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语交际:《应对》课件+教案 课件 37 次下载
- 5 《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课件 43 次下载
- 7 《大雁归来》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课件 35 次下载
- 8 《时间的脚印》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课件 34 次下载
- 写作《说明的顺序》 课件+教案 课件 37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完美版ppt课件
展开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重点)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潮汐( ) 尘埃( ) 携带 ( )劫难( ) 追溯( ) 膨胀 ( )致密( ) 趋势( )劫难:致密:追溯:
佛教语,谓宿世恶业所致的灾难。
逆流向河流的源头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本末。
1.了解有关“板块构造学” 的科学原理。
2.学习阅读以论证为主的科普说明文。
3.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
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
第一、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第二、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恐龙这样的两栖动物不适应南极气候。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理一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及说明顺序。
第一部分(1):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主旨。
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新的证据,结束全文,突出了主旨。
想一想: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想一想:作者把这两句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开头突发议论,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2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举例子,介绍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骨骼,从而说明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举例子,说明在南极及地球的其他大陆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也都”“遍布”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呼应文题。
第4自然段中“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
世上许多事物都存在互相联系,应当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想问题。
第5自然段在结构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段,前一部分承接上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部分用设问引出大陆漂移假说。
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为人类的好多未解之谜提供了答案,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6自然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如果换成“迁移”,就不恰当了。
第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何效果?
第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一个“驮”字形象地说明板块运动的情况及对大陆的影响,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后两句用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泛大陆及其形成和分裂的过程。本段形象地说明了大陆板块“分—聚—分”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第8自然段中“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语言有何特点?试作简析。
列数字,“四十多亿”“2.25亿”等具体说明了泛大陆形成和分裂的次数之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给人以科学依据的充分印象,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句中的“大约”一词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能用准确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第13自然段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南极的寒冷和南极动物命运的悲惨。
如何理解第14自然段中“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这句话?
“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说明南极有丰富的化石,只是被冰雪层覆盖。这是作者的推测,表现了他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15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总结了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重大意义,突出了主旨,照应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这表明每一个科学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或者由此开辟出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或者为已有的研究、假说提供新的证据,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向前发展。
1.“板块构造”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2.“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
再读课文,探究思考:
3.为什么要写恐龙化石?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写恐龙化石是为了利用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给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有力证据,进而说明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4.“泛大陆”是怎样形成的?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就是“泛大陆”。
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大陆在迁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
由此推断“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不同科学领域
本文依据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证明了_________假说。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___、_________
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1.体会下列说法的正误 A.板块构造理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 B.泛大陆: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拼合起来,而地 球则仅由一个陆地构成,人们称之为“泛大陆”。 C.恐龙为何无处不有:恐龙随陆地漂移到泛大陆 的各个地方,而那些泛大陆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适合恐龙生活。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2)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成为“泛大陆”。 (3)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5)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3.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原文: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固,只是出现一点要破裂的征兆、迹象,并非已开始破裂。改文不符合科学实际。
4.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A、不同的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B、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C、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D、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E、南极恐龙化石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3)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4)位于南极中心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6)试分析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几乎”与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似乎”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侧,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确定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大约一直到七千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六千五百万年前,它们全部灭绝了。而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毒说……恐龙灭亡之谜,科学家仍在探索。
1.了解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原理。
4.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
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
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
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这句话中的“大灭绝”“大劫难”分别指什么?
是指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的灭绝。
指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而引起火山喷发、大火、潮汐大浪等一系列灾难。
文章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灭绝的巨大灾难。”
什么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毁灭性的撞击。“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1)科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证明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
(2)有力的事实证明: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强大的外力造成的。
(3)严密的推理证明: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外星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
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呢?是怎样证明的?
作者认为“撞击说”是正确的。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科学家又是怎样举例证明“撞击说”的?
(1)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分析科学家的证明思路: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会成为致密的“斯石英”
“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万年的反弹,又会变成沙子
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2)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
在新墨西哥州拉顿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作者在本文中意在得出什么结论?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简析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一个与题目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读完这段文字,读者感到仿佛是在讨论前一篇未了的话题。的确,它与前文的论证方法异曲同工。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再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二段提到金属铱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地球可能遭到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而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第3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举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作者认为研究“撞击说”和“火山说”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因为我们将来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第1~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科学家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
第7~17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恐龙灭绝是由于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的结论。
第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采用举例子、作诠释、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照应题目)并解释了其形成原因。
第8自然段“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一句中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并不”“以至于”“最后”等词语的使用,增强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使作者表述的意思层层推进。
怎样理解第10自然段的介绍说明?
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斯石英只存在于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准确直观,令人信服。括号中的句子是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这个句子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第1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
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中连用“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
“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表猜测的语气,“肯定”表不容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的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理论,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而地壳深处就存在着巨大的压力。
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17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者以雄辩的事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推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
2.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完全肯定,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能否把这句话中“所有”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删去后就不能强调只是一部分科学家持这种观点,就不能突出作者在下文的说明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
4.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
6.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7.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确实”一词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的检测结果,语言准确、严谨。
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
2.科学家研究了拉顿地区的岩层。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有》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 不同之处是,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悟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 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板块理论、生物学——地质学《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3)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同一个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本课的两篇文章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的异同。
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 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引出说明内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总结说明内容—恐龙化石的发现给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种原因
分析问题:斯石英的性质及形成
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恐龙的分类、发展及灭亡历程。根据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些看法。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示范课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说你对恐龙的了解,点击图片看视频,恐龙无处不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知识链接,恐龙无处不有,文题解读,岛屿链,褶皱zhě,学习字词,壳k0贝壳,整体探究,板块构造学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同步课件,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