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卷(含答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校联考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等8人共和国勋章。以下涉及化学学科的研究领域是( )
A.于敏: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
B.孙家栋: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
C.袁隆平: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D.屠呦呦:研究发现了青蒿素
2.下列四大名著的部分诗词中,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红楼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B.《西游记》: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
C.《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D.《水浒传》: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3.下列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净化后的空气、氧气
B.氮气、硫
C.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
D.冰水混合物、稀有气体
4.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读数为amL;随后又倒入部分该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bmL,则该学生第二次倒入液体的实际体积是( )
A.大于(b﹣a)mL B.等于(b﹣a)mL
C.小于(b﹣a)mL D.无法确定
5.某同学取8mL水并加热,提供的仪器有:①10mL量筒②100mL量筒③酒精灯④容积20mL的试管⑤容积30mL的试管⑥试管夹,所选用仪器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④
6.下列实验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白磷自燃产生大量五氧化二磷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白光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蜡烛燃烧时的生成物会沿蜡烛柱体流下来
7.关于如图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甲图装置收集氧气,氧气从a进
B.用甲图装置收集氢气,氢气从b进
C.用乙图装置收集氧气,氧气从c进
D.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用到丙图装置,e端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8.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合理的是( )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H2和O2
点燃
看颜色
B
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带火星的木条
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C
碳和二氧化锰
点燃
加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D
酒精和水
观察颜色
闻气味
A.A B.B C.C D.D
9.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分子在不断运动,固体中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③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④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⑤分子的运动速率比原子快
⑥同种类、同数目的原子只能构成一种分子
⑦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⑧原子中不存在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A.1个 B.2个 C.4个 D.5个
10.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Rn+,另一元素M能够形成与Rn+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Ma﹣,且则M原子的质子数是( )
A.m﹣n+a B.m﹣n﹣a C.m+n+a D.m+n﹣a
11.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
B.用塑料瓶代替集气瓶,实验更安全
C.烧瓶内所盛固体除MnO2外,还可为CuO等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黑色固体
12.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两套装置图,对该实验认识错误的是( )
A.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实验时铜粉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实验结束后要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才能读数
D.装置二设计优于装置一,它能让空气更易流通且全部通过铜粉,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13.X、Y、Z、W四种元素的质子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与Y属于同一周期
B.X、Z均能与Y形成两种化合物
C.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
D.Y、W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同
14.用“”和“”分别 代表两种不同单质A2和B2分子,A2和B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反应过程中分子保持不变
B.该反应为化学变化
C.参加反应的A2和B2分子数之比为3:2
D.生成物有两种
15.豆腐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化学式C6H13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亮氨酸与氧气反应后的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
B.亮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亮氨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3
D.亮氨酸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
二、填空题
1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1)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错误。现有下列数据,用对应的序号填空。
A.45° B.90° C. D. E.
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使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 处。
②试管里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试管要与桌面成 角。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2)熄灭燃着的酒精灯,应用 盖灭。
17.以下四个实验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认真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拉瓦锡用装置 (填序号)定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在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与 反应,生成固态物质。人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对反应物进行了优化,分别用铜粉、红磷等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 (填“物理”或“化学”)方法,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2)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的装置是 (填序号),利用此装置进行实验,可能造成实验误差的因素是 (写一条)。
(3)装置C导管内事先注满水的目的是 ;反应结束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装置D中(试管容积为40mL)注射器活塞从10mL刻度处缓慢移动至 mL刻度处停止(误差忽略不计)。
三、简答题
18.A、B、C、D、E、F、G、H八种物质,有如下反应关系或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其中D为一黑色粉末,通常状况下F为无色液体,H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E、G都为混合物,且E为液体,G为固体。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F ;H 。
(2)D在图中的关系中扮演了两个角色,分别为 和 。
(3)写出下列反应原理:反应 ①: ,反应 ②: 。根据你所学知识,写出一个有H生成的反应是 。
(4)你能说出B的用途吗 。
19.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元素和钠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不同;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2)等质量的钠和镁所含的原子个数较多的是 。
(3)利用图给出的元素,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保持氩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②写出由6、8、11号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学式,并标出其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
③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形成的阴离子符号是 ;
④写出Al3+中“3”的含义: 。
四、实验题
