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共80多页)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共80多页)0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共80多页)0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共80多页)03
    还剩7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共80多页)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案,共8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应用实践,课堂计算竞赛,课外调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
    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采撷短小、精致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
    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及时整理。
    活动探究
    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吗?
       
    知识共享
    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用到哪些金属材料?你能设计出更别致的用途吗?有兴趣的同学,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精彩的演说!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哪些关系了吗?
    变讲台为师生共同拥有的活动舞台。
    归纳整合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第 二 课 时
    师生交流
    要把“神舟”5号飞船(如图)送入太空,就需要推力很大的宇宙火箭,并且要求火箭的飞行速度达到每秒8公里以上才行。在这样快的速度下,火箭外壳与大气摩擦将会产生上千度的高温。与此同时,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还要喷出几千度的高温气流,这样一来,火箭尾部就得承受摄氏四千度以上的高温。(可访问:http://www.xicn.net/newent/shzhwh/shzhwh.html)
    适时应用STS渗透教育。
    结合教材表8-1,谈谈你的想法。
    事实上,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
    自然过渡。
    活动探究
    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颜色、硬度、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合金材料有哪些优良的物理性能了吗?
       
    拓展探究
    设计与辩论:综合考虑飞行中火箭的实际情况:①设计出制造火箭外壳所用材料的物理指标;②公开辩论所设计物理指标的可行性。
    在应用中更深刻地领会知识。
    归纳整合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第 一 课 时
    创设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
    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
    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
    物质
    本色
    观察到的颜色
    是否
    变色
    原因
    (猜想)
     
     
     
     
     
     
     
     
     
     
    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
    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 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
    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金属
    是否有气体产生
    速度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
    试管中,有何现象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探究→交流→分析归纳→小结,使学生觉得金属活动性顺序好像是自己刚发现的,既有所获,又体验了成功感。
    知识情景再现
    ①观察漫画。
    ②补充素材:多媒体展示银戒指、铅、白金戒指与硫酸反应的现象。
    问题:从你的探究和情景素材中你有何发现或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①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与酸发生反应。
    ②金属种类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③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学生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演)(教师指导)
    ①Mg+2HCl=MgCl2+H2↑
    ②Zn+2HCl=ZnCl2+H2↑
    ③Fe+2HCl=FeCl2+H2↑
    问题1:根据与酸反应的快慢或剧烈程度,能否判断出上述金属中哪种最易与酸反应,即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如何?
    问题2:①上述反应是否是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②上述几个反应有何共同点?
    借助教学的辅助手段,让知识再现,有利于突破难点,扫清障碍。
    学生讨论、归纳
    反思小结:
    ①Mg、Fe、Zn、Cu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②置换反应的定义。
    联想与运用:
    1.多媒体展示:下列反应是否都是置换反应?
    a.CO+CuO=Cu+CO2
    b.Fe+CuSO4=FeSO4+Cu
    c.NH4HCO3=NH3↑+CO2↑+H2O↑
    2.活动与探究: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反思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
    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巩固与练习
    ①课本P14 1、3、4。
    ②课后小实验:Sn、Pb、Ag与稀盐酸反应。
    看似练习,实为伏笔,为下节课进一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搭台阶。
    第 二 课 时
    复习巩固
    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Mg+2HCl=MgCl2+H2↑
    Fe+H2SO4=FeSO4+H2↑
    质疑激趣(小故事)
    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接着他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铝球,并同时将这两个铝球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之中,这时天平两端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倾斜了。是天平出了毛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问题:为什么把铝球放入两烧杯中天平不能平衡?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能否猜一猜?
    学生猜想:可能是铝与其中的一种溶液发生了反应,而另一种没有。
    学生验证猜想
    ①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②学生探究,完成下表:
    药品
    实验现象
    结论
    铝与硫酸铜溶液
       
       
    铝与硫酸镁溶液
       
       
    ③教师补充: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④学生实验“自助餐”,完成下表中的任意两个。
    反应物质
    实验现象
    结论
     
     
     
     
     
     
    ⑤学生交流。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学生2:我发现铁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铝。
    学生3:我发现铁、铜不能置换出铝,但能置换出银。
    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分析:
    ①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②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③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学生归纳:Fe、Cu、Al、Ag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Al、Fe、Cu、Ag。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问题与启示
    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②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相互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启示:①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条件。
    ②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条件。
    反思小结
    ①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
    练习与巩固
    1教材P14 5、6、7、8
    2下列物质能由金属与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  )
    ACuCl2  BFeCl3  CZnCl2  DAgCl
    3下表是某种常见的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状态
    硬度
    密度(g/cm)
    熔点(℃)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银白色固体
    较软
    2.70
    660.4
    良好
    良好
    良好
    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①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②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
    ③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你的一种猜想
    验证方法
    现象
    结论
     
     
     
     
    ④若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从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
    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难点: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如何使学生解决生活中金属锈蚀的问题。
    实验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内容为常见矿石的图片、我国钢铁冶炼厂的简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模拟演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例题讲解幻灯片等);金、银戒指;镊子;酒精灯;火柴等。
    生锈的铁锁、因锈蚀穿孔的铜壶、长期未用的菜刀、几段生锈的铁丝、不能用的水龙头等。
    学生:课外收集的我国钢铁厂情况简介材料;重晶石等矿石样品。
    在一周前做好的铁钉锈蚀条件探究的对比实验。
    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动画演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第一课时 铁的冶炼
    实验导入
    教师演示金、银戒指在酒精灯上灼烧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以及钠、镁等金属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原因。
    以实验回顾金属活动性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交流展示
    学生出示课外收集到的矿石样品(重晶石、赤铁矿石等),朗读有关矿石的产地、产量、钢铁厂的名称等背景资料,课件展示人类最早使用的铁矿石──陨铁等其他矿石样品。
    实物参观,资源共享。
    指导阅读
    阅读课本,解读插图,讨论炼铁时铁矿石选取的方案,使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选取这种矿石的原因。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
    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讨论分析
    出示多媒体课件高炉炼铁过程中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模拟实验。讨论:①实验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气处理办法;③分析工业炼铁的原理;④分析原料产物是否为纯净物;⑤得出哪些结论等。
    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例题自学
    指导学生阅读审题,尽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组讨论读题后的感想,尽量将多的读少,抽出有用的、具体的条件。
    指导方法,合作学习。
    例题剖析
    多媒体展示例题的断句、数据的含义,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计算的过程分解;各步骤之间的关系;不纯物质如何转化为纯物质等。
    领悟开窍。
    自主评价
    学生小组之间、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谈谈收获和看法,教师总评。
    及时评价,激励信心。
    升华训练
    在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训练,加强对不纯物转化为纯净物有关的计算的应用。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第二课时 金属资源的保护
    导入课题
    出示铁锁、铜壶、菜刀、铁丝、水龙头,分析还能否使用。
    实物导入,容易接受。
    学生展示
    由各小组的同学将一周前做的铁钉生锈的对比实验用品展示给大家看,交流说明操作方法、现象、结论和解释等。
    学生展示,利于培养动手、动口、交流合作能力。
    讨论交流
    畅所欲言所观察的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对发生的现象的解释。相互评价各小组的实验效果、结论和解释是否合理。
     
