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4517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4517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4517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为100分,时量为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北京时间2021年2月7日12时22分,菲律宾棉兰老岛(6.77°N,125.21°E)发生里氏6.3级浅源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棉兰老岛西部的阿波火山是一座活火山,最后一次喷发是在1880年,至今仍经常冒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2. 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时的波速变化是( )A.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均明显增加 B. 纵波完全消失,横波的速度突然下降C.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均明显降低 D. 纵波的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答案】1. B 2. A【解析】【分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①是距离地面12km以上的,应为大气圈;②是地面以下至地下33km,应为地壳;③是地下80km~400km,应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约10km,所以震源位于②圈层,即地壳,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2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约10km,位于莫霍界面之上,地震波向下通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A正确。排除B、C、D选项。【点睛】莫霍界面位于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此处纵波、横波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此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读图a“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和图b“地质年代表示意”,完成下面小题。3. 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生物是( )A. 蓝藻 B. 蕨类植物 C. 裸子植物 D. 被子植物4. 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A. O2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B. CO2的含量呈波动性上升C. 植物的进化与O2含量成正相关 D. 寒武纪时O2含量达到顶峰【答案】3. A 4. C【解析】【分析】【3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蓝藻出现的时间最早,A正确。蕨类植物出现晚于蓝藻,裸子植物出现晚于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出现晚于裸子植物。故选A。【4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氧气的含量先呈现上升,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后期稳定,略有增长),A错。二氧化碳的含量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B错。随着植物由低等级向高等级进化,氧气的含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后期稳定,略有增长),植物的进化与氧气的含量呈正相关,C正确。寒武纪时氧气含量低,D错。故选C。【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唐代诗人胡玢曾写过诗句《桑落洲》:“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结合下图,从地理学角度完成下面小题。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数家新住处”位于①岸 B. 适合建河港的是②岸C. “古岸崩欲绝”位于②岸 D. ①处流速较②处要快6. 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5. D 6. B【解析】【5题详解】曲流处,凹岸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水深岸陡,适合筑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沉积,适合建房。图中①岸为凹岸,②岸为凸岸。故D正确,A、B、C错误。【6题详解】①②连线处河道弯曲,凹岸水流急,被侵蚀,岸陡;凸岸处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岸缓。读图可知,①处为凹岸,流水侵蚀,岸陡;②处为凸岸,泥沙沉积,岸缓。故B正确,A、C、D错误。【点睛】河流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判断:(1)河道平直,考虑地转偏向力:①判断左岸、右岸,顺着河流的流向、左侧为左岸,右侧为右岸;②判断侵蚀岸、堆积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向右偏转,即河流右岸受到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与之相反。