20.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代号)。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则实验室制取氨气选用的装置是 。
(4)小明用C装置收集氧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 。
21.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为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以过氧化氢分解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三个小组均可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记录收集10mL氧气的时间,实验室可供选择的试剂有:2.5%、5%、10%三种浓度的H2O2溶液、MnO2、CuO、红砖粉末。
A组: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5mL10%H2O2溶液,三次实验分别加入0.5gMnO2、红砖粉末、CuO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试剂
MnO2
红砖粉末
CuO
t/s
10
60
20
由此可出结论:MnO2、CuO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红砖粉末无催化作用,某同学对该结论提出疑问。
补充对比实验,操作为 。
结果:长时间(大于100s),收集到很少量气体。
更正结论:红砖粉末 (选填“有”、“无”)催化作用,三者中 催化效率最高。
B组: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甲同学:取10mL 5%H2O2溶液,加入0.5gMnO2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1。
乙同学:取10mL 2.5%H2O2溶液,加入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2。
实验结果 。
结论: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丙同学:对实验设计提出疑问,并补充实验 。
记录时间t3,且t1<t3<t2。
更正结论为:当 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C组:探究 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10mL 5%H2O2溶液和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两次实验分别将试管置于冰水浴和50℃热水浴记录时间t4、t5,且t4>t5。
结论:当反应物浓度和催化剂相同时, 。
综上所述:①为了研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 。
②探究发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
五、计算题
22.如图为某琥珀酸亚铁口服片的说明书。请计算。
(1)琥珀酸亚铁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
(2)0.1g琥珀酸亚铁中氧元素的质量是多少?
(写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01g)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校联考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等8人共和国勋章。以下涉及化学学科的研究领域是( )
A.于敏: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
B.孙家栋: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
C.袁隆平: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D.屠呦呦:研究发现了青蒿素
【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版权所有
【分析】根据科学家与其研究成绩判断即可。
【解答】解:A、于敏氢弹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是原子内部成分变化研究,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错误;
B、孙家栋:人造卫星技术和返回技术,是航天领取的研究,错误;
C、袁隆平: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粮食安全,粮食供给,是生物学领域的成就,错误;
D、屠呦呦: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是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研究,属于化学研究范围,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化学的研究领域,关键是根据科学家与其研究成绩解答。
2.下列四大名著的部分诗词中,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红楼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B.《西游记》: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
C.《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D.《水浒传》: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版权所有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白玉为堂金做马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下列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净化后的空气、氧气
B.氮气、硫
C.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
D.冰水混合物、稀有气体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版权所有
【分析】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
【解答】解:A、净化后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是混合物,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
B、氮气和硫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都是纯净物;
C、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水和氢氧化钙,是混合物,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
D、冰水混合物中含有一种物质水,是纯净物,稀有气体中含有氦气、氖气等物质,是混合物。
故选:D。
【点评】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根据物质的分子构成种类可以判断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属于混合物。
4.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读数为amL;随后又倒入部分该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bmL,则该学生第二次倒入液体的实际体积是( )
A.大于(b﹣a)mL B.等于(b﹣a)mL
C.小于(b﹣a)mL D.无法确定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版权所有
【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解答】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读数为amL,实际体积等于amL;随后又倒入部分该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b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bmL;则该学生第二次倒入液体的实际体积小于(b﹣a)mL。
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
5.某同学取8mL水并加热,提供的仪器有:①10mL量筒②100mL量筒③酒精灯④容积20mL的试管⑤容积30mL的试管⑥试管夹,所选用仪器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④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版权所有
【分析】从要准确量取8mL的液体,需要用到量筒和胶头滴管,5mL的液体,量少,可用试管直接加热去分析。
【解答】解:要准确量取8mL的液体,需要用到10mL量筒和胶头滴管,8mL的液体,量少,可用容积30mL的试管直接加热,夹持试管用试管夹,用来加热的仪器是酒精灯。
故选:B。
【点评】给液体加热时,如果量少,可用试管,量大时则用烧杯,此时需垫上石棉网。
6.下列实验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白磷自燃产生大量五氧化二磷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白光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蜡烛燃烧时的生成物会沿蜡烛柱体流下来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版权所有
【分析】A、根据白磷自燃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蜡烛燃烧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白磷自燃,产生大量的白烟,产生大量五氧化二磷,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团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时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会沿蜡烛柱体流下来,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7.关于如图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甲图装置收集氧气,氧气从a进
B.用甲图装置收集氢气,氢气从b进
C.用乙图装置收集氧气,氧气从c进
D.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用到丙图装置,e端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考点】氧气的收集方法;分离物质的仪器.版权所有
【分析】多功能瓶”在实验中有很多用途:当用它净化或检验气体时,必须根据气体性质选择合适的实验试剂,气体由a端进入.此外可以用它来收集气体: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由a端进入,比空气小的由b端进入;采用排水法收集,则需先将瓶子装满水,然后气体由d端进入,同时,排开水的体积就等于气体的体积.