    自主评价
    推选一组进行自主评价,从不同侧面谈谈本次探究实验的成败,推广到工业、农业和各种生产生活中如何防止铁生锈。尝试介绍几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自主评价,增强信心,认识自我。
    教师引导
    分析铁锁、菜刀、铁丝、水龙头锈蚀的原因,讨论防止它们生锈的方法,推广到学生身边的金属用品如文具盒、自行车、铁桶等经久耐用的技巧。
    回顾开头,衔接紧凑。
    动画展示
    (1)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坐标分析图;(2)金属回收公司情况介绍;(3)废旧电池的污染;(4)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
    通过课件,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取信息。
    与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讨论交流
    结合身边的事例,分析讨论如何保护金属资源,如回收废金属,用各种方法防腐蚀,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并通过课件补充一些保护金属资源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小结评价
    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课外探究
    参考以下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查询有关资料,完成一篇化学小论文或一份化学小报(题目要有个性)。
    (1)金属的应用与保护;
    (2)你身边的金属制品;
    (3)铜壶为什么也生锈?
    (4)废旧干电池还有可利用的价值吗?
    (5)其他。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学生乙:可加水。
    学生丙:还可加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
    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
    学生1:均一、稳定。
    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3: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生1:这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二):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现象


     

    高锰酸钾
     
    汽油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学生2: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甲:我们小组的实验: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
    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
    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实验的仔细观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准确表达。
    学生乙: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现在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四):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
    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此实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并比较溶解与乳化是不同的。
    教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现象?
    学生2: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将知识进行归纳,并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
    (教师点评)
    巩固练习
    同学们回家后,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品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教科书P33习题。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活动与探究(二):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讨论与交流:交流各组的设想。
    学生: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学生: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学生: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
    教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我们看哪些组的同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反思与评价:比较活动与探究(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
    ……
    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
    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
    扩散──吸热  水合──放热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利用图片(或动画)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课外拓展
    实验验证活动与探究(二)中你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3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踊跃发言)
    甲:在20 ℃时,36.0 gNaCl在100 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投影)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85 ℃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
    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 ℃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投影)
    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
    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学生: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
    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学生:喜欢。
    老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老师: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

    老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学生:盐份多,浓度大。
    老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
    ①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次序
    清水量
    加入的食盐量
    鸡蛋
    小结
    1
    250 g
    不放食
    沉?浮?
     
    2
    250 g
    1匙(约5克)
    沉?浮?
     
    3
    250 g
    2匙(约10克)
    沉?浮?
     
    4
    250 g
    3匙(约15克)
    沉?浮?
     




     

    用死海图片导入,简明扼要。
     
     
     
     
    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②硫酸铜溶解于水
    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编号
    溶液颜色
    清水量
    硫酸铜的质量
    溶液质量
    1
     
     
     
     
    2
     
     
     
     
    3
     
     
     
     


    师生一起归纳小结:
    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但对于像实验1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
    教师: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P42,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学生:(一下子就找到,并大声念出来)(教师跟着板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完成。
    师生共同归纳,课堂气氛融洽。
    教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不错。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这个例题,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学生:(有不少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就完成了)
    教师:(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100 g=5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 mL
    内含:12.5克葡萄糖
    5%

    医疗用葡萄糖注射液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好,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同学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像力真是超出了我的想像,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闭上眼睛,开始思考、回忆)
    师生共同叙述:进行本课小节。
    教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了哪些溶液,请你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贴近生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
     
     
     
     
    灵活处理教材“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②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3\],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       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   40%
    水         55%
    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复习旧知拓展视野。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啊?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好像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选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学生:当然想了!
    选种子的药水原来是盐水!学生顿悟。紧接着教师再抛出一个新问题,将学生引入到下一个环节。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自学能力。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
    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16%=8 g
    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8 g=42 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讲练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教师:好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实验小组已经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步操作:装瓶,贴签。注意: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教师:好!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
    不纸上谈兵,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指导细腻、得法。
     
    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思维。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先计算:要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各多少克?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我们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 g×16%=16 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的20%溶液是溶液的质量,可是液体的量在生活中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 g/L。
    学生:(进行计算)
    教师:我们的计算结果是:需要水的质量为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为        mL。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重点研习“计算”这个步骤,而略讲“称量”“配制”“装瓶、贴签”几步。重难点突破措施得力。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课堂总结形式新颖。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②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
    ③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重点和难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准备
    教师: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
    学生:写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酚酞”字样的纸帽、试管、研钵、纱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块布、石蕊、酚酞、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可用其他有色花)
    教材延伸
    ①实验10-2中的表格的下面加“保存方法”的内容对学生初次接触危险品是十分重要的。
    ②在盐酸和硫酸用途的表格右边还应加一个空表内容,让学生填“我知道的用途”,这样更利于学生将已经认识的科学知识与新知识有机结合。
    ③教材只讲了指示剂遇酸、碱时的变色情况,应该补充遇到中性溶液时的情况。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第一板块:指示剂
    引入、发现、提出问题
    情景问题引入:由问同学们熟知的哪些食物是酸、碱入手,切入酸和碱的知识。
    学生探究结果:食醋、大多数水果(有酸味)中含酸;有些没熟透的水果(有涩味)如青柿子,还有皮蛋有涩味等。
    教师提出新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他的酸也能使石蕊变红?”“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色?”
    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
    游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
    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分析讨论:完成书本P49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碱。
    知识突破,引入新问题:“这里有两种其他液体,一种是自来水,一种是食盐水溶液,请我们两位指示剂朋友来鉴别一下,它们是酸还是碱?”接着由同学扮演物质,做实验,观察现象,问这两种物质究竟是酸还是碱。
    学生探究结果:指示剂在这两种液体中颜色没有变化,说明它们既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一种中性的液体。
    课件演示指示剂变色规律:画面是一只变色龙,身上写着“石蕊”两个字,跳动着分别走到写有酸、碱、中性溶液的烧杯前,分别将左爪、右爪、尾巴伸入三个烧杯中,伸入后相应部位夸张一点适当变大,并变各种颜色,且唱着歌:“我是一只变变变色龙,遇到酸我就变成那红色,遇到碱我就变成了蓝色,通常的中性环境下我就是那紫衫龙王。”歌声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欢快、诙谐,男声唱。
    师:请同学们将酚酞遇酸、碱、中性液体的变色规律编成一些易记忆的韵语或创作成其他活泼的形式来帮助我们记忆,内容不求完美,只求有趣实用。
    生:创作形式多种,并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例如:“我也是一种指指指示剂,我只在遇到碱时才变成红色娘子军。通常在中性环境下我是无色的,就连酸也奈何不了我,无法让我变颜色(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歌词)。”
    发现其他指示剂──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应用
    学生分组制取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或其他物质)的酒精浸出液,再分别滴入前面四种溶液中,记录实验结果,由同学们讨论交流,比较所制四种指示剂中,哪些变色效果好些。
    第二板块:几种常见的酸
    学生真情感受熟悉的物质
    第一组物质:盐酸、硫酸、硝酸。
    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但不能尝。
    第二组物质:食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等。
    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
    探究几种常见的酸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自学P50页内容,自我提问、自主探究,再汇报自己的理解和新发现。
    学生讲述自学的教材内容,概括学习方法,补充新发现:
    学生表现出两个亮点:
    (1)自我提问、自主探究用表格展示内容:
    自我提问
    的问题
    自主探
    究结论
    酸有什么共性?
    都有酸味、都有酸性
    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
    我们在前面讲的一些水果、食物如:食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等有酸味,人在反胃时感到酸味。说明它们是含酸的物质。
    酸有什么作用?
    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化工原料,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酸。
    (2)概括学习方法和对教材的建设性意见:
    ①记忆酸的物理性质时可用概括性的字表达理解知识的步骤。如“色、态、味、沸、密等”;
    ②第一张表的下面要补“保存方法”这一内容,因为酸是危险品,是必须注意的内容;
    ③第二张表格右边应加“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把原有的知识和现在的新知识结合。
    第三板块:浓硫酸的腐蚀性
    课件展示:酸在工农业生活中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再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照片、清华大学某学生用浓硫酸到动物园验证狗熊是“聪明”还是“笨”的事件、酸使工厂设备加快腐蚀等画面。
    观后教师评述: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做实验时不掌握好浓硫酸的这一“个性”,很可能就被腐蚀皮肤、衣服等。
    教师做游戏实验:用一支新毛笔蘸浓硫酸在宣纸上写“浓硫酸的吸水性”。请同学们帮助讲解这一游戏的原理。
    学生讲解:多个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讲解,突出强调了“原来浓硫酸的腐蚀的原因就是它的脱水性造成的”。
    教师扩展引导:其实,除了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之外,其他的酸也都有一定的腐蚀性,例如在有酸时,铁锈蚀会快多了。所以我们要全面掌握它们的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怎样稀释浓硫酸?请学生再从两方面收集、整理信息。其一:教材中告诉我们什么?其二:观察下一段课件内容。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看书、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画面;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画面。
    师生互动实验: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
    学生探究结果:
    探究知识类别
    探究结果
    稀释浓硫酸不正确操作的后果
    导致伤人或腐蚀物品。
    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对于皮肤还要尽快到医院治疗。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
    在于它的脱水性。
    稀释浓硫酸正确的操作方法
    (见“师生互动实验”)
    启示
    我们不断要学会安全使用酸的方法,更应该具备一个安全的“大脑”,这就是社会责任感。要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健康,在实验室里千万不能用酸和同学开玩笑。
    第四板块:小结
    教师引导:这一节课主要是同学们根据不同材料和实验自己探究出来的,我们学到了一系列的知识,也学会了很多方法,同时也明白了不少道理。知识、方法、道理就像我们到旅游区去各种景点一样,我们是从哪里走进的,又是从哪里出来的?现在请大家画一张探究旅游的“导游图”,然后来比较看谁的“导游图”更明了、更科学。
    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示物质,通过人物的活动表示物质间的反应,形象且生动,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形式有其原创性。
     
