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学案
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1讲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课件+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1讲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课件+学案,文件包含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1讲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课件pptx、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1讲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学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核心素养定位1.综合思维:分析湿地产生原因,森林和湿地破坏的原因、产生的危害。2.区域认知:森林和湿地的形成、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人地协调观:森林和湿地对人类的价值,人类对森林和湿地的影响,保护森林和湿地的途径。
命题趋势分析以图表材料为背景,考查森林、草地、湿地等的生态效益及其开发利用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高考题中命题频率高,以综合题为主。
一、森林资源1.森林资源的作用(1)重要作用①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________”之称。②促进全球________,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特别提醒 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
【疑难辨析1】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森林类似海绵,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因而能涵养水源;森林的树冠减轻了雨水对地面的侵蚀,森林的土质疏松,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使地表径流减少,因而森林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2.森林的分布和现状(1)分布
(2)现状: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________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使土壤非常________。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______体内,地上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_____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疑难辨析2】 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为何却成为生产力很高的生物群落?
提示:水热条件是影响植物生长至关重要的条件,在热带雨林地区,虽然土壤贫瘠,但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导致生物循环旺盛,使雨林成为生产力很高的生物群落。
4.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读下图,回答问题。(1)雨林被毁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________和________,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具体原因:a.开辟________: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b.商业性________: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c.过度的________:以获得更多的粮食。d.采矿、修路、________: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2)开发计划与影响。
【疑难辨析3】 雨林公路修建有利无害吗?
提示:不是。公路的修建导致原始森林区人类活动增多,影响了原来的自然生态。公路的修建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也会吸引大量人口、工厂及外国公司进入,导致雨林破坏,影响全球生态环境。
【疑难辨析4】 湿地只存在于湿润、半湿润平原地区吗?
提示:半干旱、干旱地区以及高原、山地地区也有湿地的分布。根据湿地的定义,半干旱、干旱地区以及高原、山地地区的河流(包括内流河)、湖泊等都是湿地,如沙漠中的塔里木河、艾尔湖(澳大利亚)及长白山天池、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内蒙古高原上的呼伦湖等。
3.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1)产生与表现(2)保护湿地①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________和区域的持续发展。②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________。
【疑难辨析5】 保护湿地仅是保证湿地面积不减少吗?
提示:不全是。保护湿地不仅要保证在面积上不减少,而且要保证湿地的质量,即水源的多少、水质的好坏、物种的多少等,还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一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1.高考真题【例1】[2018·江苏卷改编]“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1)~(2)题。
(1)“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提高造林存活率 ③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④提高林地生产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①生物多样性增加 ②森林覆盖率降低 ③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④木材供需缺口加大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题能力培养](1)(2)
2.方法规律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技法点拨“七字法”记忆:水、气、净、美、无(物)、尘、沙“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净化空气“美”——美化环境“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尘”——吸烟除尘“沙”——防风固沙
2.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拓展延伸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模式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模式对亚马孙雨林保护性开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样的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解决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3.题组精练考向1 森林的环境效益分析1.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据此完成(1)~(2)题。(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观察四幅图中距地面6米高度以内风速的大小,最大风速依次约为1.3千米/小时、3千米/小时、3千米/小时和6千米/小时,因此该范围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故选A项。第(2)题,华北平原位于中纬度的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条件下,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B项。
考向2 雨林的开发和保护2.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雨林。最新数据显示巴西亚马孙雨林2015年毁林面积比2014年多出16%。据此回答(1)~(3)题。(1)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②受巴西暖流的影响 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④平原面积广阔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导致亚马孙雨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可能包括( )①为了脱贫而实施过度的迁移农业 ②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 ③为了偿还债务而进行商业性伐木 ④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D.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
解析:第(1)题,亚马孙雨林分布广与大气环流、地形、暖流等因素有关。故选B项。第(2)题,过度的迁移农业是为了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仅依靠迁移农业是无法脱贫的。故选D项。第(3)题,设立国际基金,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使当地受益,解决了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故选A项。
考点二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1.高考真题【例2】 [2018·全国卷Ⅰ,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答案: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答案: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答案: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题能力培养](1)
(4)同意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不同意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2.方法规律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沼泽湿地成因的分析方法湿地的形成一般从湿地的补给(降水量、冰雪融水等)和湿地的水分流失(蒸发、下渗、排水等)两个大方面分析,强调补给量大于水分流失量。如下图所示:
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
4.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变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十几、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考虑人为原因;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性降水、积雪融水有关。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一般是围湖造田和破坏上游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泥沙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一般是人类对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靠积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变化,一般考虑气温、积雪融水量等因素。
5.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湿地。(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6.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3.题组精练考向1 湿地的形成原因1.[全国卷Ⅱ]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考向2 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及影响2.下图为“洞庭湖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1)引起洞庭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上游退耕还林 B.人口激增围湖造田C.湖泊沼泽化加快 D.长江干流水量减少(2)洞庭湖面积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B.旱涝灾害频次减少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气候由暖湿变为冷干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洞庭湖面积总体缩小。流域上游退耕还林可保持水土,减少河流含沙量,湖泊淤积减轻,面积会增加;近年来,洞庭湖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湖泊沼泽化加快和长江干流水量减少会对洞庭湖面积产生影响,但这不是洞庭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第(2)题,热岛效应发生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受洞庭湖影响不大;湖泊面积缩小,对局部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旱涝灾害频繁;洞庭湖面积缩小,使部分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洞庭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但不会使大范围的气候发生变化。故选C项。
考向3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3.[浙江卷]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 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区域图。材料二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使得填海造陆得来的土地被海水淹没。
(1)简析图2区域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8分)(2)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4分)
答案:地势低平,多浅滩;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泥沙较多;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
答案: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10类主观题规范答题指导之(十)——生态环境问题类[命题角度]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考题探究][2018·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8分)(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分)(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4分)
[思维建模]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1.分析成因首先要看清题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常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答题术语
3.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或对策(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措施。例如,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4.常见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迁移运用]1.[2015·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4分)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14分)(2)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10分)
答案: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答案: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答题反思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仔细分析材料信息的深层含义,如分析湿地形成条件时,大多数同学根据“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可知当地气温低,蒸发弱,但是不能认识到“年平均气温-4.7 ℃”的深层含义是当地常年气温较低,迁移青藏高原与三江平原湿地的成因可知,该地有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2.[2020·山东卷,19(3),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 356 km2(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答案:(任选一区作答即可)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复习课件 第28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亚马孙河,原始森林,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光合作用,地上植被,发展需求,商业性,保护性,环境教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8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亚马孙河,原始森林,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光合作用,地上植被,发展需求,商业性,保护性,环境教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统考版高中地理全程复习课件:第31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污染物质,1湿地资源问题,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洪涝灾害,持续发展,生存环境,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