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感知高考,错因分析,读题目明范围,读作者知背景,解题技巧,注意七个要点,常见情感类型,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 从命题形式看,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单首诗歌课内外比较鉴赏型,二是两首课外诗歌的比较鉴赏型。从命题角度看,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有以下几个常见的比较点:①对不同诗歌中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②对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③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达技巧的比较;④同一诗人书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比较。
题型一 比较诗歌形象(意象)
[答案] 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第三、四句“对写”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读懂诗歌] 《邯郸冬至夜思家》:我居住在邯郸驿馆的时候正逢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想,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宿渔家》: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渔民夜晚归来,在灯前笑着告诉留宿的客人:“是明月一路跟随着小船,把我送到家里的啊!”
题型二 比较诗歌的语言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内宴奉诏作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解析] 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再具体答题。答题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紧扣“臂弱”“眼昏”(或“臂健”“眼明”)在诗句中的意思,二是联系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精神、信念等。
题型三 比较诗歌的表达技巧
[2020·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秋江送别 送柴侍御 [唐]王 勃 [唐]王昌龄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答案]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 【朝代】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 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解析] 解题时须注意两点:一是了解景物描写的虚实、动静、视听等不同的角度,二是把这首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对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用比喻的手法写眼前实景,而本诗中的“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则是“闻说”,属于虚写,是想象的内容。
题型四 比较诗歌的感情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送李评事使蜀王 建劝酒不依巡,明朝万里人。转江云栈细,近驿板桥新。石冷啼猿影,松昏戏鹿尘。少年为客好,况是益州春。同为送别诗,本诗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同为送别诗,本诗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的尾联均表达了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无伤感之意。不同点:王建诗尾联侧重于劝勉、鼓励友人,希望他趁着年轻,且正逢蜀地大好春光,可在外多磨炼自己;而王勃诗尾联侧重于劝慰友人、安慰自己,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解析] 两首诗都有劝勉之意。王建的《送李评事使蜀》尾联重在表达对李评事到任后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期许;王勃的诗则侧重表达劝勉双方不必为离别而伤感的旷达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念奴娇①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②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③?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④。 [注] ①此词写于元符二年(1099)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期间。②张宽夫:作者友人,生平不详。③醽醁(líng lù):酒名。湖南衡阳县东二十里有酃湖,其水湛然绿色,取以酿酒,甘美,名酃渌,又名醽醁。④霜竹:指笛子。同是被贬之后填《念奴娇》词,试分析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朝代】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答案] ①黄词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时旷达、倔强、伟岸的胸怀。②苏词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寄寓人生短促、不能及时建功立业的自我苦痛。③二者相比,苏词沉郁苍凉有余,而乐观超然不足,而黄词则体现出词人在遍历生活的风风雨雨之后,彰显出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最终寻求洒脱乐观、归于淡泊的心境。[解析] 要抓住两首词中的关键词分析情感的不同。黄词注释中的“谪居”说明身处逆境,“万里青天”“老子”等又带有旷达的色彩。苏词“人生如梦”等又带有“悲”的色彩。在比较时,要突出两人处境的不同。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目。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节选)①李 贺其 一箨落②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其 二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注] ①本组诗写于李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
1.下列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箨落”句写笋壳落掉后,新竹很快地长高了,翠绿柔润,仿佛是用刀削开的碧玉。B.“露压”句看似写竹容颜愁惨,实则移情于物,写人的悲怨,物我相契、情景交融。C.两诗均是托物言志之作,取材于日常生活,有《诗经》遗韵,深得“赋比兴”三味。D.两诗都把普通意象写出了奇特之处,迥异于传统咏竹,表现出李贺奇谲冷峭的诗风。
★2.“竹”是古诗常见意象,寄托着诗人情志。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竹”寄寓的形象。[答案] ①《其一》在“竹”中寄寓了自信(自傲、自豪)于自身品性才华、不甘心埋没于园泥之中、有凌云之志的诗人形象。新竹天性高洁,有龙凤之质,若能容它恣意生长,必当直冲云霄、脱却尘泥。②《其二》在“竹”中寄寓了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僻处乡里,内心哀伤忧郁、幽深怨愤的诗人形象。诗人在竹子上题写《楚辞》般的诗句,是因为从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屈原,但竹子无情,不能理解自己的苦恨,如同自己无人赏识,僻处乡里。竹上的积露下滴,实则是诗人哀痛的泪滴。
[解析] 答题时需要先把握竹子的形象,然后分析从中展现出的诗人形象。《其一》中的“竹”不仅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而且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这里就表达了新竹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其二》中的“无情”“何人见”是说无人赏识,表面看起来是在写竹的愁苦,实则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考生答题屡屡失误,主要原因是:1.从基础知识看,知识积累不足,难以迁移运用。2.从诗歌内容看,读不懂诗歌,不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3.从作答步骤看,答题不够规范,内容概括不完整。4.从答题技巧看,答题技巧欠缺。有的层次不够清晰,有的阐述不够充实,有的以感代析。
以上大多都是一些废话,我觉得读不懂诗歌的原因仍在于阅读不够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则暗含文章的主旨,有的形象地表现中心,有的标明文章的内容。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赵师秀的《约客》,交待了诗歌里的事件;元稹的《菊花》、虞世男的《蝉》、刘禹锡的《望洞庭》、雍陶的《题君山》都点出了创作的对象;有的诗题,干脆还直接透露出了诗人的感情,如元稹的《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悲伤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表明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
