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72150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72150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72150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越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一、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
1.(2分)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有时这一步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中,要注意 ,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1分)2005年被定为“国际物理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举行了主题为“物理照耀世界”的全球性光信号接力活动。从美国普林斯顿发出一束光,经太平洋到我国上海,并在我国各省市传递后回到普林斯顿,历时正好一天(8.64×104s).这个过程中,光传播的总路程约为 m.(在全过程中光的传播速度取3×108m/s)
3.(2分)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在控制噪声的措施方面,这主要是在 减弱噪声;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高于这个频率的声音叫 。
4.(2分)窗外各种鸟儿欢快的鸣叫,我们能从这些声音中分辨出雄鸡、喜鹊、画眉…的叫声,这是根据 进行辨别的;公鸡打鸣的声音可以传的很远,这是由于它的 比较大的缘故。
5.(2分)如图所示,小华用刻度尺对木块进行长度的测量,图中的木块长度为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6.(2分)图所示,三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不同深度的水,用嘴贴着管口吹气,能听到试管发出的声音。该过程中的发声物体是 (填“试管”、“水”或“空气柱”);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 (填写对应试管序号)。
7.(3分)我市陶溪川文创景区,有一景点水面会出现建筑物的倒影,如图所示,倒影是由于 形成的。我们看到的建筑物像,像的大小与建筑物的大小 。一些建筑物外部采用了玻璃幕墙作为装饰,强光照射到玻璃幕墙时会发生 反射,造成“光污染”。
8.(2分)如图所示,某同学在跳绳时听到“呜……呜……”声,这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 而产生的;绳子转动越快,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9~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第13/14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全部选择正确得3分,不定项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共14分)()
9.(2分)小明来到武乡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参加“丹心向党•红色研学”活动。如图所示,是他在体验活动中,身着八路军军服庄严地吹响“冲锋号”的情景。根据图片信息,请你估测“冲锋号”的长度约为( )
A.20cm B.50cm C.120cm D.150cm
10.(2分)临沂市文化公园是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5m深的荷花池内,一只立于荷尖上的蜻蜓距水面0.6m(如图),蜻蜓在水中的像( )
A.因光的折射而形成 B.是比蜻蜓略小的虚像
C.在水面下0.9m深处 D.与蜻蜓相距1.2m
11.(2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甲:叉鱼时向更深处投掷鱼叉
B.乙: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
C.丙:手影
D.丁:三棱镜分解白光
12.(2分)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古称鸢)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描述:“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声如筝鸣”指的是(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回声
(多选)13.(3分)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和程序造成的
B.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C.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D.采用精密得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多选)14.(3分)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光学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鸢(老鹰)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鸢飞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结果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是( )
A.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小孔成像
B.“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所描述的现象是小孔成像
C.小孔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小题5分、第16小题8分,第17题9分,共22分)
15.(5分)小马同学站在操场上某处拍了一下手,此时小马与教学楼之间距离为68m。已知此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经过多久可以听到教学楼方向传来回声?
16.(8分)为了测量一根粗细均匀的细铜丝的直径,小雨同学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然后他再用标准的刻度尺来进行相关的测量,如图所示,则:
(1)细铜丝的直径是多少c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小雨同学改变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的圈数后,再测量线圈的长度,记录数据分别为:L1=7.81cm、L2=7.8cm、L3=7.82cm、L4=7.28cm、L5=7.82cm、L6=7.821cm、L7=7.82cm。线圈的长度是多少?
17.(9分)在笔直公路行驶的汽车正前方有一座山崖,汽车以10m/s的速度向前行驶时汽车鸣笛一声,2s后汽车司机听到鸣笛的回声,问:
(1)2s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有多远?
(2)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有多远?
