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古诗三首 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10古诗三首 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共6页。
课题10古诗三首课时3课时年级设计者 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表达了诗人要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马诗》,作者以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六年级学生对于这三首古诗是比较熟悉的,有些都已经会背了,他们也能借助注释大概理解诗句意思。不过,对于这三首诗的特点——托物言志,还不了解,也不懂诗人背后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志向,还得老师借助相关资料、抓重点词句来引导。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4个字。2.结合注释、抓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分层教学目标上限目标1.结合注释、抓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下限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4个字。2.结合注释、抓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借助注释、抓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通过查阅资料更深刻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过程预设:板块一 板书课题,直接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第10课《古诗三首》,(板书),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完成自读要求:①自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②读完后,拿笔圈出这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三种事物。2.学生自由读《古诗三首》,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指名读,相机正音。课件出示:4、指名回答,分别写了哪三种事物,并圈出来。 板块二 品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明确停顿。(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2.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同桌合作,说一说诗句的意思。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1)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漠的广阔、荒芜。(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课件出示钩的图片)4.品读第一、二句。(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①同桌交流。②指名交流。③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预设: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3)指导朗读。5.品读第三、四句。(1)指名读。(2)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预设: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4)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气。(5)这是一匹怎样的马?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一匹(渴望受到重用,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马。 板块三 关注表达,体会学法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出示李贺的相关视频。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1)学生自由发言。(2)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3.总结学习方法。▶4.齐读古诗,尝试背诵古诗。 第2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注释、抓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教学过程:板块一 谈话导入,回顾学法1.了解表达方法。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事物事物特点作者志向(品质)马 石灰 竹石 2.回顾学习方法。一、借注释,解诗意二、查资料,解诗人三、找关联,解志向板块二 学习《石灰吟》1.明确节奏,熟读古诗。石灰吟千/万/出深山,烈火//若等闲。粉骨/身/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自主合作,说说诗意。(1)释题,理解“吟”。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2)品析诗句。①生借助注释,合作说说诗意。②课件出示诗意。3.链接资料,领略意境。(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2)出示链接视频。(3)完成表格教师小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4)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板块三 学习《竹石》1.自学,读懂《竹石》。(1)小组合作,思考两个问题。课件出示: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学生自由读、品、悟,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郑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对比着学习古诗。2.小组汇报,完成表格。(1)说说古诗大意。(2)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不拔的人的决心。完成表格。 3.吟诵古诗,尝试背诵。 板块四 学习《竹石》1.拓展延伸: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你能说说它们所代表的品格吗?2.表格景物特点志向(品质)梅 兰 菊 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