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7章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a—40)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与水混合,能形成溶液的是( B )
A.牙膏 B.蔗糖 C.面粉 D.豆油
2.(宿迁中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汽油洗涤油污属于乳化现象
D.将氢氧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温度升高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B.物质溶于水时都放出热量
C.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D.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4.下列洗涤方式应用乳化作用的是( C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C.用洗洁精洗餐具上的油污
D.用盐酸清洗水壶的水垢(水垢主要成分CaCO3)
5.小明用煮沸后刚冷却的水养鱼,不久鱼却死了,下列能比较合理地解释此现象的叙述是( B )
A.水中的细菌在煮沸的过程中被杀死
B.水中溶解的氧在煮沸时逸出而减少
C.煮沸后刚冷却的水溶入更多的CO2
D.煮沸后刚冷却的水中溶入更多的N2
6.如图所示,在盛冷水的烧杯中放入甲、乙两支试管(试管中都有未溶解的该溶液的溶质),若使甲试管中晶体减少,乙试管中晶体增加,需向烧杯中加入的物质是( B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冰块 D.硝酸钾
7.有t ℃时浓度相同的两份硝酸钾溶液甲和乙,甲溶液为80 g,乙溶液为60 g,将它们恒温蒸发掉20 g水后,甲刚好饱和,则关于乙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D )
A.仍是不饱和溶液
B.也刚好是饱和溶液
C.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是饱和溶液,并有晶体析出
8.(苏州中考)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常用冷却结晶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其晶体
C.40 ℃时,将35 g硝酸钾晶体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9.0%
D.将2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60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忽略水分蒸发)
9.实验室现有足量的20%的NaOH溶液和蒸馏水,欲配制10%的NaOH溶液100 g,需要20%的NaOH溶液( C )
A.95 g B.10 g C.50 g D.100 g
10.将m g硫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p%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C )
A B C D
11.在一个大萝卜中挖出一个大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过一段时间将里面的食盐水倒出,往倒出的食盐水中再加入少量食盐,此时食盐水的质量( C )
A.不变
B.增加,倒出的食盐水还是饱和的,但因加入食盐,故溶液质量会增加
C.增加,倒出的食盐水不饱和了,加入食盐会溶解一部分
D.减少,因有一部分食盐变成晶体析出
12.t℃时,向一支盛有0.15 g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振荡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升高温度上层清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t ℃时,熟石灰的溶解度为0.3 g
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小于50.15 g
D.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0.3%
13.(重庆中考)两个烧杯中分别盛装X、Y的饱和溶液,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NaOH和NH4NO3固体,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水,现象如图一所示,结合图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Y的溶解度曲线为b曲线
B.降温可使X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C.X的饱和溶液从t2 ℃降温到t1 ℃,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D.t3 ℃时,X、Y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X>Y
14.向100 g 20%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0 g水,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C )
A.2.5% B.5% C.10% D.20%
15.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KNO3溶液,下列各项会引起溶液中的KNO3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D )
A.搅拌后的玻璃棒未用水冲洗
B.将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溅出
C.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
D.烧杯先用蒸馏水润洗后再配制溶液
16.有100 g 5%的氯化钠溶液,若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是( C )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5 g氯化钠固体
C.把溶剂蒸发掉50 g
D.加入100 g 50%的氯化钠溶液
17.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A )
①溶剂种类 ②气体性质 ③温度 ④压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8.(广州中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是吸热过程
B.乙醇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D.硬水属于溶液
19.8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熟石灰m g,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熟石灰n g,20 ℃时的熟石灰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a%,则m、n、a之间的关系正确的为( C )
A.m>n>a B.m<n<a
C.n>m,n>a D.n<m,n<a
20.下列有关“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错误的是( C )
A.使用托盘天平前,要先取下支撑托盘的垫圈,再调节天平平衡
B.称取氯化钠前,要在天平两端的托盘上分别放质量相同的纸片
C.移动游码使其右侧对齐3 g的刻度线,然后将氯化钠加到天平的右盘上
D.取用规格为50 mL的量筒量取47 mL水,快到所需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二、填空题(共5小题,共21分)
21.(6分)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①石灰水Ca(OH)2;②盐酸HCl;③食盐水NaCl;④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P;⑤医用酒精C2H5OH;⑥二氧化碳溶于水中H2CO3。
22.(3分)实验室要配制100 g 25%的氯化钠溶液,需称量NaCl的质量为 25 g,水的质量为 75 g,若要使其浓度降到10%,要加水 150 g。
