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南部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南部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南部地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共30分)
1. 下列物体长度最接近20cm的是( )
A. 九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 B. 课桌的高度
C. 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 D. 一枚1元硬币的直径
2. 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中有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的“轻舟”是运动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轻舟 B. 山峰 C. 船夫 D. 船舱
3. 一短跑运动员5s跑了60m,羚羊奔跑的速度是30m/s,汽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那么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A. 汽车、羚羊、短跑运动员 B. 羚羊、汽车、短跑运动员
C. 短跑运动员、汽车、羚羊 D. 短跑运动员、羚羊、汽车
4. 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再次开课。航天员在空间站内部不借助电子设备便能直接交谈,这是因为空间站内存在( )
A. 可见光 B. 空气 C. 紫外线 D. 红外线
5. 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 )
A. 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B. 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
C. 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
D. 提高了士兵的听力
6. 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会消失,这是因为( )
A. 手不能传播声音 B. 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C. 手能够吸收鼓声 D. 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7. 编钟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编钟大小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 速度 B. 音色 C. 响度 D. 音调
8.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象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关系的是( )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只有③ D. 只有④
9. 医用听诊器的作用是( )
A. 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B. 使振幅增大,响度增大
C. 减少声音的分散 D. 缩短听者距发声体距离
10. 下列事例中是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
(1)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2)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3)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4)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A. (1)(4) B. (1)(2)(3) C. (2)(4) D. (3)(4)
11.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措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 教室周围植树 B. 机场工作人员佩戴耳塞
C. 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 D. 高速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
12. 下列成语所描绘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立竿见影 B. 凿壁偷光 C. 镜花水月 D. 海市蜃楼
13. 教学楼门厅里竖立着一面平面镜,一只小蜜蜂以图中虚线所示路线从镜前飞过,蜜蜂在镜中的像( )
A. 大小不变,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B. 大小不变,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C. 变大,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D. 变大,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14. 如图所示,一辆玩具车放入水中,从侧面看车轮浸入水中的部分变“扁”了,其原因是发生了(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 C. 光的折射 D. 光的色散
15. 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
A. 10:3 B. 3:10 C. 8:15 D. 15:8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共16分)
16. 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一物体的长度进行4次测量,记录分别是15.26cm,15.72cm,15.27cm,15.27cm,其中错误的记录是______,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最终得出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17. 2021年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83s的成绩成为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裁判员是通过______相等,比较______的方法来判断运动员运动的快慢,比赛全程运动员做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18. 小明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如图甲所示。
(1)哨声是由管内的______振动而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如图乙所示,活塞在管中恰当的位置时,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dou”“ruai”“mi”三个音阶,则“dou”这个音阶与图乙中______位置对应。(选填“A”“B”或“C”)
(3)这个哨子在月球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发出声音,说明______。
19. 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______;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在白屏上能看到______;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纸板。我们能看到______。
20. 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判断:______是入射光线,______是法线,玻璃在______(选填“AB面的左方”、“AB面的右方”、“CD面的上方”或“CD面的下方”)
三、作图题(本题共1小题,共2分)
21. 如图所示,A、B是镜前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像点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共30分)
2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孔成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意思是物体的像之所以倒转,是由于屏上有一点状小孔,入射光线在孔中相交的缘故,如图甲所示。为了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小明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用剪刀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的塑料薄膜,用橡皮筋固定住。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如图乙所示。
(1)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小明在半透明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是______;
A.三角形光斑
B.烛焰的正立像
C.烛焰的倒立像
(2)炎炎夏日,小明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丙所示),这是______(选填“太阳”、“树叶的缝隙”或“树叶”)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______(选填“不同”、“相同”)。
23. 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______。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______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______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m/s。
24. 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