(3)鸣笛时,汽车离山崖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8分)
18.(7分)小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同时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在玻璃水槽中竖直放置的光屏是由E和F两个半圆形光屏组成的,NON'为两半圆的竖直分界线,MM'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N'前后折转。实验测量数据如表所示:
入射角
0°
30°
45°
60°
反射角
0°
30°
45°
60°
折射角
0°
22°
32°
41°
(1)从图可知,光是从 射入 中(选填“空气”或“水”);
(2)由实验测量数据表可知,反射角总 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逐渐 ,但折射角总 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若将光屏F绕直径NON'向后折转,则在光屏F上 。
A.只能看到反射光线
B.只能看到折射光线
C.同时看到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D.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均看不到
(4)若用激光笔让光贴着光屏F沿BO射向水面,可看到折射光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
19.(7分)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 听到对方的讲话。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或d)。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 。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
④研究小组在进行实验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20.(7分)物理活动课上,同学们练习测量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厚度,记为L;
②查看物理课本的页码,记为n;
③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D=。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小明的实验过程存在两处错误:
(1)错误步骤为 (填步骤序号);应改为 ;
(2)错误步骤为 (填步骤序号);应改为 ;
(3)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格第一行(“实验序号”所在行)的两空中应分别填写A: ;B: 。他做了三次实验,并分别算出一张纸的厚度分别为0.086mm、0.088mm和0.087mm,则这张纸的厚度可记录为 mm。
实验序号
A
B
一张纸的厚度L0/mm
平均值L/mm
1
2
3
21.(7分)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中 A、B是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
(1)选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 的位置,玻璃板应选择 (选填“厚的”或“薄的”)。
(2)小明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
(3)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将蜡烛B移走,在相同位置上放上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4)小明把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结束后,小明想,若把玻璃板沿MN截成两部分(如图乙所示),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蜡烛通过左右两部分玻璃板成像的情况是 (选填“A”或“B”)。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
1.(2分) 提出问题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有时这一步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中,要注意 实事求是 ,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分析】据物理学中关于科学探究的常识进行填写。
【解答】解: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有时这一步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中,要注意实事求是,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故答案为:提出问题;实事求是。
【点评】此题考查了物理学常识,属基础题目。
2.(1分)2005年被定为“国际物理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举行了主题为“物理照耀世界”的全球性光信号接力活动。从美国普林斯顿发出一束光,经太平洋到我国上海,并在我国各省市传递后回到普林斯顿,历时正好一天(8.64×104s).这个过程中,光传播的总路程约为 2.592×1013 m.(在全过程中光的传播速度取3×108m/s)
【分析】已知速度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求路程。
【解答】解:光传播的总路程约为S=vt=3×108m/s×8.64×104s=2.592×1013m。
故答案为:2.592×1013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3.(2分)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在控制噪声的措施方面,这主要是在 声源处 减弱噪声;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高于这个频率的声音叫 超声波 。
【分析】(1)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2)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
【解答】解:(1)图中标志牌的含义是:禁鸣喇叭,这主要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故答案为:声源处;超声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超声波以及噪声的防治,难度不大。
4.(2分)窗外各种鸟儿欢快的鸣叫,我们能从这些声音中分辨出雄鸡、喜鹊、画眉…的叫声,这是根据 音色 进行辨别的;公鸡打鸣的声音可以传的很远,这是由于它的 响度 比较大的缘故。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不同物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能够从这些声音中分辨出雄鸡、喜鹊、画眉…的叫声,这是因为这些鸟发声时的音色不同;
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雄鸡的叫声能够传得比较远,这是它声音的响度比较大的缘故。
故答案为:音色;响度。
【点评】此题要结合声音的特征响度定义以及声音中概念的全面掌握情况,包括音色的定义要熟练掌握。属于基础性题目。
5.(2分)如图所示,小华用刻度尺对木块进行长度的测量,图中的木块长度为 2.90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4.9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2.90cm。
故答案为:2.90;1mm。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使用,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使用和读数方法。
6.(2分)图所示,三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不同深度的水,用嘴贴着管口吹气,能听到试管发出的声音。该过程中的发声物体是 空气柱 (填“试管”、“水”或“空气柱”);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 C (填写对应试管序号)。
【分析】用嘴贴着管口吹气,振动发声的物体是试管中的空气;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解答】解:用嘴贴着管口吹气,试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长度越短,音调越高,故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C。
故答案为:空气柱;C。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特性,属于基础题。
7.(3分)我市陶溪川文创景区,有一景点水面会出现建筑物的倒影,如图所示,倒影是由于 光的反射 形成的。我们看到的建筑物像,像的大小与建筑物的大小 相等 。一些建筑物外部采用了玻璃幕墙作为装饰,强光照射到玻璃幕墙时会发生 镜面 反射,造成“光污染”。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人和物通过水面成像,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平行光射到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即发生镜面反射,会造成光污染。