    大胆尝试突破,教师还引入中性溶液,突破了书本的禁锢,又可以对比学习知识,让知识结构完整、清晰;课件风趣、直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很自然地得到了一次升华,又便于学生记忆,值得借鉴。
     
    小块知识点也能反映出认知规律。本块教师采用了“发现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尝试应用”的认知规律学习指示剂, 并用它来认知酸碱,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双丰收。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鉴别入手,调动学生的智慧,学生看、摸、闻、尝等感性活动,再提问引起学生理性思考,由感性知识自然上升,过渡到理性知识,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浅,寓教于乐。学生自我提问、自主探究中的表格内容,反映出他们的自学的深度和广度,也表现出他们在探究中有意识地注意创造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所述的三个问题,其中一条是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两条是对教材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很有创见性,它证明学生的思维只有真实进入探究后才会爆发出最大的创造力。
     
    浓硫酸的腐蚀性虽然是一个较危险的实验,但教师并不是个人包办,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深刻地感受。从学生探究结果看出,学生是主动吸取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启示”分析,他们从浓硫酸的腐蚀性中认识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可贵,同时也感受悟出任何事物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两面性,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
     
    教师的小结是一个智慧的亮点,教师的小结不是重复已有的知识点和技能,而是抓住知识、方法和明确的道理“三维目标”来全面整合所学习的内容,小结的形式采用的是画“导游图”的形式,它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学生画探究“导游图”:学生分组“画图”,形成多种小结方式。下面展示一组学生的“导游图”: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 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通过对酸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③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重点和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学生分组: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稀盐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NaCl溶液、Na2SO4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洁净紫甘蓝叶片、剪刀、镁、锌、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粗铜丝、试管夹、酒精灯。
    教材延伸
    ①活动探究(1)表格中应加一些生活可作指示剂的物质做对比实验,这样感性认识会更丰富,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更紧密。在(1)的表格下面对应两种指示剂加“规律性认识”,有利于小结、系统认识知识。
    ②在除锈这一块应补充一点,“用物理方法也可以除锈”,这样使学生认识在不同的场合或要求下可使用不同的除锈方法。
    教学设计
    环节一:慧眼识酸
    教师: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1)①滴加石蕊溶液;②将紫甘蓝剪成细丝浸泡;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学生:(对教师提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
    教师:(将矛盾交给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学生:不能!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溶液都不变色。
    教师:我今天还准备了其他一些新鲜蔬菜、鲜花等含指示剂的材料,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各种实验,进一步探究“认识酸的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2:设计近二十种实验,并在教材表中补充表格内容填写实验报告)
    花的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盐酸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硫酸中的颜色
    玫瑰
    粉红色
    粉红色
    粉红色
    万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
    大红花
    粉红色
    橙色
    橙色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力都很强,如果我们要检验某种物质是否是酸,手头又没有石蕊溶液的情况下,就可以用上述方法。
    教师:结合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
    学生: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及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正确,而且我们做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认识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证明;用Na2S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证明。
    点评:教师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渐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状态,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环节二:猜它是谁
    教师:(设置游戏场景,有四个金属王国的“潜水运动员”要比赛潜水时间)学生分别装稀盐酸、稀硫酸设置“游泳池”。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比赛的过程,同组学生在纸上写出“运动员姓名”(金属名称)和潜水时的变化(化学方程式)。
    学生:(此时游戏化)各组学生用桌上的药品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讨论结论,并商量“表演方法”。
    各组学生的表演形式不一样。现举一组学生表演例子:
    运动员
    肢体语言
    表情
    变化
    名次

