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及“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
进入现代以后,中国诗歌在主题向度、语言形态和构造体式等方面均出现很大变化,诗教的社会文化语境及施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特别是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诗教,教育观念的革新与迁移深刻影响了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近代以来由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开创,由鲁迅、宗白华、朱光潜等人丰富完善的美育,通过引入康德、席勒等西方理论家的美学思想,确立了以情感为核心、倡导“审美无功利”、以“立人”为旨归的理论构架。这些美育观念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诗教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促使诗教直面现代乃至当代的处境。
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巨变,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以“立人”即塑造“完人”为最终目标,这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不过,古今诗教对“完人”有着很不一样的期许和取向,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以回应急剧变化的历史语境。至少应该在马克思预期的“人的解放”的意义上理解现代社会的“完人”,即一种具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人格形象。依此目标,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静态地领悟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所关涉的美、审美、美感等命题,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材料二:
今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微写作”,要求考生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首诗,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高考作文向来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而这一举动让人们再次审视诗歌和诗教的意义、价值。诗教事关国民人文素养和创造力培养。近年来,国家逐步重视诗歌教育。2019年秋季学期起,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率先在6省使用,其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专门就诗歌写作提出了要求.此外,全部教材共选用67篇古代诗文,占全部课文数的49.3%,诗词比例大幅提升。
不同于传统社会,当代诗教是在互联网以及媒体融合背景下展开的,可以说赶上了融媒体时代。在一项针对中小学生古诗词传播情况的调研中显示,有64.6%的学生以网络媒体作为日常接触诗词的主要途径。互联网发展催生了数字生活空间的形成,在这个由信息构成的数字世界里,每个参与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参与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加工等全部环节。传播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使诗教变革。在“得到App” “喜马拉雅App”等新媒体平台上,“康震品读古诗词” “为你读诗”等诗教节目都有较高的播放量。
新媒体为诗教提供了广阔平台,但现有内容仍难以满足数以亿计诗歌爱好者多层次、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同时,传统课堂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变。
(摘自宋湘绮《融媒体时代的诗教需要注重“用户”思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诗教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受到了教育观念革新和迁移的深刻影响。
B.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诗教需要不断地调整和转换,以便寻求更合乎现代人多种需求的路径。
C.现代诗教不能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应赋予“完人”新的内涵。
D.如果孤立地领悟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那么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可能就不具有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康德、席勒等人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中国诗教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B.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因而诗教应以古典诗歌为主要内容。
C.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占比49.3%,诗词比例大幅上升,足见国家对诗词教育的重视。
D.在融媒体时代,中国有六成多的中小学生以网络媒体作为日常接触诗词的主要途径。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第二段“这些美育观念”的一项是(3分)
A.“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B.“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审美的方式,它涵盖所有的理念。”
C.“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
D.“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
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诗教在当下的作用。(4分)
5.结合材料和自己的学习经验,给当前的诗歌教育提供一些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布莱克·沃兹沃斯
(英)奈保尔
每天都有三个乞丐准时到米格尔街好心的住户门前乞讨。
十点钟,一个印度人。十二点,一个叼着烟斗的老太婆。下午两点,一个瞎子。有时候,我们也施舍流浪汉。一天有个男人来这儿,说他饿坏了,我们让他饱餐一顿。
一天下午大概四点钟的时候,来了一个非常古怪的流浪汉。他叫住我:“小弟弟,我可以进你们家院子里来么?” 他身形瘦小,衣着整洁,戴一顶帽子,穿一件白衬衫一条黑裤子。
我问:“你想干嘛?”
他说:“我想看看你们家的蜜蜂。”
我跑上台阶,喊道:“妈,有个人在院子里,他说想看看蜜蜂。”
我妈走出来,上下打量他,不友好地问:“你要干嘛?”
那人说:“我想看看你们家的蜜蜂。”
他英语纯正的听起来不自然。我看妈有些不放心。
她对我说:“你待这儿,看着他点。”
那人说:“谢谢您,夫人.”
