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虹桥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虹桥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共33页。
辽宁省沈阳市虹桥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1--9题为单选题,每小题2分;10--13题为多选题,每小题2分,多选、错选得0分,漏选得1分。)
1.(2分)小华同学对于教室内的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测中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为300mm
B.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0.5cm
C.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6s
D.教室内午睡适宜的温度为23℃
2.(2分)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
C.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D.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3.(2分)在图书馆中,你经常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提醒在此读书的人们保持室内的安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是指声音的频率高
B.从声音的传播分析,说话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到他人耳中的
C.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标志牌中的提示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标志牌中控制噪声的方法与“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的方法相同
4.(2分)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日恰逢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惊艳世界。以下节气中蕴含的物态变化知识正确的是( )
A.“雨水”——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B.“寒露”——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要放出热量
D.“大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5.(2分)周末,小科一家到丽江边游玩。妈妈拍照时,小科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此时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妈妈的摄“影”——光的折射
B.树木的倒“影”——光的反射
C.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
D.小科的身“影”——光的直线传播
6.(2分)如图所示,某市民正站在平面玻璃制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地铁到站后,安全门向两侧打开,该市民在左右两侧安全门中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
B.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两个像的距离等于两侧安全门之间的间距
C.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
D.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7.(2分)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然后倒入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位置时,如图所示,可以看到大、小两枚硬币。以下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大、小硬币”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大、小硬币”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大硬币”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小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大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小硬币”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8.(2分)如图,F是透镜的焦点,其中正确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9.(2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如果你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物理现象,那么关于以下图片中的生活常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自行车尾灯之所以用很多相互垂直的小平面镜做成,是因为无论光从哪个方向射向尾灯,都会按照原来的方向反射回去,以提醒不同方向驶来的车辆
B.如图乙所示,现代城市里的大型玻璃幕墙造成了严重的光污染,是因为光照到玻璃幕墙上发生了漫反射
C.如图丙所示,寒冷的冬天,有时候屋檐下会出现冰溜子,它是水蒸气凝华形成
D.如图丁所示,卖鸡蛋饼的摊主用的燃气,是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储存在钢罐中的
(多选)10.(2分)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可知( )
A.物体的速度和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不随时间或路程变化
C.两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2:3
D.两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3:2
(多选)11.(2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关于诗句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坐地日行”是因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到客船”是因为声音的传播
C.“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的“月在手”是月亮通过手中的水面反射形成的像
D.“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中“映明月”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多选)12.(2分)在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是( )
A.医用杀菌灯 B.电视机遥控器
C.验钞机 D.测温枪
(多选)13.(2分)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8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4.(6分)(1)①如图1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 cm;
②为迎接中考体育技能测试,体育老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如图2秒表显示的是一位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则该同学跑完400m的平均速度为 m/s(结果保留整数);
(2)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可松懈,我们要坚持佩戴口罩。如图3所示,是某口罩生产车间用传送带传送口罩的局部图。此过程中,口罩相对于传送带是 的,旁边的工人感觉口罩在“移动”,他是以 作为参照物;
(3)如图4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玻璃外侧有小水珠(填“a”或“b”),是因为水蒸气 (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
15.(6分)(1)在发生中暑的人身上擦拭酒精可以帮助其散去身上的热量,这是因为酒精在 (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吸热;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纯铁柄杓从嘴受注”这样的记载,其中“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是 (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
