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学情空间”区域教研共同体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学情空间”区域教研共同体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学情空间”区域教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蓝巨星是非常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但其寿命却比太阳短得多;其引力较强,有时会吞噬行星。宇宙中的蓝巨星很多,但一般认为,以其为中心绕转的天体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极小。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蓝巨星属于
A.星云 B.恒星
C.行星 D.卫星
2.围绕蓝巨星运行的天体很难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①光照条件差 ②宇宙环境不安全 ③体积太小 ④温度过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B 2.D
【分析】本题主要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的迁移应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1.根据材料“蓝巨星是非常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可知,该天体温度较高,自身能够发光发亮,属于恒星,故正确答案为B,ACD错误。
2.①“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可见光照条件很好,故①错误。
②“其引力较强,有时会吞噬行星”可见宇宙环境不安全,故②正确。
③“其引力较强,”推测质量体积应该比较大,故③错误。
④蓝巨星的温度过高,导致周围行星的温度过高,不适宜生命的存在,故④正确。
综上,②④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送别袁老!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1996年9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主带小行星。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8117Yuanlongping),以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试推断“袁隆平星”位于下列哪个天体系统中(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比邻星系 D.河外星系
4.下列关于“袁隆平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环绕太阳运动 B.它的体积与地球相似
C.它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D.它四周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裹
【答案】3.B 4.A
【分析】3.材料信息表明,“袁隆平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主带小行星。太阳系中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被称为小行星主带,小行星主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环绕太阳公转,因此“袁隆平星”位于太阳系,B符合题意;地月系与主带小行星均环绕太阳公转,两者为并列关系,因此“袁隆平星”并不位于地月系,排除A;“袁隆平星”位于太阳系,比邻星系与太阳系并列,因此因此“袁隆平星”并不位于比邻星系,排除C;“袁隆平星”位于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并列,因此“袁隆平星”并不位于河外星系,排除D。故选B。
4.“袁隆平星”属于主带小行星,主带小行星均环绕太阳做公转运动,A正确;“袁隆平星”属于主带小行星,而地球属于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因此它的体积远比地球小,B错误;“袁隆平星”属于主带小行星,主带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C错误;“袁隆平星”属于主带小行星,体积质量很小,不可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大气层,D错误。故选A。
【点睛】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已经被编号小行星有120437颗。由于小行星带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这个区域因此也被称为主带。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
2019十大经济黑天鹅事件预测,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入选!如果在明年的某一天,西半球正好处在太阳照射之下,太阳耀斑爆发了,超强X射线和高能粒子先后袭击地球,人类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全部戛然而止,社会陷入混乱……尽管这只是一个预测,我们当然也是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的,只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在太阳活动中出现X级(强太阳耀斑强度等级)的事情那是拦也拦不住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②地球上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卫星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④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6.太阳活动高峰年,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其影响的是( )
A.增加户外活动,增强皮肤的活力 B.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
C.清除“宇宙垃圾”,保持太空清洁 D.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
【答案】5.D 6.B
【分析】5.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可能造成的影响有:极夜地区会出现极光现象、地球上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卫星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②③正确,①错误,D正确,BC错误;我国北方没有位于极圈以内,不会出现极昼现象,且极昼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④错误,A错误。故选D。
6.在太阳活动高峰年,紫外线增强,增加户外活动会晒伤皮肤,A错误;可以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B正确;“宇宙垃圾”与太阳活动无关,C错误;电信网络不受太阳活动的影响,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风暴,为自然现象,是指太阳上的剧烈爆发活动及其在日地空间引发的一系列强烈扰动。太阳爆发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发生的持续时间短暂、规模巨大的能量释放现象,主要通过增强的电磁辐射、高能带电粒子流和等离子体云等三种形式释放。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得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成反比 D.没有相关性
8.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降水变化,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树木生长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会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答案】7.A 8.A
【解析】7.据图可知,多个周期中,黑子相对数多的时候,平均年轮宽度也比较宽,因此,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是正相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结合所学可知,太阳活动会影响气候降水变化,进而影响树木的生长,A正确;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会干扰无线通讯,与树木生长无关;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与树木生长无关;太阳风在两极产生激光,与树木生长无关,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强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
读我国某地9月23日太阳直接辐射(图中用S表示)变化曲线图(虚线为理想曲线,实线为当日实测数值),完成下面小题。