他吐字缓慢清晰,好像说出的每个字都要花掉他的钱一样。
我们一块看蜜蜂。他和我,蹲在棕榈树下,大概有一个小时的光景。
那人说:“我喜欢看蜜蜂,你喜欢看蜜蜂吗?你看过蚂蚁吗?还有蝎子、蜈蚣什么的,你都看过么?”我摇摇头。
我说:“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先生?”
他站起身来说:“我是诗人。”
“你叫什么名字,先生?”
“布莱克·沃兹沃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就是看到一朵像牵牛花一样的小花,我都想哭出来。”
我问:“为什么哭?”
“等你长大就会明白啦。要知道,你也是个诗人。你成了诗人以后,任何一件事都会让你哭出来的。”
我说:“你真认为我是个诗人?”
“你像我一样有才华。”他说。
后来,沃兹沃斯走了。我希望还能再见到他。
大约一个星期后的一天下午,放学路上,我又看见他了。他说:“我院里有棵挺好的芒果树,是西班牙港最好的一棵。现在芒果都熟透了,红彤彤的,果汁又多又甜。我就为这事在这儿等你,一来告诉你,二来请你去吃芒果。”
他住在阿尔贝托街上一间小屋里。院子里绿荫荫,还有一棵高大的芒果树、一株可可和一株李子,这地方看上去很荒僻,好像根本不在城里。
他说得不错,芒果汁多味美,我一连吃了六个。
回到家里,妈妈问我:“你窜到哪里去啦?到处疯玩?去,给我把鞭子拿过来!”
她打得真够狠,我从家里逃出来,来到沃兹沃斯家。
沃兹沃斯说:“别哭啦,我们一起去散散步!”
我不哭了,我们散着步,走过圣克莱尔大街,来到大草坪,沿着跑道漫步。
沃兹沃斯说:“我们到草坪上躺会,看看天空,我想让你猜猜那些星星离我们这里有多远.”
我按他说的做了,明白了他的意思。我忘记了一切,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如此骄傲愉快。
忽然,一道光打在我们脸上,一个警察出现在面前。我们赶紧站起来。
“你们在这干嘛?”警察问。
沃兹沃斯说:“都四十年了,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
他对我说:“关于我,还有芒果树、可可和李子树的事,你不要告诉别人,一定要保守秘密。”
我很喜欢他的小屋。有一天我问他:“沃兹沃斯先生,你为什么在院子里留这么多野树?”
他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男孩遇见一个女孩,他们深深相爱,后来就结婚了。他俩都是诗人,少年喜欢文学,姑娘喜欢花草树木.有一天,女诗人对那位少年诗人说:‘咱们家里又要增加一个诗人啦!’但是,那个小诗人并没有出生,因为姑娘死了,它也随她而去。少年非常难过,决定从此再也不去动姑娘花园里的一草一木。就这样,花园留下来了,花草、树木没人管,越长越高。”
我看着沃兹沃斯,当他讲这个动人故事时,他显得更加苍老。
有一天他对我说:“我准备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秘密。记着,只有你我知道。我正在写一首诗。”
“到现在,我已经写了五年啦。每个月写一行,这样二十二年以后,我就会写出一首震撼全人类的诗。”我充满惊叹之情。
我觉得他一天天老下去。
一天,我到他的小房子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小床上。看上去那么虚弱苍老,我真想哭。
他说:“诗写得不太顺利。”
他没有看我,而是透过窗户看着那株可可树,喃喃地说:“二十岁的时候,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突然,我敏锐地感觉到了,死神已经爬上了那张憔悴的脸。
他看着我,看着我满含眼泪,挣扎着坐起来。
他把我搂到他那瘦削的胸前,说:“你想听我再给你讲个有趣的故事么?”
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他说:“我给你讲完这个故事,你要答应我马上回家,再也不要来看我了,好么?”