【解答】解:A、用甲图装置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从a进,故A不符合题意;
B、用甲图装置收集氢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氢气从b进,故B不符合题意;
C、用乙图装置收集氧气,氧气从d进,故C符合题意;
D、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用到丙图装置,e端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气体的收集、干燥,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是考试中的一个难点,要根据物质的密度强做深入理解.
8.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合理的是( )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H2和O2
点燃
看颜色
B
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带火星的木条
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C
碳和二氧化锰
点燃
加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D
酒精和水
观察颜色
闻气味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碳的化学性质.版权所有
【分析】A.依据H2和O2的性质分析;
B.依据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含量分析;
C.依据碳和二氧化锰的性质分析;
D.依据酒精和水的性质分析。
【解答】解:A.H2具有可燃性,O2具有助燃性,则通过点燃可以鉴别;它们都是无色气体,则通过观察颜色无法鉴别,故A错误;
B.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都熄灭,则用带火星木条不能鉴别;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则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无变化的为空气,变浑浊的是呼出气体,故B错误;
C.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锰不可燃,则点燃可以鉴别,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则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无变化的为碳,有大量气泡产生的为二氧化锰,则加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可以鉴别,故C正确;
D.酒精和水都是无色液体,则观察颜色无法鉴别;水无味,酒精具有特殊气味,则闻气味可以鉴别,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主要是利用常见物质的性质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9.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分子在不断运动,固体中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③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④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⑤分子的运动速率比原子快
⑥同种类、同数目的原子只能构成一种分子
⑦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⑧原子中不存在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A.1个 B.2个 C.4个 D.5个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版权所有
【分析】物质是微粒构成的,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原子不显电性,离子显电性,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分子在不断运动,固体中分子之间也有间隔,错误;
②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因此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正确;
③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因此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正确;
④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而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错误;
⑤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但运动的快慢是由温度决定的,因此分子的运动速率不一定比原子快,与外界条件有关,错误;
⑥同种类、同数目的原子可能构成多种分子,6个氧原子可以构成3个氧气和2个臭氧分子,错误;
⑦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除外,错误;
⑧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但是两种微粒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错误;
解以上分析,正确的有:②③;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微粒、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构成、分子的特性等相关知识,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10.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Rn+,另一元素M能够形成与Rn+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Ma﹣,且则M原子的质子数是( )
A.m﹣n+a B.m﹣n﹣a C.m+n+a D.m+n﹣a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版权所有
【分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R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m,R失n个电子后变为Rn+;M得到a个电子后变为Ma﹣,根据电子层结构相同,即核外电子数相同,列出等式求解即可.
