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文ppt课件
展开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2)地震要素
①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②D为等震线:连接烈度相同的点的封闭曲线。
(3)震级:地震的大小。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4)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要点笔记地震发生时,烈度大小要考虑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表建筑物和发生时间等。
(3)利用:“透视”地球内部的结构。
要点笔记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因此理论上在海洋中航行的人地震时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实践链接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了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该钻井是否穿透地壳?为什么?提示:没有穿透地壳。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此深度远小于地壳平均厚度。
3.生物圈(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4.地球圈层之间的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思考感悟地球内部圈层有明确的分界面,外部圈层是否也有?提示: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没有明确的分界面。如生物圈渗透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而组成水圈的水有陆地水,也有大气水等。
1.判断正误并纠错(1)与横波相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介质传播。( )答案√(2)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即地壳。( )答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由岩石组成。(3)海拔越高,大气的密度越大。( )答案× 一般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4)生物是生物圈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2.选择题2020年2月3日0时5分,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发生了里氏5.1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据此完成第(1)~(2)题。(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2)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A.水平摇晃B.先水平摇晃,后上下颠簸C.上下颠簸D.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摇晃解析:第(1)题,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震源深度21千米超过了地壳的厚度,位于上地幔。第(2)题,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当纵波传到地面时,居民感觉到上下颠簸,当横波又传来时,居民又感觉到水平摇晃。答案:(1)B (2)D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第(3)~(4)题。(3)图中所示A、B、C分别为(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4)下列对A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生命活动影响到的圈层 ②是质量最大的圈层③是由生物组成的圈层 ④它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A.①④B.③④ C.②③D.①②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位于最底层,是岩石圈,而位于岩石圈与大气圈中间的是水圈,生物圈是分布最广、覆盖面最广的圈层,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故A、B、C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第(4)题,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不仅由生物组成,还包括其生存环境;占据着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质量最大的是岩石圈。答案:(3)D (4)A
地球的内部有哪些圈层?是怎样划分的?问题探究材料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
结合材料探究:(1)图中A、B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A、B分别是哪种地震波?为什么?(2)图中的D、F分别是什么界面?地震波在穿过这两个界面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图中C、E、G、H分别是指地球的哪些圈层?(4)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提示(1)A为横波,B为纵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从图中可以看出,A传播速度慢,B传播速度快。(2)D为莫霍面,F为古登堡面。地震波在穿过莫霍面后,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地震波在穿过古登堡面后,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变化,说明其上下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状态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两个面可以作为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3)C为地壳,E为地幔,G为外核,H为内核。(4)地幔为固态,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关键能力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2)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
方法技巧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的判读技巧
可提取的信息:地震波的类型、莫霍面、古登堡面、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1)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判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以传播。(2)莫霍面的判断。在地下平均17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大,说明此处为莫霍面,即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3)古登堡面的判断。在地下平均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减小,说明此处为古登堡面,即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典例剖析例题1分析地震波波速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下图示意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加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2)上图中的X处为( )A.莫霍面B.古登堡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处D.内核与外核交界处
解析:第(1)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及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可以通过地幔。第(2)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答案:(1)B (2)B
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问题探究材料 桂林山水景观图。
结合材料探究:(1)该景观图包含了地球哪些圈层?(2)桂林山水景观的形成与哪些圈层有关?这些圈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提示(1)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2)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个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关键能力1.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特征
2.生物圈的特殊性(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有独立空间的圈层。(3)形成过程特殊:生物圈孕育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它们,生物圈将不复存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圈层才能紧密相连。
典例剖析例题2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依次是(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思维导引(1)大气圈的二氧化碳→生物圈;岩石圈的养分→生物圈;水圈的水→生物圈;大气降水→岩石圈、水圈;水圈的水渗透→岩石圈;生物圈中动植物的残枝落叶及遗体分解→岩石圈;水圈、岩石圈水分蒸发→大气圈;生物圈供氧→大气圈;岩石圈中的水分→水圈。(2)落花(生物圈)→春泥(岩石圈)。解析:第(1)题,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第(2)题,“落红”属于生物圈,“春泥”属于岩石圈。答案:(1)C (2)B
(区域认知) 雪后的山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银装素裹,美景如画,游客们踏着瑞雪,观赏正在消融的壶口瀑布。(1)图中涉及地球的哪些圈层?提示: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2)地球外部圈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提示:各圈层基本上下平行分布;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
读某地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第1~2题。1.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 )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 900千米处2.该地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B.青藏高原C.南极点D.太平洋解析:第1题,图中地震波传播速度开始明显增加的深度为5千米左右,所以莫霍面大约位于5千米处。第2题,由莫霍面深度为5千米,得出该地应该位于地壳较薄的海洋。答案:1.A 2.D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完成第3~4题。3.下列有关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缺失B.①层和②层是地壳C.②层是软流层D.岩石圈是指①②层的全部和③层的大部分4.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D.内、外核之间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海洋中地壳没有缺失;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层的全部和③层的顶部;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图中①层和②层;软流层属于地幔,位于③层。第4题,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古登堡面上部附近,在古登堡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迅速减小。答案:3.B 4.C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5.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A.①为地壳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6.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增加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大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海拔数据可知,①为大气圈的一部分,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第6题,①圈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③圈层(位于地幔)横波能穿过; ④圈层 (外核)的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或熔融状态。答案:5.C 6.B
7.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 ,B为 ,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点?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 ,D+E ,F+G 。 (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解析:第(1)题,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由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可知,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第(2)(3)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点。第(4)题,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第(5)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8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课课件ppt</a>,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震与地震波,预习检测,地震时如何自救呢,地震波,地震波与地球不连续面,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E-Core,地壳Crust,地壳与岩石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作业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层作业,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软流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