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沪教版初三化学下册 第6章《溶解现象》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时练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7455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练习】沪教版初三化学下册 第6章《溶解现象》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时练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74555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练习】沪教版初三化学下册 第6章《溶解现象》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时练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74555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同步练习】沪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精品讲义(含答案)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随堂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章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1. 以下关于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溶液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B.溶液不一定是无色液体C.正在配制的蔗糖溶液下面更甜,说明溶液总是下面更浓D.如果水不蒸发,温度不变,糖水放再长时间,蔗糖也不会分离2.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 B.泥土 C.蔗糖 D.汽油3. 下列物质溶于水,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 B.泥土C.粉笔灰 D.食用油4. 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冰水 B.碘酒 C.食盐水 D.浓盐酸5. 如图,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某固体,会引起试管内白磷燃烧,该固体可能是(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C.氯化钠 D.碳酸钙6. 下列液体去除油污效果最好的是( )A.洗洁精 B.食盐水C.白醋 D.自来水7. 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 B.生石灰 C.浓硫酸 D.硝酸铵8. 如图装置所示,胶头滴管中盛有液体a,广口瓶内盛有固体b,如果将a滴加到b上后,气球会逐渐变瘪的是( )选项液体a固体bA水氢氧化钠B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C水硝酸铵D水氯化钠9. 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 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①②③④X双氧水水水水Y二氧化锰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0. 下列洗涤方式应用乳化作用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C.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D.用盐酸清洗水壶的水垢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11. 下列有关洗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汽油溶解衣物上的油渍 B.用洗洁精溶解餐具上的油污C.用水清洗蒸发皿中少量食盐 D.内壁有碘的试管用水清洗12. 下列实验方案错误的是A.除去食盐溶液中的蔗糖:将混合液进行过滤B.氧气的验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将红热的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事先留一点水)D.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取样溶于水,测量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13. 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CuSO4溶液显蓝色是由Cu2+造成的,而不是离子造成的,他设计的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意义的是( )A.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铜丝,铜丝由红色变为黑色,且质量增加B.对比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的颜色差异,浓度小的溶液颜色较浅C.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颜色未消失D.观察Na2SO4溶液,溶液没有颜色14. 对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题( )A.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B.硝酸铵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出大量的白色烟雾D.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四氧化三铁15.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面粉 B.氯化钠 C.汽油 D.蔗糖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16. 将少量①橄榄油②醋③冰块④白糖⑤肥皂水⑥面粉,分别加入水中振荡,其中 形成乳浊液, 形成溶液(写序号)。17.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制作粽子的原料有:糯米、大枣、瘦肉、加碘食盐等,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原料中使用的加碘食盐可以补充碘元素,其目的是预防 (填“甲状腺肿大”或“佝偻病”)。②使用不锈钢锅将粽子煮熟,是利用了金属具有良好的 性。③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利用了洗洁精的 作用。(2)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经常向棚内施放 ,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3)新冠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做好自身防护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家庭和学校常备洗手液、酒精、一次性口罩、温度计等。①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 操作。②活性炭口罩能有效阻隔空气中的氨、苯、甲醛等有害气体,其功能比普通口罩强大,原因是活性炭具有 性。③医用酒精是75%酒精溶液,其溶剂是 。④温度计有多种,常用的体温计有水银温度计,温度升高,水银柱会上升,从微观角度来解释是 。