我点点头。
他说:“很好,现在听我讲,以前我给你讲过一个关于少年诗人和女诗人的故事,你还记得吗?那不是真事,是我编出来的。还有那些什么作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都是假的。你说这是不是你听过最好笑的事情?”
他的声音中断了。
我离开了小房子,跑回家,大哭了一场。像诗人一样,看到什么都想哭。
一年以后,我又来到阿尔贝托街,可是再也看不到那栋小房子了。一幢两层楼房代替了它。芒果树、可可树还有李子树也被人砍伐了,留下一片水泥砖地。
一切都好像表明,沃兹沃斯从来没有到过这个世界。
(改编自奈保尔《米格尔大街》)
【注】 《米格尔大街》是关于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的米格尔街上普通居民的故事。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沃兹沃斯“穿戴整齐,头戴礼帽,身着白衬衣黑裤子”,衣着折射个性,即使乞讨他依然保持着绅士的尊严。
B.沃兹沃斯的到来,引发了小男孩和他母亲不同的反应,“我”好奇而乐于信任,母亲则现实且充满警惕。
C.“这地方看上去很荒僻,好像根本不在城里”,印证了沃兹沃斯的潦倒,暗含了“我”对沃兹沃斯的同情。
D.当警察问草坪上躺着的俩人“你们在这干嘛?”时,沃兹沃斯答非所问,这是他对世俗规则秩序的反抗。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用了铺垫的手法,以各种不同的人上门乞讨,引出主角这个很不一样的人。
B.母亲与警察构成了小说的背景,是他们构成了小说内部冰冷的文化氛围。
C.小说采用单一的儿童视角,使得对主要人物的正面描写很少,较快地推进了叙述进程。
D.本文是一个人物传记,采用点面结合的结构,用一件件小事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8.沃兹沃斯自认为是一个诗人,正在写一首最伟大的诗,但作者讲述了他和“我”之间的很多小事,并没有具体呈现沃兹沃斯的诗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4分)
9.小说结尾,沃兹沃斯说少年诗人和女诗人的故事是编出来的。有人评论这个故事无论真假,都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请结合文本,从真假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甲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乙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①,爵之大夫,起累继②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③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gǔ):指百里奚,春秋前期虞国人。后来虞为晋国所灭,百里奚被虏。晋君欲以百里奚为出嫁秦国的女子做陪嫁,百里奚逃走,被楚人捕获。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羊皮(羖)将其换入秦国,授以国政,人称“五羖大夫”。
②累绁:古代用来拘系犯人的黑绳,后比喻监狱。
③季孟:指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和孟孙氏。季孙氏为上卿,最显贵;孟孙氏为下卿,没有实际职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昭公之二十年”属于王公年次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纪年方法。其中“昭”是国君的谥号。
B.“君君”前一个“君”是名词,后一个“君”为动词,意为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后面的“臣臣”“父父”“子子”的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C.“滑稽”言其辞令无穷,变化多端,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现代汉语中多指现人之言语、动作或者事态让人发笑。
D.“细民”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二十》,意思是平民、普通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在鲁国向孔子请教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以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事情启发景公,景公听后对和谐的君臣关系也很向往。
B.季平子和邱昭伯因为斗鸡赌输赢的事情冒犯了鲁昭公,鲁昭公率军攻打季平子,最终昭公大败逃至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
C.景公原本心悦孔子的主张,欲以尼溪田封赏孔子,但是在听取晏婴的进言之后,不问其礼,只给了他季孟之间的待遇。
D.景公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任用孔子,这只是一种说辞,目的是想委婉地打发孔子。孔子于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1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晏婴反对孔子在齐国推行“礼乐”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庭芳