(2)河道弯曲,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可以借助下图来识记凹岸、凸岸(河岸凸出的即为“凸岸”,凹陷的即为“凹岸”):两个透明可封闭的玻璃容器中分别放置坡度和大小相近的土堆。取两个侧边底部开有孔洞的器皿置于土堆上,将两块大小和外形相近的冰块放置其中。将一组装置(实验组①)放置于室内遮阴处,实验时室温约为30℃,另一组装置(实验组②)放置于室外烈日下,2小时后(冰块未融尽)实验观察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图中堆积体模拟的地貌是( )A. 沙丘 B. 三角洲 C. 冲积扇 D. 冰斗8. 该实验能观察到( )A. 颗粒物a处比b处粗 B. 乙沟比甲沟深C. 甲沟比乙沟宽 D. 堆积体甲比乙大【答案】7. C 8. B【解析】【分析】【7题详解】材料中是以冰块融化后的流水作用,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A错误;三角洲地貌通常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区域内地势低平,水流速度减緩,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地势低平,而图中模拟是山地向平地过渡区域,堆积体呈明显缓斜状态,因此图中堆积体模拟的地貌不是三角洲,B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土堆是模拟山地,混合颗粒物在山前堆积形成以沟口为顶点,呈扇形的地貌,即冲积扇,C正确;冰斗是冰川侵蚀地貌,D错误。所以选C。【8题详解】实验组②在烈日下,实验组①在遮阴处,所以实验组②的冰块融化量更大,水流更多,侵蚀土堆的沟谷更深、更宽,形成的堆积体更大,两者颗粒物的粒径差别不大,B正确,排除A、C、D选项。故选B。【点睛】坡面径流越大,侵蚀速率越大,冲积扇形成的堆积物越多。边石堤是在坡地或沟谷中形成的小型梯田状或堤状的堆积物。它们呈孤形向外弯曲,并由上往下呈阶梯状下降,堤内积水成池。其形成与地表水流运动受阻、水体中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沉积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边石堤的纵剖面。据此回答下面各题。9. 下列因素中,对边石堤的形成影响最小的是( )A. 粗糙或不规则的地表 B. 较高的植被覆盖率C. 可溶性岩石广布 D. 湿润多雨的气候10. 关于边石堤与水流的关系,以下说法可信的是( )A. 水流量越大,边石堤规模越大B. 水质越好,边石堤生长速度越快C. 水温越高,边石堤的生长速度越慢D. 流速越慢,边石堤规模越大【答案】9. B 10. A【解析】【分析】【9题详解】由材料“其形成与地表水流运动受阻、水体中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沉积等因素有关”可知,粗糙或不规则的地表使水流受阻,而碳酸钙沉积与当地可溶性岩石广布有关,A、C项影响较大,A、C错误;根据“堤内积水成池”“地表水流运动受阻”等信息可知当地气候湿润多雨,D项影响较大,D错误;植被覆盖率较高时,碳酸钙堆积物在地表分布较为均匀,对边石堤的形成作用小,所以B项影响较小,B正确。故选B。【10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当地可溶性岩石分布广,水流量越大,沉积的泥沙和碳酸钙物质越多,边石堤的规模越大,A可信。流速越慢,搬运能力越差,挟带的泥沙等沉积物越少,边石堤规模越小,B不可信;水质越好,流水挟带的泥沙和碳酸氢钙物质越少,边石堤的生长速度越慢,C不可信;水温越高,水体中二氧化碳逸出越多,碳酸钙沉积物越多,边石堤的生长速度越快,D不可信。故选A。【点睛】流速、流量和含沙量的关系:流量越大,搬运能力越强,含沙量越大;流速越快,侵蚀力越强,含沙量越大。雅丹地貌是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是我国最大的雅丹地貌分布区,随着气候的演变,其中西部鸭湖地区发育了世界上唯一一处水上雅丹地貌(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 雅丹地貌最主要的成因是A 物理风化 B. 冰川侵蚀C. 风力侵蚀 D. 流水侵蚀12. 水上雅丹地貌的出现反映了气候A. 变干 B. 变湿C. 变冷 D. 变暖【答案】11. C 12. D【解析】【分析】试题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1题详解】由材料“雅丹地貌是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可知,雅丹地貌最主要的成因是风力侵蚀,C正确。【12题详解】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由材料“西部鸭湖地区发育了世界上唯一一处水上雅丹地貌”可知,水上雅丹地貌是因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量增加,注入湖泊水量增加,湖泊面积增大淹没雅丹地貌而形成,D正确。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 流水侵蚀 B. 流水沉积 C. 风力侵蚀 D. 风力沉积14. 针对洼地增多增大,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 上游山区退耕还林,减少灌溉用水B. 合理改造上游区域的水利工程C. 山前平原地区种植防护林,减缓风速D. 山前平原地区扩大耕地面积【答案】13. C 14. D【解析】【分析】【13题详解】由题干可知,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断流后,山前平原的水分条件变差,由半湿润变成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由此排除A、B选项;洼地是河流断流后由风力侵蚀的结果,C正确;风力沉积应为沙丘、沙垄等地貌,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洼地增多增大,表明风力侵蚀加剧,当地应加强风沙防治:上游山区退耕还林,减少灌溉用水措施是合理的,A不符合题意;合理改造上游区域的水利工程,可以减少沙源,措施合理,B不符合题意;山前平原地区种植防护林,减缓风速,可以减轻侵蚀,措施合理,C不符合题意;山前平原地区扩大耕地面积会进一步加剧干旱,使风力侵蚀更强,不合理,故选择D。