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学案设计
展开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化》导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 |
一、 预习要求 | 1、阅读课文第76-78页,了解和掌握《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的作者和内容以及影响(重点); 2、阅读课文79-81页,明长城(重点)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 3、阅读课文82-83页,知道和掌握明朝三部著名小说的作者和影响(重点)。 |
二、 预习检测 |
。 3. 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次年正式迁都北京。明朝北京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 、 、 ,宫城即 ,是北京城的核心。 4.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 ,代表作 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
三、 合作探 | 【历史解释·名人璀璨星际,科技照耀古今】
(1)请写出图中两位人物的代表性作品。
(2)比较上述两部著作有什么相似之处。
(3)宋应星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家国情怀·建筑精美绝伦,彰显民族精神】 材料一:它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二: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4)材料一介绍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建筑?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是什么?
(5)材料二中所说的明代修筑的“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东起A处,西到B处,A、B分别是什么地方?根据材料概括它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感悟提升】 明朝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值得反思。 |
四、 我的疑问 |
|
五、 课堂检测 | ★要求:1、不看课本和资料;2、划出关键词;3、把选项写在题号前的括号里。 ( )1. 被郭沫若誉为“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16世纪中国伟大医药学家,在植物学研究方面,亦为世界前驱”的历史人物是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时珍 D.徐光启 ( )2.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天工开物》 ②《齐民要术》 ③《史记》 ④《伤寒杂病论》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 )3.对于如图所示著作,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曾指出:“‘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这部著作 A.认为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B.广泛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 C.主要记述了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D.着重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的情况 ( )4.明朝后期出现的“农业百科全书”,其作者是 A.贾思勰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光启 ( )5.某校文学长廊中悬挂以下一组图片,它们均取材于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这部作品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 )6.明朝统治者曾把《水浒传》列为禁书,主要原因是 A.具有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思想 B.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腐败 C.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 D.在民间广泛传播 |
六、 知识链接 | 徐光启(1562.4.24-1633.11.8),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光启认为农业为富国之本,正兵为强国之本,所以徐光启一贯重视军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徐光启提出了“设置险阻、整顿车马、储备军事器械、打造将帅之才、训练戎卒、严格制度、赏罚分明”,但他认为这些都不过是“世俗之谈,国家的想法”。他御敌疏的中心内容:一句是求精,一句是责实。“求精”和“责实”是徐光启军事思想的核心。 |
【预习检测】
CDBDAC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及答案,共2页。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及答案,共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学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