应的微观过程。
①写出反应生成A和B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②在高温条件下,当两种反应物质量比为 ______时,最终产物是C。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该装置有一处错误,其错误之处为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要能达到“随开随起,随关随停”,需要选用的仪器和实验用品有G和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若选用的收集装置是C,则二氧化碳应从______端(填导管的序号)进入.
(4)我们发现H装置中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
(5)小明同学以废弃的“棒棒冰”塑料管为材料,制成的气体发生装置(各部分连接紧密,如图I所示).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有:能控制反应速率和______.(写一点即可)
19. 图1是实验室净化天然水的流程:
(1)原理分析:
①请从“沉降”、“蒸馏”、“蒸发”、“吸附”、“过滤”中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填写在上述图1方框内A、B的空白处。
②自来水厂可利用明矾【KAl(SO4)2⋅12H2O】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请计算KAl(SO4)2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KAl(SO4)2⋅12H2O中含有的带电的原子团是 ______ (填离子符号)。
(2)操作过程:在过滤后,同学们发现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写出一个即可)。
(3)迁移应用:如图2,水是实验室常见的一种试剂。
①图2,A实验中检验试管1内气体时发出尖锐的爆鸣声,故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先 ______ 。
②图2,B中烧杯内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产生大量的热,达到白磷燃烧的温度,引起白磷燃烧,写出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0.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从含有Al2(SO4)3、CuSO4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设计流程如图所示: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所有玻璃仪器为 ______。
(2)Ⅰ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3)Ⅱ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的目的是 ______,有关反应的现象为 ______。
(4)固体A的成分是 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溶液B中所含的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是 ______。
21.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化学方法测定一种碳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同学们称取了5.8g碳铁合金样品,投入装有10.0g足量稀盐酸的烧杯(烧杯质量也为10.0g)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烧杯(包括烧杯内的物质)进行了四次称量,称量数据记录如下表:
反应时间
t0
t1
t2
t3
烧杯及烧杯内物质总质量/g
25.8
25.7
25.6
25.6
(1)反应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为 ______g。
(2)这种碳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
(3)铁的合金分为生铁(含碳量为2%−4.3%)和钢(含碳量为0.03%−2%)两大类,则该样品属于 ______。
(4)有同学提出:灼烧可使碳铁合金中的碳变为CO2挥发掉,灼烧后碳铁合金样品的质量会减轻。可是他们将一定量的碳铁合金样品灼烧后,发现质量反而增加了很多。其原因是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刻舟求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司马光砸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火烧赤壁,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刻舟求剑、司马光砸缸、铁杵磨成针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B
【解析】解:面粉加工厂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性的面粉粉尘,为防止引燃粉尘发生爆炸,故要严禁烟火.
A、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故A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B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故C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D错误.
故选:B.
根据图标所表示的含义来考虑,并结合面粉加工厂应注意的事项进行回答本题.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A、坚持绿色出行,减少使用私家车对环境的污染,故A符合这一理念;
B、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会减少废旧电池对土壤、水源的污染,故B符合这一理念;
C、教科书循环使用,可以节约资源,故C符合这一理念;
D、大量开采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应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利用新能源,故D不符合这一理念。
故选:D。
根据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答案】A
【解析】解:A、法国的拉瓦锡最早利用天平作为工具,用定量的方法测定并得出空气的组成,所以正确。
B、英国的汤姆生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电子,所以B错误。
C、瑞典的舍勒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所以错误
D、意大利的阿伏伽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所以错误。
故选:A。
根据各位科学家的突出贡献判断.
了解化学历史,可以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化学考查的基本考点.