18. 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请你回答:(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 。(2)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 来区分硬水和软水。(3)地球表面约有7l%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却不足1%。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属于节约用水的是 (填序号)A.洗澡擦香皂时不关上喷头 B.不间断放水刷牙C.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 D.用洗衣水冲厕所(4)把下列物质分别加入蒸馏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填序号)。A.粉笔灰 B.硫酸铜C.蔗糖 D.食用油(5)暴雨过后,河水的能见度很低,某同学取回河水进行研究, 首先进行过滤,若采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问:该图操作中存在一处明显错误是 。19. 用下图所示装置可以研究“活性炭吸附能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将NH4NO3固体加入到水中充分搅拌,观察到两侧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 (选填“增大”或“减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2)NH4NO3固体溶于水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3)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 (选填“升高”或“降低”)而增强。20. 完成教材实验9—4,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下列表格。试管内加入的物质现象把液体倒掉后试管是否干净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水和植物油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注意〗利用肥皂水、洗涤剂、洗洁精、洗衣粉、洗头膏等的洗涤都属于利用乳化原理,但利用汽油清洗油污利用的是溶解原理。21. 白糖固体放在口中会有清凉感觉,请从溶解现象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 。22.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里最多溶解硝酸钾就形成饱和溶液,现加入硝酸钾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若要得到硝酸钾饱和溶液,还应加入 硝酸钾。23. 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属于悬浊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 A蒸馏水B石灰浆C牛奶D矿泉水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24. “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根据下列所示的实验示意图回答问题。(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为探究哪种粒子使溶液显蓝色,可选择用作对比的试剂是 溶液。(2)如图二,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 接触,实验中发生了异常,白磷燃烧时有火星飞溅到红磷上,引起红磷燃烧,证明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 。(3)如图三,同学们做了试管A、B、C的对比实验,发现试管A中固体几乎不溶,试管B、C中固体全部溶解,该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25. 请结合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与燃烧有关的问题。 (1)甲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2)乙实验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下列物质,不能使试管中白磷燃烧的是 。ANaCl BNH4NO3 C浓H2SO4 DNaOH(3)家用罐装燃气是液化石油气,它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石油属于(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能源,若厨房失火,要移走燃气罐,这样做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参考答案1. 【答案】C【详解】A. 溶液中的物质以分子、离子的形式存在,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选项正确;B.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都是溶液,溶液不一定是无色液体,选项正确;C. 正在配制的蔗糖溶液下面更甜,说明还没有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此时不是溶液,因溶液各处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选项错误;D. 如果水不蒸发,温度不变,糖水放再长时间,蔗糖也不会分离,因为溶液是均一、稳定的,选项正确。故选C。2. 【答案】C【分析】可以得到溶液的条件是,该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详解】A、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得到溶液,故A不正确;B、泥土不溶于水,不能得到溶液,故B不正确;C、蔗糖能够溶解在水中,能得到溶液,故C正确;D、汽油不溶于水,不能得到溶液,故D不正确。故选C。3. 【答案】A【详解】A、蔗糖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符合题意;B、泥土不溶于水,只能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悬浊液,不符合题意;C、粉笔灰不溶于水,只能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悬浊液,不符合题意;D、食用油不溶于水,只能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不符合题意。故选A。4. 【答案】A【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详解】A、冰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B、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溶液;C、食盐水是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溶液;D、浓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溶液。故选A。5. 【答案】A【分析】物质溶于烧杯中的冷水,能引起白磷燃烧,说明了物质在溶于水时能放出热量,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使容器内温度升高,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引起试管内白磷燃烧,选项正确;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容器内温度降低,选项错误;C、氯化钠溶于水容器内温度基本不变,选项错误;D、碳酸钙难溶于水,容器内温度基本不变,选项错误。