【解答】解: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属平面镜成像,像的大小与建筑物的大小相等;当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到玻璃幕墙的表面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非常集中,炫目的光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光污染”。
故答案为:光的反射;相等;镜面。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以及光的镜面反射,难度不大。
8.(2分)如图所示,某同学在跳绳时听到“呜……呜……”声,这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 振动 而产生的;绳子转动越快,声音的 音调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
【分析】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体的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解:某同学在跳绳时听到“呜……呜……”声,这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而产生的;绳子转动越快,频率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点评】理解声音的产生条件,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可解答此题。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9~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第13/14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全部选择正确得3分,不定项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共14分)()
9.(2分)小明来到武乡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参加“丹心向党•红色研学”活动。如图所示,是他在体验活动中,身着八路军军服庄严地吹响“冲锋号”的情景。根据图片信息,请你估测“冲锋号”的长度约为( )
A.20cm B.50cm C.120cm D.150cm
【分析】胳膊的长度约为50cm,从图中可知,“冲锋号”的长度约等于胳膊的长度。
【解答】解:从图中可知,“冲锋号”的长度约等于胳膊的长,约为50cm。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长度的估测,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10.(2分)临沂市文化公园是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5m深的荷花池内,一只立于荷尖上的蜻蜓距水面0.6m(如图),蜻蜓在水中的像( )
A.因光的折射而形成 B.是比蜻蜓略小的虚像
C.在水面下0.9m深处 D.与蜻蜓相距1.2m
【分析】(1)荷花池内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满足光的反射规律;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等大、正立的虚像;
(3)根据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分析解答;
(4)根据物到水面的距离和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可求物像距离,据此解答。
【解答】解:A、蜻蜓在水中的像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满足光的反射规律,故A错误;
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等大正立的虚像,故B错误;
C、根据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可知,蜻蜓的像在水面下0.6m处,故C错误;
D、蜻蜓距水面0.6m,像距水面0.6m,所以物像间距为1.2m,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2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甲:叉鱼时向更深处投掷鱼叉
B.乙: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
C.丙:手影
D.丁:三棱镜分解白光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叉鱼时向更深处投掷鱼叉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来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变高了的虚像,所以叉鱼时应向更深处投掷鱼叉,故A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
B、由于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剧院在水中成一等大的虚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故B错误。
C、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所以,手在墙上形成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
D、铅三棱镜分解白光,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12.(2分)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古称鸢)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描述:“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声如筝鸣”指的是(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回声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声如筝鸣”的意思是声音像是筝发出的,所以指的是音色,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多选)13.(3分)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和程序造成的
B.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C.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D.采用精密得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分析】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解答】解:
AC、误差是在遵守操作规则正确测量的前提下出现的,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是错误,不是误差,故AC错误;
B、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故B错误;
D、采用精密得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
故选:ABC。
【点评】要掌握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这是区分二者的关键。误差是我们测量时不可避免产生的,是正常的,我们要正视误差。
(多选)14.(3分)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光学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鸢(老鹰)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鸢飞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结果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是( )
A.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小孔成像
B.“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所描述的现象是小孔成像
C.小孔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分析】(1)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2)影子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光被挡住了,没有光的区域才变暗,这就是影子的成因。
【解答】解:A.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影子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光被挡住了,没有光的区域才变暗,而非小孔成像,故A错误;
BCD.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特点:倒立的实像,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正因为小孔成像是倒立的,才有“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的现象,即二者的移动方向相反。故BD正确,C错误。
故选:BD。
【点评】此题通过《梦溪笔谈》这样的经典著作考查小孔成像知识,更能提高心智,学习物理,阅读古今中外科普书籍,是非常必要的;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小题5分、第16小题8分,第17题9分,共22分)
15.(5分)小马同学站在操场上某处拍了一下手,此时小马与教学楼之间距离为68m。已知此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经过多久可以听到教学楼方向传来回声?