(2)某同学在做光的折射和反射的探究实验时,描绘了一个实际的光路图,但没有标出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反射角等,如图1所示: 是界面,折射角大小是 ;
(3)如图2所示是电视台直播时所用的提词器,直播时,主持人面对摄像机镜头,文稿输入在电脑中,电脑面板可前后、上下移动,分光镜是透明的茶色玻璃。使用前,先要将电脑面板调成水平,为使得文稿在分光镜中所成的像位于主持人的正前方,应将分光镜与电脑面板间的夹角调为 ,若要将文稿在分光镜中所成的像向下调节,则他应将电脑面板向 (填“前”或“后”)移动。
16.(2分)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和B,A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B中装有一些水,如图所示放置。用酒精灯给各容器中的水加热,使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A杯中的水 (填“能”或“不能”)沸腾,B杯中的水 (填“能”或“不能’)沸腾。
17.(2分)用冰取火,绝不是天方夜谭,南极考察团在失去火种的情况下,利用身边易得的冰块磨成中间比边缘 (填“厚”或“薄”)的形状,这种形状的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
18.(2分)如图所示是检查视力时平面镜、被测者和视力表的位置关系图。若平面镜距视力表3m远,该视力表要求距被测者在5m远处,则人应坐在视力表前 m的地方,如果将平面镜往上调整一些,则被测者看到镜中视力表的像的位置将 (选填“上移”“下移”或“不变”)。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主要的运算过程、数值和单位)
19.(6分)如图所示,重庆轨道2号线在李子坝站“穿”居民楼而过,山城的复杂地形造就了全国绝无仅有的震撼景象。吸引众多游客至此来“打卡”。若某辆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长度120m,该列车在100s内能匀速行驶1.5km的路程,求:
(1)该列车的行驶速度;
(2)某位游客张大哥测出该列车完全穿过居民楼的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为18s,由此可知该居民楼长度为多少m;
(3)根据以上信息计算该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持续时间。
四.实验综合题(共30分)
20.(3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A、B和C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
(3)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时间中点速度 路程中点速度。(填“<”“=”或“>”)。
21.(3分)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 (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3)如图丙所示,用手指轻叩课桌,使正坐在对面的同学刚好听不到叩击声,再让对面的同学将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同样的力度轻叩课桌,这时对面的同学能听到叩击声。这个实验表明: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 。
22.(6分)小聪和几名同学在实验室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
(2)该实验装置存在的错误地方是 ;
(3)纠正错误后,小聪开始进行实验,他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B、C所示,则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4)观察到水沸腾的标志是 ,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D所示,说明此时气压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
(5)同班的三、四两组虽然选用的实验仪器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E;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
23.(6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A、B是两支相同的蜡烛,C是薄玻璃板。
(1)做这个实验时,教室里的光线应该 (填“明亮”或“较暗”)更好;
(2)若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3)若实验中B蜡烛在白纸上移动,始终不能与A蜡烛的像重合,则可能的原因是 ;
(4)小丽同学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得到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
(5)如图2所示点光源发出的一条光线经过水面反射后通过凸透镜左侧的焦点:
①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发出的入射光线和经水面反射的反射光线;
②画出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4.(6分)如图是小丽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甲,小丽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可知凸透镜焦距为10.0cm,若将蜡烛放置乙图所示光具座45cm刻度处时,眼睛可以在凸透镜的 观察到蜡烛所成的像(填“左侧”或“右侧”);
(2)当小丽将蜡烛、光屏的位置调到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所成的是 (填“正立”或“倒立”)、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向右适当移动蜡烛,应将光屏向 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3)若保持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到 cm刻度线处,能够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一段时间后,小丽发现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中心偏上,她应将蜡烛向 调节,可以使像回到光屏中心。
25.(6分)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天路”上的热棒技术
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在修建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多年冻土对路基的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夏天气温上升,冻土层中的冰就要熔化,使路基硬度减弱,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而冬天温度降低,冻土层的水结冰,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鼓起来,冻土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严重危及铁路路基,火车极易脱轨。为了使冻土层保持稳定,工程建设者们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项技术叫“热棒”。
在冻土区,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如图甲所示,这就是“热棒”。它们的间隔为2m,高出路面2m,插入路基下5m。热棒由密闭真空腔体注入很容易汽化的物质(如氨、氟利昂、丙烷、二氧化碳等)而构成。图乙是热棒的工作原理图。热棒置于冻土中的部分称之为蒸发器,暴露在地面且安装有散热片的部分称之为冷凝器。在寒冷季节,由于空气温度低于多年冻土的温度,蒸发器中的液体物质吸收周围土体中的热量,蒸发形成气体物质,在管内压力差的作用下,蒸汽上升至冷凝段,与较冷的冷凝器管壁接触,放出热量,再通过冷凝器的散热片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同时蒸汽物质遇冷冷凝成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沿管壁回流至蒸发段,再蒸发。如此循环往复,将土体中的热量传递至空气中。在温暖季节,由于空气温度高于冻土体温度,热棒中的液体物质蒸发后形成的蒸汽到达冷凝器后不能冷凝,液体停止蒸发,热棒停止工作,因此天气中的热量不能通过热棒传至冻土中,从而可保持冻土良好的冻结状态。
(1)夏季温度过高时冻土中的冰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 热量,使路基变得松软不牢固。
