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阶段测试--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国古代经济阶段测试--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2、今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3、秦朝部分律法,这一现象反映了秦朝
A、农业上的精耕细作 B、法律体系十分完备
C、经济管理的军事化 D、户籍管理较为严密
4、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之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辟了丝绸之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6、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虞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7、战国至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8、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一-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由此可知,唐朝时
A、外贸发展瓦解坊市界限 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对外贸易政策宽松灵活 D、设置蕃坊消除了社会矛盾
9、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10、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11、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12、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天下置预备仓,并购粮储存以备救荒;设置营田司,专掌水利,使“遇旱涝,民不为病”。此外,朱元璋也重视对灾区的赈济,措施主要有调粟、养恤、除害等。这些措施
A、有效地维持了社会长期安定 B、成效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权威
C、重在防救结合化解灾荒风险 D、是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的表现
13、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期,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14、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5、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吾邑(婺源)习俗每喜远商异地,岂果轻弃其乡哉!亦以山多田寡,耕种为难,而苦志读书者又不可多得。是以挟谋生之策,成远游之风,南北东西,本难悉数,而始而经商继而遂家者,则有迁清江浦、湖南、广西、成都、金陵、繁昌、桐城、蔡田等处。
——婺源《敦煌洪氏通宗谱》卷59
材料二 徽人在扬州最早,考其时代,当在有明中叶。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徽郡大姓,如汪、程、江、洪、潘、郑、黄、许诸氏,扬州莫不有之,大略皆因流寓而著籍者是也。乾隆二年,盐商祁门人马曰琯一人独捐2 400两白银疏浚扬州广渠门至便益门的街道……在扬州的徽州盐商周围,集结了大批学者和文人,明代休宁商人汪新经商于扬州,既雄于赀又以文雅游扬缙绅间,芝城姜公、金公辈名儒巨卿皆与公交欢。
——摘编自卞利《无徽不成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婺源徽商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商对扬州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
中国古代贸易商路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自拟主题,并就论题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所谓“正贡”的贡品在《明会典》记载颇详,其中,日本国的贡品仅见20 种。而据《皇明永乐志》物品清单显示,日本一国物品达 248 种之多。物品清单印证了明初贡市的繁荣,也反映出区域整合出现的新动向。因此,对于明初因官方垄断而备受批评的朝贡贸易,我们应该有一个重新认识。20 种与 248 种比较,这种差异是巨大的,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朝贡贸易中作为礼品交换的部分只占极小部分而绝大多数物品是作为商品进行贸易的;更重要的是,物品清单说明,朝贡贸易中包括官方管理下的民间对外贸易。根据记载,当时在宁波市舶司就设有 100 个行人(即牙人,今天的经纪人),由此可见在国际合作机制下的国际贸易的繁盛程度。
——摘编自万明《明代初年中国与东亚关系新审视》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通过数条国际航线将中国商品转运至欧亚各地,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向全球扩散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循环网……。明代以后,随着中国船队的多次下西洋,中、印之间建立了经常性的贸易联系,中国的外销商品在南亚可谓一应俱全,吸引了西亚和非洲以远的客商前来采购……。葡萄牙人首次直接从中国大量贩运瓷器到欧洲,但将其推向高潮的是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各国东印度公司,尤其是1715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率先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接着法国在1728 年,荷兰在1729 年,丹麦在1731年,瑞典在1732 年也相继设立了贸易站,直接从中国贩运瓷器,将中欧瓷器贸易推向新的高潮。
——摘编自彭明瀚《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明清景德镇瓷器外销欧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中国产生的影响。(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王士琦(1551-1618 年),明朝著名军事家。历任南京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福州知府、重庆知府、四川按察副使等职。1598 年任山东参政时,奉命与总兵刘继领兵2 万援助朝鲜抗倭。当时倭寇占据东西中三路,气焰嚣张,有人劝他暂归全州。他极力主战,亲领陆军进至栗林,围困倭寇十余日;命令水师严守海面,亲率陆军急速夺取险地,斩首数百,乘胜入城;后又率军击毁倭船数百。援朝平定倭寇后,升河南左布政使;后又任山西右布政使,巡视冀北至云中;转任山西左布政使,兼领冀北军防。1616 年升右都御史,巡抚大同。他长久驻守大同一带,严守北疆,处理边疆事务刚柔相济,感信很高,维护了边疆地区的安定。著有《封贡纪略》《三云筹姐考》详细记载了他镇守边关的经历。1618 年调任巡抚江南,因积劳成疾未能成行,病逝于山西,归葬浙江临海城西石塘(今张家渡镇),其墓至今尚存。
——据《浙江台州临海人物·王士琦》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士琦的主要活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士琦的优秀品质。(6分)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测试 答题卡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试卷答案
1、A 解析:粮仓遗迹分布于台基之上,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对粮食做防潮处理,这可以用来证实当时农业的发展程度,故选A项。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工具。根据材料“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可知,商代青铜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这反映出当时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 C 项正确。江西新干出土了青铜农具不代表青铜农具最早在此地出现,排除 A项:根据材料可知商代的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且精耕细作属于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排除 B 项;全国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转移到南方,排除 D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奖罚制度十分明确”“严格明确规定”等关键词可知秦朝这些大量关于经济的立法具有细致严密的特点,秦朝政府通过立法保护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严格、规范,故选C项。
4、B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政府的盐铁官营政策。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中期,中央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限制私营商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商人活动步入低谷,故 B 项正确。西汉政府不单重视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还重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故 A 项错误:丝绸之路是连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商业道路,与山东东部地区没有太多的联系,故 C 项错误: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对商业发展虽有所影响,但不是山东东部地区商人活动步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D项。
