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理选考一考复习策略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1803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地理选考一考复习策略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1803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地理选考一考复习策略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1803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地理选考一考复习策略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1803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地理选考一考复习策略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1803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地理选考一考复习策略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1803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地理选考一考复习策略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1803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地理选考一考复习策略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1803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年地理选考一考复习策略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地理选考一考复习策略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几点建议,案例2地质构造,案例3,案例4产业转移,不耻下问,案例16精选信息,命题“套路”,由简入繁,如何有效审题,如何提取图表信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知识梳理策略二、答疑解惑策略三、试题训练策略
一、知识梳理策略
(一)夯实基础
(二)抓住本质
(三)强化应用(研磨真题、
关注热点)
全面复习,不要留盲点(部分难点策略性放弃)自己的投入远比教师投入重要(关键时刻成绩不是教师能把控的,得靠自己)任何时候努力都不晚(努力是一种态度)
来自一个调皮学生的安慰
策略一:夯实基础背诵基础知识(理解为先)背诵问题模板(注意变式)注意知识关联(如:人口、城市、产业)关注知识更替(双新背景)
为什么要强调理解为先地理学科大量知识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解难度不大,学习中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关于日界线(仅考过一次)
日界线由两部分组成,一条是自然存在的日界线,即0时经线。0时即黑夜的正中,在地表其随着地球自转自东向西移动。一个地方未到0时之前为旧的一天,0时到来即进入新的一天。 另一条日界线是人为规定的,以180°经线为基础。
案例1:关于日界线的学习
【思考】为何要规定两条日界线?日界线的存在有何意义?
因为一条经线只占据180°(半圈),不可能把地球分为两个部分,故需要两条日界线。 在地理大发现初期,人们开始环球航行,若向东航行回到原地,则会发现经历的天数比留在原地的多一天;若向西航行回到原地,则会发现经历的天数比留在原地少一天(原因在“地球公转”部分解释)。 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180°经线规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跨过日界线日期减去一天,向西跨国日界线日期增加一天。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2022年6月选考)
1.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①B.②C.③D.④2.图中甲处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案例3:农业区位因素变化
答案:优势:①河谷平原面积较广,地形平坦;②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原因:①种植面积扩大;②单产提高;③水利设施改善;④农业科技等投人增加。
分析皖江城市带(安徽长江沿岸)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有利条件。(4分)
答案:①承接产业的能力强;②地价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开发空间广;③便于接纳长三角产业转型回流的劳动力。
策略二:抓住本质内容细化梳理关系提纲挈领(如:城市化动力机制)图像表达
关于地方时和区时的几个注意事项
自然现象采用地方时(如太阳高度、白昼长短、日影长短等)人类活动采用区时(各种活动,如上课时)。 注意:地方时的确定均是以太阳方位来确定的,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使人形成“生物钟”现象,所以地方时均是在自然现象领域用到。 区时则是因为地方时的存在,给人们区域交流带来不便,在地方时基础上进行人为划定的时间,所以与人类活动相关。
案例7: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案例8:城市化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从三大产业看,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力),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就会向城市转移; 工业化水平(拉力)越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越多; 第三产业 (拉力)的发展,吸引的劳动力就会越多。
材料: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下,哈萨克斯坦吸引大量外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该国主要工业部门包括采矿、石化、冶金和能源等,其中采矿业是支柱产业。该国以矿产品出口为主,市场主要集中于周边国家。有观点认为,该国工业化对推动城市化作用有限,从工业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①重工业为主;②属资金密集型,劳动力需求量较少;③采矿业占比大,矿区分散,不利于大中城市发展
案例8:城市化动力机制(知识关联)
