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课文配套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课文配套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作品介绍,主要思想,文本解析,写作特色,写作练习,学习任务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 [29] [32] 或陈国 [1-3]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分上下两篇,共为81章。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德经》44章在后。
1、朴素辩证法思想。 哲学精髓,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政治主张“自然无为”。不妄为,让事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3、修身主张“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认为“柔弱胜刚强”。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共用一根车毂,车的功用正产生于车毂的无(中空处)。和泥制成器皿,器皿的功用正产生于器皿的中空处。开凿门窗建造屋室,屋室的功用正产生于门窗四壁内的中空处。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给人便利,正是“无”起了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明确:举例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来进行论证。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没有“空”和“无”,就不能发挥“有”的作用,“有”的价值。)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长久。(这种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立和跨行,不是人体直立或行走的最自然状态,是不符合人体自然规律、打破行走平衡规律的行为。
这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好高骛远,急躁冒进,要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
为了站得高看得远,就踮起脚;为了走得快走得远就跨大步前行。这些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的主观妄动,是想要突破人体的自然状态,是急于求成、内心焦躁的心理反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自胜者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 时候就做;在祸乱没 有产生时就去治理。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筐土;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失。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结尾,才不会有失败的事。因此,圣人相望人所不相望的,学习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运行而不妄加干预。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本章阐述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分别是以“毫末”“累土”“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由小变大、积少成多的道理。并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预先谋划,提前准备,要依靠自然规律,始终保持慎重,有始有终。只有从小事做起,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才能成就大事业。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2.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思考“敢为”与“不敢为”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写作任务。材料一:《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二:孙中山先生首倡“敢为天下先”的口号,积极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事业。这一口号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前赴后继。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于1912年诞生了。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国父”之称。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拓展补充(高考必背72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的善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人们厌恶的地方——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宽广,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缤纷绚丽的颜色使人眼睛迷乱;纷繁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浓郁强烈的味道使人味觉受损;纵马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奇珍贵的物品使人行为有害。因此,圣人只求满足温饱,不沉迷于感官享乐,所以应该抛去外物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精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涉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四周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一个宾客。他温和可亲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木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宽广的山谷;他浑厚深沉啊,好像幽深的浊水。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在安静变动起来,慢慢趋进?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旧而更新。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 则 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屈反而能保全,屈就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更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因此,圣人坚守这一原则,把它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显露,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能够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取得功劳;不自我骄傲,所以才会长久。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古时候所说的“委曲反而能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是能够达到的。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善于行车的人,不留下车痕;善于说话的人,不会留下瑕疵;善于计数的人,用不着计算器具;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门栓却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使用绳索却让别人解不开。因此圣人善于救助别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利用所有的物体,所以不会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心藏着聪明与智慧。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而恶人是善人借鉴的对象。对自己的老师不尊重,不珍惜他人的借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就是所说的精要微妙的道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化常识,文本研习,自然状态才最合适,不违反自然常态和规律,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图片ppt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老子》,文本研习,文本赏析,概括内容,写作特色,文言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授课课件ppt,共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