(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因可能是______。
(2)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______。
(3)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5. 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
(2)将蜡烛1放在A位置,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拿一支相同的蜡烛2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1的像______时,该位置记为A'。
(3)将光屏放在A'位置,任意转动都承接不到像,可知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像。
(4)改变蜡烛1的位置,重复步骤(2),可得像与物位置的对应关系如图乙,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______。
(5)将图乙中C处的蜡烛沿直线CC'向玻璃板方向移动1cm,此时像与物之间的距离是______cm,像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19分)
26. 一辆汽车从甲站出发,前60s行驶了900m,然后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0min,最后用4min行驶了3100m到了乙站。求:
(1)汽车在前60s内的平均速度;
(2)汽车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0min通过路程;
(3)甲、乙两站间的距离;
(4)汽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7. 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某司机驾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前行,突然发现前方70m处有障碍物。司机需要紧急停车,在反应过程中,汽车保持原速匀速前行了18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42m,用时3.28s才能停下。求:
(1)该司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
(2)汽车在反应和制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新交通法规定,严禁酒驾。若司机醉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2倍若汽车还是以原来的速度行驶,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在1cm,故A不符合要求;
B、课桌的高度大约为80cm,故B不符合要求;
C、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大约为20cm,故C符合要求;
D、一枚1元硬币的直径约2.5cm,故D不符合要求。
故选:C。
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
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2.【答案】B
【解析】解:A、研究对象是“轻舟”,所以不能选择“轻舟”做参照物,故A错误;
B、“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轻舟相对于山峰的位置不断变化,“轻舟”在运动,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山峰,故B正确;
C、相对于船夫,“轻舟”的位置没有变化,则“轻舟”是静止的,故C错误;
D、相对于船舱,“轻舟”的位置没有变化,则“轻舟”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B。
在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参照物时,首先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就选择和研究对象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就选择和研究对象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物体为参照物。
此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应用。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决定于所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3.【答案】B
【解析】解:运动员的速度:v运动员=st=60m5s=12m/s;
羚羊奔跑的速度:v羚羊=30m/s;
汽车的行驶速度:v汽车=70km/h=70×13.6m/s≈19.44m/s;
因此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羚羊、汽车、短跑运动员。
故选:B。
先由速度公式求出运动员的速度,然后统一运动员、汽车、羚羊的速度单位,最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三者的速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大小的比较,关键是统一速度的单位。
4.【答案】B
【解析】解:航天员在空间站内部不借助电子设备便能直接交谈,这是因为空间站内存在空气。
故选: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是一道基础题。
5.【答案】A
【解析】解: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当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可以通过大地和空气同时向外传播,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时可以提前听到从大地传过来的声音,做好准备,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介于二者之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6.【答案】D
【解析】解: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原因是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属于基础题。
7.【答案】D
【解析】解:钟振动频率的大小与编钟钟体的大小有关,编钟钟体越小,越容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D正确。
故选:D。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本题考查了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属于基础题。
8.【答案】B
【解析】解: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乙跑的路程长,所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故在速度时间图象上,乙图象应该在甲图象的上方,故①错误,②正确。
③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该图象不正确;
④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该图象正确。
故选:B。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速度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9.【答案】C
【解析】解:A、听诊器不能改变发声体的振动快慢,不能改变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不能改变发声体的音调。不符合题意。
B、听诊器不能改变发声体的振动幅度。不符合题意。
C、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听到的响度。符合题意。
D、同种相同条件下,听到声音的响度相同时,听诊器能增大听者和发声体之间的距离。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一般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心脏的跳动是否有规律,听诊器不能改变病人心脏的跳动的快慢、振动幅度和距离,医生用听诊器是减少心脏声音的分散,听到的声音响度更大一些。
其它条件相同时,固体传声效果好的原因是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土电话、医生用的听诊器、贝多芬牙齿咬的木棒感知音乐、古时候耳朵贴在地面上听远方的马蹄声等等。
10.【答案】B
【解析】解:(1)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声音传递信息;
(2)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声音传递信息;
(3)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声音传递信息;
(4)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声音传递能量。
故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1)(2)(3);
故选:B。
声既能够传递信息,又能够传递能量。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利用的掌握,属于声学基础的考查,比较简单。
11.【答案】C
【解析】解:
A、道路两旁种植树木,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机场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板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分析解答: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途径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难度不大。
12.【答案】C
【解析】解:A、立竿见影中的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A错误;