【点睛】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恐龙探海景观位于大连市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周边的海岸线具有独特的山型地貌、奇绝的礁石形态、丰富的岩层古生物化石(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 恐龙探海景观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海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流水堆积 D. 海水堆积16. 恐龙探海景观进一步演化可能演变为( )A. 海蚀平台 B. 海蚀穴 C. 海蚀柱 D. 海蚀崖【答案】15. A 16. C【解析】【分析】【15题详解】恐龙探海景观位于海边,受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拱桥景观,A正确。海蚀拱桥是基岩海岸常见海蚀地貌形态,B、C、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未来受海浪侵蚀进一步加剧,海蚀拱桥顶部发生崩塌,残存的桥墩成为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体,从而形成海蚀柱,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海蚀柱的产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海滩受蚀后退后,较坚硬的蚀余岩体残留在海蚀平台上,形成突立的石柱或孤峰;另一种是海蚀拱桥受蚀,拱顶下塌而形成海蚀柱。海蚀柱在中国沿海常可见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2分。17. 读太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请问“南仁东星”最有可能位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填行星名称)。(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________(填序号,多选)①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3)2020年7月23日,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表为火星和地球部分数据的对比表。参考表格中的数据,推测人类登陆火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火星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2.27×108千米1.50×108千米绕太阳运行的平均速度23.3千米/秒30.3千米/秒直径6794千米12756千米轴倾角25°23.5°一年的长度687个地球日365天一天的长度24小时37分钟23小时56分4秒引力地球的0.375火星的2.66倍温度平均-63℃平均13.7℃大气大部分是二氧化碳,有一部分水蒸气和其它气体氮、氧、氩及其它气体卫星数21(4)在火星表面有许多陨石坑,相对于地球来说,火星更容易遭受陨石袭击,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 ①. 火星 ②. 木星 (2)①④ (3)火星引力较小;火星上没有氧气;火星表面温度较低。 (4)由于地球大气密度大,宇宙中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摩擦燃烧强烈;而火星大气密度小,不能充分燃烧造成,造成宇宙中的小天体降落到火星表面,因而在火星表面有许多陨石坑,因此,相对于地球来说,火星更容易遭受陨石袭击。【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系图为情境,考查知识点为地球的宇宙环境,重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小问1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南仁东星”属于小行星,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小问2详解】液态水存在与0℃-100℃的温度范围有关系,而地表保持这个温度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密切关系;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有密切关系,①④正确。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引力适中,使地球上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不是液态水存在的主要原因,故②不符合题意;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绕,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不是自身条件,不是液态水存在的主要原因,③错误。故该题选①④。【小问3详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①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②适宜的温度使得地球上存在液态水;③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得地球上大气的厚度与成分适宜。由表中数据可知,与地球相比,火星体积太小,因此引力较小,大气层稀薄,不利于人类登陆;火星上没有氧气,人类无法自由呼吸,不利于人类登陆;火星表面温度较低,不利于人类登陆。【小问4详解】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小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被称为流星。如果流星体没有燃烧殆尽,降落到地表则成为陨石。由于地球大气密度大,星际空间的小天体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高速坠落过程中与地球大气摩擦燃烧强烈,在没有到达地面就基本燃烧殆尽;火星的质量和体积相对于地球较小,因此大气密度较小,来自宇宙空间的流星体进入火星大气层不易被火星大气层摩擦消耗殆尽,有大量残体坠落于火星表面,形成陨石,在火星表面形成许多陨石坑。