【解答】解: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R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为m,故质子数为m,R失去n个电子后变为Rn+,Rn+的核外电子数=m﹣n;M得到a个电子后变为Ma﹣,设元素M的核电荷数是x,Ma﹣的核外电子数=x+a;M能够形成与Rn+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Ma﹣,即核外电子数相同,故m﹣n=x+a,则x=m﹣n﹣a;
故选: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解答本题要掌握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
11.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
B.用塑料瓶代替集气瓶,实验更安全
C.烧瓶内所盛固体除MnO2外,还可为CuO等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黑色固体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版权所有
【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的特点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分液漏斗能控制过氧化氢的滴加及滴加速率,该装置可随时制取氧气,无须提前制备和收集,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用塑料瓶代替集气瓶,不易炸裂,实验更安全,故选项说法正确。
C、烧瓶内所盛固体除MnO2外,还可为CuO等,CuO也能作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没有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理解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原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两套装置图,对该实验认识错误的是( )
A.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实验时铜粉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实验结束后要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才能读数
D.装置二设计优于装置一,它能让空气更易流通且全部通过铜粉,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版权所有
【分析】A.根据有气体生成或参与的反应都需要检查气密性来分析;
B.实验中,铜粉的量需要足量;
C.根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D.从两种装置的区别来分析.
【解答】解:A.这两套装置都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要求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正确;
B.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必须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耗尽,所以铜粉必需过量,故错误;
C.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读数,否则造成测定结果偏小,故正确;
D.装置二与装置一装置比较,装置二中的气球在玻璃管的后部,更易让空气流通,氧气与铜能充分反应,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考点是用铜粉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属于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这类探究实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回答题目给出的问题.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13.X、Y、Z、W四种元素的质子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与Y属于同一周期
B.X、Z均能与Y形成两种化合物
C.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
D.Y、W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同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版权所有
【分析】通过图示的质子数推出元素,再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依据图示可知,X的质子数为1,X为氢元素,Y的质子数为8,Y为氧元素,Z的质子数为6,Z为碳元素,W的质子数为11,W为钠元素。
A、X为氢元素,原子的核外有一个电子层,位于第一周期,Y的质子数为8,原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故A错误;
B、X为氢元素,Y为氧元素,Z为碳元素,X与Y可以形成H2O、H2O2,Z与Y可以形成CO、CO2,故B正确;
C、Z的质子数为6,原子的核外第一层排2个电子,最外层排4个电子,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故C错误;
D、Y是氧元素,氧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熟记1﹣18号元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用“”和“”分别 代表两种不同单质A2和B2分子,A2和B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反应过程中分子保持不变
B.该反应为化学变化
C.参加反应的A2和B2分子数之比为3:2
D.生成物有两种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版权所有
【分析】A、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的变化;
B、根据变化的特征分析变化的类型;
C、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参加反应的A2和B2分子数之比;
D、根据生成物的构成分析。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A、由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反应过程中分子发生了变化。故A说法不正确;
B、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说法正确;
C、由上图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可知,参加反应的A2和B2分子数之比为3:1.故C说法不正确;
D、由上图可知,生成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物质,生成物是一种。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为化合反应。
15.豆腐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化学式C6H13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亮氨酸与氧气反应后的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
B.亮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亮氨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3
D.亮氨酸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版权所有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亮氨酸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亮氨酸中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亮氨酸与氧气反应后的生成物不是只有二氧化碳,还含有氮元素和氢元素的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3):14:(16×2)=72:13:14:32,则亮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亮氨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3)=72:13,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亮氨酸是由亮氨酸分子构成的,1个亮氨酸分子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1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1)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错误。现有下列数据,用对应的序号填空。
A.45° B.90° C. D. E.