9.当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晴间多云 B.晴天 C.大雨 D.雾霾
10.当日理想曲线和实测曲线都表明太阳直接辐射日落大于日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海陆 C.海拔 D.地形
【答案】9.A 10.D
【解析】9.据图可以看出,太阳辐射的实测数值整体上略小于理论数值,而且在8点之后到10点太阳辐射的实测数值比理论数值小的多,说明太阳辐射被少量的云削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该地在日出日落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同,该地的海拔高度也相同,所以ABC错误;当日理论数值曲线和实测数值曲线都表明太阳直接辐射日落大于日出,推测其最可能的原因是东侧有山地阻挡日出时的太阳辐射,而西部没有阻挡,导致日落时太阳辐射大于日出,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海拔高低: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太阳辐射越强。(3)天气状况:晴朗天气强于阴雨天气。(4)日照时数:日照时数越长,太阳辐射越强,一般夏季强于冬季。
11.天文日照时数是指如果一个地方一直都是晴天,太阳照射地面的时数,也就是实际日照时数的上限。实际日照时数与天文日照时数的比值,就是日照率,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地方晴天的发生率。图乙中①为雷克雅未克实际日照时数、②为北京实际日照时数、③为北京天文日照时数、④为雷克雅未克天文日照时数。结合图甲、图乙完成下题。下列关于北京和雷克雅未克日照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北京天文日照时数季节变化比雷克雅未克小 B.雷克雅未克实际日照时数各月均少于北京
C.雷克雅未克夏季日照率低于北京 D.北京日照率夏季高于冬季
【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天文日照时数是指如果一个地方一直都是晴天,太阳照射地面的时数,也就是实际日照时数的上限。据图判断北京天文日照时数250~550小时,雷克雅未克天文日照时数80~650小时,北京天文日照时数季节变化比雷克雅未克小得多,A正确,不合题意;雷克雅未克实际日照时数(20~200小时)各月均少于北京实际日照时数(180~280小时),B正确,不合题意;根据日照率就是实际日照时数与天文日照时数的比值判断雷克雅未克夏季日照率低于北京,C正确,不合题意;北京夏季实际日照时数与天文日照时数差距大于冬季,即日照率夏季低于冬季,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可照时数(天文可照时数),是指在无任何遮蔽条件下,太阳中心从某地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光线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时间。可照时数由公式计算,也可从天文年历或气象常用表查出。日照时数主要用于表征当地气候、描述过去天气状况等。夏季中国北方的日照时数多于南方。另外,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夏季越向北昼长越长。而青藏高原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晴朗天气多,故日照时数多。与青藏高原相反的是四川盆地,纬度相近,但水汽多,受地形限制,所以多云,日照就少。
12.下图为1954~2005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高。读图,完成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
A.负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南部 B.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
C.在安徽省的北部地区呈负相关 D.在湖北省呈正相关
【答案】A
【详解】首先根据图中省界轮廓判断图中所示省份。根据图中数值分析,湖北省东南部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图中东南部低数值中心,所以负相关最大值出现在东南部,A正确;图中数值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大,图中西北部数值的绝对值较大,相关性较大,而在图中中部地区数值接近0,相关性最小,B错误;在安徽省北部地区数值为正值,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正相关,而安徽省南部地区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正负数值差不多刚好一半,C错误;据图可知,在湖北省呈负相关,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2.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3.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
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是利用太阳能的主要装置,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光伏发电站景观图”,该地区的发电效率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材料信息中利用太阳辐射能( )
A.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B.为大气运动、水循环提供动力
C.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 D.为作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光、热资源
14.从空间分布看,太阳辐射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
A.和纬度呈正相关 B.和地势呈正相关 C.和降水呈正相关 D.和植被覆盖率呈正相关
15.从资源条件看,该地区最不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 B.长江中下游 C.内蒙古西部 D.南岭地区
【答案】13.A 14.B 15.A
【解析】13.结合材料可知,图中为光伏发电站,其作用为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即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A正确;为大气运动、水循环提供动力,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和促进圈层间物质迁移均不是该地区利用太阳辐射能的形式,BCD错误。故选A。
14.结合所学可知,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故太阳辐射与纬度呈负相关,A错误;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就少,易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B正确;天气晴朗,降水少的地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就少,易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C错误;太阳辐射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15.结合所学可知,四川盆地由于海拔低,地形封闭,且地处我国湿润地区,导致水汽不易扩散,云雾天气多,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不丰富的地区,从资源条件看,建设光伏发电站需要充足的太阳辐射,故该地区最不可能位于四川盆地,A正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内蒙古西部和南岭地区的太阳辐射都要多于四川盆地,BCD排除。故选A。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文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在我国探测器登陆之前,美国“好奇号”探测器确认火星上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火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下图为美国国家航空局高分辨率照相机抓拍到了公牛眼状陨石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 )
①微生物的存在②丰富的液态水③光照、温度适宜④适宜的大气环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7.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遭受陨石袭击的原因。( )
A.火星公转速度快 B.比地球距小行星带更远 C.火星大气稀薄 D.火星的质量小
【答案】16.B 17.C
【解析】16.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可借鉴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即必须要有适宜的大气环境、光照、温度及液态水,②③④正确,微生物的存在是有生命的结果,故选B。