    摇晃、抖腿
    冷笑
    无气体产生
    1

    耸肩、腿颤
    皱眉、抽冷气
    Fe+H2SO4=FeSO4+H2↑
    2

    浑身乱晃
    呲牙咧嘴
    Zn+H2SO4=ZnSO4+H2↑
    3

    双手紧掐颈部
    翻白眼
    Mg+H2SO4=MgSO4+H2↑
    4
    排名次的理由是:镁反应最快,在酸中呆的时间最短,名次最后;铜不反应,应得冠军。
    教师:请同学们总结酸的化学性质,还要小结原因。
    学生:(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快速描述出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后分析原因)原因:酸只能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是酸中的H+与活泼金属发生了反应,放出氢气,另一种生成物的阳离子是相应的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酸的阴离子。
    教师:通过学习酸的这一条性质,能不能将它提升成为我们的技能?
    学生:(讨论,形成多种答案,一组学生代表发言)不可将醋放在锅中长时间烹调,不可用铝制品调拌要放醋的凉菜。
    点评:在这一板块中,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巧妙梳理了旧知,对金属拟人化的处理并及时联系生活,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层面促进知识向运用层面转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充分,思维深刻,学习成为一种才艺的展示和心理愉悦的享受。
    环节三:除锈专家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除铁锈的方法,用到过哪些除锈的方法?
    学生:小瓦片磨铁锅;砂纸打磨生锈的部位等。
    教师:这都是物理方法除锈。在化工生产中人们用什么化学原理除锈?(教师演示实验,用稀盐酸的量掌握合适,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
    教师:我还要请同学们帮助我分析其中的原理。(教师强调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来说明)
    学生:(一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结的表格内容)
    文字表达式
    化学方程式
    三氧化二铁(铁锈的主要成分)+盐酸氯化铁+水
    Fe2O3+6HCl==FeCl3+3H2O
    学生:(另一组学生发言)老师在做实验的同时我们也做了几个实验,把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不反应,这些实验也反证化学方法除锈只能用酸,而且是酸中的H+在起作用。
    学生:(第三组学生发言)我家附近有一家车辆翻新厂。师傅说有些金属仪器抛光前、电焊前都要用酸除锈。我认为金属氧化物都能和酸反应。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做一次实验。
    学生:(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没能掌握好酸的用量,出现了多种实验现象。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当铁锈消失以后,铁钉表面会冒出气泡,溶液颜色变淡,最后由黄色变成浅绿色。学生之间发言出现多种内容,一种与老师实验现象相同,另一种是如实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强调应当实事求是地汇报实验现象,即使实验失败,也可以从失败的实验中得到教训)
    学生:(学生通过争论一致赞同第二种意见)
    教师:原因是什么?
    学生:取用的稀盐酸或稀硫酸的量不同造成实验现象不一样。我们认为:当酸不足或适量时,铁锈与酸反应;当酸过量时,与铁锈反应剩余的酸就会继续与铁反应。
    教师:同学们从自己实验、观察、汇报及大家的讨论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1:酸也能和铁发生反应,所以清除铁锈时不能把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
    学生2:反应产物氯化铁与氯化亚铁颜色不同。
    学生3: 做实验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地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教师:为了进一步证明酸是“除锈专家”,请你们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学生:(学生自主实验中出现了多种实验方案,其中一些组的学生展示了造“铜锈”和除“铜锈”的实验)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将粗铜丝的一端缠绕在试管夹上,把另一端在酒精灯上灼烧,形成约3 cm长的黑色氧化铜薄层,趁热插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里,20 s后取出:黑色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漂亮的淡蓝色,反应原理:CuO+H2SO4=CuSO4+H2O。
    点评:教师做完一个“较理想”的演示实验后,在小结基础知识后,让学生自己来重复刚才的实验,但未给学生点明“酸的用量”的要求,这样就挑起学生的一个新的“思维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学生通过争论、再探究等主动活动,理解了新知识,明确了实验一定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的价值观。最后又拓展学生思维,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了酸是“除锈专家”的内涵。
    环节四:盘点收获
    教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明确了哪些道理?
    学生: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
    归纳推理方法──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 2HCl+Na2CO3=2NaCl+H2O+CO2↑则可归纳推理出:含有CO32-的化合物能与酸反应生成H2O、CO2与另一种化合物。
    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
    道理类: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大脑真正聪明起来。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②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药品:NaOH固体、20%NaOH溶液、CaO固体、澄清的石灰水、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洗净的鸡爪、去壳的熟鸡蛋。
    器材:导线、灯泡、烧杯、试管、软塑料瓶、表面皿、滴管、点滴板。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引入新课
    演示:

    1.实验(如图)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
    2.清水变“牛奶”:吹入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多么奇妙的化学世界!
    学生疑问:
    1.熟鸡蛋为什么会掉下去呢?
    2.“牛奶”能喝吗?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通过神奇的化学实验把学生轻松地引入化学课堂。
    实验引导NaOH的性质及用途
    取固体NaOH观察,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NaOH并感知其温度变化。
    问题: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
    2.怎样保存NaOH固体?
    3.它能做干燥剂吗?
    演示实验10-8:观察用20%NaOH溶液浸泡过的鸡爪。
    问题:1.鸡爪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
    3.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1.NaOH是白色固体。
    2.表面吸水、溶解。
    3.试管外壁发热。
    我从书本上找到了答案:
    1.潮解。
    2.密封。
    3.能。
    1.哇!真厉害!
    看看书本上怎么说……
    2.使用它应小心,注意安全。
    3.作用:化工原料、清洁剂……
        设计的问题紧紧围绕实验,简明扼要,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思维的兴趣,巧妙点拨,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安全教育。
    实验引导Ca(OH)2的性质及用途
    材料引入:
    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问题:
    上述材料中涉及到的物质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109: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问题:1.实验现象及反应。
    2.Ca(OH)2的用途是什么?
    3.使用它有哪些注意事项?
    粉刷久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
    涉及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坚硬的CaCO3 。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与此相关呢?
    我想知道!
    1放热
    2消毒、建筑材料等
    3具腐蚀性,注意安全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所讲化学物质,又从实验的角度感知若干关于氢氧化钙的知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的同时,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学以致用。
    分组实验活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分组实验:
    1.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2.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密封观察。
    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
    问题:1.上述三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熟鸡蛋掉下去的原因。
    3.“清水变牛奶”的原因。
    4.碱有哪些类似的化学性质?
    活动:竞赛书写相关的反应原理。
    1.遇石蕊都变蓝色!
    遇酚酞都变红色!
    2.软瓶变瘪!CO2与NaOH反应后压强减小。
    哦,蛋是这样掉下去的!
    3.石灰水变浑浊
    哦,“清水变牛奶”原理如此!
    4.我能归纳碱的化学性质。
    竞赛:我要夺第一!我最怕书写化学方程式了,但只要掌握规律就很简单了。
        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在实验中加以归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更加深刻。教师的问题回应了最开始的实验,学生理解更透彻。竞赛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化学用语的学习。
    实验引导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演示实验1010:分别试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乙醇的导电性。
    问题:1.上述哪些物质能导电?
    2.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3.酸、碱如何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反思小结:通过本次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学会运用哪些方法?③明白哪些道理?
    真有趣!小灯泡发光了!
    1.能导电的有硫酸、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2.导电是因为发生电离,离解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3.酸会离解出H+;碱会离解出OH-。
    我又有了一些进步!(从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小结)
        这些短小的问题点到了学生的许多弱点,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反思、整理、归纳、小结和交流,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法都不断提高。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相关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问题结构
    引导性材料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
    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其中包括你了解的情况和改进的方案。
    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教师展示问题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

    引入课题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

    活动与探究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学生猜测、讨论、分组实验、总结

    用课件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验证猜想与结论)
    实践与应用“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用洗洁精清洗厨具

    实践与应用设计实验: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可如何处理并完成该实验
    第三板块:教学范例
    我们已经知道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②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④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的药水,可减轻痛痒。
    我们还应知道
    提出问题:
    酸有哪些性质?碱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猜想:
    我猜想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的反应有:                                              。
    实验探究 收集证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10 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试液。
     

     
      
     2.向1中再逐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至颜色刚好为无色。
      
     3.蒸发反应后的溶液。
     

      
     小结:
    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
    2.盐的定义。
     
      
    知识小结  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物是盐和水。
    我发现的新问题:
    猜想
    依据
    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现象
    结论
    1
     
     
     
     
    2
     
     
     
