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 八年级上册诗词鉴赏专题训练-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展开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东皋”交代地点,“薄暮”交代时间;这两句看似平淡,却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B.颔联总写秋色,“树树”“山山”运用叠词,强调了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C.颔联与颈联承接“望”字,描写野望之景。颔联写动态、远景;颈联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D.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影相称的田园秋景图,却更平添了作者孤独寂寥的心绪。
(2)诗歌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C
(2)尾联运用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抒发了诗人在现实生活里苦闷孤独的心情,表达其避世退隐的愿望。
【解析】(1)考查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C.“颔联写动态、远景;颈联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表述有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颔联写静态、远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
故选C。
(2)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尾联运用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怀念古时的隐者伯夷和叔齐。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2.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甲】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甲】【乙】两个作品都提到“暮”,作者写它的用意有什么异同?
【答案】示例:相同点:都交代了时间;不同点:【甲】诗中的“暮”渲染气氛,【乙】词中的“暮”暗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抒发词人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阅读。
“东皋薄幕望”意思是“黄昏的时候伫立在房舍东边的高地怅望”,“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奠定了整首诗萧瑟怡静的基调。
“我报路长嗟日暮”意思是“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暮”的意思是黄昏,交代了时间;“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阅读《黄鹤楼》,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案】3.C 4.“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分析】3.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的理解。
C.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描绘的是鹦鹉洲上的草木茂盛的景象,并非“荒芜衰败”之景;
故选C。
4.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的理解。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思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全诗最能概括诗人情感的一个字是“愁”。尾联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烟波”一词写出了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联系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可知,使人怀古伤今,暗含物是人非之感,此时江面雾霭沉沉,遥想“乡关”,虚实相映,情景交融,烘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愁。全诗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出作者缠绵的乡愁。
阅读《使至塞上》,按要求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问边”一词点明了出使路途之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
B.额联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诗歌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热烈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答案】5.示例:“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6.D
【解析】5.本题考查炼字,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即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孤”说明是一缕烽烟,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衬托了大漠的空旷和纯净;“直”写大漠无风,孤烟之高,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写出了烽烟直上云霄的气势;“长”写出了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的情状;“圆”写落日的形状,衬托出大漠的苍茫。“直”“圆”这两个字准确而又生动,烘托出大漠雄奇壮丽的景象。
6.D.“候骑”是骑马的侦察兵;“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这句诗表达诗人对边关将士的赞美之情;
故选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野尽”一句,“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8.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答案】7.D 8.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上流淌。
【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D.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江水人格化,借写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以及思念之情;“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理解错误;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即可。
示例: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江水,奔涌向前,脱离群山的束缚,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9.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全诗韵脚是西、低、泥、蹄、堤。
B.全诗以“行”字为构思脉络,以“最爱 ”二字突出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描绘的景象与本诗表现的意境一致。
D.全诗采取定点观察的方式,以白描手法描绘了生意盎然的早春西湖景色。
10.简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特点的。
【答案】9.D 10.此两句选取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代表性景物,抓住“争”“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动词,勾画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初春画面。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理解不恰当。根据“最爱湖东行不足”可知,作者边走边看,采用的是移步换景法,而非“定点观察的方式”。故选D。
1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是“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燕”是“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这一联勾画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初春画面。
阅读《饮酒》(其五),根据要求答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选择下面各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本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问君何能尔”中的“尔”是代词,代指后句“心远地自偏”,这两句阐明了“远离俗世就会内心宁静”的道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奠定了“梅兰竹菊”四君子中“菊”的文化寓意,“菊”因之成为悠然自乐、不趋名利精神品格的象征。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黄昏时候飞鸟投林的美好景色,“飞鸟”的形象寄托了诗人返归自然的人生志趣。
12.诗中的“车马喧”具有明显的泛指意义,并非单纯指“车马的喧闹声”,请根据你的理解,试举一种“车马喧”暗指的内容。
【答案】11.B 12.示例:各种社会世俗的交往行为、各种官场追逐功名利禄的行为,如上层社会的官员聚会、普通世俗宴饮的喧闹等。(学生回答的指代内容符合诗意即可。)
【解析】11.B.“尔”是代词,代指前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故选B。
1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的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车马喧”即指各种社会世俗的交往行为、各种官场追逐功名利禄的行为。如,世俗交往的喧扰,为官府的公务奔波,上层社会利欲熏心的尔虞我诈等等。
阅读《饮酒(其五)》和《山中问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13.这两首诗都展现了生命与自然相融相契的美妙,语言简淡,情味隽永。其中,《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一词和《山中问答》中的“__________”字都直接写出了诗人栖身于自然之中的恬然自适。
14.“山”是许多文人笔下的诗意栖居地,比如《饮酒(其五)》中的“南山”和《山中问答》中的“碧山”。下列诗句中的“山”也有此含义的一项是(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D.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15.《饮酒(其五)》中的“飞鸟相与还”和《山中问答》中的“桃花流水窅然去”都富于动态美,请从这两句诗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答案】13. 悠然 闲 14.B 15.示例一:“飞鸟相与还”这句诗写出鸟儿相伴着飞回巢穴的画面,“相与还”写出了鸟儿结伴归巢的温馨美好,富有动态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沉醉。示例二:“桃花流水窅然去”这句诗写出花随流水,窅然远逝的画面,“去”字写出桃花流水的自然流动之美,富有动态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山中景色的喜爱和沉醉。