5、C 解析:“是故身率妻子”“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所涉及人员皆为一个家庭的成员,说明东汉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故选C项。
6、D 解析:本题考查曹操实行屯田制的影响。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解决了农民起义、军阀割据造成的田地荒芜和流民问题,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 项符合题意。曹操大力发展屯田,大量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客观上限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 项错误。屯田与农业商品化无直接联系,B 项错误。中原人口南迁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战乱连绵、动荡不安,曹操实行屯田制后这一人口南迁现象逐渐减少,排除 C项。
7、B 解析:以经济重心的转移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材料信息“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缩小了”体现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准确获取材料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一个过程,到南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超过北方。
8、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信息中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知县反对百姓种茶获利,但并没有说明政府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副产品的多少及货币的使用情况,B 项错误。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而是经营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 D项错误。
9、C 解析:材料“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划出……蕃坊”说明唐朝对蕃商实行鼓励性政策,当时的对外贸易政策宽松灵活,故选C项。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唐朝政府 对蕃商实行鼓励性政策,体现不出蕃商侵犯我国领土主权,排除 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10、A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历史解释。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 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 C项: 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反映出此时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11、A 解析:本题通过占城稻种植北扩和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考查宋代农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等信息可知,宋代占城稻种植北扩,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 A项正确。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故 B 项错误。仅凭材料中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这一结论,故 C项错误。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推广能改善民众的饮食结构,但北面南米的饮食结构并未根本改变,D 项说法绝对。
12、C 解析:材料“令天下置预备仓”重在预防,“重视对灾区的赈济”重在灾害发生后的救济,体现出防救结合化解灾荒风险,故选C项。
13、D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叶后匠户需在市场上出售其生产的产品换取银两以缴纳匠银,成为事实上的私营手工业者。且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故 D项正确,C项错误。明中叶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但并不是唯一的货币,没有取代其他货币,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劳动与其他用工方式的比较,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故 B 项错误。
14、C 解析:本题从关于商人资本的研究成果切入,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从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故答案为 C项。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 B项错误。D 项错在“开始”排除。
15、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地区居城地主增加,农村地区租细关系蓬勃成长,但户、细农形式的个体农耕成为主要生产形式,故 C项正确:清朝时,土地所有权仍在地主手里,A 项错误,“江南地主郡城之富户”控制大量农村土地,农业生产并非无利可图,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商品化生产的信息,D 项错误。
16、(1)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外出经商的习俗;科举仕途的艰难;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2)贡献:大量的徽商落户在扬州;推动扬州城市建设;发展扬州学术文化事业;促进扬州经济的繁荣。
17、论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从以陆路为主逐渐到以水路为主。(3 分)
阐述:秦汉时期,我国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隋唐时期水陆并进,宋元时期发展为以水路为主。秦汉时期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我国主要通过陆路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往来;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提高,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政府奉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通过陆上与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对外贸易:宋元时期的北方民族战争频繁,导致陆上丝绸之路中断;随着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指南针被广泛应用于航海,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水路开展。(10 分)
18、(1)特点:政府主导,对外贸易在官方管理下进行;贡、市一体化,贡品与商品并存;贸易过程中商品贸易比重大于礼品交换(或答:以商品贸易为主);存在官方管理下的民间对外贸易:设立了专门机构(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9分)
(2)影响:构建起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网,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中国对外贸易由于获得广阔的新市场而急剧扩张;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收入;同时巨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加快了中国自然经济转向货币经济的步伐;推动了货币财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9分)
19、(1)主要活动:领兵抗倭,平定倭寇,巡视冀北等地,建设军务;巡抚大同,处理边疆事务;提笔著书,记载镇守边关经历。
(2) 不畏强敌;出生入死;恪尽职守;为国为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 综合训练--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汉武帝天汉三年, 元封元年, 西汉向商人征收“算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国古代史经济知识整合--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阶段检测1 中国古代史--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