     
    我们怎样应用
    ①解释“向土壤中洒熟石灰”的秘密。
    ②一些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么物质最合适?
    ③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
    ④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可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⑤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说明去垢的原理是什么。
    ⑥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请想一想主要药物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⑦上网收集有关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教学设计
    我们的感受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是:                                                     。
    我的启示是:                                                       。
    我的发现是:                                                       。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实验准备
    ①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 mL)、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剪刀、托盘天平、粗盐、水。
    ②[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③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④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前准备
    学生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
    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碳酸钙等实物。
    ②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③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几种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④氯化钠、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情况,我县境内的碳酸钙的含量如何?人们是怎样从自然界中获取氯化钠、碳酸钙的?
    创设情境
    多媒体投影播放电影《盐》(节选),让学生在轻音乐声中,观赏美丽的风光,了解盐的历史,初知盐的用途等。
    学生活动
    1.交换观察、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常见盐的实物,简述其外观及性质;交流课外阅读或网上查找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
    2.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教师作必要的补充,给予恰当的点评)
    3.阅读教材P70-71页,整理资料,完成下表。
       
    氯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碳酸钙
    化学式
     
     
     
     
    主要用途
     
     
     
     
    组成上的共同点
     
    结论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是指:
    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4.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整理后的资料。(学生可以补充、修正;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
    教师指导
    1.多媒体投影:投影出整理的完整资料表。(学生对照此表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表,也可以提出疑问)
    2.简要说明、释疑,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练习巩固
    学生主持,出示问题(常见盐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竞赛(抢答问题或争抢板书化学式)。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同位同学交流与互查。
    课后活动
    1.作业:P76页2题、P77页4题。
    2.家庭小实验:将食盐与细砂混合后,再分离出来。(提示:仪器代用品,想想制作简易净水器的原理。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创设情境
    1.学生交流家庭小实验情况(教师点评)。
    2.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3.学生观察:
    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
    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4.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①通过观察、比较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和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你得出什么结果?
    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交流讨论结果:
    ①组内交流,形成方案。
    ②全班交流,互为补充。(教师发现典型,及时评价;根据问题,及时指导)
    教师示范
    1.制作过滤器。
    2.简要说明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教师适时点评,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
    3.学生评议,提出疑问:
    ①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为什么?
    ②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远低于理论值,为什么?
    4.分组讨论:
    ①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②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改进?
    5.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进行争论,教师给以引导)
    教学小结
    1.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激励性评价)
    问题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会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原理是什么?怎样操作?
    学生讨论
    针对拓展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时间,讨论可长可短。如果讨论不够充分,可让学生课后再查找资料进行探究。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课后活动
    按要求写探究实验报告。
    第三课时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创设情境
    1.教师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2.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11-1]、[实验11-2],记录实验现象。
    2.集体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创新尝试:
    仿照示例: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试着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碳酸钠与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NaHCO3+HCl=NaCl+H2O+CO2↑
    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Na2CO3+Ca(OH)2 =2NaOH+CaCO3↓
    4.观察与思考(一):
    ①观察:反应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③归纳: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鉴定方法。
    ④举例:填写下表
    被鉴定的物质
    加入的试剂
    现 象
     
     
     
     
     
     
     
     
     
    5.观察与思考(二):
    ①观察:第④个反应有什么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又有哪些新发现?
    ③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6.回忆与反思:根据你具有的酸、碱、盐知识,列举几个酸与碱、盐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7.讨论与归纳:
    ①讨论:你所做实验中的复分解反应与你所列举的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问题拓展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
    ①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
    ②原理是什么?
    ③怎样操作?
    ④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倾听意见,发现问题与典型)
    2.交流讨论情况(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发现的问题与典型,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自我反思
    1.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查漏补缺。
    2.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又有哪些新发现?你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是满意?是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呢?
    教师小结(重点在于评价、知识归纳、给予学习方法)
    课后活动
    1.作业:P76 1、3。
    2.归纳整理本课题的知识要点。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鸡蛋壳、水垢的成分中有碳酸根离子,醋、柠檬中含酸类物质;掌握含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能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不同的含碳酸根离子的盐能与不同的酸反应的实验,学习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体会并初步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并用此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及其实验探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做一个学化学的有心人。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含碳酸根离子的盐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事实,掌握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
    难点: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实验准备
    仪器:试管架、小试管、大试管、与之相配套的单孔橡皮塞(带导管)、小烧杯、药匙、量筒、玻璃棒、表面皿、纱布、滤纸。
    药品:鸡蛋壳、醋、稀盐酸、柠檬、纯碱、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  学生板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CaCO3+ 2HCl==CaCl2+ H2O + CO2↑
    提问  出示一瓶纯碱,我们要知道纯碱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应采取什么方法?
    投影实验  1.将0.5 g碳酸钠放入试管, 并加入2 mL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2.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重复上述实验。
    学生思考  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什么问题?
    指导板演  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  上述三个反应有何共同点?怎样检验某种物质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
    学生实验  检验水垢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将少量水垢放入试管中,并加入5 mL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
    观察、分析  水垢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用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讲述  在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这一组实验中,相同的反应物是稀盐酸,称为这组实验的恒量;不同的反应物是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我们称为这组实验的变量。(板书注明)
    变量  恒量
    CaCO3+2HCl==CaCl2 + H2O + CO2↑
    Na2CO3+2HCl==2NaCl +H2O + CO2↑
    NaHCO3+HCl==NaCl +H2O + CO2↑
    提问  你所知道的酸除盐酸外,生活中还有哪些酸?
    举例  稀硫酸、醋酸、柠檬酸等。
    提问  上面一组实验(三个实验)中为相同的酸与不同的盐反应,那么不同的盐能与相同的酸反应吗?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实验  1.将醋加入放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2.将柠檬的汁挤出,代替醋做上述实验。
    观察、分析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不同的酸也能与相同的盐发生反应。
    提问  分析第二组的三个实验中,哪些反应物为恒量,哪些反应物为变量?(指导学生注明)
    恒量      变量
    Na2CO3+ 稀盐酸
    Na2CO3+ 醋酸
    Na2CO3+ 柠檬酸
    讲述  不同的含碳酸根离子的盐能与不同的酸反应。
    学生实验  1.分别测出稀盐酸、醋、柠檬汁的pH值,并记录在下表。
    2.在3个小烧杯中先分别放入小苏打1/2小匙,然后同时在3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5 mL稀盐酸、柠檬汁、醋,比较反应速度。
    3.通过上述实验,你的结论是                                      。

    pH值
    与小苏打的反应速度比较
    稀盐酸
     
     
    柠檬汁
     
     

     
     
    学生练习  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耳对这一意外发现做出了种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通规律,终于获得成功。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请写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出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你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化现象的各种假设
    验证方案


    解题思路  本题是通过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的小故事,展示科学家是怎样捕捉化学现象深入思考,运用假设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形成开放性作答题。通过“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这一实验事实,分析这一实验中,“紫罗兰花瓣”和“盐酸”为实验的两个条件,由控制这两个实验条件来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当“盐酸”为恒量,另一量为变量时,推陈出新,盐酸能使除紫罗兰花瓣以外的花瓣变色吗?同理,当“紫罗兰花瓣”为恒量,另一量为变量时,推测,其他物质能使紫罗兰花瓣变色吗?当实验条件都是变量时,推测,其他物质能使其他花瓣变色吗?这些都是根据控制实验条件做出的合理假设,这对活跃学生思维和发展创造性有重要作用。
    答案:
    你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化现象的各种假设
    你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盐酸能使其他种类花瓣变色吗?
    将盐酸分别滴到其他种类花瓣上,观察现象。
    其他酸、碱或盐能使紫罗兰花瓣变色吗?
    将稀硫酸、稀硝酸、烧碱溶液等滴到紫罗兰花瓣上,观察现象。
     其他溶液能使其他花瓣变色吗?
    将烧碱、碳酸钠、食盐等溶液滴到花瓣上,观察现象。
    课堂练习  把一只新鲜鸡蛋放入盛水的玻璃杯中,鸡蛋沉入水底。回答下列问题:
    (1)若向杯中逐渐加入食盐粉末直至溶液饱和(饱和食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并解释原因。
    (2)若向玻璃杯中逐渐滴加浓盐酸,鸡蛋壳表面将会有什么现象?这会使鸡蛋怎样运动?写出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小结  1.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
    2.在做一组实验时,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课后练习  设计再探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温度对小苏打和酸的反应的速度是否有影响。
    学案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一、回忆与再现
    反应物
    化学方程式
    碳酸钠+稀盐
       
