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底庙中学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丹桂飘香B. 滴水成冰C. 木已成舟D. 煮豆燃萁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蒸馏水B. 酱油C. 酸牛奶D. 不锈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B. 木炭在氧气中能燃烧,所以氧气具有可燃性
C. 巴黎圣母院失火,消防队员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 用石墨做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下列符合“绿色、健康、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理念的是( )
A. 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B. 加高烟囱将有害废气排放到高空中
C. 大量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D. 废弃口罩投入专用垃圾箱回收处理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蒸发食盐水B. 氧气验满
C. 收集CO2D. CO还原CuO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分子和原子都不带电,所以不带电的微粒都是分子和原子
B. H2O和H2O2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C.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D. O2−、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所以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分析、比较、归纳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下列三个化学方程式分析比较后,归纳正确的是( )
①CaCO3−高温CaO+CO2↑
②C+O2−点燃CO2
③2H2O−通电2H2↑+O2↑
A. 都是分解反应B. 反应物都是氧化物
C. 生成物都有气体D. 反应前后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AB. BC. CD. D
下列图象与所述实验相符的是( )
A. 将一定质量的KNO3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
B. 向一定量锌粒中加入过量稀硫酸
C.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D. 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一定质量的铜粉
小雨在家里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化学问题,请你帮助她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
(1)妈妈做她最爱吃的“红烧肉”时加入了“加铁酱油”,其中“加铁酱油”中的“铁”指 ______(填“元素”或“原子”)。
(2)她发现加洗洁精能轻松除去碗碟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洁精的 ______作用。
(3)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所用原理是 ______。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做饭时闻到饭菜的香味,是因为 ______。
新冠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做好自身防护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家庭和学校应常备75%的酒精溶液、温度计、84消毒液等。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75%的酒精溶液中属于溶质的是 ______。
(2)水银温度计是常见的温度计,温度升高,水银柱会上升,从微观角度来解释是______。
(3)“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所含的阳离子为 ______(写离子符号)。
(4)“84”消毒液的消毒原理为2NaClO+CO2+H2O=X+2HClO,生成的HClO(次氯酸)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化学方程式中X的化学式为 ______。
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Ca2+
②SO2
③2NO
④Mg+2O
⑤2Cl−
(1)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是 ______;
(2)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 ______;
(3)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 ______;
(4)表示离子个数的是 ______。
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所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
(1)图1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_溶液(填“甲”或“乙);图2中乙溶液一定是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填“M”或“N”);图2中乙溶液降温至30℃,______析出晶体(填“会”或“不会”).
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据题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
(2)该实验要先通CO后加热,目的是______。
(3)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A、B、C、D、E分别是初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如图所示,“→”表示一种物质能通过化学变化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一”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D通常情况下为暗紫色固体,C、E都能与B发生反应,且二者均为单质,C与B反应的产物A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E能被磁铁所吸引,请回答问题:
(1)写出A物质的化学式 ______。
(2)D转化为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3)E在B中燃烧的现象是 ______。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仪器装置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1)写出仪器甲的名称:______。
(2)若用装置C收集氧气,收集氧气选用装置C的理由是 ______。
(3)装置A或B都可以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装置B相对于装置A的优点是 ____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4)若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______(填“a”或“b”)端通入。
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解M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作出猜想】对Mn的活动性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一、______;
猜想二、Fe>Mn>Cu;
猜想三、Fe>Cu>Mn。
【实验验证】
(1)步骤Ⅰ的实验方案中,a和b的数值应分别是______、______。
(2)已知Mn在生成物中显+2价,则步骤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反思与应用】活动性越强的金属,越容易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变化。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
医学上常用过氧化氢溶液来清洗创口。某化学兴趣小组测定了一瓶久置的医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g。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丹桂飘香,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滴水成冰,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木已成舟,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煮豆燃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A
【解析】解:A、蒸馏水生活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B、酱油中有食盐、水、色素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酸牛奶中有蛋白质、乳酸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不锈钢中有铁、碳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酱油、酸牛奶、不锈钢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答案】D
【解析】解:A、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检查,以防产生的电火花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引燃,发生爆炸,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能燃烧,所以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不是具有可燃性,选项说法错误;
C、着火点一般是固定不变的,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选项说法错误;
D、石墨能够做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防范爆炸的做法来分析;
B、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分析;
C、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D、根据石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答案】D