(2)“热棒”能够保持路基冻土,是因为管中的物质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 。
A.熔点低
B.沸点高
C.熔点高
D.沸点低
(3)热棒工作时,物质从气态到液态是通过 的方法实现的。热棒工作时,下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冻土中的水结冰时体积要 (收缩/膨胀)。
(4)热棒工作时,冻土的温度 (低于/等于/高于)地面空气温度。
(5)热棒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 (向上/向下)传输,反向不能传热。
辽宁省沈阳市虹桥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9题为单选题,每小题2分;10--13题为多选题,每小题2分,多选、错选得0分,漏选得1分。)
1.(2分)小华同学对于教室内的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测中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为300mm
B.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0.5cm
C.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6s
D.教室内午睡适宜的温度为23℃
【分析】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
【解答】解:A、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为3m=3000mm,故A不符合实际情况;
B、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20c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情况;
C、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0.6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情况;
D、人的体温在37℃左右,教室内同学们感觉比较适宜的温度大约是23℃,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2.(2分)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
C.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D.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分析】由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象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路程逐渐的变大,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乙做匀速运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是不变的,甲处于静止状态;
根据图象得出6s甲、乙运动的路程,再根据甲和乙原来的距离,判断出甲、乙之间的距离;
从图象上能够分析出甲和乙在5s的时间里运动的路程,据此判断出正误。
【解答】解:A、乙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是一个定值,乙做匀速运动;甲的图象是一条过10.0m的射线,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不变,甲处于静止状态,所以A是错误的;
B、因为甲是静止的,运动速度为0,所以B是错误的;
C、经过6s,甲依然在10.0m处;由图象可知,乙在6s内运动的路程是12m,甲和乙相距的距离为12m﹣10.0m=2m,所以C是正确的;
D、由图象可知:乙在5s内运动的路程是10m,甲静止,通过的路程为0m,故D是错误的。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做很多物理实验时都要画图象,图象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一定要学会分析图象,这也是近几年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
3.(2分)在图书馆中,你经常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提醒在此读书的人们保持室内的安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是指声音的频率高
B.从声音的传播分析,说话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到他人耳中的
C.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标志牌中的提示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标志牌中控制噪声的方法与“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的方法相同
【分析】(1)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叫响度,响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频率有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控制噪声要从三方面着手: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
A、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从声音的传播分析,说话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他人耳中的;故B正确;
CD、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标志牌中的提示“严禁大声说话”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二者方法不同;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控制噪声的途径等多个知识点,了解相关知识并能与实际相结合是解答的关键.
4.(2分)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日恰逢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惊艳世界。以下节气中蕴含的物态变化知识正确的是( )
A.“雨水”——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B.“寒露”——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要放出热量
D.“大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解答】解:A.雨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放出热量,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放出热量,故C正确;
D.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
5.(2分)周末,小科一家到丽江边游玩。妈妈拍照时,小科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此时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妈妈的摄“影”——光的折射
B.树木的倒“影”——光的反射
C.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
D.小科的身“影”——光的直线传播
【分析】(1)“摄影”,即利用照相机照相,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
(2)“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
(3)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4)影子的形成、日月食以及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
A、妈妈的摄“影”,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项说法正确;
B、树木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项说法正确;
C、水中的鱼“影”,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即鱼“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项说法错误;
