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无锡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词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阅读回答问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无锡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一.古诗词赏析(共3小题)1.(2022•无锡)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阅读上面诗歌,回答问题。(1)诗的前两联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家园荒芜、 、 。(2)“千里雁”写出诗人 之苦,“九秋蓬”写出诗人 之苦。(3)这首诗的尾联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2021•无锡)古诗词阅读。登赏心亭陆游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注释]此诗写于陆游奉诏回临安路上,经建康登亭有感而作。作者曾建议迁都至建康,有利于抗金,但朝廷置之不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第一首诗的感情脉络,由首联的“ ”字引出,到尾联的“ ”字收束;中间写景,主要渲染秋天 的氛围。(2)第一首诗的尾联与第二首词,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共通之处?3.(2020•无锡)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宿武阳即事[唐]孟浩然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①。[注释]①秦馀:源自《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句。(1)本诗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为,请简要概括。(2)颔联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引发了后两联诗人怎样的情感?二.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4.(2022•无锡)阅读回答问题。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上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②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一军尽覆。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节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注】①嗣昌、起潜:人名,指杨嗣昌、高起潜。②脰:颈,脖子。(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刃及鞍勿顾(顾念、考虑)B.恨不得死所(遗憾)C.次顺义(编次)D.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使……听到)(2)下列句中的“之”与“象昇击却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B.何陋之有C.已而之细柳军D.益慕圣贤之道(3)翻译下列句子。①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4)文中的卢象昇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5.(2021•无锡)文言文阅读。李纲,自其祖始居无锡。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节选自《宋史•李纲传》)[注释]①斡离不:人名。②中官:皇后。(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太宰时中忿曰(恼怒)B.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率领)C.以死邀之(阻拦)D.遂命辍行(连续)(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言事忤权贵”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待勤王之师B.愿以死报C.以中有足乐者D.策之不以其道(3)翻译下列句子。①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②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4)国家危急时,李纲是怎样力挽狂澜的?请简要概括。6.(2020•无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郭义官曰和者,有田在会昌、瑞金之间。翁一日之田所,经山中,见虎当道,策马避之,从他径行。虎辄随翁,驯扰不去。翁留妾守田舍,率一岁中数至。翁还城,虎送之江上,入山而去。比将至,虎复来。家人呼为“小豹”。每见虎来,其妾喜曰:“小豹来,主且至。速为具饭!”语未毕,翁已在门矣。至则随翁帖帖寝处,冬寒,卧翁足上以覆暖之。竟翁去,复入山。如是以为常。翁初以肉饲之,稍稍与米饭。故会昌人言郭义官饭虎。镇守官闻,欲见之。虎至庭咆哮,庭中人尽仆,翁亟将虎去。后数十年,虎暴死,翁亦寻卒。嘉靖癸丑,翁孙惠为昆山主簿,为予言此。又言岁大旱,祷雨不应,众强翁书表焚之。有神凭童子怒曰:“今岁不应有雨,奈何令郭义官来?今则不得不雨。”顷之,澍雨大降。然翁平日为人诚朴,无异术也。(选自归有光《书郭义官事》) (1)下列句中的“之”与“翁一日之田所”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B.何陋之有C.属予作文以记之D.顷之,澍雨大降(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郭义官留妾看守他在会昌、瑞金间的田产,他到那里去需要跋山涉水。B.郭义官遇到的虎很有灵性:他回城,虎就回山;他来之前,虎已先到田舍。C.郭义官的妾知道他喜欢这头虎,一看到虎来,她就吩咐家人为虎准备吃食。D.郭义官应众人要求写表求雨,神灵虽怒却不得不违背天意,降下澍雨。(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比将至 ②郭义官饭虎 ③庭中人尽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见虎当道,策马避之,从他径行。②后数十年,虎暴死,翁亦寻卒。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古诗词赏析(共3小题)1.(2022•无锡)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阅读上面诗歌,回答问题。(1)诗的前两联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家园荒芜、 骨肉分离 、 战乱频年 。(2)“千里雁”写出诗人 离别 之苦,“九秋蓬”写出诗人 漂泊 之苦。