【解析】解:A、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会造成水体污染,A说法错误;
B、加高烟囱将有害废气排放到高空中,不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B说法错误;
C、大量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会造成树木的大量砍伐和环境的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C说法错误;
D、废弃口罩投入专用垃圾箱回收处理,有利于环境保护,C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加强对化学与环境的保护措施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A
【解析】解:A、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且图中用排水法收集时,长导管是出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环境,图中装置会造成一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不能用图中装置进行CO还原CuO的实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A、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分子和原子都不带电,但不带电的微粒也可能是中子,故A错误;
B、H2O和H2O2的分子构成不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B正确;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氯酸钾中含有氧元素,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故C错误;
D、O2−、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为8,如锂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故D错误。
故选:B。
A、根据不带电的微粒也可能是中子进行分析;
B、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进行分析;
C、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进行分析;
D、根据锂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氧化物的定义,分子的特性等,注意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7.【答案】C
【解析】解:A、①符合“一变多”特征,属于分解反应;②符合“多变一”特征,属于化合反应;③符合“一变多”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A错误;
B、①中反应物是碳酸钙,是由3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②中碳、氧气属于单质,③H2O属于氧化物,故B错误;
C、3个反应中均有气体生成,故C正确;
D、①中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②中碳元素由0价变为+4价,氧元素由0价变为−2价,③中氢元素由+1价变为0价,氧元素由−2价变为0价,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分解反应的定义进行分析;
B、根据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进行分析;
C、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进行分析;
D、根据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氧化物的辨识,反应类型的辨识等,注意理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
8.【答案】A
【解析】解:A、氯化钾和氢氧化钠均易溶于水,用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的方法不能进行分离,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分别向两种粉末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产生气泡的是铁粉,无明显现象的是铜粉,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C、互相刻画,划痕明显的是铜片,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D、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硬水,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根据氯化钾和氢氧化钠均易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9.【答案】C
【解析】解:A、对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时,由于溶剂减少,溶质也会析出,即溶液一直呈饱和状态;由于温度不变,其溶解度也不变,而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溶解度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与图象所示不相吻合,故A图像错误;
B、锌和加入的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锌和氢气,产生硫酸锌应该从零点开始,锌反应完,硫酸锌不再增加,硫酸锌的质量分数随着稀硫酸的过量而减小,故B图像错误;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高温CaO+CO2↑,反应前固体为CaCO3,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反应后固体只有CaO,其相对分子质量为56,可以得出所得固体质量逐渐减少且不为零,与图象所示吻合,故C图像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可知,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发生改变,此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无其他物质的进入或散失,故物质总质量不会改变,与图象所示不吻合,故D图像错误;
故选:C。
A、根据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进行分析;
B、根据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情况进行分析;
C、根据高温煅烧碳酸钙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本题是学科渗透题,要学会识图.图象问题与变化过程是否相符关键是分析清楚变化过程的转折点。
10.【答案】元素 乳化 隔绝空气(氧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解析】解:(1)“加铁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2)使用洗洁精能轻松除去碗碟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洁精的乳化作用,使油污与水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并不均一的乳浊液而除去;
(3)灭火的原理有三个,分别是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隔绝空气(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所以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利用的原理是隔绝空气(氧气);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做饭时闻到饭菜的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故答案为:(1)元素;
(2)乳化;
(3)隔绝空气(氧气);
(4)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根据“加铁酱油”中的“铁”是指铁元素进行分析;
(2)根据用洗洁精能轻松除去碗碟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乳化作用进行分析;
(3)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
(4)根据分子的特性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元素、乳化作用、灭火原理以及分子的特性,牢牢掌握基础知识,是正确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1.【答案】酒精 温度升高,汞原子间间隔变大 Na+ Na2CO3
【解析】解:(1)在水和酒精形成的溶液中,无论水的量多少,都把水当作溶剂,酒精当作溶质;故答案:酒精;
(2)水银温度计是常见的温度计,温度升高,水银柱会上升,从微观角度来解释是温度升高,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故答案为:温度升高,汞原子间间隔变大;
(3)NaClO是由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的,所含的阳离子为钠离子;故答案为:Na+;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次氯酸钠的制取原理是2NaClO+CO2+H2O=X+2HClO,反应前Cl、Na、C、O、H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2、1、5、2,反应后Cl、Na、C、O、H的原子个数分别为0、2、0、2、2,故X为Na2CO3;故答案为:Na2CO3。
(1)根据区分溶剂和溶质方法分析;
(2)利用分子的性质分析;
(3)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本题结合生活常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为考查中常见形式,难度不大。
12.【答案】② ① ④ ⑤
【解析】解:(1)SO2中的数字2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
(2)Ca2+中的数字2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
(3)Mg+2O中的数字2表示元素化合价;
(4)2Cl−中的数字2表示离子个数。
故答案为:(1)②;
(2)①;
(3)④;
(4)⑤。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3.【答案】甲 不饱和 N 不会
【解析】解:(1)图1中甲烧杯底部有不溶解的晶体存在,说明在该温度下甲溶液饱和,而乙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因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温后所得图2中的乙一定不饱和;