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使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 D 处。
②试管里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D 。试管要与桌面成 A 角。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2)熄灭燃着的酒精灯,应用 灯帽 盖灭。
【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加热器皿﹣酒精灯.版权所有
【分析】(1)根据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2)根据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1)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使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处;
②试管里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要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旁人;
(2)熄灭燃着的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故答案为:(1)①D;
②D;A;
(2)灯帽。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7.以下四个实验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认真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拉瓦锡用装置 A (填序号)定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在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与 汞 反应,生成固态物质。人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对反应物进行了优化,分别用铜粉、红磷等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方法,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2)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的装置是 B (填序号),利用此装置进行实验,可能造成实验误差的因素是 反应前后气球体积不同 (写一条)。
(3)装置C导管内事先注满水的目的是 防止导管中的空气影响实验结果 ;反应结束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装置D中(试管容积为40mL)注射器活塞从10mL刻度处缓慢移动至 2 mL刻度处停止(误差忽略不计)。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版权所有
【分析】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解:(1)拉瓦锡用装置A定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在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与汞反应,生成固态物质,对反应物进行了优化,分别用铜粉、红磷等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化学方法,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故答案为:A;汞;化学。
(2)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的装置是B,是为了使装置中的氧气完全反应,利用此装置进行实验,可能造成实验误差的因素是反应前后气球体积不同。故答案为:B;反应前后气球体积不同。
(3)装置C导管内事先注满水的目的是防止导管中的空气影响实验结果;反应结束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装置D中(试管容积为40mL)注射器活塞从10mL刻度处缓慢移动至:10mL﹣40mL×=2mL刻度处停止。故答案为:防止导管中的空气影响实验结果;2。
【点评】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三、简答题
18.A、B、C、D、E、F、G、H八种物质,有如下反应关系或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其中D为一黑色粉末,通常状况下F为无色液体,H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E、G都为混合物,且E为液体,G为固体。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F 水 ;H 二氧化碳 。
(2)D在图中的关系中扮演了两个角色,分别为 生成物 和 催化剂 。
(3)写出下列反应原理:反应 ①: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反应 ②: 过氧化氢水+氧气 。根据你所学知识,写出一个有H生成的反应是 碳+氧气二氧化碳 。
(4)你能说出B的用途吗 供给呼吸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版权所有
【分析】根据A、B、C、D、E、F、G、H八种物质,D为一黑色粉末,通常状况下F为无色液体,H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所以H是二氧化碳,E、G都为混合物,且E为液体,G为固体,由反应①可知,该反应为分解反应,且生成物为三种,所以A为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D是二氧化锰,B是氧气,C是锰酸钾,G为混合物,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F,所以F是水,G是石蜡或天然气,由反应②可知D二氧化锰是催化剂,E分解成了B和F,由上述分析可知B、F分别为氧气和水,则E为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然后将推出的物质验证即可。
【解答】解:(1)A、B、C、D、E、F、G、H八种物质,D为一黑色粉末,通常状况下F为无色液体,H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所以H是二氧化碳,E、G都为混合物,且E为液体,G为固体,由反应①可知,该反应为分解反应,且生成物为三种,所以A为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D是二氧化锰,B是氧气,C是锰酸钾,G为混合物,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F,所以F是水,G是石蜡或天然气,由反应②可知D二氧化锰是催化剂,E分解成了B和F,由上述分析可知B、F分别为氧气和水,则E为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F是水;H是二氧化碳;
(2)D在图中的关系中扮演了两个角色,分别为生成物和催化剂;
(3)反应①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②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有H生成的反应可以是谈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
(4)B的用途有:供给呼吸。
故答案为:(1)水;二氧化碳;
(2)生成物;催化剂;
(3)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过氧化氢水+氧气;碳+氧气二氧化碳;
(4)供给呼吸。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9.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元素和钠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质子数 不同;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分子的构成不同 。
(2)等质量的钠和镁所含的原子个数较多的是 钠 。
(3)利用图给出的元素,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保持氩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Ar ;
②写出由6、8、11号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学式,并标出其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2CO3 ;
③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形成的阴离子符号是 S2﹣ ;
④写出Al3+中“3”的含义: 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版权所有
【分析】(1)根据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进行分析;
(2)根据钠、镁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
(3)①根据氩气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进行分析;
②根据6号元素是碳,8号元素是氧,11号元素是钠进行分析;
③根据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进行分析;
④根据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氢元素和钠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2)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所以等质量的钠和镁所含的原子个数较多的是钠;
(3)①保持氩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r;
②6号元素是碳,8号元素是氧,11号元素是钠,形成的化合物是碳酸钠,标出其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2CO3;