17.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火星大气稀薄,不能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陨石烧烬,C正确。火星是类地行星,火星的公转速度、质量与地球接近,AD错误。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但受陨石袭击的机率差异不大,不是易受陨石袭击的主要原因,B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1、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 2、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自身条件: 1、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 2、生命必需条件: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 3、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份的改造:水,结晶水汽化原始的大洋。4、地球环境稳定足够长的时间:原因是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太阳在漫长的时间比较稳定。
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天山周边发现大型恐龙化石,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下图为该类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质年代
距今时间(万年)
构造阶段
植物演化阶段
动物深化阶段
中生代
25200-6600
联合古陆解体
甲植物时代
乙动物时代
18.该地质年代( )A.温暖海水中出现三叶虫 B.已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C.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 D.是地质历史主要的成煤期
19.图中甲植物和乙动物类型分别是( )
A.被子植物爬行动物 B.裸子植物爬行动物
C.裸子植物哺乳动物 D.被子植物哺乳动物
【答案】18.D 19.B
【解析】18.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主要位于中生代。温暖海水中出现三叶虫属于早古生代,A错误;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和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出现在新生代,BC错误;中生代是地质历史主要的成煤时期,D正确。故选D。
19.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主要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裸子植被在中生代极度兴盛,被子类植物及哺乳类生物繁盛是在新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中生代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目前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比此前发现的白垩纪哺乳动物早大约3500万年。读最早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及复原图和地质年代表(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科学家研究认为该古生物食虫、擅攀爬等特点。据此推测其最可能的生活环境是( )
A.浩瀚的海洋 B.寒冷的冰原 C.干旱的沙漠 D.茂密的丛林
21.我国科学家用发现化石的地区和地层对该古生物进行命名,其最可能的命名是( )
A.辽宁新生兽 B.东北白垩兽 C.中华侏罗兽 D.亚洲三叠兽
【答案】20.D 21.C
【解析】20..由题可知,科学家研究认为该古生物食虫、擅攀爬等特点,因此该生物最可能生活在生物种类多、植被茂盛的丛林。故选D。
21.由材料可知,该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比此前发现的白垩纪哺乳动物早大约3500万年,因此应是侏罗纪时代的生物,因此应该以侏罗纪的时代命名。故选C。
【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读地球6亿年以来大气CO2浓度(工业革命前大气CO2浓度为1)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地质时期,地球上CO2的主要来源最有可能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生物遗体的分解 D.矿物燃料的燃烧
23.导致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等灭绝的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位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2.B 23.C
【解析】22.目前地球上CO2的来源主要是矿物燃料的燃烧,但在地质时期,CO2的来源主要是频繁的火山爆发,B正确,D错误;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生物遗体的分解不是CO2的主要来源,AC错误。故选B。
23.海生无脊椎动物在早古生代空前繁盛,读图分析,该物种灭绝的生物事件是在古生代末期,即图中的③。故选C。
【点睛】进入工业时代,大量的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剧增,破坏了原有的平衡,产生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11月2日12时01分,在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发生3.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此次西藏阿里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
25.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答案】24.A 25.D
【解析】24.由于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发生3.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由于属于陆地区域,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因此震源应该位于地壳,不可能位于地幔、外核和内核,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题意表明,一般认为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震发生后,横波到达之前是躲避或逃避的最好时间,即“黄金12秒”。由此判断,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D正确。“黄金12秒”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等无关,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二、综合题
2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画出了下列两幅示意图。左图为太阳系中八颗行星排列顺序示意图,右图为太阳系局部图(乙代表小行星带)。
(1)左图中A~H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运行轨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2)右图中甲、丙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分别对应左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的公转方向呈___时针。
(3)与地球相比,行星H不存在生命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火星 木星 D E 逆
(3)距太阳远,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特征及生命存在的条件等知识点。
【详解】(1)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近圆性(公转轨道接近圆)及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三大特征。
(2)右图为太阳系局部图,乙代表小行星带,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右图中甲、丙的名称分别是火星、木星。 它们分别对应左图中的D、E;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呈逆时针,甲的公转方向呈逆时针。
(3)行星H是海王星,与地球相比,行星H不存在生命的最主要原因是距太阳远,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温度过低。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减少、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图示意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太阳能光伏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我国的光伏产业链中,已投产的有10多家多晶硅企业、60多家硅片企业、60多家电池企业、330多家组件企业,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