5.【答案】C
【解析】解:用水银体温计测温时,发现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
故选:C。
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分子(或原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或原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或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或原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在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或试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故A正确;
B、闻气体气味不能将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要用手在瓶口扇动,让少量气体进入鼻孔,故B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故C错误;
D、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或接触试管壁,滴管要垂直悬空滴加液体,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取用固体粉末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闻气味的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点燃酒精灯的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的注意事分析解答。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7.【答案】C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而不是原子的质量是85.47g,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为Rb,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37;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不是质子数的两倍,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不等于37,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B40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属于氧化物、酸、盐。
故选:A。
本题较为简单,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不同类物质的组成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9.【答案】C
【解析】解:A、由于CO具有毒性,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是一种有毒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于CO具有可燃性,而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具有可燃性,在O2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于三氧化二碳(C2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3=72,72>29,则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于CO具有还原性,而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根据题意,利用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的提示信息,对选项中的叙述进行评价.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能燃烧,能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而生成二氧化碳;由三氧化二碳(C2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相对比,可确定密度与空气的大小.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提取典型信息,迁移已有知识对新的物质性质进行推断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C
【解析】解:A、石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B、石油是一种黏稠状液体,该选项说法正确;
C、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石油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石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是一种黏稠状液体,是不可再生能源,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答案】B
【解析】解:二氧化碳气体与炽热的木炭反应,得到另一种无色气体一氧化碳:CO2+C2CO
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与氧化铜发生反应:CO+CuOCu+CO2,此实验中,黑色氧化铜被还原成红色的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故选:B。
此题考查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之间的相互转化,熟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A
【解析】解:由工业上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H2O−高温CO+3H2。
A、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因此,该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故A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故B正确;
C、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因此图中能表示氢分子的是“”,故C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故D正确。
故选:A。
根据工业上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逐项分析解答。
分子的微观示意图,可以反应出分子的构成,由分子的构成可推断物质的组成;根据物质的组成可对判断物质的类别。
13.【答案】D
【解析】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3.2g=6.8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8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8g−4.8g=3.2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6.4g−2.8g=3.6g;由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待测的数值为0.3g。
A、待测值为0.3,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6.8g:3.6g≠1:2,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4.【答案】A
【解析】解:A、实验室酒精着火,用湿布覆盖在上面,是为了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液化石油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遇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气体受热密度变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防止爆炸的措施、促进燃烧的方法、灭火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B
【解析】解: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钾元素存在于固体中,其质量不变,但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直到反应完不变,因此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故错误;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锰元素存在于固体中,其质量不变,但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直到反应完不变,因此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不变,故正确;
C、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当高锰酸钾分解完毕,则不再减小,剩余固体不会是0,故错误;
D、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高锰酸钾反应完,则保持不变而不会减小,故错误。
故选:B。
根据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可知: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高锰酸钾反应完,则不变;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当高锰酸钾分解完毕则不变;钾元素和锰元素存在于固体中,其质量不变,而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直到反应完,则不变分析质量分数的变化.
本题考查了学生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及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反应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6.【答案】化学性质 2H2O2=2H2O+O2↑分解 强 21 5:42
【解析】解:(1)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长时间保存而不变色,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填:化学性质;
(2)涂擦3%医用双氧水给皮肤创口消毒时,会有许多小气泡产生,发生这一现象是因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了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分解反应,故填:2H2O2=2H2O+O2↑;分解;
(3)锡能与盐酸反应,而铜不与盐酸反应,故可判断锡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故填:强;
(4)炸药TNT的化学式为C7H5(NO2)3,则每个TNT分子由7+5+(1+2)×3=21个原子构成,TNT中所含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5):(14×3)=5:42,故填:21;5:42.
根据碳的性质、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金属的性质以及根据化学式计算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7.【答案】升高 BaO2NO+O2=2NO2 BaOCO2+H2−催化剂高温高压CO+H2O22:1(或1:22)。
【解析】解:(1)①由化合价原则可知,碳元素由+2价变为+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在5CO+Ba(NO3)2=N2+X+5CO2中,反应前含有5个C原子,11个O原子,1个Ba原子,2个N原子,反应后含有2个N原子,5个C原子,10个O原子,故X中含有1个Ba原子,1个O原子,故X是BaO。
②由物质的变化可知,储存时,部分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在储存时,氧化钡、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了硝酸钡,所以吸收 NOx(如 NO,NO2)的物质是BaO;
(2)①反由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反应生成A和B的化学方程式是:CO2+H2−催化剂高温高压CO+H2O。
②反由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在高温条件下,生成C的反应方程式是:CO2+H2−高温CH2O2,当两种反应物质量比为44:2=22:1(或1:22)时,最终产物是C。
故答案为:(1)①升高;BaO;
②2NO+O2=2NO2;BaO;
(2)①CO2+H2−催化剂高温高压CO+H2O;
②22:1(或1:22)。
(1)①根据化合价原则、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②根据物质的变化分析回答;
(2)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计算质量比。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长颈漏斗 2KMnO4−△K2MnO4+MnO2+O2↑A试管口没有塞棉花 BFCaCO3+2HCl=CaCl2+H2O+CO2↑m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节约药品或废物利用或降低成本或操作方便
【解析】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该实验属于固体加热型,所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该装置的错误之处为试管口没有塞棉花;
(3)根据发生装置要能达到“随开随起,随关随停”就是要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需要选用的仪器和实验用品有G和B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若选用的收集装置是C,则二氧化碳应从m端;
(4)我们发现H装置中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5)以废弃的“棒棒冰”塑料管为材料,制成的气体发生装置,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有:能控制反应速率和节约药品或废物利用或降低成本或操作方便.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2)2KMnO4−△K2MnO4+MnO2+O2↑;A;试管口没有塞棉花.
