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华夏造物历史悠久,《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炼生铁B. 晒海盐C. 钉木舟D. 织衣布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闻气体的气味D. 滴加液体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有关能源与环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煤炭的脱硫处理能有效减少酸雨的产生
B. 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能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C. 使用新型可降解的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
D. 天然气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可减缓温室效应
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如图是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钛属于金属元素
B. 钛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g
C. 钛原子中的质子数为22
D. 钛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
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必须严禁烟火
B. 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
C. 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中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
D. 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氢气球在高空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B. 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 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清肺排毒汤”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死亡风险,麻黄是其重要成分之一,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C10H15N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麻黄与麻黄碱均属于纯净物
B. 麻黄碱由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 麻黄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由麻黄碱的组成元素可知,麻黄碱可以燃烧
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下列认知有误的是( )
A. “薪草”“膏油”是可燃物B. “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C. “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D. “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g氢气与9g氧气反应一定生成10g水
C. 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此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 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错误的是( )
A. 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CO中毒,是因为CO难溶于水
B.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构成不同
C. 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D. 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是因为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
科学家近年来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和Ni基催化剂”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如图是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中涉及三种氧化物B. 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2:3
C. 反应前后有两种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D.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
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B. 乙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 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D. 丁一定是化合物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AB. BC. CD. D
在已经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向烧杯中各加入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然后在左右两盘的烧杯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下列实验现象不可能观察到的是( )
A. 天平指针开始偏向放铁粉的烧杯一边B. 只有铁粉有剩余
C. 天平指针最终偏向放锌粉的烧杯一边D. 只有锌粉有剩余
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 AB. BC. CD. D
如图是KCl、KNO3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NO3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
B. t1℃时KNO3的溶解度是70
C. 在t1℃时,100gKNO3饱和溶液和100gKCl饱和溶液,KCl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大于KNO3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
D. 在t2℃时,欲使KNO3、KCl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到t℃时,析出晶体的质量KCl一定小于KNO3
下列图象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
A. 高温煅烧石灰石
B. 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 向一定质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D. 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金属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应用广泛,中国制造,让世界瞩目!
(1)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
①祝融号着陆后,展开太阳能板,驱动仪器正常运转,太阳能板主要成分是单晶硅,常温下硅元素与碳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其原因是 ______。
②铝合金被广泛用于航天,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比纯铝 ______(填“高”或“低”)。
(2)制造港珠澳大桥需要大量的钢铁,请写出一种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 ______。铝的活动性比铁强,而铁却易生锈,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 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3)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
①5G基站供电系统多用铜作导线,因为铜具有良好的 ______性和延展性。
②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呈蓝色,滤渣中一定含有 ______,滤出的滤液中一定含有金属离子是 ______。
人类在向大自然获取物质和能源的过程中,对物质的循环产生影响。由于人类过度开采使用地下碳(主要是化石燃料),打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CO2的排放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1)捕集、利用和封存CO2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途径。矿物质碳化封存的反应之一是氧化镁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利用催化剂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X,是实现碳中和的另一路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MnO2X+H2O,X的化学式为 ______。
(3)低碳冶金:氢基熔融冶金技术是利用氢作为还原剂代替碳还原剂,从而实现减少CO2排放的目的,实现低碳冶金,氢基熔融还原生产高纯铸造生铁的主要流程如图:
①燃烧区的作用是 ______,燃烧区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还有 ______(填化学式)。
