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说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说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程标准,导入新课,思考题,大气环流概述,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二三圈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低纬环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从要素、时空综合角度,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和季风形成的影响。2.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3.区域认知:结合自己生活的地区,说明冬夏季风向、风力大小的差异。4.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理解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 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城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3. 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a.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b.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热量差异。c.意义:使高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影响全球的气候。d.特点:全球性、规律性、长期性
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 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1、大气运动与大气环流
(一)单圈环流(理想状态)
1.形成条件(假设): a.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高低之分) b.地球不自传(无地转偏向力) c.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2.成因: 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大气水平运动
垂直方向:赤道地区:上升气流 两极地区:下沉气流水平方向:北半球:北风 南半球:南风
1.形成条件(假设): a.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高低之分) b.地球自传(产生地转偏向力) c.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赤道低压带(热力原因)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左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南信风。
东北信风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
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动力不足)
副热带高压带(动力原因)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西南风——盛行西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动力原因) 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盛行西风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
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 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热力原因)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
a.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b.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c.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一样,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每个气压带约占10个纬度,每个风带约占20个纬度
a.气流垂直方向上升区,近地面失去气体形成低压带;
b.气流垂直方向下沉区,近地面得到气体形成高压带。
a.热力因素:使大气热胀冷缩而引起上升和下沉的因素
b.动力因素:使大气被动产生上升和下沉的因素
a.全球共有七个气压带,b.南北半球对称c.高低压间隔分布
a.全球有六个风带b.与气压带相间分布c.南北半球对称
1.气压带形成机制: 热力成因(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动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2.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且南北对称3.天气状况: 低气压:气流上升、多阴雨 高气压:气流下沉、晴朗少雨
a.材料:地球仪、透明胶布、不同颜色的纸条b.要求: 1.把纸条剪成箭头形状,箭头指向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 2.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条表示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和近地面气流 3.制作南半球的三个环流圈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移动幅度:5 - 10°+
a.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b.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问题:a.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b.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c.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答案:a.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b.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平静无风,加之天气炎热,航行十分艰难;c.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受热量纬度分布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
受热量纬度分布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圈”,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1~2题。1.图中字母与所表示的气压带对应正确的是( ) A.M—赤道低气压带 B.M—副热带高气压带 C.P—副极地低气压带 D.N—极地高气压带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 B.MN之间为东南风 C.MN之间为西北风 D.NP之间为东北风
3.如上图所示,此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A. 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 北京的昼长大于济南 C. 巴西高原上草木茂盛 D. 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优质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圈环流,中纬环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课前预习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热力环流,大气环流模型的建立,理想状况,单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气压带的形成,风带的形成,天气状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精品备课ppt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