23.(5分)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某些盐湖里出产天然碱(主要成分为纯碱,并含少量氯化钠等杂质)。在实验室里从天然碱中分离出较纯的纯碱晶体,应采用的方法(杂质仅考虑氯化钠) 降温结晶 。
(2)具体的操作步骤:①加热溶解,② 降温 ,③ 过滤 ,④洗涤晾干。
(3)完成(2)中①~③必备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附铁圈、石棉网等)、烧杯、玻璃棒、酒精灯和 漏斗 、 滤纸 等。
24.(3分)下表是NaCl、NH4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NaCl 。
(2)20 ℃时,将40 g NaCl加入到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136 g。
(3)40 ℃时,要使接近饱和的NH4Cl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②④ (填序号)。
①升高温度 ②加溶质NH4Cl ③加水 ④恒温蒸发水
25.(4分)(北部湾中考)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生活中常用 煮沸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下列物质在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B (填序号)。
A.白糖 B.汽油 C.食盐 D.高锰酸钾
(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的物质是 丙 。
②t1℃时,分别向100 g水中加入20 g甲和20 g乙,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甲 。
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填序号)。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B.分别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析出固体的质量为甲>乙
C.从接近饱和的甲溶液中析出一定量的甲晶体后,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D.t2℃时,分别将50 g甲、乙、丙固体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甲<乙<丙
三、简答题(共2小题,共14分)
26.(6分)我市东临渤海,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请思考下列问题:
(1)已知东营盐场测得:①海水中含NaCl约为3.5%;②在海边打深井,井水中含NaCl约为8%。晒盐最好用 ② (填序号)作原料。
(2)关于晒盐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填序号)。
A.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析出盐
B.日光照晒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3)海水晒盐提取食盐晶体后留下的母液叫卤水,其中含有的KCl、MgCl2、MgSO4等物质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60 ℃时,将50 g硫酸镁加入到100 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3.3% ,若使其形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 ABCD 。
A.增加溶质 B.蒸发溶剂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
②对卤水中含有的KCl、MgCl2、MgSO4三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
A.三种物质均为易溶物质
B.20 ℃时,向40 g KCl固体和40 g MgCl2固体中分别加入100 g水充分溶解后,两种溶液均能达到饱和状态
C.60 ℃时,三种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浓度可能相等
27.(8分)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溶解度/g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1)20 ℃时,向50 g水中加入30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观察上述表格,可以总结出的规律是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3)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饱和硝酸钾溶液。若将适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 AC 。(填字母序号,下同)
A.冰 B.氧化钙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4)下列关于60 ℃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BC 。
A.溶质质量最多为110 g
B.溶质质量一定比溶剂质量多
C.一定比40 ℃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共16分)
28.(8分)如图是小明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NaCl溶液的有关实验操作示意图。
(1)配制过程中使用的四种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 烧杯 、 玻璃棒 、 量筒__。
(2)请你指出图中一处错误操作,并分析该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称量物与砝码放反,称量不准(或量筒里的水没有沿内壁倒入,造成液滴飞溅) 。
(3)图②、图③表示的操作步骤分别是 称量 、 溶解 。
(4)配制时需称量氯化钠 12 g。如果氯化钠中含有少量不溶的杂质,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量取水最好选择 ③ 的量筒(选填序号“①10 mL”“②50 mL”或“③100mL”)。(水的密度为1g/cm3)
29.(8分)盐城濒临黄海,海盐文化全国知名。某兴趣小组同学去盐场参观,带回了部分粗盐样品,并对其进行了如下探究:
(1)操作①中必须用到的一种仪器是 A (填序号)。
A.研钵 B.量筒 C烧杯 D.试管
(2)操作③的名称是 过滤 ,操作④中用到玻璃棒,作用为 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
(3)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 g 7.5%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 ①② (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精盐与砝码放反了
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五、计算题(共9分)
30(桂林中考)小甜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进行如下实验,操作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样品中的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20 g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 15 g。
(2)列式计算不饱和溶液A的溶质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解:没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15g x y
== x=16.65 g,y=6.6 g
不饱和溶液A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5.4%
答:不饱和溶液A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