②还原区的反应除3CO+Fe2O3−高温2Fe+3CO2,另一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③从环境保护角度,与高炉炼铁技术相比,氢基熔融冶金技术的优点 ______。
(4)氢能源的开发:如图是利用ZnO和Fe2O3为催化剂制取氢气的一种方法。“循环制氢体系”涉及的能量转化是由太阳能转化为 ______能,请写出该体系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5)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超临界CO2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填序号)。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水与溶液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家庭生活中常用净水器,净水器滤芯中可用 ______去除水中杂质。
(2)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可以除去衣物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 ______作用。
(3)下表是碳酸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①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属于 ______物质(“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
②小东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若使烧杯③中的溶液达到饱和,至少需再加入 ______g碳酸钠;升温至60℃时,烧杯④中会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
③20℃时,将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底部的粉末减少,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______(填字母序号),该物质形成的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 ______。
A.氢氧化钠
B.碳酸钙
C.硝酸铵
D.氯化钠
(4)现有Br2+2NaI=I2+2NaBr、Cl2+2NaBr=Br2+2NaCl两个反应,其反应规律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类似,则Br2、Cl2、I2三种非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大到小为 ______。
制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如图是制备高纯硅的一种工艺流程: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过滤所得粗硅应充分洗涤,以除去表面可能吸附的HCl和______(填化学式)。
(3)反应Ⅱ的基本类型属于______;反应Ⅱ要在无氧气环境中进行,原因是______(答出一种即可)。
(4)上述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室有如图装置:
(1)仪器①的名称 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以选择装置 ______作为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图F装置在化学中有“万能瓶”的美称,若用该装置收集O2,则O2从 ______端进入,如何检验F装置中的氧气已收集满 ______。
(3)B、C装置均可作为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与B相比,选用C装置的突出优点是 ______。实验过程中关闭开关,多孔隔板处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用字母e、f、g对如图所示现象进行排序)。
某兴趣小组探究镁条与稀盐酸的反应。
(1)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镁条的目的是 ______。
(2)将打磨后的镁条放入稀盐酸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灰白色沉淀”产生的异常现象。
【提出问题】灰白色沉淀可能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Mg(OH)2受热分解生成MgO和H2O;变色硅胶遇水由蓝色变为粉红色;碱式氯化镁【Mg(OH)Cl】不溶于水,受热易分解生成MgO和HCl气体。
【提出假设】甲同学认为灰白色沉淀中不含MgCl2,你认为原因是 ______。
乙同学认为灰白色沉淀中可能含有:猜想Ⅰ:Mg;猜想Ⅱ:Mg(OH)Cl;猜想Ⅲ:Mg(OH)2。
【实验探究】乙同学将灰白色沉淀洗涤、干燥后,分别置于编号为①②③的试管中。
【实验反思】①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色,是因为 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实验2中滤纸条变红是由于 ______,生成HCl气体的原因是 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他们取了6g石灰石(其中杂质不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入烧杯中,再将80g稀盐酸分4次加入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不考虑CO2溶解于水)。
(1)表格中m的值为 ______。
(2)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恰好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炼生铁,生铁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晒海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钉木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织衣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晒海盐、钉木舟、织衣布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A
【解析】解:A、导管口出现气泡,说明装置不漏气,该选项正确。
B、为了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应该在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水,该选项不正确。
C、不能把鼻孔凑到瓶口闻气味,该选项不正确。
D、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该竖直悬空,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A、导管口出现气泡,说明装置不漏气。
B、为了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应该在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水。
C、不能把鼻孔凑到瓶口闻气味。
D、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该竖直悬空。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3.【答案】D
【解析】解:A、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含化石燃料的燃烧,为减轻二氧化硫对空气的危害,应对燃煤脱硫处理、对汽车尾气净化,正确;
B、废弃电池中的汞等重金属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所以废旧电池应回收利用,正确;
C、塑料制品易造成白色污染,为减少“白色污染”,应回收废弃塑料、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正确;
D、天然气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减缓温室效应,错误;
故选:D。
A、根据酸雨的成因分析;
B、根据废弃电池中的汞等重金属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分析;
C、根据白色污染是成因分析;
D、根据温室效应的成因分析.
能源、环境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成为中考的焦点.
4.【答案】B
【解析】解:A、钛元素是金属元素,该选项正确。
B、钛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单位不是g,该选项不正确。
C、钛原子中的质子数为22,该选项正确。
D、钛元素核外电子层数是4,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该选项正确。
故选:B。
A、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B、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
C、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D、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几,所处周期就是几。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5.【答案】B
【解析】解: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产生可燃性气体与粉末,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遇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必须严禁烟火,做法符合安全要求;
B、酒精属于可燃物,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可能发生爆炸,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中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做法符合安全要求;