(3)这首诗的尾联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意思是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世业空”“田园寥落”写出家园荒芜之景;“弟兄鸭旅各西东”“骨肉流离道路中”写出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的骨肉分离之景;“时难年荒”“干戈”写出那个时代战乱频年的社会现实。(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概括。“千里雁”,诗人以“雁”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写出了诗人的离别之苦。“九秋蓬”,诗人以“蓬”作比,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就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写出了诗人的漂泊之苦。(3)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思是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诗人借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表达了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天狼”,星名,主侵掠,这里代指辽和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天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人通过引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答案:(1)骨肉分离;战乱频年(2)离别;漂泊(3)这首诗的尾联是借月抒情,表达了作者的骨肉相思之情。苏诗尾联是通过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参考译文: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2.(2021•无锡)古诗词阅读。登赏心亭陆游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注释]此诗写于陆游奉诏回临安路上,经建康登亭有感而作。作者曾建议迁都至建康,有利于抗金,但朝廷置之不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第一首诗的感情脉络,由首联的“ 兴 ”字引出,到尾联的“ 忧 ”字收束;中间写景,主要渲染秋天 肃杀凄凉 的氛围。(2)第一首诗的尾联与第二首词,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共通之处?【解答】(1)本题考查梳理诗歌的感情脉络及环境描写。前两空答案在题目中已有很明显的提示,不难得出。第三空由“黯黯”“萧萧”可见秋景的肃杀凄凉。(2)本题考查分析诗词蕴含的情感。孤忠忧时,而朝廷避战,又能有何结果。如今登上建康城头,念及迁都之事,不禁涕泪交流,不能自已。这便是“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两句的意蕴。第二首词作者通过对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答案:(1)兴 忧 肃杀凄凉。(2)犹忆当年忠勇,然而英雄迟暮,壮志难酬。译文: 登赏心亭八年陕川生涯匆匆过了,顺流而东我的兴致特好。穿过急流滚滚黄牛峡谷,乘着酒兴来游白鹭洲岛。远眺瓜步雨云黯黯,回看金陵落叶萧萧。心中无限忧时意,欲语迁都不觉涕泪先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炼字。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3.(2020•无锡)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宿武阳即事[唐]孟浩然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①。[注释]①秦馀:源自《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句。(1)本诗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为,请简要概括。(2)颔联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引发了后两联诗人怎样的情感?【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川暗夕阳”“孤舟泊岸”“岭猿叫啸”“潭影”“就枕灭烛”“扣舷夜渔”“鸡鸣”。(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似空虚”写出了潭水和山川的空灵,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答案:(1)日落川暗、孤舟泊岸、猿啸潭空、就枕灭烛、渔歌夜传、鸡鸣报晓。(2)幽深冷寂。后两联描写的景物和观感紧扣桃花源的故事,在细腻的写景中着意渲染桃花源的神奇色彩和超然世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译文:夕阳落山山川变暗了,一条小船刚刚停在岸边。山上的猿猴相互鸣叫,深潭和山中似乎很是空旷。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鸡鸣报晓处是哪里,人是秦朝人的后代。二.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4.(2022•无锡)阅读回答问题。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上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②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一军尽覆。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节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注】①嗣昌、起潜:人名,指杨嗣昌、高起潜。②脰:颈,脖子。(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C A.刃及鞍勿顾(顾念、考虑)B.恨不得死所(遗憾)C.次顺义(编次)D.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使……听到)(2)下列句中的“之”与“象昇击却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下车引之B.何陋之有C.已而之细柳军D.益慕圣贤之道(3)翻译下列句子。①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4)文中的卢象昇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ABD.正确;C.有误,“次顺义”的意思是:军队驻扎在顺义。次:驻扎。不是“编次”。故选:C。(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象昇击却之”中的“之”,代词,他,他们。A.代词,他;B.宾语前置标志,不译;C.动词,到,往;D.助词,的。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为,被;挠,阻挠。句意为:(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②中重点词语有:由是,因此;惜,惋惜。