例:有人说《夏意》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说出具体理由。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凉,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答:认同。第一句中的“夏”直接点明这是夏天,第二句中的“石榴开遍”是夏天特有的景象,第三句“树阴满地”、第四句流莺啼叫写的也都是夏天特有的情景,所以说这首诗“无一句不切夏意”。
在欣赏诗歌时,一般要事先了解作家的思想、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出现在注释当中的背景,一定有他的含义在) 作家的思想往往通过作品流露出来。例如孟浩然积极入世的思想通过《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表露出来。 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李白本想积极入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行路难》《将进酒》等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如李清照的作品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①辛弃疾我笑共工缘底怒②,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注] ①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②缘底,为什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2.“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①此两句意思是,自古以来的寒士,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②词人一语双关,既表达对所有怀才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也借嵌进友人名字的做法,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③以友人名字说事,风趣诙谐,又诚恳真挚。
1.抓住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抓住了解答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类试题的“要害”。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一个“送”字便透露了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着眼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含的是怀古伤今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作者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揭示得清清楚楚。
题型一 把握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古代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喜怒哀思愁”五大情感类型。
(续表) 但因为情感的抽象性,在面对具体的诗歌作品时,有时难以准确把握其情感。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去分析。
(1)抓住两种情语 ①显性情语。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如陆游的《秋兴》(其一),“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中的“愁”表明了作者的心绪。作者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的报国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更增烦恼。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尾联表达隐逸愿望时饱含的无奈和苦闷之情。 ②隐性情语。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情感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歌中出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
(2)知道情语的位置 显性情语多出现在诗歌的标题、开头与结尾处;隐性情语,一般在写景、叙事等字眼中,有时注释也是解读隐性情语的关键。(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 一般来说,诗人往往用什么情语,就表达什么情感,但有时也会借乐景写哀情,借哀景写乐情,因为,需要结合诗歌中的关键字眼把握情感是“喜”还是“愁”,是“乐”还是“哀”。
(续表)
2.景语 景语是诗词中描写景物的文字。抓住了意境特点鲜明的景语,也就能把握感情的基调。 (1)抓住诗词中的写景句,揣摩景物的特点,从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等方面把握情感。古人一般“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所以,明丽之景常表现愉悦心情,暗淡之景常表现哀伤之感。但要注意借乐景写哀情,借哀景写乐情等特殊手法。 (2)要重视作者用来修饰景物的词语,进而把握景物特征;同时关注景语前后的动词或形容词,以捕捉其背后所流露的情感。
3.典故 作者常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1)掌握常见典故的含义。如“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李清照《醉花阴》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句子。 (2)把握古人的用典方式。
①明用典、暗用典与化用典。明用典,即直接运用典故,读者一看就知道是用典。如《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暗用典,即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之中,以隐喻象征出之。如:“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诗句暗用“屈原投江”的典故,表达了李白、屈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令人同情。化用典,即引用典故,但字面上气畅意通,无用典痕迹,实际上是经过加工改造,或改变原意,或另释新意。如:“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诗句化用“乐不思蜀”的典故,不但表现了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奈与叹息,而且也暗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
②正用典与反用典。正用典,即作者使用的典故意与原典故意一致。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使用“廉颇”的典故。反用典,即作者使用的典故意与原典故意相反。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原典故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其意而用之,“王孙”偏要“留”下来。 (3)把握典中情要注意“两面”情感。一是作者对典故本身中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情感态度。
3.抓住题材类型。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征人的孤寂愁苦之情。4.抓住意象特点。如在段克己的《满江红》中,菊花这个意象的特点是孤寂、高洁,抓住了这个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怀便容易揣摩了。5.抓住注释。命题者给出注释,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
6.看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作者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意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的意思;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考生平时备考时应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这样,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7.看表达技巧。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表达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托物言志、象征等。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点,考生就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把握住全诗的思想情感。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 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剖析 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比较鉴赏基本原则,类型一比较两首诗,整体把握求同存异,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求“同”关键词,存“异”关键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技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的分类,小马过河,按题材,写作手法的分析,语言风格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精练 课件,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