D、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做法符合安全要求;
故选:B。
A、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遇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遇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火灾逃生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遇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防止爆炸的措施、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是因为氢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C10H15NO),还含有其他物质,所以麻黄属于混合物,选项说法错误;
B.麻黄碱是由麻黄碱分子构成的,每个麻黄碱分子是由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选项说法错误;
C.麻黄碱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5):14:16=120:15:14:16,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选项说法错误;
D.麻黄碱(C10H15NO)是由碳、氢、氮、氧元素元素组成的,可以燃烧,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解: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该选项正确。
B、“同时发火”不能降低“诸船”的着火点,是因为物质的着火点通常是不变的,该选项不正确。
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该选项正确。
D、“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是因为“膏油”的密度比水小,该选项正确。
故选:B。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9.【答案】D
【解析】解:A、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故A错;
B、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2H2+O2−点燃2H2O,
4 32
恰好完全反应时,氢气和氧气质量比是1:8,1g氢气与9g氧气反应最多生成9g水,故B错;
C、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C错;
D、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所以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进行分析
C、根据溶液的特点进行分析;
D、根据化合物的定义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概念方面的知识,比较简单。
10.【答案】B
【解析】解:A、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CO中毒,是因为CO难溶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墨是用炭黑制成的,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是因为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墨是用炭黑制成的,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刚石的硬度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CO难溶于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C
【解析】解:A、由图示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O2−催化剂2CO+2H2,该反应中CO2和CO是氧化物,故该反应中涉及两种氧化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CO2−催化剂2CO+2H2可知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2:2=1: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CO2−催化剂2CO+2H2可知,甲烷中碳元素化合价是−4,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是+4,一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是+2,氢元素由反应前的+1价变成反应后的0价,故反应前后碳、氢有两种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CO2−催化剂2CO+2H2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A、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分析;
B、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生成物中的分子的个数比;
C、单质中元素化合价是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D、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答案】AB
【解析】解:A、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9%−17%):(41%−25%)=1:18,该选项不正确;
B、乙反应前后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不是催化剂,该选项不正确;
C、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该选项正确;
D、丁分解生成甲、丙一定是化合物,该选项正确。
故选:AB。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3.【答案】CD
【解析】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铁粉能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铜粉不能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分别取样加入适量的水,搅拌,难溶于水的是碳酸钙,溶于水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D、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可先溶解,再蒸发溶剂结晶,最后进行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D。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4.【答案】D
【解析】解:A、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锌的反应速率快,所以开始时指针要偏向铁一方,故A说法正确;
若酸过量,则金属全部参加反应,
设金属的质量为1g
Fe+H2SO4=FeSO4+H2↑
56 2
1g128g
Zn+H2SO4=ZnSO4+H2↑
65 2
1g265 g
B、根据计算可以知道,等质量的硫酸消耗的锌粉的质量要多,所以铁粉可能有剩余,故B说法正确;
C、可以看出相同质量的锌和铁与足量的硫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质量比锌多,故天平会指向加锌的一方,故C说法正确;
D、根据计算可知道等质量的硫酸消耗的锌粉的质量要多,所以铁粉可能有剩余,而不可能看到只有锌粉剩余,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根据物质之间的反应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从酸过量和金属过量两个方面分析.如果硫酸是少量的,则产生的氢气量是由硫酸决定,产生相同的氢气,有金属剩余,天平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锌刚好反应完,铁有剩余.如果硫酸过量,则产生的氢气量由金属决定,由于金属的质量相同,产生的氢气量放入铁的多,最后天平指向放锌的一边.
本题考查了金属与酸反应与物理知识的结合,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酸过量或金属过量的角度进行.
15.【答案】C
【解析】解:A、图中实验,溶质的种类不同、溶剂的种类不同,不能用于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故选项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不能探究燃烧条件之一需要可燃物,故选项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C、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后,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第二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可用于探究探究铁钉生锈时O2是否参与反应,故选项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D、图中实验,金属的种类不同、稀盐酸的浓度不同,不能用于比较Zn和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选项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故选:C。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6.【答案】C
【解析】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温度不能确定,溶解度也不能确定,故A错误;
B、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KNO3的溶解度是70g,故B错误;