B、凿壁偷光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故B错误;
C、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正确;
D、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13.【答案】B
【解析】解:小蜜蜂以图中虚线所示路线从镜前飞过时是靠近镜面,物距变小,像距也变小,但蜜蜂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故B正确。故选:B。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距等于物距,物像等大;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及其应用。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4.【答案】C
【解析】解:从水中的车轮上反射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车轮上的花纹变密集了,所以水中部分的车轮看起来变“扁”了,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折射现象是指当光由一种介质(比如水)斜射入第二介质(比如空气)时,在界面上部份光发生偏离原来路线而与原来路线产生夹角的现象。无论是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还是从岸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都是升高的虚像。
理解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是解决此类折射问题的关键,有时可以利用折射时光路可逆帮助解题。
15.【答案】D
【解析】解:∵v=st,
∴t=sv,
∴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t甲t乙=s甲v甲s乙v乙=s甲v乙s乙v甲=52×34=158;
故选:D。
已知物体间的速度关系及路程关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本题考查了求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6.【答案】15.72cm 1mm 15.27cm
【解析】解: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从题中数据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数据中15.72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5.72cm是错误的,应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故物体的长度是L=15.26cm+15.27cm+15.27cm3≈15.27cm。
故答案为:15.72cm;1mm;15.27cm。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计算时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除错误读数,取其余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本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是一道基础题。
17.【答案】路程 时间 变速
【解析】解:苏炳添百米成绩为9.83s,裁判员是通过路程相等,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跑的快慢的;
根据生活经验可知,运动员全程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做变速运动。
故答案为:路程;时间;变速。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多少,用时越多,运动越慢。
②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经过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2)根据匀速和变速运动的概念,结合生活经验即可判断。
掌握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采用v=st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8.【答案】空气柱 音调 B 不能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解:(1)哨声是由管内的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因为空气柱的长度发生变化。
(2)则“dou”这个音阶与图乙中B,因为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3)这个哨子在月球上不能发出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空气柱;音调;(2)B;(3)不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空气柱振动能够产生声音,空气柱越短,声音的音调越高。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空气柱的长度变化可以改变音调,可解答此题。
19.【答案】光的色散 红光 绿色
【解析】解:(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2)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在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纸板,绿色纸板只能反射绿光,其他光线被它吸收,所以我们能看到绿色。
故答案为:光的色散;红光;绿色。
(1)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
(2)透明物体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的颜色相同。其它光被吸收。
本题考查了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和光的色散现象,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20.【答案】EO CD AB面的左方
【解析】解:(1)由图知,∠FOC=30°,因为∠EOB=60°,∠EOC=∠FOC=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OC为法线,AB为界面,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OG为折射光线。
(2)因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所以光是从玻璃射向空气的,且玻璃在AB面的左方。根据是: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EO;CD;AB面的左方。
(1)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2)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定律的内容,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法线,从而确定界面,关键是要抓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才能找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
21.【答案】解:
第一种作法:先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即为像的位置,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连接S与两个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第二种作法:分别过反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两条入射光线,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像的位置,如图所示:
【解析】本题有两种作法:
第一种作法: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反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
第二种作法: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交点即为发光点的位置。
本题用到了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提供了两种解题思路:先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作像点后由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发光点或先根据光的反射作出发光点,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像点。
22.【答案】C 太阳 实 不同
【解析】解:(1)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蜡烛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即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蜡烛的倒立像,故选C;
(2)树叶的缝隙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孔,阳光穿过小孔时会小孔成像,圆形光斑就是太阳的实像;
树叶的缝隙,也就是小孔,距离地面的远近不同,形成的光斑大小不同;距离越远,形成的光斑越大,距离越近,形成的光斑越小;
故答案为:(1)C;(2)太阳;实;不同。
(1)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经小孔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决定,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
(2)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物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根据影响像大小的因素解答。