D、小科的身“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现象中的几种“影”,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熟练掌握其原理;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要善于分析和总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6.(2分)如图所示,某市民正站在平面玻璃制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地铁到站后,安全门向两侧打开,该市民在左右两侧安全门中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
B.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两个像的距离等于两侧安全门之间的间距
C.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
D.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即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解答】解:
AB、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大小相同,在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后,人到镜面的距离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不变,在两个平面镜中都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故A正确,B错误;
C、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大小不变,故C错误;
D、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完整的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
7.(2分)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然后倒入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位置时,如图所示,可以看到大、小两枚硬币。以下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大、小硬币”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大、小硬币”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大硬币”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小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大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小硬币”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分析】(1)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到水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2)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1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1)我们看水中的硬币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由于错觉,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硬币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是硬币的一个虚像,看起来比实际高一些;
(2)杯子侧面和水构成的凸透镜,由于凸透镜在1倍焦距之内,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点评】本题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考查光的折射现象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考查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8.(2分)如图,F是透镜的焦点,其中正确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分析】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解答】解:A、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故A错误。
B、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应该过焦点,故B错误。
C、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故C正确。
D、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而图中的凹透镜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属于基础题目。
9.(2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如果你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物理现象,那么关于以下图片中的生活常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自行车尾灯之所以用很多相互垂直的小平面镜做成,是因为无论光从哪个方向射向尾灯,都会按照原来的方向反射回去,以提醒不同方向驶来的车辆
B.如图乙所示,现代城市里的大型玻璃幕墙造成了严重的光污染,是因为光照到玻璃幕墙上发生了漫反射
C.如图丙所示,寒冷的冬天,有时候屋檐下会出现冰溜子,它是水蒸气凝华形成
D.如图丁所示,卖鸡蛋饼的摊主用的燃气,是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储存在钢罐中的
【分析】(1)自行车的尾灯的作用是将汽车发出的照射到它上面的光沿原路反射回去,以便引起司机的注意,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2)玻璃墙造成的光污染是因为光发生镜面反射。
(3)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二: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解答】解:A、自行车的尾灯设计很巧妙,当后面开来的汽车的灯光,无论从哪个方向射向尾灯,它都能把光线从原路反射回去,以提醒不同方向驶来的车辆,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故A正确;
B、城市里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因为光在光滑的墙体表面发生镜面反射造成的,而不是漫反射,故B错误;
C、屋檐下会出现冰溜子,是水凝固而成的,故C错误;
D、卖鸡蛋饼的摊主用的燃气,通常采用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燃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生活中的镜面反射现象、物态变化等,有一定综合性,但难度不大。
(多选)10.(2分)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可知( )
A.物体的速度和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不随时间或路程变化
C.两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2:3
D.两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3:2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指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因为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因此要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当物体的速度不变时,比较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解答】解:因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速度保持不变,则物体的速度和路程成正比的说法错误;速度不随时间或路程变化的说法正确;
当两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两物体运动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所以速度之比为2:3。
故选:BC。
【点评】对于速度公式要注意理解比值定义法;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多选)11.(2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关于诗句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坐地日行”是因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到客船”是因为声音的传播