    酸碳酸氢钠+稀盐酸
                                               
    二、活动与探究(一)
    1.将鸡蛋壳少许放入大试管中,加入5 mL稀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2 mL澄清石灰水中(见右图)。(可用另一小试管装入2 mL澄清的石灰水对比)
    2.写出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要检测某种物质中是否含碳酸根或碳酸氢根,你采用的方法是                   。
    4.你认为上述三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中,          是恒量,             是变量。
    三、活动与探究(二)
    按上述装置:
    1.将醋(3 mL)放入盛有小苏打(1/3小匙)的大试管中,迅速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用另一小试管装入2 mL 澄清的石灰水对比)
    2.将柠檬用纱布挤出10 mL柠檬汁放在小烧杯中,以备下面实验及“活动与探究三”用:将柠檬汁(3 mL)放入盛有小苏打(1/2小匙)的大试管中,迅速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用另一小试管装入2 mL 澄清的石灰水对比)
    3.通过上述反应,你的结论是                    。
    四、活动与探究(三)
    1.分别测出稀盐酸、醋、柠檬汁的pH值,并记录在下表。
    2.在3个小烧杯中先分别放入小苏打1/2小匙,然后同时在3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5 mL稀盐酸、柠檬汁、醋,比较反应速度。(如图所示)
    3.通过上述实验,你的结论是                                        。
     
    pH值
    与小苏打的反应速度比较
    稀盐酸
     
     
    柠檬汁
     
     

     
     
    五、设计再探究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温度对小苏打和酸的反应的速度是否有影响。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2 化学肥料
    教学目标
    知道常用化肥的种类、作用、保存及施用时注意事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通过对化肥实物的搜集、化肥知识的调查和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认识化肥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真实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准备
    ①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研钵、酒精灯、火柴、烧杯。
    ②实物:缺氮肥的包心菜叶片(实物)、缺磷的小麦植株(高、矮各式各1株)、缺钾的大豆叶片(实物)。
    ③常见化肥样品。
    ④实验改进:把一块铁片分成两块,一块正方形烧氮肥,另一块长方形烧钾肥,避免氮、钾肥互相干扰。
    ⑤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认识常见的化肥
    课前准备
    学生各自搜集常见化肥的样品。
    创设情境
    1.讲述:1958~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不少人饿死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突飞猛进,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事实,指出化肥在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2.投影:播放养分充足或缺某种养分的植物生长图片。指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说明肥料与农业生产、人们吃饭有着密切的关系。点明学习主题。
    学生活动
    1.展示学生各自搜集的常见化肥的样品,由各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样品,做简要介绍(教师适当点评)。
    2.阅读课文:整理资料,填写下表:
    常用化肥的名称、化学式及作用
    类别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名称
     
     
     
     
     
     
     
     
    化学式
     
     
     
     
     
     
     
     
    主要作用
     
     
     
     
     
     
     
     
    植物缺少时的症状
     
     
     
     
    (重点,用时稍长些,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
    3.讨论交流:交流信息资料,互查上述表格所填内容。(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适时指导)
    4.展示图表:各小组代表争相走上讲台,展示图表,简要说明。
    归纳整理
    投影1:展示完整的图表。
    投影2:常用化肥包装袋商标图示及说明书。
    再创情景
    由学生讲述案例:
    ①细心的农民问我:夏天雷雨过后,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旺盛。听说你在学校里学过,你能告诉我其中的秘密吗?
    ②一位老大爷给我讲: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
    教师点拨
    1.教师介绍案例①中的秘密。
    2.案例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对案例分析的体会。让学生知道:种田也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否则就要付出代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79页第二、三两段。
    2.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化肥使用方面,你应当给父母做哪些宣传?
    教师小结
    我们知道了化肥的作用及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活动
    1.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归纳、巩固知识,同桌、同学互查)
    2.学生主持:用卡片展示问题(常见化肥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抢答(或板书)。
    教师总结
    1.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2.课后活动:怎样识别区分常见的化肥: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设置情景
    (贴在黑板上)农作物生长时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肥,如果缺少这些营养元素,农作物就会得“病”:
    实物1:发黄的菜叶与正常的菜叶比较。(缺?)
    实物2:矮小的小麦植株与正常的小麦植株比较。(缺?)
    实物3:叶片边缘发黄的大豆叶与正常的大豆叶比较。(缺?)
    提出问题
    1.这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
    2.如何区分常用的氮、磷、钾肥呢?
    3.怎样科学施肥?
    学生活动
    1.观察实物、填写下表:
     
    氮肥
    磷肥
    钾肥

    碳酸氢铵
    氯化铵
    磷矿粉
    过磷酸钙
    硫酸钾
    氯化钾
    状态
     
     
     
     
     
     
    气味
     
     
     
     
     
     
    溶解性
     
     
     
     
     
     
    2.组内交流:交流观察结果。
    3.展示观察成果: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观察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4.学生小结:从外观上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教师点评)。
    5.交流实验结果:学生下位,自由交流;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指导,给予点评)。
    6.归纳小结:区分氮肥和钾肥的方法。
    学习评价: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统计能正确区分氮肥、钾肥的方法及人数)
    问题拓展
    黑板上的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急需施肥。但是,买回来的化肥包装袋因磨损,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现取化肥样品分别装入1、2、3号小瓶,放在实验台上。请你帮助辨认,指导施肥。
    看哪个组最先完成任务,把小瓶标号写在黑板上对应的“生病”植物的下方。
    教师小结
    你们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
    课后活动
    1.整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互相交流,查漏补缺。
    2.调查你的父母在贮存、使用化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
    3.社会调查:化肥使用的利弊与对策。


    酸、碱、盐的复习(案例)