苏轼
蜗角①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②。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③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注】①蜗角:蜗牛角,比喻极微小的境地。《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
②著甚干忙:白忙什么。③苔茵:如褥的草地。茵,垫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议论发端,却以蔑视的眼光看待世俗热衷的名利,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着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
B.此词以叙事为主,夹以议论和抒情,词人于醉中发泄,于景中释怀。由讽世到愤世,从自叹到自适,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失败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C.过片“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风雨”自指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所“妨”者是人生乐事。
D.此词“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肆意不羁,用语率真自然。“算来着甚于忙”“尽放我、些子疏狂”带有口语化的痕迹,看似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16.学者吴慧娟认为此词“生动地刻画了词人愤世嫉俗和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层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 、 ”两句记载孔子对文质关系的阐述,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文质兼具。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暗示游子思妇分别两地,相思而无法互通消息的句子是“ 、 ”。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包含作者无法将失意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妻子诉说,以及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作者诉说两层含义。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毫无疑问,先秦诸子中,庄子最有魅力。当庄周先生对 的暴发户们——他当着梁惠王的面直指为“昏君乱相”——投以轻蔑的一哂,并把他的超人智慧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研究时,他就魅力无穷了。
他给我们指出了人生中的无数尴尬,“无逃乎天地之间”的窘迫以及我们心智上的种种迷障,我们在他的嘲弄面前 却又处处豁然。他知道我们的怨怒以及求和而不能的委屈,他的魅力真正的动人肺腑。
我总觉得,虽然《论语》中有孔子的形象,《孟子》中有孟轲的形象,但都不及《庄子》中庄子的形象来得有魅力。庄子是表情古怪的,因为我无法想象他的形象。孔子似乎是一贯严正而间或幽默的;孟子是气势汹汹、 的;韩非子是 、冷峻孤单的。但庄子呢?他的表情太丰富了,一会儿是尖锐无比的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湎往事的诗人;一会儿是濮水上的泛舟者、闲钓者;一会儿又是土屋前闲坐无聊的穷汉。有时他去远游;有时他又安坐家中洋洋洒洒地记录着他的思想。我们确实无法界定他的形象,他太丰富,太浪漫,太抒情,太不拘一格,或者说,有时他太出格。
同时他又行踪不定。我们可以对孔子的行踪了如指掌,孟子、韩子也一样,我们知道他们在哪里求学,然后又在哪里求用,我们知道去什么地方找他们或等他们。但对庄子,我们只有张皇四顾,不知道他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从江湖上传来他云遮雾障的消息,且他是一个充满去意的人,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像老子一样一去渺然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红极一时 面红耳赤 咄咄逼人 壮志未酬
B.红极一时 勃然变色 盛气凌人 怀才不遇
C.炙手可热 面红耳赤 咄咄逼人 怀才不遇
D.炙手可热 勃然变色 盛气凌人 壮志未酬
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江湖上传来的他的消息总是云遮雾障,且他是一个充满去意的人,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像老子一样一去渺然呢?
B.从江湖上传来他云遮雾障的消息,且他是一个充满去意的人,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像老子一样一去渺然呢?
C.从江湖上传来的他的消息总是云遮雾障,但他是一个充满去意的人,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像老子一样一去渺然呢?