工业结构:重工业、轻工业占比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集聚的过程
案例9:板块构造学说
(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策略三:强化应用研磨真题关注热点
答案:①农业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高;②山地多,耕地破碎,难以实施大规模生产。
案例10:浙江试题的回头考现象
答案:①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②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占用;③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案例11:选考材料选取(以非选择题为例) 浙江试卷的优良传统:围绕一个重大(热点)问题设计试卷,考查地理主干知识。(体现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取向)
资源和能源问题与国家安全 20.1 智利铜矿开采 20.2 波罗的海和北海天然气 开采与运输 21.1 21.2 西非矿产运输(铁矿石) 22.1 中俄输气管道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20.1 20.2 21.1 日本粮食竞争力探讨 21.2 我国粮食生产地区差异及可持续发展 22.1 22.2 东南亚耕地和粮食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区域协调(产业转移、资源跨区域调配等)问题 20.1 长江经济带 20.2 东蔗西移 21.1 21.2 22.1 引汉济渭 22.2 西电东送(南线) 区域发展问题 20.1 中亚棉花输出基地(铁路运输) 20.2 管道运输 21.1 航空运输 21.2 珠江三角洲、海洋运输(港口) 22.1 韩国产业集群
策略四:知识更替经典内容课改新增
案例12:暗线考查到明线考查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雁行理论【哭泣曲线】、微笑曲线)一带一路倡议……
案例12:暗线考查到明线考查
案例13:仍为暗线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海洋(海水运动【潮汐】【波浪】、海水性质、海洋权益、海气相互作用)人口分布地域文化景观区域发展战略服务业……
案例14:课改新增内容
案例15:课改删减内容
人口增长模式城乡区位分析农业地域类型……
二、答疑解惑策略
(一)问题意识
(二)整理意识
(三)精炼意识
策略一:问题意识知物由学不耻下问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习近平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王充
知物由学,意思是要了解事物就必须通过认真的学习。
从每一道具体的题目问起
策略二:整理意识错题本老师课件电子化资料
策略三:精炼意识研磨真题,明确重点抓住核心知识精练精记
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及生物技术的运用,巴西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完成下题。 巴西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其主要原因为 A.海运价格下降 B.国际市场需求大 C. 土地资源丰富 D.劳动力数量增加
背景:是“巴西大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世界最大大豆出口国”,而不是“中美贸易战导致中国大量进口巴西大豆”。
选项:是“国际市场需求大”,而不是“国际市场需求扩大”。
三、试题训练策略
(一)选择题答题策略
(二)非选择题答题策略
混淆概念。 (见例题1)例题1: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以偏概全或表述绝对化。(见例题2)
该类型小流域内( )A.上游人口密集﹐小城镇广布 B.中游城镇均为河运集散地C.下游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 D.滨海城镇职能以商业为主
误联因果。一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是选项内部的因果关系。常见的误联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果倒置,一种是无因果关系。(见例题3)例题3:火星上大气稀薄(不到地球大气的1%),以二氧化碳为主。与地球比,火星表面温度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强,热量保持难 B.距离太阳远,获得辐射少 C.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强 D.火星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大
正误同项。选项由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其中部分分句是正确的,所以迷惑性大。因此,审题要细心,不能“只看前不顾后”,才不致受迷惑。 (见例题4第1题)
例题4: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图2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例题4: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图2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1.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 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 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肢不符干(异项)。选项本身正确,但是与题干不符。其迷惑度更大。(见例题4第2题) 2.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 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 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 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无图考图。与方向(方位、风向、洋流流向等等)、海陆分布等有关的试题常常采用。 (见例题5)
定式诱惑与变式迷惑。即或利用定式思维习惯来设置陷阱,或利用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形式上的变化来增加迷惑度。 (见例题6、7)
由简入繁。把信息材料从多角度、多方位呈现,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以此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当前选择题的压轴题基本均采用这种手法。 (见例题9)