    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复习课的深度、广度和容量是新授课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好机会。以往的复习课,我很注重知识点的串讲和知识点的运用,但我发现学生只是习惯于做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复习效果不尽人意,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提高。我想只要改变这种以老师为主的复习方法,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总结、自主实验,学生就不会乏味,而且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
    本课学习目标是复习酸、碱、盐的性质,以及由性质引出来的酸、碱、盐的区别方法。
    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挑选了4组物质:
    a.稀硫酸、石灰水、硝酸铵溶液
    b.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c.稀硫酸、石灰水、碳酸钠溶液
    d.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
    将每组物质在区别时可能涉及的物质名称和仪器列出名单,交给实验老师准备好实验用具。我想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低起点、高要求的复习设想。
    课堂上,我将事先设计的4组物质写在黑板上,问:“4组物质在类别上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都回答:“分别是酸、碱、盐的溶液。”我说:“你们能将它们区别出来吗?”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有的组的同学拿出小纸条将区别的试剂罗列出来,有的组的同学翻出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一一核实,有的组的同学时而大声分辩各抒己见,有的组的同学则各自思考……
    当同学们讨论结束后,我让同学说出他们的方案:
    a组的方案有:(1)CO2、Fe(2)CaCO3、CuSO4(3)BaCl2、CuSO4(4)Na2CO3(5)BaCl2、FeCl3(6)Fe、石蕊溶液(7)Mg(OH)2(8)Ba(OH)2(9)CO2、Ca(OH)2(10)CO2、BaCl2
    b组的方案有:(1)看颜色、Na2CO3(2)CuSO4(3)Fe(4)测pH值(5)看颜色、FeCl3(6)看颜色、NH4NO3 (7)Ca(OH)2(8)大理石、看颜色或CO2(9)敞口放置,看质量变化(10)组内的物质反应
    c组的方案有:(1)HCl、石蕊溶液(2)H2SO4、石蕊溶液、CO2(3)用组内物质两两反应(4)Na2CO3(5)大理石、酚酞溶液、H2SO4 (6)CO2、酚酞溶液(7)CO2、石蕊溶液(8)HCl、CO2(9)HCl、酚酞溶液(10)组内的物质反应
    d组的方案有:(1)CuSO4、Ca(OH)2或 Ba(OH)2(2)Fe、BaCl2(3)Na2CO3、 BaCl2(4)石蕊溶液(5)AgNO3、酚酞溶液(6)CuO、酚酞溶液(7)BaCl2、石蕊溶液(8)Na2CO3、CuSO4 (9)NH4NO3、 BaCl2(10)BaCl2、AgNO3
    我将同学们的方案写在黑板上,不加评论。只是说:“这些方案的对与否,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检验一下。”同学们开始动手实验。
    创设情景,再次探究,先动脑,再动手。有的同学边做实验,边发感慨:“这个方案简单,这个方案操作复杂,这个方案很妙,我没有想到……”也有的同学通过做实验对黑板上的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a组中的(7);d组中的(5)……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看法,我让他们说出理由,并再次质疑:“如何加以改正呢?”有了前面的讨论和实验,同学们很快说出了正确的方案。
    实验结束后,我指着黑板上的方案,问:“每组的方案很多,大家能不能从诸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学生本以为做完实验后就万事大吉,思维陷入一种停滞阶段。
    再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掀起一个高潮。当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后,他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不足,课堂辩论气氛热烈,一个好的方案引起全班鼓掌喝彩,一个繁复的方案让同学们修理得一目了然。
    已经下课了,同学们的情绪仍然很兴奋,于是把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当成自主课后作业。本节课表面上没有复习罗列酸、碱、盐的性质,但学生学会了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化学复习课充满活力和智慧。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活动一 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1、P91图12-7、 P92图12-9、 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
    活动二 学习竞赛
    主题:“我”的风采我展示。
    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限时完成下面的任务: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段,题目自拟。要求:简要介绍某类营养素的基本情况,重点陈述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组际竞赛: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讲。(根据演讲的口才、表情及内容质量,由学生评委评分)
    活动三 应用实践
    辩论:偏食习惯好不好?
    设疑:我了解到我们同学们中有的同学喜欢吃这种食品而不喜欢吃那种食品,即存在所谓的偏食。这种饮食习惯好不好呢?
    (正反方辩论)
    小结:偏食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同学们正处于身体生长旺盛时期,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
    阅读与讨论:
    阅读:P90、 P92“资料”。
    讨论:a.有人用甲醛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并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b.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c.为什么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d.运动会上的长、短跑赛进行中,为什么有的同学感到很累?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赛前服用一些葡萄糖?若改食一些花生或者麦食品,效果好吗?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
    a.“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婴儿”的相关报道。
    b.“毒大米”危害介绍。
    c.吸烟的危害分析。
    活动四 课堂计算竞赛
    ①一女运动员可以在60 s秒内跑完400 m,她的最大氧气吸入量为4 L/min,而肌肉在工作达到极限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需要氧气约0.2 L,如果该女运动员体重为50 kg ,她将缺少多少氧气?
    ②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余同),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 g花生和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课题小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方面,你分别有哪些收获?
    活动五 课外调查
    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数同学家住农村。请在课外做一个调查,对于家中(或亲友、邻居中)发生霉变的食物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对此应做哪些工作呢?调查报告于一个月内完成。
    点评:整堂课以四个主题活动展开,层次清楚,意图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第五个主题更是结合农村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让学生感悟到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社会常见的“偏食习惯”采取目前流行的深受大、中学生欢迎的“辩论”形式,而不是“答辩”形式,有其新意。但是课中如何把握,则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教师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点评:湖北省枝江市教学研究室 易章和
    背景资料
    ①22名小学生吃玉米糊中毒,已有一人遇难
    本报讯(记者 刘振雄 特约记者 龙桥 通讯员 杨兴炳)我省郧西县一所小学11日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至昨日,22名中毒学生中已有1人遇难,两人紧急转院抢救。
    事情发生在邻近陕西的郧西县景阳乡泥沟中心小学。11日下午5时30分左右,该校五、六年级数十名寄宿学生吃了晚餐的玉米糊后不久,出现呕吐、恶心、头晕等症状,立即被校方送入当地卫生所抢救。
    昨日上午9时50分,该校五年级女生12周岁的何莹莹经抢救无效身亡,12岁的男生孙文林、陈华登被紧急转送至郧西县医院抢救。
    事发后,十堰市副市长胡仲军、郧西县副县长张惠莉等赶到事发地指挥抢救,调查原因。据郧西县疾病控制中心介绍,初步怀疑系玉米霉变引起,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楚天都市报》2003年11月13日)
    ②大量服用维生素E有害健康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0日电(记者曲俊雅)维生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大多数人认为补充维生素E可以帮助他们延缓衰老。不过,最新研究发现,服用药物大量补充维生素E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危害身体健康。
    研究负责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埃德加·米勒博士说,大多数复合维生素片一般含35~40个国际单位维生素E,这对健康也许会有些微小的“益处”。但如果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E,服药补充毫无必要。坚果、食用油、全谷食物和绿叶蔬菜中都富含维生素E。
    此外,美国心脏学会早已指出,维生素E没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而最近研究还表明,维生素E和降胆固醇药互相冲突。
    (《三峡都市》(周末)2004年11月12日)
    ③野生珍稀、特殊功效、“生猛”刺激安全饮食必须革除三种陋习
    据新华社南昌11月10日电(记者冯丽)专家认为,要确保饮食安全首先要革除三种饮食陋习。
    不少人认为物以稀为贵,放着肉厚味美的畜肉不吃,偏吃肉少味寡的蛇、鼠、猫、虫,以为野生、珍稀的动物更有营养,其实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无论从组织结构、化学组成还是消化利用来看,它们都没有任何优势,不少野生动物还极易引发人类疾病。
    我国传统习惯有一些糟粕和迷信也影响了部分人的饮食喜好。如从“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推理,相信吃乌龟肉能长寿;从老虎的雄健敏捷,推理出虎骨酒能治跌打损伤;认为动物生殖器可以滋阴壮阳等等,甚至把“驮峰”“熊掌”“蛇肉”“牛鞭”传得功效神奇,美味无比。这些动物肉不仅保健功效毫无科学依据,即使从味道讲也毫不足取。
    “活猴脑”“蛇胆”“乌龟”“活鱼”“醉虾”等,这些近乎野蛮的吃法,不仅伤害人们对动物的爱怜之心,而且极不卫生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学目标
    了解钙、铁、锌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及查阅资料,了解人是如何摄取这些元素的。
    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健康方面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难点:正确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调查与研究
    1.查阅资料并整理填表:
    (可从网上、报刊、杂志、医学书籍,调查访问医生、父母、身边的病人等途径获得)
    元素
    人体内含量
    功能
    适宜摄入量
    摄入量过高对人体影响
    摄入量过低对人体影响
    主要食物来源
    钙(Ca)
     