C、在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所以100gKNO3饱和溶液和100gKCl饱和溶液,KCl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大于KNO3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故C正确;
D、在t2℃时,欲使KNO3、KCl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到t℃时,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多少;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饱和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程度。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CD
【解析】解:A、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最终固体是氧化钙和杂质,即最终固体质量不是0,该选项不正确。
B、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比是3:2,该选项不正确。
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导致溶液质量减小,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氢氧化钙部分溶解,溶液质量增大,最终溶液质量小于原溶液质量,该选项正确。
D、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增大,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溶解,溶液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正确。
故选:CD。
A、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B、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比是3:2。
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
D、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增大,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溶解。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答案】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高 制成合金等 4Al+3O2=2Al2O3 导电 银 镁离子、铜离子
【解析】解:(1)①祝融号着陆后,展开太阳能板,驱动仪器正常运转,太阳能板主要成分是单晶硅,常温下硅元素与碳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其原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故答案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②铝合金被广泛用于航天,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比纯铝高。
故答案为:高。
(2)制造港珠澳大桥需要大量的钢铁,一种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是制成合金等。铝的活动性比铁强,而铁却易生锈,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铝能和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l+3O2=2Al2O3。
故答案为:制成合金等;4Al+3O2=2Al2O3。
(3)①5G基站供电系统多用铜作导线,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故答案为:导电。
②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呈蓝色,说明硝酸铜没有或部分反应,滤渣中一定含有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银,滤出的滤液中一定含有金属离子是反应生成的硝酸镁中的镁离子和硝酸铜中的铜离子。
故答案为:银;镁离子、铜离子。
(1)常温下硅元素与碳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其原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铝合金被广泛用于航天,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比纯铝高。
(2)制造港珠澳大桥需要大量的钢铁,一种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是制成合金等。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铝能和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3)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答案】MgO+CO2=MgCO3 CH4O提供热量 C3H2+Fe2O3−高温2Fe+3H2O减少CO2排放(合理即可)化学 2H2O−ZnO,Fe2O3太阳能2H2↑+O2↑BD
【解析】解:(1)氧化镁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CO2=MgCO3。
(2)应前碳原子是1个,反应后应该是1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氧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其中1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氢原子是6个,反应后应该是6个,其中4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X的化学式是CH4O;
(3)①分析流程图可知,燃烧区中氢气、一氧化碳、碳燃烧发出大量热,为还原反应提供热量,则燃烧的作用是提供热量,燃烧区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还有煤粉,主要成分是碳,化学式是:C;
②分析流程图可知,还原区另一主要反应是氢气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水,则化学方程式是:3H2+Fe2O3−高温2Fe+3H2O。
③依据冶炼原理可知,与高炉炼铁技术相比,氢基熔融冶金技术的优点是减少CO2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或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等)。
(4)氢能源的开发:如图是利用ZnO和Fe2O3为催化剂制取氢气的一种方法。“循环制氢体系”涉及的能量转化是由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该体系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ZnO,Fe2O3太阳能2H2↑+O2。
(5)A.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所以它是纯净物。故错误。
B.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所以它可以用来灭火。故正确。
C.超临界CO2流体它的分子也是不断运动的。故错误。
D.超临界CO2流体与普通二氧化碳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故正确。
故答案为:(1)MgO+CO2=MgCO3;
(2)CH4O;
(3)①提供热量;C;
②3H2+Fe2O3−高温2Fe+3H2O
③减少CO2排放(合理即可);
(4)化学;2H2O−ZnO,Fe2O3太阳能2H2↑+O2↑;
(5)BD。
(1)根据氧化镁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X的化学式。
(3)①根据氢气、一氧化碳燃烧分析;
②依据氢气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水分析;
③依据冶炼原理分析。
(4)根据能量的转化和制取氢气的反应写出方程式。
(5)根据超临界CO2流体的特性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流程图的分析能力,主要是利用流程图及常见物质的性质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20.【答案】活性炭 乳化 易溶 1.8有固体析出 ANa+、OH−、H2O(或钠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分子)Cl2>Br2>I2
【解析】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净水器滤芯中可用活性炭去除水中色素、异味等杂质;故答案为:活性炭;
(2)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可以除去衣物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故答案为:乳化;
(3)①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1.8g,大于10g,因此碳酸钠属于易溶物质;故答案为:易溶;
②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8.8g,因此若使烧杯③中的溶液达到饱和,至少需再加入碳酸钠的质量为48.8g−47g=1.8g;由碳酸钠的溶解度可知,温度由40℃升高到6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变小,因此,升温至60℃时,烧杯④中会出现的现象是有固体析出;故答案为:1.8;有固体析出;
③由20℃升高到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变大,20℃时,将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底部的粉末减少,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固体,因此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热量,而碳酸钙难溶于水,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会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氢氧化钠溶于水存在的粒子有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故答案为:A;Na+、OH−、H2O(或钠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分子);
