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无答案),共24页。
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 基础知识必备
1.生态系统的成分
(1)成分及作用
成分
范畴
作用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生产者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消费者
主要指动物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
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2)相互关系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②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③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④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1)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后面的营养级是消费者。
(2)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
(3)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3.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散失的途径是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3)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可绘成能量金字塔。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能量流动的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7.碳循环
(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②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8.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形式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无机物→有机物,有机物→无机物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9.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
10.信息传递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5)两种类型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联系
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6)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12.全球性环境问题
(1)现在的环境问题
(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3.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价值:药用、工业原料、美
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
(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
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3.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分析
消费者摄入能量(a)=消费者同化能量(b)+粪便中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消费者同化能量(b)=呼吸消耗(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e)。
生长、发育和繁殖(e)=分解者利用(f)+下一营养级同化(i)+未被利用(j)。
所以有:①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②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一、 选择题
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
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2.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相对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净光合作用量可用④-①表示
B.若②的量减小,则该生态系统消费者死亡率降低
C.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可用③表示
D.该生态系统一年中积累有机物的量可用④-②表示
4.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等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5.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6.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7.下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C
B.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
C.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E+F+G+H)/A表示
D.桑树的总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可以用B+C表示
8.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
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
D.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9.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
B.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
C.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10.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蜣螂同化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B.最高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分解者
C.草食动物N5/N4的比值大于肉食动物的这一比值
D.高营养级生物呼吸散失量占自身同化量的比值通常大于低营养级的生物
11.下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B.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C.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都实现了循环利用,不需要向田间施用化肥
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12.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相同,而光照条件不同(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稳定。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生态瓶
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
的泥沙
浮游
藻类
水草
浮游
动物
A
+
+
+
+
+
B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A.A瓶中的所有生物组成食物网,而B瓶中所有生物组成一条食物链
B.A瓶中有光照,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是能量流动的源头
C.B瓶浮游动物种群密度降低只是因为缺乏食物
D.当A瓶中能量的输入≥能量的散失时,处于稳定状态
1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
B.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
C.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
D.只需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图即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14.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草菇等真菌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
C.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
15.在某牧场生态系统(假设食物链为草→羊→狼)能量流动过程中,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a,羊粪便中的能量为28%a,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6%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羊同化的能量为72%a
B.用于羊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6%a
C.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28%a
D.若草固定的太阳能为X,则从草到羊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8a)/(25X)]×100%
16.如图表示某种群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①因争夺生存资源(竞争)而消耗;②避免捕食者的捕食所需;③繁育后代]分配比例的四种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
B.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
C.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D.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
17.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
B.图甲中缺少a→CO2的过程,图甲中d为分解者
C.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①过程大大减少,并且⑥过程增加
D.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
18.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例是由孵化时的温度决定的。在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会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会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
A.会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B.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会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以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D.既可来源于生物群落,又可来源于无机环境
19.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右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 )
A.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丙数量增加
B.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就会降低甲种群的丰富度
C.丁的数量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
D.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
20.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其中a~d代表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成分组成一条食物链
B.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C.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在生态系统中,b的值不可能超过d的10倍
21.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相邻的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甲是生产者)如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现有生物拥有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
B.图1中丙属于第二营养级,乙属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2
D.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100%
22.为提高农业产量,农民采取了如下手段:①人工除草;②使用农药消灭害虫;③温室种植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④对农作物施肥。某同学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为了减少营养级,从而降低能量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损失
B.②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③是为了提高农田生态系统能量输入问题
D.④是为了给农田生态系统额外补充能量,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2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图中b=h+c+d+e+f+i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B.大气中CO2能随大气环流在全球流动,因此碳循环具全球性
C.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
26.十九大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响应这一号召,2017年洞庭湖环境保护行动全面展开:全境砍伐欧美黑杨、拆除外湖砂石场、拆除湖洲内的钢制矮围、清退外湖珍珠养殖场、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等一系列措施。根据以上措施及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
C.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现象
27.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28.2018年3月20日,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被安乐死。作为地球上第三大陆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级营养级,北部白犀牛曾经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中部地区。由于传统医学和手工艺品对犀牛角的需要,多地的北部白犀牛被彻底猎捕,到了1984年,野外仅剩15只幸存。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下列关于北部白犀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其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B.北部白犀牛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中断,能量流动受阻
C.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
D.可尝试利用克隆技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29.A、B两个湖泊原来生态系统基本相似,但其中一个湖泊因附近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如图表示目前两个湖泊的光合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B湖光合速率远低于A湖,所以受到污染的湖是B湖
B.A湖和B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
C.A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所以A湖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
D.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30.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生态学方面的经验,并能服务于改造自然的实际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进外来物种一定能增加本地的物种丰富度
B.养鱼池中放养鱼的数量保持在K值时,鱼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大力植树造林可从根本上缓解温室效应
D.生态农业可大大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31.大麦麦秆放进水中会腐烂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学物质,凤眼莲能分泌物质促进水中藻类的叶绿素分解,利用以上原理可以减少水华的发生。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凤眼莲能促进叶绿素的分解,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凤眼莲可减少水华的发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为了监测水华的发生,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
D.用大麦麦秆治理水华不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
32.在水库的上游,政府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该湿地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D.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3.科学工作者对引起某水库水华的有害藻类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并绘制了如下图曲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氮浓度越高硅藻生物量越高
B.磷浓度越高硅藻生物量越高
C.磷对藻类繁殖的影响大于氮
D.硅藻的繁殖与温度和溶氧量无关
二、 非选择题
34.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 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 。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 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 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 。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种的生物: (任写其中两类)。
35.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 。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2)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3。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25A/(1+4x)kJ。
(3)除图1中所示的生物类群,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分解者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36.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图中的 。
(2)图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3)蜣螂N6所利用的能量是直接来自生产者还是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 。请说明理由。
。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请据图分析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点)。
37.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以下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示意图和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蛇与鹰的关系是 。如果鸟的食物60%来自草,那么鸟增重100 g,最多需要草 g。
(2)甲图中,由于除草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蛙的数量急剧减少,则一段时间内蝗虫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3)乙图中,若D是分解者,则5过程是 。
(4)乙图中,物质循环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那么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5)生态系统的功能除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外,还有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有 。
38.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图2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3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是 。
(2)图1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 。
(3)若图2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 。
(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 kg。
(5)图3中的C和B1+C1+D1可表示桑树和蚕用于 的能量。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同化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39.图一表示土壤中镉化物严重污染地区,通过栽种吸镉植物回收镉化物的实验流程;图二表示两种植物对土壤中镉化物吸收能力的测试结果及干物质燃烧的气化温度。已知镉化物的气化温度为420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 逐级富集,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
(2)如果图中气体过量排放至大气,将加剧 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部分气体及灰分物质重新进入栽培区再度被利用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3)两种植物的根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的具体原因是细胞膜上 。你认为治理并回收镉化物适宜选择的植物是 ,理由是 。
40.生物多样性锐减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据研究发现,某些海域菌污染导致海水酸化严重,一些贝类无法完成贝壳(含95%左右CaCO3)的发育而绝灭、这使该海域生态系统 稳定性下降。
(2)即便是当前看来对人类有害的物种,我们也不能抱以将其灭种的态度,因为生物多样性有其 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 的结果。我国正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这是在 水平上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专题18 实验与探究-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无答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方法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专题17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有答案),共33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专题16 种群和群落-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专题提分攻略(无答案),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方法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