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用法之推断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用法之推断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掌握18个文言虚词,高考文言虚词18个,A副词怎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你能说出这18个虚词吗?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请解读荀子《劝学》中下列虚词的用法——“而”“之”“则”“焉”“者”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1于2蓝,而3青于4蓝;冰、水为之5,而6寒于7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8,輮使之9然也。故木受绳则10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11日参省乎己,则12知明而13行无过矣。
答案:1.5.9代词;2.介词,从;3.6.表转折;4.7表比较,比;8.助词,表停顿语气,不译;10.12表承接,就;11.13表递进
吾尝终日而1思矣,不如须臾之2所学也。吾尝跂而3望矣,不如登高之4博见也。登高而5招,臂非加长也,而6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7彰。假舆马者8,非利足也,而9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9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案:1.表修饰;2. 助词,取独;3.表修饰;4、取独;5.表修饰;6.表转折;7.助词,……的人;8.同上;9.表转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2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4舍之5,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6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7二螯,非蛇蟮之8穴,无可寄托者9,用心躁也。
答案:1.兼词,于此;2.表承接;3.助词,无义;4.表假设。5.代词,它;6.定语后置标志;7.表并列;8.助词,的;9.助词,……的原因。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五人墓碑记》)②遂自投汩罗以死。(《石钟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以便”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1.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2.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①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办法(话)用来……” “没有……办法(话)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常考虚词——以(特别注意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1、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解析: (A用来,连词,表目的; B把,介词; C连词,表并列 ;D连词,表修饰; E因为,连词,表因果; F把,介词 )
1.“替换法”:除了表原因,解作“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是连词,否则是介词。2.“搭配法”:表原因,解作“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是连词;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是介词。
答案:①连词 ②介词,因为 ③连词,因为 ④介词,把 ⑤介词,因为
[即时小练]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 ⑤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也可以作指示代词,这,此。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4.放在倒置的形容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志》)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E.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答案:BE(A这,指示代词; B助词,提前宾语 ;C动词,往,到……去 ; D主谓之间,取独 ;E助词,提前宾语)
表递进,“并且、而且”
表承接,“就”、 “接着”
表转折,“但是”,“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假设,“如果”,“假如”
第二人称,“你的”,“你”
动词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而或〕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而后乃今将图南〔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非……而〕 不是……就是 例:天下强国,非秦而楚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
检测
3.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答案C(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一)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1.意义辨析区别主要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2.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答案:①A ②C ③C ④B ⑤B
[即时小练]1.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而”字的关系:A.并列 B.承接 C.递进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⑤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二)怎样辨析修饰、承接关系1.意义辨析“而”字连接的两部分大都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修饰关系;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动作不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承接关系。
2.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于哪种关系。
答案:①B ②B ③A ④A ⑤A ⑥A ⑦B ⑧B
[即时小练]2.判断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承接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第三人称,“他(它)的”
第三人称,“他(它)”
第一人称,“我、自己”
指示代词,“那(些)”
表祈请、期望,“可要”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选择,“是…还是…”
路漫漫其修远兮,既其出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答案详解: ①他的 ②其中的 ③那 ④那 ⑤其中的 ⑥他,他们 ⑦我,自己 ⑧他,他们 ⑨大概
①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对……来说”“在……看来”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5、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答案:AC(A被 B比 C被 D对于)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要视语境而定。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6、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答案:CD(A因为 B是 ,动词;C对、向,介词; D用法同C; E为了,介词; F 呢,疑问语气词; G“为所”表被动
“就是”(判断、确认)
而后乃今将图南
检查效果7.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臣乃敢上璧。E.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解析: A才,副词,表条件; B是,副词,表判断; C竟然,却,副词,表转折 ; D才,同A ; E你的,代词。
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趁机;通过,经由;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④因我而降。(《苏武传》)⑤因击沛公于坐。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识记“因”的用法(注意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8、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B.不如因而厚遇之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E.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AC (A于是、就,副词,表顺承; B趁机 ,介词;C与A同; D凭借,介词; E通过,介词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3. 固定结构“为……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9、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解析: A地方、出所 ,名词; B与“为”合起来表被动,助词;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与C同
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2.让步关系,尚且,还。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3.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①忌盈害上(译:忌恨富足的怨恨尊高的),鬼神犹且不免
10.下列加点的“且”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C E 副词,将要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①庞煖易与耳(《史记-燕召公世家》)
①吾与点也。(《论语》)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四)通假。
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11、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答案:DF(A给 B连词,和 C动词,亲附,结交 D语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问)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②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
①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②以身作则。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答案:AE(A就,承接连词; B是 就是,副词; C连词,表并列;D转折连词,却; E就,承接连词)
1.用法灵活多变。可以指人、物、事、时、地,也指原因等。翻译为:“……的(人、东西、事情、地方、样子、原因)”。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③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1.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放在主语后面,表停顿,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表示停顿,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原君》)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答案:B(A 判断句中,主语后停顿 B 的 C句中表停顿, D判断句中,主语后停顿)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14、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答案:AF,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他,代词; C哪里 ,疑问代词; D兼词,于之 ;E语气助词; G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焉”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
指出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⑥置杯焉则胶 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答案:①疑问副词,为什么 ②助词,不译 ③兼词,于此(之)④助词,不译 ⑤兼词,于之 ⑥兼词,于之 ⑦代词,之
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答案:D(①介词,比 ②助词,疑问语气 ③助词,揣测语气 ④形容词词尾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①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4.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其我之谓矣(《晋灵公不君》)
【也哉】【也欤】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①今其智反倒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16、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答案:A、B,助词,判断语气 (C句中表停顿;D助词,表疑问语气)
“若”作代词时,常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
①若入前为寿。(《鸿门宴》)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同上)③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之死》)
有时,在充当定语时,译为“你的”。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有时还可以当指示代词,译为“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若”作连词时常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等。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有时用在一句话开头,表示另提一人、一事或一个话题。常译为“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作动词时常用在表示类比的两事物中间,译为“像”“像……一样”。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有时,用于比较两个人或两个事物,译为“如”“及”等。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若”有时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①搴汀洲兮杜若。(《湘夫人》)
“若”可以与一些词结合成复音虚词。主要有两个:
“若夫”一般用于语段开头,引出下文议论,可译为“像那”“至于那”等。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逍遥游》)
“至若”的用法与“若夫”一样,也可译为“至于那”。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答案:C(①如,像 ②同上 ③如果 ④如果 ⑤你 ⑥像,如 ⑦及,比得上 ⑧你)
“以何”,拿什么,凭什么、作状语
「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何若」如何。怎样。 例:此为何若人。「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 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客何为者?「何….为?」 为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何?」 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
「何意」
⑴什么意思。 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18.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答案解析:题干“何”,怎么,副词;A怎么,副词; B什么,疑问代词,前置宾语; C什么,疑问代词,作定语; D为什么,疑问代词;E多么,副词)
高考安徽文言阅读《游东山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遂扫石而坐 ②弃甲曳兵而走B ①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 ①乐其无已乎 ②其孰能讥之乎D ①遂与李及道士别 ②今君与廉颇同列
答案C 难道,副词,表反问。A表顺承\表修饰,B代词“他”\兼词“于之”,D介词“和” \连词“和”注意:D项虽说都解释为“和”,但用法是不一样的。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推断方法 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声推通假,实词含义,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⑴勤勉勤奋⑵劝说,虚词推断方法,考情分析,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小试牛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虚词及其用法课件,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