句意为: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事件分析概括作答。从第一段“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可以看出,卢象昇是一个文武双全,善于谋略之人;从“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可以看出卢象昇是一个身先士卒,作战英勇之人;从第二段“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和第三段“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可以看出卢象昇是一个不怕牺牲,舍身爱国之人;从第四段叙写卢象昇上书想要救奇士侯弘文,可以看出,卢象昇是一个不畏权贵,正直重义之人;据此可概括作答。答案:(1)C(2)A(3)①(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②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4)先士卒,作战英勇;怕牺牲,舍身爱国;不畏权贵,正直重义。5.(2021•无锡)文言文阅读。李纲,自其祖始居无锡。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节选自《宋史•李纲传》)[注释]①斡离不:人名。②中官:皇后。(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D A.太宰时中忿曰(恼怒)B.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率领)C.以死邀之(阻拦)D.遂命辍行(连续)(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言事忤权贵”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以待勤王之师B.愿以死报C.以中有足乐者D.策之不以其道(3)翻译下列句子。①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②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4)国家危急时,李纲是怎样力挽狂澜的?请简要概括。【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ABC.正确。D.有误,“辍”应解释为停止。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与的“以”为介词,因为。A.以,连词,相当于“而”。B.以,介词,用。C.以,介词,因为。D.以,介词,用。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词语:陈,陈述;去,离开。句意: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②重点词语:治,修整;毕,完成。句意:(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没几天便完成了。(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表明国家危急的内容是从“靖康元年”到选段最后,应根据这部分归纳概括作答。在宰执大臣议请钦宗暂时躲避一下敌人的锋芒时,挺身而出,愿意带兵作战,并且极力劝阻皇帝不要离开东京;在敌兵攻打开封时,“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据此作答,意对即可。答案:(1)D(2)C(3)①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②(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没几天便完成了。(4)①在宰执大臣建议“暂避敌锋”时挺身而出,愿领兵出战;②力劝皇帝不要离开东京;③敌兵攻打开封城时,李纲亲自督战。6.(2020•无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郭义官曰和者,有田在会昌、瑞金之间。翁一日之田所,经山中,见虎当道,策马避之,从他径行。虎辄随翁,驯扰不去。翁留妾守田舍,率一岁中数至。翁还城,虎送之江上,入山而去。比将至,虎复来。家人呼为“小豹”。每见虎来,其妾喜曰:“小豹来,主且至。速为具饭!”语未毕,翁已在门矣。至则随翁帖帖寝处,冬寒,卧翁足上以覆暖之。竟翁去,复入山。如是以为常。翁初以肉饲之,稍稍与米饭。故会昌人言郭义官饭虎。镇守官闻,欲见之。虎至庭咆哮,庭中人尽仆,翁亟将虎去。后数十年,虎暴死,翁亦寻卒。嘉靖癸丑,翁孙惠为昆山主簿,为予言此。又言岁大旱,祷雨不应,众强翁书表焚之。有神凭童子怒曰:“今岁不应有雨,奈何令郭义官来?今则不得不雨。”顷之,澍雨大降。然翁平日为人诚朴,无异术也。(选自归有光《书郭义官事》) (1)下列句中的“之”与“翁一日之田所”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已而之细柳军B.何陋之有C.属予作文以记之D.顷之,澍雨大降(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C A.郭义官留妾看守他在会昌、瑞金间的田产,他到那里去需要跋山涉水。B.郭义官遇到的虎很有灵性:他回城,虎就回山;他来之前,虎已先到田舍。C.郭义官的妾知道他喜欢这头虎,一看到虎来,她就吩咐家人为虎准备吃食。D.郭义官应众人要求写表求雨,神灵虽怒却不得不违背天意,降下澍雨。(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比将至 等到 ②郭义官饭虎 喂养 ③庭中人尽仆 倒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见虎当道,策马避之,从他径行。②后数十年,虎暴死,翁亦寻卒。【解答】(1)本题考查“之”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动词,到。A.动词,到。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代词,这件事。D.音节助词,不译。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出选择。ABD.正确;C.有误,郭义官的妾一看到虎来,知道郭义官要回来,就吩咐家人为郭义官准备吃食。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等郭翁要来时。比,等到;②句意为:郭义官喂老虎。饭,喂养;③句意为:院中的人吓得人都趴在地上不敢动。仆,倒下。(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策,驱赶。径,小路。句意为:看见一只老虎挡道,就驱赶着马避开它,从其他小路走了。②句中重点词:暴,突然。寻,不久。句意为:过了几十年,老虎突然死了,郭义官不久也死了。答案:(1)A(2)C(3)①等到;②喂养;③倒下。(4)①看见一只老虎挡道,就驱赶着马避开它,从其他小路走了。②过了几十年,老虎突然死了,郭义官不久也死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共14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达州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作文,共26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作文,共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