本题是小孔成像的探究实验,主要考查学生对光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难度不大。
23.【答案】v=st 减小 3 80.0 0.16
【解析】解:(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所以实验原理是v=st;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便于测量时间,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B点所用时间为3s;
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时的路程sAC=80.0cm=0.800m;
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时的时间tAC=5s,则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时的平均速度:vAC=sACtAC=0.800m5s=0.16m/s。
故答案为:(1)v=st;(2)减小;(3)3;80.0;0.16。
(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从图中可以读出各路程的长度和时间,然后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速度。
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要增大实验的原理,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求出平均速度。
24.【答案】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上(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 测量入射角和对应反射角的大小 反射角与入射角 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解析】解:(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若实验中未将纸板与平面镜垂直,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可能是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放置或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上;
(2)取下纸板后,应用量角器分别测出入射角和对应的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分析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这样可通过将F纸板沿ON向后折,观察F上是否能够发现反射光线,来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1)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上(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2)测量入射角和对应反射角的大小;反射角与入射角;(3)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1)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进行分析;
(2)要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需分别测量出入射角及对应的反射角,分析得出结论;
(3)要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需将F沿ON向后折,观察纸板F上是否出现反射光线。
本题是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要掌握规律的内容,注意纸板的放置方法及各个特点探究的方法。
25.【答案】竖直 完全重合 虚 对称 10 不变
【解析】解:(1)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玻璃板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前面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前面蜡烛的像与后面的蜡烛就无法重合了;
(2)实验过程中,蜡烛1放在A位置,蜡烛1在平面镜中成像,蜡烛1和物蜡烛1的像都不能移动,用蜡烛2代替蜡烛1去和蜡烛1的像比较,则蜡烛2代替的是蜡烛1的像,此时看上去蜡烛2跟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该位置记为A';
(3)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所以可以验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观察像与物位置的对应关系如图乙,发现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4)移动前,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是6cm,向玻璃板方向移动1cm后,距玻璃板为5cm,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像与蜡烛的距离为10cm;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等大,故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竖直;(2)完全重合;(3)虚;(4)对称;(5)10;不变。
(1)玻璃板不竖直,像的底部不在桌面上,怎么移动都不会与另一蜡烛重合;
(2)实验过程中,要比较物体和物体的像的大小,物体放在平面镜前面,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体和物体的像都不能移动,要找一个和物体相同的另一个物体和物体的像去比较;
(3)光屏只能承接实像;
(4)平面镜成像,像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5)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等大。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6.【答案】解(1)汽车在前60s内的路程:s1=900m,所用的时间:t1=60s,汽车在前60s内的平均速度:v1=s1t1=900m60s=15m/s;
(2)在第二阶段,以v2=54km/h=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t2=10min=600s,由v=st可知,汽车此阶段行驶的路程:s2=v2t2=15m/s×600s=9000m;
(3)第三阶段行驶的路程:s3=3100m;所用的时间:t3=4min=240s;
甲、乙两站间的距离:s=s1+s2+s3=900m+9000m+3100m=13000m;
(4)汽车在整个过程中行驶所用的时间:t=t1+t2+t3=60s+600s+240s=900s;
汽车在整个过程中行驶的速度:v=st=13000m900s≈14.4m/s。
答:(1)汽车在前20s内的平均速度15m/s;
(2)汽车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0min通过路程为13000m;
(3)甲、乙两站间的距离为13000m;
(4)汽车在整个过程中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14.4m/s。
【解析】(1)利用v=st可以计算出汽车在前60s内的平均速度;
(2)先利用v=st可以计算出汽车在中间阶段行驶的路程;
(3)三段路程相加是甲、乙两站的距离;
(4)利用v=st以计算出整个过程中行驶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注意求出平均速度的时候,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
27.【答案】解:(1)由v=st可得,
司机的反应时间是:t1=s1v=18m25m/s=0.72s;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行驶的路程为:s=s1+s2=18m+42m=60m,
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行驶的时间为:t=t1+t2=0.72s+3.28s=4s,
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行驶的平均速度为:v'=st=60m4s=15m/s;
(3)若司机醉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2倍,则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t酒=2t1=2×0.72s=1.44s,
酒后的反应距离:s'=vt酒=25m/s×1.44s=36m;
从发现行人到车停止的距离s总=36m+42m=78m>70m,
以原来的速度行驶,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答:(1)司机的反应时间是0.72s;
(2)汽车在反应和制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5m/s;
(3)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解析】(1)已知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求时间;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行驶的路程为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行驶的速度;
(3)求出醉酒后司机反应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路程加以比较。
本题考查速度、路程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相对比较简单;另外还告诉我们一定不能酒后驾车,因为酒后的反应时间要加长,容易发生危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19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19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应用创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