C.“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的“月在手”是月亮通过手中的水面反射形成的像
D.“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中“映明月”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分析】(1)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是光的反射,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4)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在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在地球上的人们也在“巡天”,以地轴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所以“坐地日行“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A正确;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到客船”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从寺院传播到客船的,故B正确;
C.“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的“月”是月亮的虚像,是通过手中的水面反射形成的像,故C正确;
D.“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中“映明月”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B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声音的传播条件、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了解与掌握,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反映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现的新课标的要求。
(多选)12.(2分)在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是( )
A.医用杀菌灯 B.电视机遥控器
C.验钞机 D.测温枪
【分析】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强,穿透力比较强,能制成热谱仪,制成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
【解答】解:A、医用杀菌灯是利用了紫外线可以杀菌,故A错误;
B、电视遥控器利用了红外线,故B正确;
C、验钞机利用了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与红外线无关,故C错误;
D、测温枪是利用了红外线,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1)红外线指光谱中红光之外的部分,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也不停地吸收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2)红外线特点及应用:①热作用强:烤箱、浴室里的暖灯、夜视仪、热谱图;②穿透力强:航空摄影;③遥感、遥控:卫星遥感、家用遥控器。
(多选)13.(2分)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8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答】解:
A、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u=v=2f=16cm,所以f=8cm,故A正确;
B、当u=12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机,故B正确;
C、当u=20cm时,u>2f,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故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4.(6分)(1)①如图1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 1.20 cm;
②为迎接中考体育技能测试,体育老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如图2秒表显示的是一位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则该同学跑完400m的平均速度为 4 m/s(结果保留整数);
(2)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可松懈,我们要坚持佩戴口罩。如图3所示,是某口罩生产车间用传送带传送口罩的局部图。此过程中,口罩相对于传送带是 静止 的,旁边的工人感觉口罩在“移动”,他是以 地面或自己 作为参照物;
(3)如图4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a 玻璃外侧有小水珠(填“a”或“b”),是因为水蒸气 液化 (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
【分析】(1)①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读出秒表的示数,再根据计算平均速度;
(2)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解:(1)①由图1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3.20cm对齐,则圆形物体的直径:d=3.20cm﹣2.00cm=1.20cm;
②由图2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偏向2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9.8s处,因此秒表的读数为1min39.8s=99.8s;
该同学跑完400m的平均速度为;
(2)口罩由传送带匀速传送,此过程中,口罩相对于传送带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口罩相对于传送带是静止的;
旁边的工人感觉口罩在“移动”,他是以地面或自己作为参照物,因为以地面或自己作为参照物,口罩相对于地面或工人自己发生了位置变化;
(3)a杯中放的是冰块,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1)①1.20;②4;(2)静止;地面或自己;(3)a;液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秒表的读数,速度的计算,机械运动,液化等知识,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15.(6分)(1)在发生中暑的人身上擦拭酒精可以帮助其散去身上的热量,这是因为酒精在 汽化 (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吸热;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纯铁柄杓从嘴受注”这样的记载,其中“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是 熔化 (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
(2)某同学在做光的折射和反射的探究实验时,描绘了一个实际的光路图,但没有标出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反射角等,如图1所示: CG 是界面,折射角大小是 30° ;
(3)如图2所示是电视台直播时所用的提词器,直播时,主持人面对摄像机镜头,文稿输入在电脑中,电脑面板可前后、上下移动,分光镜是透明的茶色玻璃。使用前,先要将电脑面板调成水平,为使得文稿在分光镜中所成的像位于主持人的正前方,应将分光镜与电脑面板间的夹角调为 45° ,若要将文稿在分光镜中所成的像向下调节,则他应将电脑面板向 前 (填“前”或“后”)移动。
【分析】(1)物态变化共有六种:①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②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③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④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⑤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⑥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分光镜相当于平面镜,电脑面板调成水平,为使得文稿在分光镜中所成的像位于主持人的正前方,则物像间的夹角为90°,根据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可知分光镜与电脑面板的夹角大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像越是靠近下方,则物越靠前;
