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同步练习卷一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同步练习卷一,共7页。
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同步练习卷一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8分)1.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灭火B.生产汽水C.气体肥料D.供给呼吸2.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充满集气瓶的方法是(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B.把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内C.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D.看集气瓶口有无白雾生成3.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2与CO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B.性质: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CO支持燃烧C.用途: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作燃料D.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4.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比较,完全正确的是A.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中毒B.性质:CO2、CO都有可燃性C.用途: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于人工降雨D.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5.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呼吸作用放出氧气B.化石燃料燃烧会大幅降低大气中氧气含量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CO2全部吸收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6.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因此大气中CO2的含量越少越好B.碳的单质有多种,用途各不相同,是因为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C.CO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D.焦炭在工业上用于冶炼金属,在反应中表现出氧化性7.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石墨导电性好可作电池电极B.活性炭吸附性强可作冰箱除味剂C.金刚石硬度大可制作铅笔芯D.炭黑常温化学性质稳定可制墨汁8.下列关于金刚石与石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能导电B.都是黑色固体C.硬度都很小D.都由碳元素组成9.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取用稀盐酸B.读取液体体积C.气体的验满D.处理废弃药品10.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B.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于生产铅笔芯C.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可用来炼铁D.碳酸钙难溶于水,可用作补钙剂11.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有可燃性B.都是无色固体C.硬度都很大D.都能导电12.“碳家族”的成员很多,用途很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不具有导电性B.C60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D.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13.利用甲酸( HCOOH)与浓硫酸制备CO,并用如下实验装置验证CO的有关性质。已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操作时,先点燃乙处酒精灯,再滴加 HCOOHB.装置丙的作用是防止倒吸C.装置丁既可检验CO2,又可收集COD.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浓度降低,产生CO气体速率减小14.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大力植树造林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5.请用给定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氮气 ②一氧化碳 ③硫酸 ④大理石 ⑤金刚石
(1)重要的建筑材料是__;
(2)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__;
(3)常用作保护气的是__;
(4)具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气体是__;
(5)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等的是__.16.碳和碳的氧化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依据图回答问题:
(1)图1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_____,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周期。
(2)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碳单质有广泛的用途。图2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图3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图4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_____。
(3)CO和CO2是碳的两种氧化物。
CO可作燃料,其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CO2可制作饮料,其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17.某县自来水的水源地是一个大型水库,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净化水的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所取水样进行过滤、除了滤纸和上图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_______________ 。
(2)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 ________ 性除去异味,并再次过滤。
(3)为了检验所得滤液是否为硬水,取样加入 ________ 。根据产生白色垢状物或泡沫的多少进行判断。
(4)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______ (填字号)。
A.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实验室的废液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D.燃煤中加入石灰石作为固硫剂,减少酸雨对水源的污染18.用下图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一段时间后,两只烧杯中蜡烛均熄灭。能证明“CO2密度大于空气”的烧杯是_____(填烧杯序号)。
(2)观察到试纸变红,由此不能得出“CO2与水发生反应”的结论,理由是_____。
(3)实验后小心烘烤试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 三、流程题(每题10分,共10分)19.如图是某火力发电厂处理废气的示意图,结合图完成:
(1)写出处理过程中分解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废气处理过程中,S元素的化学价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将进入烟囱的洁净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每题10分,共10分)20.某化学兴趣小组研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
(1)下图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
②从上图中选择合适的仪器组装一套CO2发生装置,要求添加盐酸无需拆开装置,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哪些?_______(填标号)
(2)该小组的实验设计和数据记录如下表。每个实验均在反应开始后,就立即用排水法连续收集多瓶CO2,表中“—”表示气泡太少,不再收集。序号反应物收集每瓶气体所用时间(单位:秒)盐酸
浓度盐酸
体积大理石
形状第1瓶第2瓶第3瓶第4瓶第5瓶第6瓶实验110%70mL小颗粒8910121419实验2块状111215172123实验37.5%70mL小颗粒101213151726实验4块状t1416192224实验55%70mL小颗粒1418193263—实验6块状203159———
①该小组研究了哪些因素对反应快慢的影响?_______
②为了分析浓度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可对比表中实验_______(填标号)。
A.2和3 B.2和4 C.4和5 D.1和6
③根据实验数据反映出的规律,表中数值t的合理范围是:_______<t<_______。
(3)该小组在反应开始后立即收集第1瓶气体,你认为该做法合理吗?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__。 五、综合应用题(每题10分,共10分)21.气体的制取及性质研究是重要的化学实验活动。
①装置A可用于制取氧气,写出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若参加反应的氯酸钾为0.2mol,能产生________g氧气。
②装置B和C都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C相对于B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时,导管须伸到集气瓶底部的原因是________。
③设计下图所示的装置分离CO、CO2的混合气体。操作步骤如下:
Ⅰ.打开弹簧夹,通入一定量的混合气体,收集气体;
Ⅱ.关闭弹簧夹,更换收集装置;
Ⅲ.打开活塞k、收集气体,加入足量稀硫酸后立即关闭活塞k。
步骤Ⅰ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选填“CO”或“CO2”)。步骤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该方法能否将两种气体完全分离,请说明理由_______。 六、科学探究题(每题12分,共12分)22.在学习了“碳的化学性质”后,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查阅资料】此实验最好使用酒精喷灯,也可以在酒精灯火焰上罩网罩,目的是___________。
【收集证据】右侧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实验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试管内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的猜想:铜
乙同学的猜想:氧化铜和碳
丙同学的猜想:铜、氧化铜和碳
丁同学的猜想:铜和碳
你的猜想___________。
【收集证据】同学们一致认为,__________同学的猜想错误,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确定了丙同学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评价】通过对此次探究活动的分析可以得出:对反应后固体成分猜想的一般思路是___________一定存在、固体反应物可能存在、对于固体反应物是两种(或不是一种)且需要一定反应条件才能发生的反应,固体反应物可以同时剩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