故选A。6. 【答案】A【详解】A、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可以将油污分散成细小液滴扩散到水中,而被冲洗掉,选项正确;B、食盐水对油污没有洗涤作用,选项错误;C、白醋对油污没有洗涤作用,选项错误;D、自来水对油污没有洗涤作用,选项错误。故选A。7. 【答案】D【详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装置内压强增大,U形管左边支管液面下降,右边支管液面上升,不符合题意;B、生石灰加入水中和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装置内压强增大,U形管左边支管液面下降,右边支管液面上升,不符合题意;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装置内压强增大,U形管左边支管液面下降,右边支管液面上升,不符合题意;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下降,气体体积缩小,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右边支管液面下降,符合题意。故选D。8. 【答案】C【分析】如果将a滴加到b上后,气球会逐渐变瘪,说明外界压强大于装置内压强,二者混合消耗装置内气体、反应吸热或溶解吸热。【详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气球变大,故A错误;B、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中产生氧气,气球变大,故B错误;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气球变瘪,故C正确;D、氯化钠溶于水几乎没有热量变化,故D错误。故选C。9. 【答案】B【分析】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说明烧瓶内压强增大,要使烧瓶内压强增大,则X与Y作用可能产生气体,或放出热量。【详解】①二氧化锰和双氧水接触,反应生成水和氧气,使瓶内压强增大,气球膨胀,符合题意;②水和氯化钠混合,既不产生气体,溶解也不放热,气球不膨胀,不符合题意;③水和氢氧化钠混合,虽然没有气体产生,但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使瓶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符合题意;④水和硝酸铵混合,没有气体产生,且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气球不膨胀,不符合题意。故选B。10. 【答案】C【详解】A.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利用溶解原理;B. 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利用溶解原理;C. 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利用乳化原理;D. 用盐酸清洗水壶的水垢,盐酸和水垢反应,生成可溶物,利用化学反应原理。11. 【答案】BD【详解】A.用汽油可以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正确;B.洗洁精有乳化作用,可以用洗洁精乳化餐具上的油污,错误;C.食盐能溶于水,可以用水清洗蒸发皿中的少量食盐,正确;D.碘难溶于水,应用酒精洗涤内壁有碘的试管,错误;故选BD。12. 【答案】AB【分析】【详解】A、蔗糖溶于水,食盐溶液中的蔗糖不能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符合题意;B、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不能伸入集气瓶内,符合题意;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可以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不符合题意;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取样溶于水,测量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可以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不符合题意。故选AB。13. 【答案】AB【分析】【详解】A、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铜丝,质量增加,没有体现铜离子在溶液中的情况,故没有意义;B、浓度不同导致的颜色深浅与哪种离子导致溶液显蓝色无关,故没有意义;C、硫酸铜和硫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铜,充分反应后,溶液仍然为蓝色,说明溶液显蓝色不是由离子造成的,有意义;D、硫酸钠溶液是无色溶液,说明CuSO4溶液显蓝色不是由离子造成的,有意义。故选:AB。14. 【答案】CD【分析】实验现象需要用感官感受描述出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描述中不得出现物质名称。【详解】A、镁在空气燃烧时,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可以视觉观察到, A中描述实验现象符合实际,选项A正确;B、硝酸铵溶解于水的过程中,可以用手感觉到温度变化,其溶解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导致温度下降,所以溶液温度下降,B中描述实验现象符合实际,选项B正确;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过程,可以视觉观察到,产生大量的白烟,是一种固体小颗粒,而不是烟雾,C中实验现象描述不符合实际,选项C不正确;D、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过程可以视觉观察到,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是结论不是实验现象,选项D不正确。故选CD。15. 【答案】BD【详解】A、面粉不溶于水,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A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氯化钠易溶于水,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得到氯化钠溶液,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C、汽油与水互不相溶,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C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蔗糖易溶于水,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得到蔗糖的水溶液,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D。16. 【答案】; ①⑤; ②④【详解】橄榄油是液体,不溶于水,加入水中振荡,能形成乳浊液;肥皂水中有难溶于水的小液滴分散在其中,加入水中振荡,得到的是乳浊液;醋、白糖能溶于水形成溶液;面粉是不溶于水的固体,它和水混合后形成的是悬浊液;冰是固态的水,与水混合得到的是纯净物。故形成乳浊液的是:①⑤为乳浊液;形成溶液的是:②④。17. 