2.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仔细审题。 (例题9、例题10)明确题目结构提取有效信息 选择题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题组试题的题干包括主题干和小题题干,主题干的条件是各个小题的共同条件,小题题干只是本小题的条件。“仔细审题”是指对主题干与小题题干认真地加以审读,搞清题干中的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等。选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表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特别要关注题干的“设问”,也就是“题眼”,它决定了选择的方向。
(1)仔细审题。 (例题10、例题11)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和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显性信息: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隐性信息: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限制性(或特定)条件: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借用条件;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
显性信息:城市核心区、近郊区、远郊区;研发中心分布隐性信息:城市核心区地价远远高于郊区
近年来,浙江多地将农作物秸秆、农药包装物等分散分布的农业废弃物收集起来,集中进行循环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完成下面两题。1.影响农业废弃物分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 B.技术 C.资金 D.劳动力2.与分散处理农业废弃物相比,集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产业集聚 B.降低运输成本 C.提高规模效益 D.促进产业协作
显性信息:分散分布的农业废弃物转为集中处理隐性信息:农业生产相对分散;浙江多山区,土地分散; 集聚利于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提高规模效益
(2)认真筛选。(例题12)第一次筛选,即“排错项”。在审清题肢的基础上,排除有知识性错误、观点错误的题肢。第二次筛选,即“排异项”。常针对有多项条件限制的题型,虽然题肢观点或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这种试题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大,是否排除的唯一标准是“是否符合题意”。做好“第二次筛选”的关键是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和题干的联系,以题干给定的条件为“筛子”,对选项逐一进行筛选,检查验证,弃误留正,得出正确答案。第三次筛选,即“选最符合题意项”。当一个小题出现两项或两项以上与题干有关联的题肢时,这样的选择题往往难度较大。这时我们就要坚持“以干求肢”的解题原则,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逐一分析题肢,选出最能与之“挂钩”的选项,即“最符合题意”的题肢,排除其余相关但不相符的题肢。
例题12: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下面两题。
1.该溪流( )A.流向为自南向北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C.晚于白垩纪形成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下面两题。(2021年6月浙江选考)
2.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①B.②C.③D.④
(3)果断确定——相信直觉。(例题13)小技巧:①找到关键词时可将关键词圈起来,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可分别圈起来,突出重要性,明确解题方向。(除非整句话都很重要,不然不要将整句话都画出来,因为这样做反而显得没有重点了)②根据关键词所推出的条件可适当的在旁边写出③学会画辅助图,对于比较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识,尤其是地球及其运动相关的题型,必须要学会通过画辅助图来解答,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什么类型的题画什么图,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多练多体会才会运用自如)
(3)果断确定——相信直觉。(例题13)小技巧:④要注意选项中出现的绝对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 。这些选项都要以怀疑的眼光去看待(怀疑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它处于肯定和否定之间),在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错的。⑤在第一时间无法判断时,要先选择一个答案,然后在该选择题旁做上记号,在做完所有试题后,可以专门检查有记号的试题,即使没有时间了,也不至于漏答试题。
(3)果断确定——相信直觉。
例题1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完成下题。
若甲地附近发育有小河,其最可能流向
A.东北 B.西南 C.西北 D.东南
断层线与河流湖泊的关系: 因断层线及附近区域岩层破碎,易被侵蚀为沟谷,常常发育为河流、湖泊。 河流沿着断层线发育,且常常呈不对称水系。
(二)地理综合题答题策略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2020一考真题) 长江与鄱阳湖之间存在径流相互补给的季节变化。下图1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季节变化示意图,图2为长江与鄱阳湖相互补给频率的年内分布图(频率越高一般表示径流量补给越大)。
文字:长江与鄱阳湖之间存在相互补给的季节变化图1:副热带高压脊位置、长江、鄱阳湖位置图2:鄱阳湖、长江补给作用的时间段
地图(看边):经纬度(定位)、图例和注记文字:划时间、地点、核心词、修饰词、动词、补注(括号内)
(1)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副热带高压脊位于 (填甲或乙)位置,分析形成这种径流补给的原因。(4分) (2)华北春旱严重的年份,往往副热带高压脊停留在 (填甲或乙)位置的时间较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时,长江补给鄱阳湖频率较 (填高或低),试从减灾角度提出农业抗旱措施。(6分)
如何领会设问的含义?如何建立材料信息与设问的关系?