【解答】解:(1)在发生中暑的人身上擦拭酒精,酒精易挥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的是汽化现象,在汽化过程需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故可以给发热病人降温;“铁化如水”是指固态铁变为液态铁,属于熔化;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由于∠COD=∠FOG,故∠EOD=∠FOE,因此CG是界面,AE是法线,所以FO是入射光线,OD是反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因为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折射角,∠AOB为折射角等于30°;
(3)分光镜是透明的茶色玻璃相当于平面镜,电脑面板调成水平,为使得文稿在分光镜中所成的像位于主持人的正前方,则物和像之间的夹角为90°,根据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可知:分光镜与电脑面板的夹角为45°;
将文稿在分光镜中所成的像向下调节,说明文稿的像到分光镜的距离变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则文稿到分光镜的距离也要变小,则电脑面板需向前移动。
故答案为:(1)汽化;熔化;(2)CG;30°;(3)45°;前。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及其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应用,考查的方式比较灵活。
16.(2分)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和B,A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B中装有一些水,如图所示放置。用酒精灯给各容器中的水加热,使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A杯中的水 不能 (填“能”或“不能”)沸腾,B杯中的水 不能 (填“能”或“不能’)沸腾。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水的沸点会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解答】解:都不沸腾,A中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水温不能达到沸点,所以不能沸腾。
B中水温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故答案为:不能;不能。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知道沸腾的条件及改变气压可以改变沸点,属于基础题目。
17.(2分)用冰取火,绝不是天方夜谭,南极考察团在失去火种的情况下,利用身边易得的冰块磨成中间比边缘 厚 (填“厚”或“薄”)的形状,这种形状的透镜对光线有 会聚 作用。
【分析】凸透镜使光发生折射,且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再结合凸透镜的形状特点进行解答。
【解答】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能使让太阳光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从而将可燃物引燃,所以到南极探险的工作者若失去了火种,他们可以把冰块磨成凸透镜来取火,即冰块中间要比边缘厚。
故答案为:厚;会聚。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考查的方式比较直接,是一道基础题。
18.(2分)如图所示是检查视力时平面镜、被测者和视力表的位置关系图。若平面镜距视力表3m远,该视力表要求距被测者在5m远处,则人应坐在视力表前 1 m的地方,如果将平面镜往上调整一些,则被测者看到镜中视力表的像的位置将 不变 (选填“上移”“下移”或“不变”)。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1)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判断视力表到视力表的像距离,然后根据人和视力表的像之间的像距离为5m,判断人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视力表距离平面镜3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之间的距离是6m,检查视力时眼睛离视力表的像距离是5m,所以人站在平面镜和视力表之间,视力表在人身后1m的地方。
(2)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如果将平面镜往上调整一些,则被测者看到镜中视力表的像的位置将不变。
故答案为:1;不变。
【点评】平面镜有两个重要的应用:一是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二是成像。检查视力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来增大视觉空间。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主要的运算过程、数值和单位)
19.(6分)如图所示,重庆轨道2号线在李子坝站“穿”居民楼而过,山城的复杂地形造就了全国绝无仅有的震撼景象。吸引众多游客至此来“打卡”。若某辆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长度120m,该列车在100s内能匀速行驶1.5km的路程,求:
(1)该列车的行驶速度;
(2)某位游客张大哥测出该列车完全穿过居民楼的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为18s,由此可知该居民楼长度为多少m;
(3)根据以上信息计算该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持续时间。
【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求该列车的行驶速度;
(2)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居民楼的长度,知道列车行驶的速度,根据v=求出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路程,减去车长就是楼长;
(3)楼长减去列车长即是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时间。
【解答】解:(1)该列车的行驶速度v===15m/s;
(2)由v=可得,列车完全穿过居民楼的路程:
s′=vt′=15m/s×18s=270m,
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路程:
s楼=s′﹣s车=270m﹣120m=150m;
(3)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路程:
s″=s楼﹣s车=150m﹣120m=30m,
由v=可得,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持续时间:
t″===2s。
答:(1)该列车的行驶速度为15m/s;
(2)该居民楼长度为150m;
(3)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持续时间是2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要注意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居民楼的长度。
四.实验综合题(共30分)
20.(3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A、B和C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0.3 m/s;
(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 ;
(3)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时间中点速度 < 路程中点速度。(填“<”“=”或“>”)。
【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确定小车通过AC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再由速度公式v=,可求全程平均速度;
(2)过了A点后开始计时,时间测量值就会偏小,再由v=可判断其平均速度偏大;
(3)时间的中间点在B点的上方,路程的中间点在B的下方,所以时间中间点的速度小于路程中间点的速度。
【解答】解:(1)由图可知:A点的位置为100cm,C点位置为10cm,则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通过的路程sAC=100cm﹣10cm=90cm=0.9m,时间tAC=15:35:23﹣15:35:20=3S,则小车通过全程平均速度vAC===0.3m/s;
(2)小车过了A点开始计时,使AC段时间的测量值偏小,路程不变,由公式v=可知,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3)因为小车在向下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由图可以判断出,时间的中间点在B点的上方,路程的中间点在B的下方,所以时间中间点的速度小于路程中间点的速度。