【答案】(1) 甲状腺肿大; 导热; 乳化;(2)二氧化碳##CO2;(3) 过滤; 吸附; 水##H2O; 温度升高,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析】(1)①原料中使用的加碘食盐可以补充碘元素,其目的是预防甲状腺肿大,补钙可以预防佝偻病;②使用不锈钢锅将粽子煮熟,是利用了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③洗洁精中含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2)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故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经常向棚内施放二氧化碳,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3)①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过滤操作,可将病毒隔离在外;②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有毒物质;③医用酒精是75%酒精溶液,其溶剂是水;④温度升高,水银柱会上升,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18. 【答案】(1)蒸馏;(2)肥皂水;(3)D;(4)C;(5)直接用烧杯倒,没用玻璃棒引流;【分析】(1)吸附只能除去水中有色有味有毒的物质,沉淀只能使水中不溶性的固体或小颗粒沉降至水的底部,过滤则是把水中不溶性固体与水分离开,这些净水方法得到的水都不是纯净物,水中一些可溶性的杂质并不能被清除;而蒸馏则是先把水蒸发然后再冷凝,得到的水为纯净物;因此,蒸馏的方法净化水的程度最高。(2)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离子的水,水中的钙镁离子会使肥皂水凝结而泡沫较少,利用这一特性可区分硬水和软水;即加入肥皂水后,泡沫多的为软水,泡沫少的则为硬水。(3)A、洗澡擦香皂时不关上喷头,浪费水资源,错误。B、不间断放水刷牙,浪费水资源,错误。C、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浪费水资源,错误。D、用洗衣水冲厕所,一水多用,正确。故选D。(4)A、粉笔灰为不溶于水的固体粉末,与水混合只能形成悬浊液;B、硫酸铜能溶于水,与水混合时能形成溶液,但硫酸铜溶液呈蓝色;C、蔗糖能溶于水,与水混合时能形成无色溶液。D、植物油为不溶于水的液体,与水混合只能形成乳浊液;故选C。(5)图示的过滤操作中,在倒入液体时,没有使用玻璃棒进行引流,会造成滤纸被水流冲破,使过滤失败。19. 【答案】; 减小; 吸收; 降低【详解】(1)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得试管内气体的温度降低,从而试管内气体的压强减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2)NH4NO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3)由图可知,将NH4NO3固体加入到水中充分搅拌,加活性炭的那测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明显,在同样降温的条件下,原本液柱上升应该是一样的,活性炭的存在导致液面上升明显,说明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降低而增强。20. 【答案】; 分层; 形成乳状物; 分层; 不干净; 分层; 形成乳状物; 不分层; 干净【详解】略21. 【答案】白糖溶于水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详解】白糖溶解时溶解扩散吸收的热量大于溶解水合释放的热量。总的热效应是吸热的。所以白糖固体放在口中会有清凉感觉。故填:白糖溶于水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22. 【答案】 不饱和 【详解】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里最多溶解硝酸钾就形成饱和溶液,现加入硝酸钾所得溶液还能再溶解5g硝酸钾,是不饱和溶液,若要得到硝酸钾饱和溶液,还应加入5g硝酸钾可刚好饱和。23. 【答案】; D; B; C【分析】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详解】A、蒸馏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也不是悬浊液或乳浊液;B、石灰浆,是没有溶解的氢氧化钙固体颗粒和水,及溶解的氢氧化钙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C、牛奶属于乳浊液;D、矿泉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属于溶液的是D,属于悬浊液的是B,属于乳浊液的是C。24. 【答案】(1)Na2SO4(选择含有Cu2+的蓝色溶液或含有的不是蓝色的溶液合理即可)(2) 氧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3)溶质性质(种类),溶剂性质(种类)【分析】(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为探究哪种粒子使溶液显蓝色,需要进行对实验控制其中只有一个变量然后观察,可选择用作对比的试剂可以是Na2SO4(选择含有Cu2+的蓝色溶液或含有的不是蓝色的溶液合理即可)。(2)①②控制的变量为是否与氧气接触,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实验中发生了异常,白磷燃烧时有火星飞溅到红磷上,引起红磷燃烧,证明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3)试管A、B控制变量为溶剂种类,试管A、C控制的变量为溶质种类;试管A中固体几乎不溶,试管B、C中固体全部溶解,该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质性质(种类),溶剂性质(种类)。25. 【答案】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A、B 不可再生 移走可燃物【详解】(1)甲实验中,白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且温度也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填: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2)乙实验中,白磷与空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温度升高,若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就会燃烧;而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温度降低,白磷均不会燃烧;故填:A、B;(3)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若厨房着火,要移走燃气罐,这样做利用的灭火原理是移走可燃物;故填:不可再生;移走可燃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第6章 溶解现象第2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达标测试,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溶液的组成,溶液浓度的表示,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沪教版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综合训练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溶液,乳化,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水溶液的某些性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第2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当堂检测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