(1)简析图中P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Q地大的主要原因。
(2)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前景广阔的原因。
(3)若在甘肃和广东两地选一处建大型太阳能电站,你选哪一地?说明其理由。
【答案】(1)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②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2)①我国能源需求量大;②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③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
(3)甘肃;①晴天多,光照强、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丰富;②地形平坦开阔;③荒地资源丰富、地价低廉。
【分析】本题以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为材料;涉及等值线的判读,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前景广阔的原因,影响太阳能电站选址的区位因素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可再生资源致的分析运用能力。
(1)
考查等值线的判读。读图可知,P地比Q地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光照射强;P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总量大于Q地。
(2)
考查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前景广阔的原因。我国工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并且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青藏地区,太阳能又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污染小,故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前景广阔。
(3)
考查影响太阳能电站选址的区位因素。要从地形、天气、土地价格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选择甘肃因为甘肃位于我国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丰富;甘肃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修建太阳能基地;甘肃地区荒地资源丰富、地价低廉,地租低。所以甘肃比广东适合建大型太阳能电站。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澄江化石群凭借得天独厚的特异性埋藏,成为全世界为数寥寥的软体化石产地。其化石产出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化石,现今生物所有门类远祖代表都有发现,它们是5.3亿年前地球生物大爆发的证据,是人类得以窥见生物早期面貌的重要窗口。小壳动物化石形成的磷矿就埋藏在化石群之下。下图示意在澄江发现的某种生物化石。
宙
代
纪
同位素年龄(百万年)
生物进化阶段
距今年龄
持续时间
植物
动物
显生宙
古生代(Pz)
二叠纪(P)
285
350
400
440
500
570
55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裸蕨植物
两栖动物
鱼类
无脊椎动物
石炭纪(C)
65
泥盆纪(D)
50
志留纪(S)
40
奥陶纪(0)
60
寒武纪
70
(1)图示化石景观形成的地质年代为____代,该地质年代的动物演变历程为早期出现无脊椎动物,中期出现____,后期出现____动物。
(2)由图示化石可知,当时该地应为____环境,生物大多生活在____(填外部圈层);澄江磷矿埋藏在____(填内部圈层)。
(3)地球约38.5亿年前开始出现生命。简述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
【答案】(1) 古生 鱼类 两栖
(2) 海洋 水圈 地壳(或岩石圈)
(3)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适量;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球周围,形成厚度和成分适宜的大气层;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适宜;有液态水。
【分析】本题以云南澄江化石群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到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进化、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读图可知,该化石为三叶虫化石,结合所学可知,三叶虫形成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古生代早期出现软体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期出现鱼类,后期出现两栖动物。
(2)
三叶虫和珊瑚虫都生活在海洋环境中,由图示化石可知,当时该地应为海洋环境;由于为海洋环境,故生物大多生活在水圈之中;结合材料,小壳动物化石形成的磷矿就埋藏在化石群之下,化石位于地壳(或岩石圈)中,因此,磷矿埋藏在地壳(或岩石圈)之中。
(3)
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有:1.适宜的温度,主要是日地距离适中,使得接受太阳光照适中,地球温度适中,和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公转周期1年,两个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较小,保持平均地表温度在十五摄氏度左右,适合生物生长;2.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主要是得益于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引力使大气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厚度和成分适宜的大气层,以供生物呼吸;3.拥有液态水,使生物繁衍生息。
29.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8年10月31日16时29分,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27.7°N,102.08°E)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9km。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
(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2)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B为____,并写出其判断依据____。
(3)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是____。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西昌市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答案】(1)A
(2) 横波 纵波 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②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传播(依据)③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
(3)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地壳
【分析】本题以地壳厚度示意图和地震波传播示意图设置问题,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地震波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在地球的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拉萨所处海拔最高,地壳厚度最大,故地震波到达最晚。故选A。
(2)
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目前主要依靠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传播。图示A的传播速度较B慢,而且A波在2900千米深度消失,B波可以继续传播,可知A为横波,B为纵波。
(3)
地壳是指莫霍面以上的部分,故地壳厚度为0表示位于莫霍面上;图示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直接从图中读出,大致从西北向东南递减;材料反映该次西昌地震的震源深度约19km,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9-41km,故判断西昌地震震源位于地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研究古生物化石,可以, 图中河流该河段的水文特征是, “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通常情况下,云顶温度越低的区域,乙区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通常情况下,云顶温度越低的区域,乙区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