【分析】已知速度和路程,用速度公式可计算经过多久可以听到教学楼方向传来回声。
【解答】解:声音传播的路程是小马和教学楼之间距离的两倍,所以,声音传播的路程:s=2L=2×68m=136m,
根据v=可知,t===0.4s。
答:经过0.4s可以听到教学楼方向传来回声。
【点评】本题考查的回声问题,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距离与路程的关系,是一道基础题。
16.(8分)为了测量一根粗细均匀的细铜丝的直径,小雨同学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然后他再用标准的刻度尺来进行相关的测量,如图所示,则:
(1)细铜丝的直径是多少c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小雨同学改变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的圈数后,再测量线圈的长度,记录数据分别为:L1=7.81cm、L2=7.8cm、L3=7.82cm、L4=7.28cm、L5=7.82cm、L6=7.821cm、L7=7.82cm。线圈的长度是多少?
【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细铜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 L,则细铜丝直径d=;
(2)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确定准确值。
【解答】解:
(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7.00cm对齐,右侧与12.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12.00cm﹣7.00cm=5.00cm,
钢丝的直径为d==≈0.16cm;
(3)观察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7.28cm与其余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不同,7.8cm、7.821cm估读与其它数据不同,此三测量数据是错误,舍去。
线圈的长度≈7.82cm。
答:(1)细钢丝的直径是0.16cm;
(2)线圈的长度是7.82cm。
【点评】这种方法我们称为“变小为大法”,也叫“累积法”,常用于微小物理量的测量,用此法还可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17.(9分)在笔直公路行驶的汽车正前方有一座山崖,汽车以10m/s的速度向前行驶时汽车鸣笛一声,2s后汽车司机听到鸣笛的回声,问:
(1)2s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有多远?
(2)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有多远?
(3)鸣笛时,汽车离山崖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分析】(1)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2)根据速度公式可求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3)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
【解答】解:(1)由v=得,2s内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s车=v车t=10m/s×2s=20m;
(2)2s内声音通过的路程为:
s声=v声t=340m/s×2s=680m;
(3)鸣笛处离山崖的距离为:
s=(s车+s声)=×(20m+680m)=350m。
答:(1)2s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有20m;
(2)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有680m;
(3)鸣笛时,汽车离山崖35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8分)
18.(7分)小强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同时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在玻璃水槽中竖直放置的光屏是由E和F两个半圆形光屏组成的,NON'为两半圆的竖直分界线,MM'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N'前后折转。实验测量数据如表所示:
入射角
0°
30°
45°
60°
反射角
0°
30°
45°
60°
折射角
0°
22°
32°
41°
(1)从图可知,光是从 空气 射入 水 中(选填“空气”或“水”);
(2)由实验测量数据表可知,反射角总 等于 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逐渐 增大 ,但折射角总 小于 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若将光屏F绕直径NON'向后折转,则在光屏F上 D 。
A.只能看到反射光线
B.只能看到折射光线
C.同时看到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D.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均看不到
(4)若用激光笔让光贴着光屏F沿BO射向水面,可看到折射光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的 。
【分析】(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分析表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可得出结论;
(2)结合表格中的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进行总结规律,看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如何变化或同样的入射角射入不同介质中的折射情况;
(3)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根据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互换进行实验,观察折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的关系得出光路的可逆性。
【解答】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此组实验中,光是从空气中斜射入界面。
(2)由表格中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数据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由表格的第一行和第三行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逐渐增大。但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当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后,则呈现折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和折射光,但此时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故选:D;
(4)该小组同学继续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线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空气;水;(2)等于;增大;小于;(3)D;(4)可逆的。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光的折射规律探究过程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19.(7分)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固体能传播声音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 不能 听到对方的讲话。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a、d (选填符号a、b、c或d)。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没有控制材料相同 。
④研究小组在进行实验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用金属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
