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测评卷一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测评卷一,共7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测评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8分)1.利用催化剂可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如图所示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B.生成物丙和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C.生成物丙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D.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丁分子个数比为1:12.2022年4月29日《科技日报》报道“我国科学家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和油脂的“人工合成”,合成过程中的一个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B.反应前后共有三种氧化物C.丙物质由8个原子构成D.反应中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是2∶13.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有关数据如下: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621435反应后质量/g待测22213
关于此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物质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待测数值是14D.反应中甲与丙变化的质量比4∶74.根据化学方程式,推断出B与A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 )A.37.0B.95.0C.18.5D.58.55.实验室里一般不能制得氧气的物质是A.高锰酸钾B.氯酸钾C.氯化钠D.过氧化氢6.在反应 中,28gA与一定质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gC。若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则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A.7:8B.8:7C.7:24D.24:77.将下列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302050反应后质量/g1416a20 A.a=5B.甲和乙为反应物C.丙可能是催化剂D.甲、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28.现将20gA和足量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16gC和11g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A.20:11B.20:7C.5:4D.16:119.利用催化剂将工厂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x,是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的化学式为A.CB.CH4C.CH3OHD.CH2O10.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表示A原子,表示B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3∶2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从宏观角度看,物质丙属于混合物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11.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此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B.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C.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D.此反应的生成物为混合物12.甲酸(HCOOH)具有清洁制氢的巨大潜力,其分解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酸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B.乙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C.46g甲酸中氢元素质量为2gD.生成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11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P、Q、R、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PQRW反应前的质量(g)521418反应后的质量(g)20x413 A.参加化学反应的P和W的质量比为3:2B.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反应后容器中R与Q的质量比为1:2D.Q在反应中可能作催化剂14.氯碱工业是以电解食盐水为基础的基本化学工业,电解食盐水不可能生成的是A.H2B.Cl2C.NaOHD.NaNO3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5.在A+B==C+D的反应中,5gA物质跟4g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gC物质和_____克D物质,这是根据_____定律进行上述计算的。16.绥中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小实验。
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管两端,分别绕上40cm长的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左边一端铜丝加热1~2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冷却后,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1)______;
(2)______。
(3)写出下沉一端的原因______。17.某同学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打磨镁条的目的是_________,镁条燃烧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2)反应时测得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则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用m1和m2表示),该反应________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18.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原子的种类④物质的组成⑤分子的种类,肯定不会改变的是_________;肯定会改变的是_________;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的是__________。 三、流程题(每题10分,共10分)19.“垃圾是放错的资源”。碘循环工艺不仅能吸收SO2,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得到仅含一种元素的化工原料X,流程如下:
(1)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膜反应器中发生的是分解反应,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3)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四、实验题(每题10分,共10分)20.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他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所示,现分别以A、B、C表示如下:
A、B、C三个实验分别由甲、 乙、丙三个组 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 A实验:引燃白磷待反应结束: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小气球的变化是_____。
(2)乙组同学认为B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此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丙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C实验说明质量不守恒”。你认为C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若用该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则需将该反应置于_____容器中进行。 五、综合应用题(每题10分,共10分)21.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一: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智慧小组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镁条的目的是______,镁条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M2与M1质量差表示的质量是______。通过称量发现:在石棉网,上收集到的产物的质量小于镁条的质量。你认为出现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是______。
(3)小灿按如图所示的改进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白色固体中含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
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作出猜想]黄色固体是氮化镁。
[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结论
如图,取燃烧产物于烧杯B中,加入适量______,然后用大烧杯罩住小烧杯A和B.现象:______
结论:燃烧产物中含氮化镁
[反思与交流]①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请从微观角度解释______。
②空气中氮气的含量远大于氧气的含量,可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氧化镁却远多于氮化镁,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拓展延伸]小文同学在一本参考书上发现,镁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于是她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白色粉末和一种黑色固体单质,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这个实验引发了我们对过去某些知识的反思,有了新的发现,你认为新的发现是______。(填序号,下同)。
A.在一定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也能支持燃烧
B.燃烧不一定需要有氧气
探究二;定量研究质量守恒定律
(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物质MNPQ反应前的质量/g8252030反应后的质量/gxy015
则:①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______。
②当y≤15时,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③根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变化特点,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A.18≤x≤68 B.0≤x≤50
C.0≤x≤18 D.0≤x≤68 六、科学探究题(每题12分,共12分)22.有关物质组成及化学规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有关发现与他有密切关系的是_____。
A. 空气的组成 B. 质量守恒定律 C. 水的组成 D. 酸碱指示剂
(2)在密闭容器内加入下列两种物质,并称量加入前后的总质量(含密闭容器),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___________(填标号)。
A. 蔗糖和水 B. 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C. 氯化钡溶液和稀硫酸
(3)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___________g。
(4)某学习小组拟在实验室里利用空气和镁粉为原料制取少量氮化镁(Mg3N2)。
查阅资料可知Mg、Mg3N2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2Mg+O2 2MgO; ②3Mg+N2Mg3N2; ③2Mg+CO22MgO+C
④Mg+H2OMgO+H2↑ ⑤Mg3N2+6H2O= 3Mg(OH)2↓+2NH3↑
实验中所用的装置和药品如图所示(镁粉、还原铁粉均已干燥,装置内所发生的反应是完全的,整套装置的末端与干燥管相连)。回答下列问题:
①连接并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开始时,将空气通入实验装置,则气流流经装置的顺序是______(填装置序号)。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通气后,如果同时点燃A、B装置的酒精灯,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_________。
③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产物是否含氮化镁: 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物中含有氮化镁
④思维拓展: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的质量却远大于Mg3N的质量,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