(2)根据图1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N曲线的溶解度大于M曲线的溶解度,所以N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因为乙在20℃时没有晶体存在,所以降温至30℃也不会出现晶体。
故答案为:(1)甲;不饱和;
(2)N;不会。
(1)根据烧杯底部是否有不溶解的固体存在以及温度升高后,溶解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2)根据图1中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甲有固体剩余,说明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结合图3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玻璃管中红棕色固体变黑色,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右边导管口气体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发生爆炸 Fe2O3+3CO−高温2Fe+3CO2
【解析】解:(1)实验中,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出现的现象是玻璃管中红棕色固体变黑色,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右边导管口气体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故填:玻璃管中红棕色固体变黑色,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右边导管口气体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2)该实验要先通CO后加热,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发生爆炸。
故填: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发生爆炸。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O−高温2Fe+3CO2。
故填:Fe2O3+3CO−高温2Fe+3CO2。
(1)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2)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或加热时会发生爆炸。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答案】CO2 2KMnO4−△K2MnO4+MnO2+O2↑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火星四射
【解析】解:(1)A、B、C、D、E分别是初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如图所示,D通常情况下为暗紫色固体,C、E都能与B发生反应,且二者均为单质,C与B反应的产物A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A是二氧化碳,E能被磁铁所吸引,所以E是铁,二氧化碳会与B相互转化,铁会与B反应,所以B是氧气,C会转化成二氧化碳,会与氧气反应,所以C是碳,D会转化成氧气,所以D是高锰酸钾,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物质的化学式为CO2;
(2)D转化为B的反应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3)E在B中燃烧的反应是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火星四射。
故答案为:(1)CO2;
(2)2KMnO4−△K2MnO4+MnO2+O2↑;
(3)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火星四射。
根据A、B、C、D、E分别是初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如图所示,D通常情况下为暗紫色固体,C、E都能与B发生反应,且二者均为单质,C与B反应的产物A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A是二氧化碳,E能被磁铁所吸引,所以E是铁,二氧化碳会与B相互转化,铁会与B反应,所以B是氧气,C会转化成二氧化碳,会与氧气反应,所以C是碳,D会转化成氧气,所以D是高锰酸钾,然后将推出的物质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6.【答案】长颈漏斗 氧气不易溶于水 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CaCO3+2HCl=CaCl2+H2O+CO2↑a
【解析】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仪器甲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若用装置C收集氧气,收集氧气选用装置C的理由是:氧气不易溶于水;
(3)装置A或B都可以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装置B相对于装置A的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速率;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4)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若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a端通入。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2)氧气不易溶于水;
(3)能控制反应的速率;CaCO3+2HCl=CaCl2+H2O+CO2↑;
(4)a。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进行分析;
(2)根据装置C收集氧气的方法是排水法进行分析;
(3)根据B装置中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17.【答案】Mn>Fe>CuMn、Fe表面均产生气泡,铜表面无明显现象 一 510Mn+FeSO4=Fe+MnSO4 铁与氧气、水充分接触
【解析】解:【作出猜想】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锰的金属活动性可能比铁强,可作出猜想:Mn>Fe>Cu。
【实验验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实验结论啊猜想三错误,由Ⅰ可知,说明锰能与稀硫酸反应,则实验现象:Mn、Fe表面均产生气泡,铜表面无明显现象。
Ⅱ中将锰加入硫酸亚铁溶液中,有黑色固体析出,说明锰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即猜想一正确。
(1)要注意变量的控制,注意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步骤Ⅰ的实验方案中,a和b的数值应分别是5、10.
(2)已知Mn在生成物中显+2价,则步骤Ⅱ中锰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锰溶液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FeSO4=Fe+MnSO4。
【反思与应用】活动性越强的金属,越容易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变化。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水充分接触。
故答案为:
【作出猜想】Mn>Fe>Cu;
【实验验证】Mn、Fe表面均产生气泡,铜表面无明显现象;一;
(1)5;10;
(2)Mn+FeSO4=Fe+MnSO4;
【反思与应用】铁与氧气、水充分接触。
【作出猜想】根据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锰的金属活动性可能比铁强,进行分析解答。
【实验验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
(1)要注意变量的控制,注意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
(2)已知Mn在生成物中显+2价,则步骤Ⅱ中锰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锰溶液和铁,进行分析解答。
【反思与应用】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答案】0.8
【解析】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100.0g+2.0g−101.2g=0.8g;
(2)设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MnO22H2O+O2↑
68 32
x0.8g
6832=x0.8g 解之得:x=1.7g,
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100%=1.7%
答:(1)0.8(2)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7%。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因此完全反应后,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气体质量;
(2)根据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和(1)中计算出的氧气的质量,就可计算出参与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然后根据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即可。
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相关知识,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分离KCl和NaOH的固体混合物
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B
区分Fe粉和Cu粉
分别向两种粉末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观察现象
C
比较黄铜片(铜锌合金)和铜片的硬度
互相刻画
D
鉴别软水和硬水
加入肥皂水
实验步骤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
______
猜想三错误
Ⅱ
将锰加入硫酸亚铁溶液中
有黑色固体析出
猜想 ______ 正确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实验操作是实践探究的基础,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5g的NaCl固体B,75mL的水D,6g,【答案】D,【答案】C,【答案】B,【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