(1)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副热带高压脊位于 (填甲或乙)位置,分析形成这种径流补给的原因。(4分)
要我答什么?——此时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此时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高的原因要我怎么答?——判断、分析材料哪些信息与本题相关?——图1中副热带高压脊的两个位置;图2中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时期的时段;隐性信息——副高脊与雨带的关系
(2)华北春旱严重的年份,往往副热带高压脊停留在 (填甲或乙)位置的时间较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时,长江补给鄱阳湖频率较 (填高或低),试从减灾角度提出农业抗旱措施。(6分)
要我答什么?——华北春旱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长江中下游伏旱长江补给鄱阳湖频率高低判断、农业抗旱措施要我怎么答?——判断(比较);从减灾角度;提出材料哪些信息与本题相关?——图1中副热带高压脊的两个位置;图2中鄱阳湖和长江补给频率;隐性信息——副高脊与雨带的关系;农业抗旱措施模板
划出关键信息建立信息与问题的关系
划出关键信息明确问题意图(寻找原理支撑)建立信息间的联系
划出关键信息明确问题意图(寻找原理支撑,变式问题)建立信息间的联系
说出浙江省北部丘陵山地发展立体农业的主要出发点。(3分)
答案: ① 充分利用地形;②优化农业结构;③保护农业生态环境;④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含义
出发点是指办事情的最初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行动的指导/纲领或者说是你的原本目标。落脚点是指办事情最终达到的目标。
“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含义
必要性是相对于选择性而言的一种事物倾向。是达到一定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因素。可行性是确保产业活动能够实行的现有资源和条件。
答案:①径流量西多东少(西部径流量多)(注意:不是径流量大,也不是降水量多);②径流量年内变化大(注意点同上);③东部地形平坦,扩大灌溉面积的潜力大;④东部更干旱,更需灌溉用水(东部水资源短缺);⑤保障冬季灌溉用水,增加农作物熟制。
从发展灌溉农业的角度,分析巴基斯坦实施“西水东调”工程的必要性。(4分)
①填空式问题要仔细斟酌(因素填词;条件写句)②注意认知冲突(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
第一步:和材料信息对接第二步:明确限定性信息:时间、地点、从角度、操作动词(分析、说明、阐述[上述三个操作动词要求写出因果]、指出、说出、提出[上述三个操作动词要言简意赅,明确指出,相当于填空]第三步:书写答案(建议打一个小草稿),筛选最主要答案
(1)乙 原因:①鄱阳湖流域以雨水补给为主(1分);②鄱阳湖流域降水量较大(1分),时间较长(1分)。(2)乙 高 措施:①使用节水技术;②实行跨区域调水;③利用水利设施进行灌溉;④种植耐早作物等。
简述韩国没有建设大型水电站的自然原因。(3 分)
注意:本题设问如果改为“简述韩国不利于建设大型水电站的自然原因(3 分)”,你认为难度如何?
答案:①河流较短;②流域面积较小;③土地资源短缺(淹没面积大)。
①答案必须和材料对接②模板要有取舍③条理化(每点前面标注序号)④难题尽量抓基本点(与必修教材对接,把该拿的分拿到,如“农业抗旱措施”)
⑤重复考查的知识点,要注意设问的变化⑥答案尽量组织精细⑦考试题目有大量基础题,尽量拿分⑧部分分析题,过程性较明显,2分1点
以下几句话,很适用于地理学学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能补拙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考点33 洋流(课件)-【考向追踪】备战2023年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向追踪讲和练(湘教版2019),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断,判断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地球上的水,小试牛刀,考向回归,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首考复习中关注地理之“变”讲座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什么是“雪台风”,与台风的区别是什么,主要的影响是什么,应对的措施有哪些,新教材新表述需要重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窥探浙江选考29题命题特点与教学处理对策 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试题分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规律小结,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区位选择,一种新的可能,油气的运输,海运VS管道,管道运输优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