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酒中见“真”——《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借助“依义行调、入短韵长”的知识初步尝试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2.结合背景材料,体会作者身在田园的自得之意,领略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3.通过“菊”这一典型意象解读此中“真意”,感受陶渊明真淳的人格追求和乐天知命的豁达通透,学会自然面对人生逆境。 二、教学重难点:吟诵感受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品格。三、教学方法1.吟诵法2.以诗解诗法四、教学过程(一)题解《饮酒》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诗,共20首。要读懂任何一首,我们都不能跳过对组诗序言的阅读。链接资料: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饮酒》诗序在写这组诗的时候,陶渊明已经辞官归隐。可是,忽然有一天人家送酒来给他喝,并且力劝他再次出去做官(<饮酒>(其一)),再一次面对仕或隐的人生考题,诗人写了这一组《饮酒》诗。可以说,《饮酒》是陶渊明的“酒后真言”,是他的“自娱之作”,也是回答那些劝他做官之人的一份答卷。《饮酒》(其五)是这20首诗里最为后人称道的作品,今天就让我们来读这首诗,来品味他的酒中真言。(二)诵读,读出一份心情。1.诵读,读出心情。(1)学生诵读,并用“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这句,我从中读出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心情”来谈诵读感受。(2)提出疑问:“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是否矛盾?如何理解“心远地自偏”的含义?小结:陶渊明非常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出仕就是因为家贫。为求“三径之资” 而出为彭泽令。他迷途而知返,且在迷途未远之时就“觉今是而昨非”,知道“口腹自役”的生活有违自己质性自然的个性时,就毅然决然地退出官场,隐居终身。这是“真”的个性。 链接材料:“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萧统在《陶渊明传》“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陶渊明《连雨独饮》“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 ——《庄子·齐物论》郭象注任真即听任自然也。“自得”可解作独自有所得、有所体会。概而言之,陶渊明“真”的个性就是:听任自然,顺其天性,不随俗矫世,不违背自己意愿,让身心回归真朴,在独立处世中悠然自得。(三)吟诵,读出一种韵味。1.找出韵字,尝试按照“韵要拖长”的方法诵读。2.教师指导入声字读法,读出韵味。3.自由吟诵。4.观看王恩保先生的吟诵视频,谈感受。设计意图:诵读吟咏是感受诗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然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吟诵,因而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感受吟诵这种传统的诗词学习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这是一首古体诗,不注重平仄格律,教学时无需复杂讲解,按照“依义行调、入短韵长”的原则,要求学生吟诵时注意声韵,平声韵要读得悠长、缓慢,给人开阔、舒缓之感,读出作者身在田园的自得之意。入声字要读得短促。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遍王恩保老先生的吟诵,无须多言,学生一下子就会被带进悠远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就能感知到诵读和吟诵的区别,吟诵更能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四)写读,读出一幅画面。1.诗意素描:展开联想想象,用优美的文字把这首诗描绘成一幅精致的写意画。2.对比“悠然见南山”和“悠然望南山”,你从“见”字读出了什么?链接资料:南山,即庐山。多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以“雄”、“奇”、“险”、“秀 ”闻名于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笔下的自然物呈现的都是一种真朴的本然状态。“望”有心而“见”无心,巍峨雄伟的南山,丝毫没有给陶渊明产生高大复杂的压力。一抬头,一下子,庐山就被他收入眼底,这是何等自然、何等闲适!诗人悠然,山也悠然。人和山就这么物我两忘,彼此共鸣,这就是天人合一。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幅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链接资料: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小结:所有的这一切,秋菊、南山、云彩、飞鸟乃至诗人,全都是“无心”的,人和自然就是在这样的真朴本然的状态下完全融合,天人合一,纵浪大化,复归自然,这就是“真”的境界。(五)品读,读出一种品格。1.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参考学习资料《陶渊明的一生》,谈自己的理解。2.赏析“菊”这一意象,读出菊的品格,读出诗人的品格。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菊花很早就具有了象征的传统。屈原《离骚》里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这里的“秋菊”代表着一种品格。关于“菊”象征含义的解读有两个着眼点,一是代表隐逸者,陶渊明独爱菊,可谓是菊的知己了;还有一种是代表晚节。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个着眼点看似矛盾,一个讲看破、出世,一个讲看不破、坚守。其实,陶渊明之所以能够“悠然见南山”,恰恰是因为他坚持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内心有最坚定的东西,所以才能放下其他。这样看来,菊花固然是恬淡悠然的,但在这背后,菊花有着最坚硬的风骨,这种恬淡与节操的统一,既属于菊花,也属于菊花的知己陶渊明。 因而,诗人的归隐并不是仕途失意后的无奈之举,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退守。诗人五次辞官再仕,最终选择归隐田园,与饥寒、辛劳为伴。“进”与“退”间让我们看到了陶渊明一步步由矛盾走向融合,形成了儒、道执着入世与隐逸出世相交融的性格,看到了一个坚守心中“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理想的陶渊明,看到了诗人任真自然的人格追求,看到了诗人虽处逆境依然能从容转身、乐天知命的豁达通透,这便是陶渊明心中的“真”,这便是此中“真意”,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3.反观现实,讨论:你会如何面对人生的逆境?人生在世,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动,既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又能以博大的胸怀面对追求中的挫折,体现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呢?梁启超先生说的好:“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诀。”“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际遇一梁启超家书》)因此可以说,陶渊明用自己的一生,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富于启发意义的探索,即人要拥有自己的理想,广博地阅读以修养身心,这样当面临人生的矛盾、冲突时,便能有坚持到底的动力,但又可在得知现实之无可奈何后,仍不忘顺其自然,不执着于名利富贵,潇洒地过着心灵自由满足的生活,这对于后来者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4.在吟诵中结束本次古诗之旅。(六)拓展作业1.尝试吟诵 课后观看王恩保先生的吟诵作品,尝试模仿创作。2.写一首诗(诗体不限)送给你心中的陶渊明吧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积累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共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读,小结作业,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