故答案为:(1)0.3;(2)大;(3)<。
【点评】本题考查: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关于平均速度的计算。
21.(3分)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 由高变低 (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3)如图丙所示,用手指轻叩课桌,使正坐在对面的同学刚好听不到叩击声,再让对面的同学将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同样的力度轻叩课桌,这时对面的同学能听到叩击声。这个实验表明: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 好 。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解答】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故图甲所示的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图中声音的产生主要是瓶子和水的振动,水柱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水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最左边的瓶子水柱最短,所以振动最快,音调最高,同理最右侧的音调最低,所以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音调由高变低。
(3)用手指轻叩课桌,使正坐在对面的同学刚好听不到叩击声,再让对面的同学将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同样的力度轻叩课桌,这时对面的同学能听到叩击声,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故答案为:(1)振动;(2)由高变低;(3)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属于基础题。
22.(6分)小聪和几名同学在实验室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水银 的温度计;
(2)该实验装置存在的错误地方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
(3)纠正错误后,小聪开始进行实验,他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B、C所示,则图 C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4)观察到水沸腾的标志是 水温不再变化 ,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D所示,说明此时气压 小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
(5)同班的三、四两组虽然选用的实验仪器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E;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质量 不同。
【分析】(1)选择温度计时,应保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的沸点高于被测物质的沸点;
(2)使用温度计测量物质温度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物质中,但不能接触容器;
(3)水沸腾前水温不高,越往上层水温越低,水汽化的越少,进入气泡的水蒸气越少,则越往上,气泡体积越小;水沸腾后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
(4)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观察温度计的液面在零上还是零下,再根据分度值读数;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5)影响到达沸腾的时间的主要因素有水的初温和质量,据此分析。
【解答】解:(1)水沸腾时温度为100℃,选择温度计时,应使温度计的测温物质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因此应该选择水银温度计;
(2)使用温度计测量物质温度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物质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因此该实验装置存在的错误地方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3)水沸腾前水温不高,越往上层水温越低,水汽化的越少,进入气泡的水蒸气越少,则越往上,气泡体积越小,因此图C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4)观察到水沸腾的标志是水温不再变化;由图D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7℃,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越高,沸点越高,说明此时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5)影响到达沸腾的时间的主要因素有水的初温和质量,由图E可知,水的初温相同,则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
故答案为:(1)水银;(2)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3)C;(4)水温不再变化;小于;(5)质量。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水沸腾的实验,熟练掌握水沸腾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3.(6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A、B是两支相同的蜡烛,C是薄玻璃板。
(1)做这个实验时,教室里的光线应该 较暗 (填“明亮”或“较暗”)更好;
(2)若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3)若实验中B蜡烛在白纸上移动,始终不能与A蜡烛的像重合,则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
(4)小丽同学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A ;
A.得到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
(5)如图2所示点光源发出的一条光线经过水面反射后通过凸透镜左侧的焦点:
①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发出的入射光线和经水面反射的反射光线;
②画出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分析】(1)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2)实验时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在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另一侧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4)为得出普遍规律,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
(5)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据此确定像的位置;而反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上发出的,据此连接像点与F确定入射点的位置,画出反射光线,再根据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作出折射光线。
【解答】解:(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实验时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在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另一侧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多次实验使结论具有普遍性,故选A;
(5)①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画出像S的对称点,可得像的位置S′,连接S′F,与平面镜的交点为入射点O,OF为反射光线;