因此,相对于地球,火星更容易遭受陨石袭击。【点睛】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河流阶地是河谷形成演化忠实的记录者。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研学旅行中,发现金沙江巧家-蒙姑段河谷内,河谷阶地广泛分布。该河谷内多发滑坡堵江堰塞现象,阶地发育形式多为“下切—滑坡—堰塞—堆积—下切”的发育过程。河流阶地沉积物中既有湖相沉积物,也有河流砾石。下图为河谷阶地剖面图。(1)说明该河谷地区地壳运动特点。(2)T8阶地平坦宽阔,描述其形成过程。(3)结合材料推测巧家附近广泛分布湖相沉积物的原因。【答案】(1)地壳运动活跃,以间歇性抬升为主。(2)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河流保持稳定的高度,以侧蚀拓宽河谷为主;然后下切侵蚀使原有河床或河漫滩脱离河流成为阶地。(3)该地多次发生滑坡,滑坡堆积体进入河谷堰塞成湖;水流受阻,流速减慢,形成湖相沉积【解析】【分析】理解阶地的概念、形成过程和我国西南地区的地质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1)由图文材料可知,图中河流阶地发育。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图中有多级阶地,说明地壳运动活跃,以间歇性抬升为主。(2)阶地一般是河流的河水向下切割侵蚀河床形成的。根据阶地的数量和高度,可以判断当地的构造运动情况。在当地高度没有过发生变化时,河流向下侵蚀到当地侵蚀基准面时,不再向下切割,形成一个比较平整的河床面;T8阶地平坦宽阔,说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河流保持稳定的高度,以侧蚀拓宽河谷为主。当当地受构造作用上升时,河流继续向下侵蚀已经形成的河床面,原来的河床底在河流两侧就形成了高出河床的平整的阶地。(3)该河谷内多发滑坡堵江堰塞现象,阶地发育形式多为“下切—滑坡—堰塞—堆积—下切”的发育过程,提示了巧家附近广泛分布湖相沉积物主要受滑坡、河流堰塞、堆积等外力作用影响。巧家附近广泛分布湖相沉积物位于金沙江河畔,背靠高山,金沙江所在的我国西南地区地处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岩层破碎,以发生滑坡,滑坡堆积体进入河谷堵塞河道,堰塞成湖;水流受阻,流速减慢,形成湖相沉积。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某高中地理小组同学做了模拟风力作用的实验。实验如下实验器材:1.2米长方形硬纸箱、一捧沙石和一个吹风机。实验现象:吹风机开启后,纸箱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下图示意风力作用实验前后的照片对比实验前 试验后实验后,小明同学继续探究风成地貌,并绘制等高线地形图。(1)该模拟实验可以观察到的风力作用主要是________、 ____________。(2)指出实验结束后箱内的沙石分布规律。(3)该实验操作后,发现存在“实验持续的时间短,沙石移动的动态过程不便于观察:室内粉尘较多”等问题,请提出改进实验方案的建议。(4)等高线地形图所示地貌为___________,PQ两地相对高度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米。用箭头在图中画出当地的主要风向。【答案】(1)风力侵蚀作用、风力沉积作用(2)颗粒大、比重大的沙石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沙石后沉积(或者:离吹风机口越近,沙石颗粒越大,越远则沙石颗粒越小)(3)增加更多的沙石,同时注意多种类型颗粒沙石的混合;场地宜选在室外开阔的地方、无风的天气。(4)沙丘40<△H<60西风或西北风(按照要求作出图即可)【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风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详解】(1)材料提到“吹风机开启后,纸箱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尘土飞扬证明原来的物质被风力作用侵蚀,离开原来位置;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证明风力减小消失后,风力携带能力下降,沙石沉积下来,所以该模拟实验可以观察到的风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风力沉积作用。(2)从时间上来说,随着吹风机的关闭,风力的携带能力下降,颗粒大、比重大的沙石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沙石后沉积;从空间分布上来说,离吹风机口越近,风力越大,风力的侵蚀搬运能力越强,小颗粒大多被吹走,较大颗粒沙石位置变化不大,反之,距离吹风口越远,风力越小,风力的侵蚀搬运能力越弱,沉积作用明显,较小的沙石颗粒便沉积于此处。(3)针对“沙石移动的动态过程不便于观察”,可以增加更多的沙石,同时注意多种类型颗粒沙石的混合,因为受侵蚀能力的不同,实验结果会比较明显一些;针对“室内粉尘较多”,可以把场地选在室外开阔的地方、无风的天气,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影响。(4)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且呈新月形,可知该地形图所示地貌为沙丘。图中等高距为10米,所以P点的海拔为810-820米,Q点的海拔为860-870米,根据交叉相减的方法,计算得知,PQ两地相对高度的范围是40-60米。沙丘迎风坡一侧坡度缓,背风坡一侧坡度陡,可知当地的主要风向为西风或者西北风,然后用箭头在图中画出该风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育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超级地球”应属于,小行星带在哪两颗行星之间,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衡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两道大题,满分100分,测试时量, 形成松恩峡湾的主要动力是, 松恩峡湾景观最突出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