(3)BF;CaCO3+2HCl=CaCl2+H2O+CO2↑;m;
(4)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5)节约药品或废物利用或降低成本或操作方便.
(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解答;
(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3)根据发生装置要能达到“随开随起,随关随停”就是要固体和液体分离进行解答;
(4)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答;
(5)根据实验装置的优点进行解答.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性质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9.【答案】+3SO42− 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验纯 CaO+H2O=Ca(OH)2
【解析】解:(1)①图1方框内A、B的空白处填写如下所示:
。
故答案为:。
②KAl(SO4)2中钾元素化合价是+1,硫酸根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
KAl(SO4)2⋅12H2O中含有的带电的原子团是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故填:SO42−。
(2)操作过程:在过滤后,同学们发现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故填: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3)①图2,A实验中检验试管1内气体时发出尖锐的爆鸣声,故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先验纯。
故填:验纯。
②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故填:CaO+H2O=Ca(OH)2。
(1)净化水时应该先沉降。
蒸馏能够得到蒸馏水。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KAl(SO4)2⋅12H2O中含有的带电的原子团是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2)在过滤后,同学们发现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3)图2,A实验中检验试管1内气体时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气体不纯,故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先验纯。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答案】烧杯、漏斗、玻璃棒 Fe+CuSO4=FeSO4+Cu完全除去固体A中的铁,使得到的铜粉更纯 有气泡产生,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Fe、CuAl2(SO4)3、FeSO4
【解析】解:(1)操作①是将固体A与溶液B分离,操作①的名称为过滤,过滤操作中用到的所有玻璃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
(2)Ⅰ中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3)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与稀硫酸,所以Ⅱ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的目的是:完全除去固体A中的铁,使得到的铜粉更纯;有关反应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4)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加入的铁是过量的,所以固体A的成分是:Fe、Cu;溶液B中所含的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是:Al2(SO4)3、FeSO4。
故答案为:(1)烧杯、漏斗、玻璃棒;
(2)Fe+CuSO4=FeSO4+Cu;
(3)完全除去固体A中的铁,使得到的铜粉更纯;有气泡产生,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4)Fe、Cu;Al2(SO4)3、FeSO4。
(1)根据操作①是将固体A与溶液B分离,以及过滤操作中用到的所有玻璃仪器进行分析;
(2)根据I中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
(3)根据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进行分析;
(4)根据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加入的铁是过量的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实验目的、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0.2生铁 碳减少的质量远小于铁转化为氧化物增加的氧元素的质量
【解析】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0.0g+10.0g+5.8g−25.6g=0.2g;
(2)解:设合金中含有铁的质量为x
Fe+2HCl=FeCl2+H2↑
56 2
x0.2g
56x=2x x=5.6g
则5.6g5.8g×100%=96.6%
答:这种碳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96.6%;
(3)根据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可以得出碳的质量分数为3.4%,因此该合金属于生铁;
(4)碳在燃烧的过程中,铁同时也被氧化,将一定量的碳铁合金样品灼烧后,发现质量反而增加了很多,原因是碳减少的质量远小于铁转化为氧化物增加的氧元素的质量。
(1)根据烧杯中物质总质量的变化得出氢气的质量分析;
(2)根据氢气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铁的质量,进而计算质量分数;
(3)根据计算该合金中的含碳量进行分析;
(4)根据合金中碳会燃烧生成气体进行分析。
本题是借助于数学模型,利用图表的方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6,【答案】C,【答案】B,【答案】D,【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g,【答案】B,【答案】D,【答案】A,【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则Ni的化合价为,72g,【答案】A,【答案】C,【答案】B,【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