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9课《鱼我所欲也》-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讲课件

    第9课《鱼我所欲也》-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讲课件第1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讲课件第2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讲课件第3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讲课件第4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讲课件第5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讲课件第6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讲课件第7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讲课件第8页
    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评优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评优课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教学目标,写作背景,字词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此之谓失其本心,全文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又有所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的时代,目睹了人民涂炭的社会现实;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他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他的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的“性善论”中有合理的地方,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要求人们反躬自省,“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本文就突出地表现了他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思想。
    1、生字词:箪:dān,盛饭用的竹制器具;羹:ɡēnɡ,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事物;蹴:cù,踩踏
    2、通假字: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yú,语气词;乡:通“向”,先前、从前。
    3、多音字:恶: è, 恶劣 wù, 死亦我所恶丧: sànɡ,贤者能勿丧耳sānɡ, 丧事
    (1)鱼,我所欲也:想要。(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3)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5)凡可以得生者:凡是,一切。(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这是因为。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不只是。(8)贤者能勿丧耳:丧失。(9)蹴尔而与之:踩踏。 给。(10)妻妾之奉:侍奉。(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1)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吗。②遂与外人间隔:介词,和,跟,同。③选贤与能:同“举”,推举,选举。(2)而①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连词,表并列。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③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地。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顺承,然后,就。(3)则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顺承,于是,就。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假设,如果。③则凡可以得生者:连词,表顺承,那么。
    (4)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比较,比。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引出对象,对于。)(5)为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采用。②向为身死而不受:表目的,情愿,为了。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与后面的“欲”连用,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7)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什么。
    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子。
    (1)故①故不为苟得也:所以。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为。)(2)是①非独贤者有是心:这种。②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3)由是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采用某种办法。②由是感激:因此。)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食物),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亦叫作“类推”、“类比”。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先比喻,再比较,最后得出相同的结论。先把“生”、“义”分别比作鱼与熊掌,在这两类事物中,“生”的价值等同于鱼的价值,“义”的价值等同于熊掌的价值。在鱼与熊掌的价值比较中,熊掌的价值要比鱼的价值更高,所以舍鱼而取熊掌,依此类推,那么“义”的价值也就比“生”的价值更高,所以,舍生而取义。
    “我所欲”的和“我所恶”的分别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二者的?
    “我所欲”和“所恶”的分别是“义”和“不义”。“义”是“有甚于生者”,“不义”是“有甚于死者”。作者认为舍生取义是人人都有的,只是有的人已经丧失了,有的人能一直保持着。为了求生和避死,有的人会用尽手段。
    比如:栽赃陷害,推卸责任以保全生命;比如卑躬屈膝、奴颜媚骨以躲避灾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求生),则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怕死),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有的人,在“义”面前,“则生而有不用也”,在“不义”面前,“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就是舍生取义。
    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含义:舍生取义的思想或行为,人人都有(也即作者的性善论观点),只是品德高尚的人能够长久地保持着,表达了作者对舍生取义之人的高度赞美,称他们为“贤者”。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历史上的文天祥(《过零丁洋》)、近现代抗战英雄,如刘胡兰(“生的伟大,死得光荣”)、当代的抗疫“逆行者”、守护家园的战士、好人好事的普通民众,他们都是不忘初心之人,有舍生取义精神,令人敬佩。
    作者是如何论证”义”重于“生”的?
    ①“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②再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若人只是欲生恶死,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从而体现出“义”比“生”更珍贵。
    ③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进行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贫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句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能舍生取义。
    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对比论证) 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贤者” 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 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
    什么是“失其本心”,怎样才能停止“失其本心”的行为?
    这种“失其本心”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见利忘义的行为,比如说,见到他人丢失的财物,以为无人可知,就据为己有,这是一种见利忘义;看到他人的生活比自己富裕,就偷摸拐骗,这是一种见利忘义;为官做事,不为民服务,反而贪污腐化,这是一种见利忘义……总之见利忘义就是一种典型的失其本心的行为,作者呼吁人们停止这种行为,也是强烈地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批判。
    本文所说的“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
    “本心”指本性。“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坚守天生的善性,而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利欲的勾引。“失其本心”之后,人就会变坏,就会生邪念,做坏事,就会成为一个不仁不义的人。既然“义”是“羞恶之心”,而“羞恶之心”又是“本心”,那么,“本心”丧失,“义”也就随之丧失了,也就不能做到“舍生取义”了。反之,只有坚守“本心”,只有如“贤者”那样使“本心”“勿丧”,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2)大量使用排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3)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源于生活常理。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这种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被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1、气势充沛,感情强烈。作者善于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2、运用比喻、对比,说理形象。为了把道理说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而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相关课件

    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学演示ppt课件,文件包含9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ppt、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ppt、9鱼我所欲也朗读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获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获奖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鱼我所欲也,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词类活用,“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乡”通“向”从前,通假字,舍生取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9 鱼我所欲也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9 鱼我所欲也课文内容课件ppt,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鱼我所欲也,作者简介,读准字音,课文精讲,提出论点,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第一段探究,第二段探究,拓展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