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培优卷一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培优卷一,共6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培优卷一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8分)1.某物质1.6克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共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②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③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④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⑤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④⑤2.将下列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302050反应后质量/g1416a20 A.a=5B.甲和乙为反应物C.丙可能是催化剂D.甲、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23.将16g纯净物R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R只含碳、氢元素B.消耗氧气32gC.R含碳、氢、氧三种元素D.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4.我国科研人员将二氧化碳高效合成为可供微生物直接利用的物质X,合成过程中主要物质向转化的微现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催化剂提高了合成效率B.X的化学式为CH2OC.CO2合成的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D.一定有含氢元素的物质参与合成反应5.元素钴(Co)有多种化合价,将9.3gCo(OH)2在空气中加热至290℃时完全脱水,得到8.3g钴的氧化物,该氧化物的化学式是A.CoOB.CoO3C.Co2O3D.Co3O46.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已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g301055反应后的质量/g24m39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m=0B.发生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3:1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丙一定作催化剂7.在实验室和化工生产中常用到硝酸。硝酸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与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则X是A.NO2B.COC.NOD.N2O58.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另一种方法是将CO2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B.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C.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相等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19.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如图为各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某时刻的质量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值是31B.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11C.丁可能为单质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410.已知某纯净物4.6g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关于该纯净物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含有碳、氢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C.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氧元素11.某密闭容器中只有乙、丙、丁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的值为12B.丁属于化合物C.当丁为5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1gD.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为12:5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P、Q、R、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PQRW反应前的质量(g)521418反应后的质量(g)20x413 A.参加化学反应的P和W的质量比为3:2B.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反应后容器中R与Q的质量比为1:2D.Q在反应中可能作催化剂13.在反应 中,28gA与一定质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gC。若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则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A.7:8B.8:7C.7:24D.24:714.实验室里一般不能制得氧气的物质是A.高锰酸钾B.氯酸钾C.氯化钠D.过氧化氢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5.用化学用语(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填空:
(1)三个亚铁离子_____;
(2)碳的+2 价氧化物_____;
(3)由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元素共同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
(4)在尘埃的催化作用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SO3):_____。16.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原子的种类④物质的组成⑤分子的种类,肯定不会改变的是_________;肯定会改变的是_________;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的是__________。17.在A+B==C+D的反应中,5gA物质跟4g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gC物质和_____克D物质,这是根据_____定律进行上述计算的。18.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和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 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 是普遍规律
B 每32g S和32g完全反应后,生成64g
C 在化学反应中一定有:
(2)有机化合物R与足量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和,实验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RO2反应前质量/g4612800反应后质量/g03254
则______;已知参加反应的物质R与氧气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3,则R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 三、流程题(每题10分,共10分)19.以黄铁矿(主要成分为 FeS2)为原料生产硫酸的工艺流程如下图。
(1)黄铁矿进入沸腾炉之前需要粉碎,目的是______。
(2)流程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______(写出两种)。
(3)接触室中生成 SO3的反应是化合反应,参与反应的 SO2和 O2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 四、实验题(每题10分,共10分)20.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_____、_____、_____(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其中含有_____元素;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说明蜡烛中含有_____元素>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说明蜡烛中含有_____元素>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石蜡蒸气燃烧> 五、综合应用题(每题10分,共10分)21.某兴趣小组同学研究氧气制取,并回收某些药品,可能用到的部分装置如下图。
(1)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或B,B装置与A装置相比的优点是______;若要收集到干燥的氧气,则应使氧气从装置H的______(a或b)端通入浓硫酸后,再用______(填字母)装置收集。
(2)用氯酸钾(KClO3)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为:
①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字母)。
用该原理制取氧气后,要回收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按以下流程图进行实验。
②步骤Ⅱ中“操作X”的名称是______。
③步骤Ⅲ中“洗涤”是将附着于二氧化锰上的K+、Cl-洗去。经过2次洗涤后,进行“检验”。取少量第2次的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_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还没有洗涤干净。
④若步骤Ⅰ加热不充分,称得“固体Ⅰ”的质量为18g,请计算氯酸钾的分解率。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六、科学探究题(每题12分,共12分)22.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实验时偶然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1)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元素的种类______(填“增多、减少、不变”,下同),在化学反应结束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钾、锰元素不能形成气体,产生的气体只以单质形式存在;
(2)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猜想假设】猜想一:该气体为氧气; 猜想二:该气体为______。
猜想三:该气体为氧气和氯气的混合物。序号操作现象结论方案Ⅰ用排水集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瓶。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猜想______成立方案Ⅱ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瓶。木条______,淀粉碘化钾试纸为______色猜想三成立
【反思评价】为什么两种方案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哪个是正确的?
(1)同学:方案Ⅰ结论不正确,其操作不合理,不合理之处是______。
(2)老师:不需要另外进行实验操作,就能排除猜想______,理由是______。
【拓展应用】
(1)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准备回收固体剩余物中的不溶物二氧化锰,实验的主要步骤为:a.溶解、b.______、c.洗涤干燥、d.称量得出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若要证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证明______。
(2)再次查询资料得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会发生以下变化:
①二氧化锰首先和氯酸钾反应生成高锰酸钾和氯气和氧气;
②高锰酸钾接着分解;
③锰酸钾再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3)通过本次探究,大家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对于实验出现的意外现象,根本不要去理会
B.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往往会参加反应
C.学习物质的性质上网查询即可,没必要进行实验探究
D.某个化学反应可能同时伴随着多个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