(4)现有Br2+2NaI=I2+2NaBr、Cl2+2NaBr=Br2+2NaCl两个反应,其反应规律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类似,则Br2、Cl2、I2三种非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大到小为Cl2>Br2>I2;故答案为:Cl2>Br2>I2。
(1)根据净化水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除油污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物质溶于水的温度变化以及溶液中所含粒子来分析;
(4)根据反应规律和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类似,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有关溶解度的知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1)SiO2+2MgSi+2MgO;
(2)MgCl2;
(3)置换反应;防止硅被氧化或防止发生爆炸;
(4)HCl
【解析】解:(1)反应Ⅰ中,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硅和镁反应生成硅和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iO2+2MgSi+2MgO。
故填:SiO2+2MgSi+2MgO。
(2)过滤所得粗硅应充分洗涤,以除去表面可能吸附的HCl和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镁。
故填:MgCl2。
(3)反应Ⅱ中,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是置换反应;
反应Ⅱ要在无氧气环境中进行,原因:高温条件下硅能被氧气氧化,氢气和氧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发生爆炸。
故填:置换反应;防止硅被氧化或防止发生爆炸。
(4)上述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HCl。
故填:HCl。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2.【答案】分液漏斗 A2KMnO4−△K2MnO4+MnO2+O2↑; a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处,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gfe
【解析】解:(1)仪器①的名称分液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属于固、固加热型,适合用装置A作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具有助燃性,图F装置在化学中有“万能瓶”的美称,若用该装置收集O2,则O2从端进入,验满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处,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3)B、C装置均可作为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与B相比,选用C装置的突出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用装置C制氢气时,关闭开关,生成气体压强变大,多孔隔板处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g(液面下降)、f(液面继续下降)、e(固液分离)。
故答案为:
(1)分液漏斗;
(2)A;2KMnO4−△K2MnO4+MnO2+O2↑;a;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处,若木条复燃则集满;
(3)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gfe。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3)根据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3.【答案】去除镁条表面的氧化膜 氯化镁易溶于水 稀盐酸 成立 由蓝色变为粉红色 CO2+H2O=H2CO3 HCl气体溶于水使溶液呈酸性 Mg(OH)Cl−△MgO+HCl↑
【解析】解:(1)镁的活动性强,能够在金属表面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氧化镁,用砂纸打磨镁条的目的是去除镁条表面的氧化膜;故答案为:去除镁条表面的氧化膜;
(2)【提出假设】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镁易溶于水,因此反应后的灰白色沉淀不是氯化镁;故答案为:氯化镁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实验1:镁能够与稀酸反应产生氢气,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实验操作中选择的试剂应为稀盐酸;
实验2:加热灰白色固体后,产生了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酸性物质,结合题目中【查阅资料】中的信息,可知灰白色固体中含有碱式氯化镁,猜想Ⅱ成立;
实验3:根据结论可知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受热分解会生成氧化镁和水,因此能够观察到变色硅胶由蓝色变为粉红色;
故答案为:稀盐酸;成立;由蓝色变为粉红色;
【实验反思】①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故答案为:CO2+H2O=H2CO3;
②实验2中滤纸条变红的原因是碱式氯化镁受热分解产生HCl气体和氧化镁,HCl气体溶于水使溶液呈酸性,导致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化学方程式为:Mg(OH)Cl−△MgO+HCl↑;故答案为:HCl气体溶于水使溶液呈酸性;Mg(OH)Cl−△MgO+HCl↑。
(1)砂纸打磨的目的是除锈;
(2)【提出假设】根据氯化镁的溶解性进行分析;
【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进行分析;
【实验反思】①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②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溶液呈酸性。
本题对物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此类题难度较大,要细心进行分析解答。
24.【答案】44.4
【解析】解:(1)由1、2、3可知,20g稀盐酸和碳酸钙完全反应生成6g+20g−25.2g=0.8g二氧化碳,加入60g稀盐酸时碳酸钠完全反应,并且稀盐酸过量,表格中m的值为:6+40−1.6=44.4。
故填:44.4。
(2)最终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60g+6g−63.8g=2.2g,
设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xy2.2g
44100=2.2gx
x=5g
44111=2.2gy
y=5.55g
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5g6g×100%=83.3%。
(3)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氯化钙的质量:5.55g
答:(2)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88.3%;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氯化钙的质量是5.55g。
故答案为:(1)44.4;
(2)88.3%;
(3)5.55g。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表中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选项
气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中的CO
将混合气体点燃
B
除去铁粉中的铜粉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C
鉴别CaCO3、NaOH、NH4NO3固体
分别取样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观察现象
D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硝酸钾
溶解,蒸发溶剂结晶过滤
编号
A
B
C
D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探究燃烧条件之一需要可燃物
探究铁钉生锈时O2是否参与反应
比较Zn和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温度/℃
20
30
40
50
60
80
100
溶解度/g
21.8
39.7
48.8
47.3
46.4
45.1
44.7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向试管①中加入适量 ______
沉淀消失无气泡产生
猜想Ⅰ不成立
实验2
加热试管②,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置于试管口
滤纸条变红花
猜想Ⅱ______
实验3
加热试管③,将产生的气体通过变色硅胶
变色硅胶 ______
猜想Ⅲ成立
实验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g
25.2
m
63.8
83.8
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流程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SO2,CrCl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41g,9克,5g贝壳,【答案】B,【答案】D,【答案】A,【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