     
     
     
     
     
    钠(Na)
     
     
     
     
     
        
    钾(K)
     
     
     
     
     
     
    铁(Fe)
     
     
     
     
     
     
    锌(Zn)
     
     
     
     
     
     
    硒(Se)
     
     
     
     
     
     
    碘(I)
     
     
     
     
     
     
    氟(F)
      
      
      
      
      
      
    2.调查市场上有哪些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
    3.收集几种不同品牌和不同产地的食盐包装袋、牛奶袋。
    4.将学生分成四个竞赛小组,每组选组长一名,各组分别命名为钙铁、钾钠、锌硒、碘氟队,并以自己的组名为题,自编、自演一个节目“我们的作用大”,形势可以是小品、相声、顺口溜、替换了歌词的歌曲等。
    教学设计
    导入
    贵州某山区盛产芭蕉,一外地人问卖蕉人怎么卖?答:1角钱3只。4只行不?答:不卖。2角钱卖一串(少的也有十多只)行吗?答:行。这个卖蕉人数学概念为何这样差?原来他在婴儿时期因缺碘而得了呆小症,智力缺陷。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板书课题)。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一:知识抢答:(记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题目:
    1.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50多种)
    2.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多少种?(11种)
    3.人体含量较多的元素约占人体质量的多少?(99.9%)
    4.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的元素是哪几种?(C、H、N、O)
    5.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元素总量不超过人体的质量的多少?(4%)
    6.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元素可以分为哪两类?(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7.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是常量元素吗?(是)
    8.钙是微量元素吗?(不)
    9.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多少种?(20多种)
    10.哪些元素是微量元素?(Fe、Zn、Se、I)
    师投影知识网络图: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
    过渡:已知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全部加起来也只有体重的0.05%,可谓是“微不足道”,真是这样吗?
    活动二:特长展示
    各队表演节目:我的作用大。(记分办法:其余三组无记名投票,以票数记分)
    过渡:你们对人体的作用真是功不可没,但在人体内的含量是不是多多益善呢?
    活动三:真情表白(记分,能说记10分,分队陈述摄入过多的危害)
    活动四:挑战对手
    请你用一句话来描述:钙、铁、锌、碘的重要作用,要求通俗上口、特点鲜明、字数少。
    (答对记10分)
    例如:碘:不仅仅是“智力元素”锌:多种酶的激活剂
    钙:参与构成人体的硬组织 铁:造血的主要原料
    过渡: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很棒,下面进行最后一轮竞赛,以决胜负。
    活动五:智力陷阱
    (规则:第一名与第二名,第三名与第四名互相挑战。四道题分别以“合”“作”“创”“新”为题号。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合:谈谈你从加碘盐包装袋上获取的信息,并就此自编一道考题。
    作:谈谈你从牛奶袋上获取的信息,并就此自编一道考题。
    创:芳芳同学长期食欲不振、发育不良,患上了佝偻病,经医院检查还患有贫血,请你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推断芳芳可能缺乏哪些元素,并对她的食谱提建议。
    新:俗语有“多吃五谷杂粮,身体壮如牛”的说法,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小结:评价竞赛情况,表扬优胜小组。
    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以致用
    “关爱长辈,倾注亲情”,建议陪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去医院检查一个体内的含钙量,必要时向老人推荐几种补钙的保健品,当然要向他们说明你的理由。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如今有机合成材料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板书: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一
    师:什么是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99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投影展示学生表格的填写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我们将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而氯化钠、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化合物。
    flash动画演示:石油中跳出一个个乙烯分子,乙烯分子连成链状。
    师:有机物中碳原子间可以连接成碳链或碳环,因此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像乙烯这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称为小分子,由有机高分子合成的材料称为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二
    师: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塑料的一些性质。
    学生实验:
    撕扯塑料薄膜
    撕扯方向
    用力程度
    撕口形状
    原因分析
     
     
     
     
    加热塑料片
    所用样品
    操作步骤
    现象
    分析原因
    塑料袋片
     
     
     
    锅柄碎片
     
     
     
    通过此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小结:链状高分子都具有热塑性,加热软化后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也可制成纤维;网状高分子加热后不会熔化,具有热固性,这种塑料一旦加工成型后,不能通过加热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幻灯片展示:
    1.“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制品。
    2.具有热固性的尿素甲醛制品。
    3.电线的包皮聚氯乙烯。
    4.聚苯乙烯制成的灯饰。
    5.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制造的全塑汽车。
    活动探究三
    师:我们穿的衣服通常是纤维织成,实验台面上的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都是纤维制品。
    学生实验:燃烧不同颜色的线
    线的颜色
    燃烧时的现象
    结论
     
     
     
     
     
     
     
     
     
    师:买衣服时,怎样知道面料的种类呢?
    生1:根据燃烧时的不同现象判断。
    生2:可以看服装标签。
    幻灯片展示:服装标签
    师:穿不同布料的服装时,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1:涤纶衣服挺括,不易皱,易洗易干。
    生2:棉纶衣服弹性好,耐磨,烫后会变形。
    生3:棉织衣服吸水、透气,感觉很舒服,但易皱。
    活动探究四
    幻灯片展示:人工割胶图
    师:树木最忌割皮,人们却常常在清晨割这种树的皮,它是什么树?
    生:橡胶树。
    师:对!树皮是它的产胶组织,流出的汁就是天然橡胶。
    学生实验:
    拉扯橡皮筋,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用砂纸打磨网球鞋底,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燃烧车轮外胎碎片,你发现        。
    实验桌面上铺了一层橡胶,是因为        。
    幻灯片展示:汽车、飞机、轮船、垫圈、运输带等。
    师:轮胎主要由天然橡胶制成,弹性好,外胎由丁苯橡胶制成,耐磨;飞机轮胎由顺丁橡胶制成,弹性好,耐磨;轮船利用了橡胶的防水功能;垫圈多由丁腈橡胶制成,耐油、酸碱;运输带由氯丁橡胶制成,耐油、耐高温、耐老化。
    小结过渡:
    1907年世界上第一个合成高分子材料──酚醛塑料诞生,20世纪30~40年代合成了许多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此后合成高分子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废弃物的剧增也带来了环境问题。1984年,在意大利东侧亚德里亚海打捞上来一头死鲸,解剖后发现,该鲸竟是吞食了50多个塑料袋窒息身亡。
    辩论
    幻灯片展示: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
    师:由于塑料废弃物多白色,我们将此称为“白色污染”。
    学生小组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师:使用塑料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如何解决白色污染?
    学生讨论
    幻灯片展示:
    1.医用可水解的手套。
    2.加了淀粉可生物降解的饭盒。
    3.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标志。
    欣赏录像
    录像播放新型有机合成材料。
    师:未来社会离不开有机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课外拓展
    1.试着修补家中断带、裂口的塑料凉鞋,试着给食品袋封口,并写下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2.试用简单的方法鉴别家中找得到的一些纤维,并把它们按照棉织物、毛织物、合成纤维来分类。
    相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44页。

    九年级化学(下)全册教案(57页): 这是一份九年级化学(下)全册教案(57页),共57页。

    化学九年级上模式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50页)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模式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50页)教案,共50页。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