(3)声在松弛的棉线中传播,能量损失很快,传不了多远。
(4)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在探究过程中,应用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1)“土电话”中间是细棉线,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这表明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棉线“松弛”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振动。
(4)①实验中,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粗细、材料、松紧程度相同,只改变长度,故应选择琴弦a、d。
②若选择琴弦a和b,由题意可知,两根琴弦的粗细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③要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应控制琴弦的粗细、材料、松紧程度相同,只改变长度,而c和d的材料和长度都不相同,即没有控制材料相同。
④琴弦的音调与琴弦的粗细、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有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不变,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固体能传播声音;(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不能;(4)①a、d;②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③没有控制材料相同;④控制变量法。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和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琴弦音调跟琴弦长度、粗细、材料、松紧的关系,该题中的小实验可以自己动手按题意完成,做了实验,你就会更好的理解本题包含的物理知识。
20.(7分)物理活动课上,同学们练习测量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厚度,记为L;
②查看物理课本的页码,记为n;
③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D=。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小明的实验过程存在两处错误:
(1)错误步骤为 ① (填步骤序号);应改为 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内文的厚度(不含封面),记为L ;
(2)错误步骤为 ③ (填步骤序号);应改为 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D= ;
(3)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格第一行(“实验序号”所在行)的两空中应分别填写A: 纸的张数 ;B: 纸张的总厚度 。他做了三次实验,并分别算出一张纸的厚度分别为0.086mm、0.088mm和0.087mm,则这张纸的厚度可记录为 0.087 mm。
实验序号
A
B
一张纸的厚度L0/mm
平均值L/mm
1
2
3
【分析】(1)(2)测量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不包含封面的厚度;纸的张数不等于页数;
(3)实验中需要知道纸的张数、课本纸张的厚度。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测量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所以不应该含有物理课本的封面厚度,所以步骤①错误,应改为: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内文的厚度(不含封面),记为L。
(2)一张纸分两面,两个页码,n个页码,表示张纸,即纸张的厚度为:D==;
所以步骤③错误,应改为: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D=;
(3)表格是用来记录数据,所以应该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所以在A中应填写:纸的张数;B中应填写:纸张的总厚度,根据三次数据计算出的数值,可求出一张纸厚度的平均值为
:D平均==0.087mm。
故答案为:(1)①;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内文的厚度(不含封面),记为L;(2)③;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D=;(3)纸的张数;纸张的总厚度;0.087。
【点评】注意一张等于两页,不要把张数当成是页数。当被测物理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时,常用到累积法。如测一枚大头针的质量,测细铜丝的直径等。
21.(7分)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中 A、B是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
(1)选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 像 的位置,玻璃板应选择 薄的 (选填“厚的”或“薄的”)。
(2)小明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相等 。
(3)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将蜡烛B移走,在相同位置上放上光屏。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选填“实”或“虚”)像。
(4)小明把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结束后,小明想,若把玻璃板沿MN截成两部分(如图乙所示),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蜡烛通过左右两部分玻璃板成像的情况是 A (选填“A”或“B”)。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为防止出现两个像,实验中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2)当镜后蜡烛和镜前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确定镜前蜡烛像的位置,便于测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同时为了比较物像大小;眼睛在物体一侧时,既能看到物体又能看到物体的像;
(3)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而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
【解答】解:
(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蜡烛A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板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为防止出现两个像,实验中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2)B能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实验时眼睛应在玻璃板的A的一侧观察玻璃板所成的像;
(3)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虚像,因此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把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像的大小不变;
(5)平面镜所成的像关于镜面对称,像点与物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只有一个像的位置。每个平面镜都成一个完整的像,但这两个像在同一位置。故应选A。
故答案为:(1)像;薄的;(2)相等;A;(3)不能;虚;(4)不变;(5)A。
【点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值得我们关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解析版),共16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