D.从江湖上传来他云遮雾障的消息,但他是一个充满去意的人,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像老子一样一去渺然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最近,不少年轻人在网上讲述自己离开城市、返乡入乡的故事。农业农村部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人。
有的人在乡村寻找退路,或是把这里当作疗愈身心的港湾,在缓慢的生活节奏中收获放松和平和;或是把这里当作亲近自然的学校,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踏实和满足。 ① ,把这里当作干事创业的舞台,搞种养殖、拍短视频、开展直播带货,在广袤的土地收获宝贵的青春体验。年轻人在乡村不仅能实现个人的追求,还能带动村民们就业致富。
② ?这离不开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根脉之中,对田园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田园牧歌的浪漫,“莼鲈之思”的呼唤,恬静美好的乡村生活自有一种穿越古今的强烈吸引力。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入乡,折射出这些年发生的山乡巨变。曾经世世代代靠手扒岩石出行的深山村寨,如今修通了盘山路,架起了铁索桥,“行路难”问题得到解决;曾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瘠之地, ③ ,村民的钱袋子靠特色产业助力越来越鼓;曾经炸山采石粉尘漫天的村庄,如今从“卖石头”转为“卖风景”,重现秀丽的山川……乡村的改善越来越多,让一些曾经极力跳出农村的人看到了希望,又主动回到家乡。
21.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和文中划横线处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B.让我们铭记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名字:李文亮、柳帆、彭银华⋯⋯他们以生命践行使命,用大爱护佑苍生。
C.同学们齐声朗诵起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他望着父亲的背影在细雨蒙蒙中逐渐远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于“格物致知”。有人把“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还有人解释为“格除物欲,获得智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C 2.C 3.B
4.①开启心智;②提升人文素养;③培养创造力;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⑤传承文化。(每点1分,答对4点得满分,意思符合即可,共4分)
5.①教育理念:革新理念,调整转换传统诗教理念以适应当下。(或者教育目标:培养富于时代特性的“完人”。)②教育内容:既要重视古典诗歌,也要兼顾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和社会时代的连接点。③教育主体: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让受教育者成为主动参与者。(4)教育方式:利用好网络媒体等融媒体时代的资源,丰富学习方式。(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意思符合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共6分)
6.B 7.C
8.①各种小事更能塑造沃兹沃斯的诗人形象。沃兹沃斯观察万物,情感充沛,思考人生,不在乎世俗,一直试图让“我”感受和相信诗意的存在,这是真正的诗人式生活。②不呈现具体诗作,留白的手法有利于读者展开关于诗篇和沃兹沃斯人生经历的遐想,维持沃兹沃斯神秘的形象。(每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共4分)
9.(1)假的。沃兹沃斯给自己编造了一个美满的过去,需要借助虚假的美满才能令生活继续,更凸显他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悲凉、无人理解。
(2)真的。①沃兹沃斯原本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却被命运捉弄,孤苦伶仃,人生更加悲惨。②沃兹沃斯担心小男孩重蹈自己的覆辙,故意将真的说成假的,这说明诗人知道自己毕生追寻的诗意不为世俗接受。理想的幻灭是一种更深刻的悲剧。(每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共6分)
10.B
11.D 12.A
13.
(1)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复归于先王之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 “一日”1分,“归” 1分,“而由人乎哉”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2)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能让这种行为成为习俗;四处游说求讨借贷,不能任用他们来治理国家。( “遂”1分,“以为”1分;“为国”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14.①破费财产厚葬死人,耗费财力,不能使之成为习俗。②周王室衰落,“礼乐”制度时过境迁,不适合在当下施行。③孔子推崇的礼节过于繁琐,难以学习。④“礼乐”制度不适合用来改变风俗,引导民众。(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共3分)
15.B
16.
(1)①上片运用《庄子》典故,对热衷名利的行为作出嘲讽,揭示追名逐利的虚幻。②“且趁闲身未老”至“三万六千场”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抒发出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可看出愤世嫉俗的词人形象。③“忧愁风雨,一半相妨”是自己宦海浮沉,辗转流迁的人生自叙,“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愤激地表达了词人对于忧患人生的失望和怅惘。
(2)下片“幸”字笔锋一转,即景抒怀。清风皓月、无际的苔茵和高张的云幕,清朗阔大的美景使词人忘怀世俗烦恼,与造化同乐。“江南好”一句中作者的情绪变得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至乐之情。( “愤世嫉俗”每点2分,2点4分,“飘逸旷达”2分,必须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共6分)
17.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18.C
19.A
20.①设问修辞:一问一答,起强调作用,从多个角度呈现庄子的形象。(2分)②排比修辞:四个“一会儿”起头的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说明庄子同时具备人生解剖师、诗人、泛舟者、垂钓者和穷汉的特点。(2分)③表现出庄子形象的立体、丰富和难以界定。(1分)(共5分)
21.B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3%,诗词比例大幅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3%,诗词比例大幅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