③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形成的阴离子符号是:S2﹣;
④Al3+中“3”的含义是: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故答案为:(1)质子数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
(2)钠;
(3)①Ar;
②2CO3;
③S2﹣;
④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四、实验题
20.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试管 ;② 集气瓶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填字母代号)。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
(3)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则实验室制取氨气选用的装置是 AD 。
(4)小明用C装置收集氧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 收集的氧气不纯等 。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版权所有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进行分析;
(4)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可能是收集的氧气不纯等进行分析。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①是试管;②是集气瓶;
(2)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3)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制取氨气选用的装置是:AD;
(4)用C装置收集氧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可能是:收集的氧气不纯等。
故答案为:(1)试管;集气瓶;
(2)A;2KClO32KCl+3O2↑;
(3)AD;
(4)收集的氧气不纯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1.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为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以过氧化氢分解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三个小组均可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记录收集10mL氧气的时间,实验室可供选择的试剂有:2.5%、5%、10%三种浓度的H2O2溶液、MnO2、CuO、红砖粉末。
A组: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5mL10%H2O2溶液,三次实验分别加入0.5gMnO2、红砖粉末、CuO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试剂
MnO2
红砖粉末
CuO
t/s
10
60
20
由此可出结论:MnO2、CuO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红砖粉末无催化作用,某同学对该结论提出疑问。
补充对比实验,操作为 取5mL 10%H2O2溶液,记录数据 。
结果:长时间(大于100s),收集到很少量气体。
更正结论:红砖粉末 有 (选填“有”、“无”)催化作用,三者中 二氧化锰 催化效率最高。
B组: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甲同学:取10mL 5%H2O2溶液,加入0.5gMnO2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1。
乙同学:取10mL 2.5%H2O2溶液,加入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2。
实验结果 t1<t2 。
结论: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丙同学:对实验设计提出疑问,并补充实验 取10mL 5%H2O2溶液,加入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3。 。
记录时间t3,且t1<t3<t2。
更正结论为:当 催化剂相同 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C组:探究 温度 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10mL 5%H2O2溶液和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两次实验分别将试管置于冰水浴和50℃热水浴记录时间t4、t5,且t4>t5。
结论:当反应物浓度和催化剂相同时,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
综上所述:①为了研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 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其他量必须相同 。
②探究发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催化剂、反应物浓度、温度 。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版权所有
【分析】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其他量相同,证明红砖粉末有无催化作用,必须与没加催化剂时进行比较;催化效率最高的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反应速率最快即可;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收集相同体积气体需要的时间越短;从丙同学的结论进行反推,催化剂不同时,进行对照;C组实验中温度不同,所以影响因素是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其他量相同;根据实验过程可知为了研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其他量必须相同;由探究过程可知影响反应的因素有催化剂、反应物浓度、温度。
【解答】解:证明红砖粉末有无催化作用,必须与没加催化剂时进行比较,所以需要补做实验:取5mL 10%H2O2溶液,记录数据,通过实验可知红砖粉有催化作用;催化效率最高的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反应速率最快,由表中数据可知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最好;
根据结论: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可知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收集相同体积气体需要的时间越短,所以t1<t2;
从丙同学的结论进行反推,催化剂不同时,进行对照,需要补充实验:取10mL 5%H2O2溶液,加入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3.因为t1<t3<t2得出结论:催化剂相同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C组实验中温度不同,所以影响因素是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其他量相同;根据实验过程可知为了研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其他量必须相同;由探究过程可知影响反应的因素有催化剂、反应物浓度、温度。
故答案为:取5mL 10%H2O2溶液,记录数据;有;二氧化锰;t1<t2;取10mL 5%H2O2溶液,加入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3;催化剂相同;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其他量必须相同;催化剂、反应物浓度、温度。
【点评】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五、计算题
22.如图为某琥珀酸亚铁口服片的说明书。请计算。
(1)琥珀酸亚铁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C:H:Fe:O=12:1:14:16 。
(2)0.1g琥珀酸亚铁中氧元素的质量是多少?
(写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01g)
【考点】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版权所有
【分析】(1)根据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应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2)根据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来分析。
【解答】解:(1)琥珀酸亚铁中碳元素、氢元素、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4):56:(16×2)=12:1:14:16;故答案为:C:H:Fe:O=12:1:14:16;
③0.1g琥珀酸亚铁中氧元素的质量是0.1g××100%≈0.02g;
答:0.1g琥珀酸亚铁中氧元素的质量是0.02g。
【点评】根据化学式计算首先要确保化学式本身正确,其次过程中使用相对原子质量要准确。本题灵活运用巧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校2023-2024学年九上化学期末联考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39 Mn-55,下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瑞德西韦,小明同学梳理并归纳了以下知识点, 化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