②连接SO可得入射光线,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较暗;(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4)A;(5)如上图所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4.(6分)如图是小丽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甲,小丽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可知凸透镜焦距为10.0cm,若将蜡烛放置乙图所示光具座45cm刻度处时,眼睛可以在凸透镜的 右侧 观察到蜡烛所成的像(填“左侧”或“右侧”);
(2)当小丽将蜡烛、光屏的位置调到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所成的是 倒立 (填“正立”或“倒立”)、 缩小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向右适当移动蜡烛,应将光屏向 右 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3)若保持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到 35.0 cm刻度线处,能够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一段时间后,小丽发现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中心偏上,她应将蜡烛向 上 调节,可以使像回到光屏中心。
【分析】(1)当物距小于像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物同侧;
(2)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根据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分析。
【解答】解:(1)若将蜡烛放置乙图所示光具座45.0cm刻度处时,此时物距为5.0cm,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物同侧,所以眼睛可以在凸透镜的右侧观察到蜡烛所成的像;
(2)由图乙可知,此时物距为30.0cm,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向右适当移动蜡烛,此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所以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3)原来乙图中的物距为30.0cm,像距为15.0cm,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当物距为15.0cm时,则像距为30.0cm,若保持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到35.0cm刻度处可以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小丽发现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中心偏上,根据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她应将蜡烛向上调节,可以使像回到光屏中心。
故答案为:(1)右侧;(2)倒立;缩小;右;(3)35.0;上。
【点评】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25.(6分)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天路”上的热棒技术
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在修建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多年冻土对路基的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夏天气温上升,冻土层中的冰就要熔化,使路基硬度减弱,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而冬天温度降低,冻土层的水结冰,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鼓起来,冻土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严重危及铁路路基,火车极易脱轨。为了使冻土层保持稳定,工程建设者们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项技术叫“热棒”。
在冻土区,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如图甲所示,这就是“热棒”。它们的间隔为2m,高出路面2m,插入路基下5m。热棒由密闭真空腔体注入很容易汽化的物质(如氨、氟利昂、丙烷、二氧化碳等)而构成。图乙是热棒的工作原理图。热棒置于冻土中的部分称之为蒸发器,暴露在地面且安装有散热片的部分称之为冷凝器。在寒冷季节,由于空气温度低于多年冻土的温度,蒸发器中的液体物质吸收周围土体中的热量,蒸发形成气体物质,在管内压力差的作用下,蒸汽上升至冷凝段,与较冷的冷凝器管壁接触,放出热量,再通过冷凝器的散热片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同时蒸汽物质遇冷冷凝成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沿管壁回流至蒸发段,再蒸发。如此循环往复,将土体中的热量传递至空气中。在温暖季节,由于空气温度高于冻土体温度,热棒中的液体物质蒸发后形成的蒸汽到达冷凝器后不能冷凝,液体停止蒸发,热棒停止工作,因此天气中的热量不能通过热棒传至冻土中,从而可保持冻土良好的冻结状态。
(1)夏季温度过高时冻土中的冰会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 吸收 热量,使路基变得松软不牢固。
(2)“热棒”能够保持路基冻土,是因为管中的物质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 D 。
A.熔点低
B.沸点高
C.熔点高
D.沸点低
(3)热棒工作时,物质从气态到液态是通过 降低温度 的方法实现的。热棒工作时,下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汽化 。冻土中的水结冰时体积要 膨胀 (收缩/膨胀)。
(4)热棒工作时,冻土的温度 高于 (低于/等于/高于)地面空气温度。
(5)热棒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 向上 (向上/向下)传输,反向不能传热。
【分析】(1)夏天气温上升,冻土层中的冰就要熔化成水吸收热量,使路基硬度减弱;
(2)热棒由密闭真空腔体注入很容易汽化的物质(如氨、氟利昂、丙烷、二氧化碳等)而构成;
(3)液化的方式有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力;热棒工作时,蒸发器下端中的液体物质吸收周围土体中的热量,蒸发形成气体物质;水结冰时体积膨胀;
(4)寒冷季节,空气温度低于多年冻土的温度;
(5)寒冷季节,由于空气温度低于多年冻土的温度,蒸发器中的液体物质吸收周围土体中的热量,蒸发形成气体物质,在管内压力差的作用下,蒸汽上升至冷凝段,与较冷的冷凝器管壁接触,放出热量,再通过冷凝器的散热片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同时蒸汽物质遇冷冷凝成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沿管壁回流至蒸发段,再蒸发。如此循环往复,将土体中的热量传递至空气中。在温暖季节,由于空气温度高于冻土体温度,热棒中的液体物质蒸发后形成的蒸汽到达冷凝器后不能冷凝,液体停止蒸发,热棒停止工作,因此空气中的热量不能通过热棒传至冻土中,从而可保持冻土良好的冻结状态。
【解答】解:(1)夏季温度过高时冻土中的冰会熔化成水并吸收热量,使路基变得松软不牢固;
(2)热棒由密闭真空腔体注入很容易汽化的物质(如氨、氟利昂、丙烷、二氧化碳等)而构成,因此管中的物质具有沸点低的性质,故ABC错误,B正确;
故选:B;
(3)热棒工作时,物质从气态到液态是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实现的。热棒工作时,蒸发器中的液体物质吸收周围土体中的热量,蒸发形成气体物质,因此下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冻土中的水结冰时体积要膨胀;
(4)根据短文,热棒工作时间处于寒冷季节,多年冻土的温度高于空气温度;
(5)根据短文可知,在寒冷季节,热棒能将土体中的热量传递至空气中;在温暖季节,热棒停止工作,空气中的热量不能通过热棒传至冻土中。因此热量只能向上传输,反向不能传热。
故答案为:(1)熔化;吸收;
(2)D;
(3)降低温度;汽化;膨胀;
(4)高于;
(5)向上。
【点评】此题考查了熔化、沸点、汽化、液化、凝固等知识点,涉及面宽,稍有难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虹桥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和实验探究,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虹桥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物理试卷,共9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虹桥中学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N,0分), 如图所示为冰壶比赛时的情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