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6 人大代表为人民教学设计
展开【教材分析】
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六上法治专册聚焦法律,以宪法精神为主线,着重突出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意识教育。其中第三单元共三课,分别为“国家机构有哪些”、“人大代表为人民”和“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通过对公民与国家关系的探究,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人大代表为人民》是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中的第六课,共三课时,分别为《人民选出的代表》、《责任在肩 人民在心》和《我们是场外“代表”》。第一课时《人民选出的代表》在初步了解身边人大代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知道人大代表选举的方式、程序和资格,培养学生的公民和法律意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法治观念基本树立,法治意识逐步建立。从这一阶段起,学生已经有意识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和身边小事,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会适当主动参与社会公共活动,对国家的民主制度有一定了解。六年级学生能从手机、电视、电脑等多渠道获得相关政治信息,对人大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并不陌生,但对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人大代表选举有哪些过程,哪些人有选举资格并不了解,而这正是这一课最重要的内容。
【课时安排】
本课《人大代表为人民》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人民选出的代表》
第二课时:《责任在肩 人民在心》
第三课时:《我们是场外“代表”》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人民选出的代表》。教学内容安排为四个板块,分别是:
谈话引题,拉近距离 交流探究,知晓方式
学习宪法,珍视资格 实践活动,明晰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和探究,初步了解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程序和资格。
2.通过合作交流,懂得要珍惜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增强学生公民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采访和探究,初步了解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程序和资格。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交流,懂得要珍惜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增强学生公民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谈话引题,拉近距离
课前谈话,引出话题。 (板书:人大代表)
交流课前调查:你了解到你身边有哪些人大代表吗?
小结:原来人大代表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就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 (板书:在身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交流认识的国家机构,切入“人大代表”这一主题,通过课前调查反馈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大代表就在我们身边,拉近本课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交流探究,知晓方式
质疑过渡:你们对人大代表想了解些什么呢?
梳理呈现关键问题:
人大代表如何产生的?
谁来选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的职责是什么?
分享交流:课前,同学们去调查了身边的人大代表,他们是怎么产生的?
听录音,看图例,了解选举方式。 (板书:人民选)
5.合作探究,进一步了解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
6.法律引路:出示《选举法》相关规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质疑,梳理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依托学生课前调查的反馈和对全国人大代表袁晶的采访,以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深入探讨,顺学而导,知晓人大代表产生方式,了解《选举法》的相关规定,培养法治意识。】
三、实践活动,明晰过程
1.排一排:出示书本P54的“活动园”,了解海盐县直接选举的过程。
2.听一听:听袁晶阿姨讲述直接选举的过程。
3.理一理:厘清直接选举的步骤顺序。
4.小结:直接选举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整个过程是严格按照法律执行的,是一项神圣而又庄严的活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排一排”、“听一听”、“理一理”等实践活动,厘清直接选举过程中的四个步骤,了解直接选举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整个过程是严格按照法律执行的,神圣而又庄严。】
四、学习宪法,珍视资格
1.出示书本P55的“知识窗”,了解选举资格。
2.观点对对碰:出示不同人物,辨析是否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出示选民证,了解作用。
4.观看视频,感受选民证的意义。
5.生分享交流,感受选票的分量。 (板书:为人民)
6.总结:人民选出的代表一心为人民,他们究竟具体做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阅读“知识窗”,让学生明白人大代表选举的资格,并通过辨析,加深认识。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理解选民证的意义,感受选票的分量。】
【板书设计】
人大代表为人民
在身边
人民选
【课前调查】
《人大代表为人民》课前调查表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问一问:寻找身边的人大代表,通过直接采访或打电话等方式,了解他/她是怎么当选的,并记录下来。(如果身边没有人大代表,可利用网络完成此任务。)
我采访的人大代表是___________(姓名),从事__________(职业),他/她是__________(县/市/省/全国)人大代表,他/她是这样说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说明】
1.开发利用学生资源
本课大量采用学生资源,以课前调查表去调查身边的人大代表为基础,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提供“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人大代表的各个级别”、“选民证”等宝贵的学习资源,这些都源自学生课前亲自去调查采访搜集而来,更具主动性、真实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学生分享交流身边的学习资源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概括,主要环节的教学目标达成顺其自然。
2.法治观念层层渗透
在每个知识点的教学中,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选举过程和选举资格都严格依照法律进行,在学生每次学习收获中,教师都及时给予法律知识进行补充和加强。如第三环节采用辨析不同人物是否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方式,进行思维碰撞,学生在读懂“知识窗”里的法律后,在根据给出的信息进行思考判断,更明确只要是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对错的不断调整中加强对选举资格的了解。最后再次出现“知识窗”里的法律,进一步渗透法治观念。
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6 人大代表为人民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6 人大代表为人民教案及反思,共15页。
小学政治思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6 人大代表为人民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政治思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6 人大代表为人民教案,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政治思品6 人大代表为人民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政治思品6 人大代表为人民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