【解析】1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能力。抓住重点“写出了诗人栖身于自然之中的恬然自适”即可。“悠然见南山”意为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故第一空填“悠然”;“笑而不答心自闲”意为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故第二空填“闲”。
14.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饮酒(其五)》中的“南山”和《山中问答》中的“碧山”都是诗人笔下的诗意栖居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的心境。
A.客路青山外: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与例句不符;
B.空山新雨后: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写出了诗人居住之地的秋景,与例句相符;
C.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诗人此时身处巴蜀之地,思念北方的亲人,与例句不符;
D.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写的是木兰奔赴战场途中听不到父母的呼唤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与例句不符;
故选B。
1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注意题目要求“富于动态美”,任选一句分析即可。赏析诗句的动态美,可先翻译句子,再结合动词分析表达效果,最后分析作者感情。
示例一:飞鸟相与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描绘出一幅日落时分,众鸟成群结队从远处飞回的画面。其中“相与还”一词别有意味,“相与”,一起,鸟儿们一起归巢让这幅画面显得格外温馨美好。诗人通过写自己在晚霞的辉映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的所见之景,表现了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示例二:桃花流水窅然去: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描绘出一幅微风拂过,桃花飘落水中又随着流水流向远方的画面。“去”,离开,这个词让桃花流水极富流动美、动态美。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
阅读《春望》,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6.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景抒情,“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中草木繁茂,生机盎然的春日美景,令人欣喜。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运用对偶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D.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侧重写“望”中所见,情景交融;后四句重在抒“望”中所感,思家忧国。
17.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6.A 17.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挠得满头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连簪子都快插不住了(或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解析】16.A.“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中因为战乱,草木无人打理,疯狂生长,一片破败的情景,令人伤感。
故选A。
17.本题考查描绘画面。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为: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发挥自己的合理想象,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把诗人形象描述出来即可。
如: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8.赏析画线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满”“凝”两字的表达效果。
19.这首诗的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案】18.“满”字写出了号角声惊天动地,突出了战争规模之大;“凝”字写出了氛围凝重,突出了战斗的残酷与悲壮。(意思对即可) 19.运用燕昭王高台置黄金求贤的典故,表达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解析】1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和炼字。“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满”是充满的意思,号角声惊天动地,突出了战争规模之大。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凝”是凝结的意思,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19.本题考查用典和思想情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和“为君死”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抒发了誓死报国、奋勇杀敌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0.请解释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
21.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案】20.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自己磨洗干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21.示例:细品这两句诗,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含义的解释。作答本题时应注意理解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折戟:折断了的戟。销:销蚀。自:自己。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21.本题考查对古诗情感的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诗人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耐人寻味。诗人不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落笔是为了强调东风的作用,貌似强调周瑜的成功只是借助外部有利条件的结果,在这里对周瑜有一丝的讽刺意味,同时这里实则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之气。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个字的意蕴,说说这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3.本词别具一格,风格豪放。请简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答案】22.“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23.这首词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在她的作品中别具一格。①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壮阔意境:词首的海天相接图,词尾的大鹏展翅图。②阔大而豪迈的气度。尽管自己孤苦无依、志不得伸,但仍未放弃理想,执着追求。③它所描绘的梦幻境界丰富多姿,使人神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答对两条即可)
【解析】22.本题考查对炼字。理解字的意蕴,要结合语境,联系词句内容分析。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诗意是: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嗟”字是叹息、慨叹的意思,“路长”指路途艰难遥远,“日暮”指光阴易逝。反映了词人虽有才华却饱经不幸,晚年孤苦无依、生活艰难;表明艰难人生路的彷徨和茫然。“学诗谩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是“嗟”的原因,结合“谩”字可知,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3.本题考查风格理解。根据提示“本词别具一格,风格豪放”,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出“豪放”风格即可。
根据“天接云涛连晓雾”“九万里风鹏正举”描绘的海天相接图和大鹏展翅图,可知,想象大胆而又丰富,展现了壮阔的意境,因而豪放;
根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表达的自己孤苦无依、志不得伸,却仍旧坚持理想,执着追求,可见气度阔大而豪迈,因而豪放;
根据“仿佛梦魂归帝所”“蓬舟吹取三山去”描绘的梦境和仙境,内容丰富多姿,使人陶醉和向往,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因而豪放。
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好事近·梦中作①
(宋)秦观
山路雨添花,花动一城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②挂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释】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浙江丽水)时。②夭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24.两首词都描写了奇异的梦境。李清照在词中描绘了壮丽的天宫景象,秦观的《好事近》所写的梦境“奇”在何处?
25.两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24.示例一:《好事近》的梦境奇在“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傍临小溪,曲径通幽,词人的突然来到,打破了一片岑寂,无数黄鹂立刻喧腾起来。上有黄鹂飞鸣,下有溪水潺援,再加上满山鲜花烘托,境界何其奇丽。
示例二:《好事近》的梦境还奇在“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挂空碧。”镜头移向天空,只见飞云变幻着各种形态,竟像龙蛇一样,碧空中飞舞。“夭矫”二字,写出龙蛇盘曲而又伸展的动态,极富于形象性。碧空万里,龙蛇飞舞,这个景象煞是壮观。 25.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幸福生活、理想)的追求。
【解析】2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秦观的《好事近》上片是写词人梦中看到的美景。“春路”两句,写景兼点时令,采用白描手法写活了一个春天。其妙处在于两个动词,一个是“添”字,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一场春雨滋润了万物,促使含苞的山花绽开,于是花儿多了起来;另一方面,春雨来得及时,山花开得迅速。词人在不知不觉中突然感受到雨露的滋润、春天的美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另一个是“动”字。它将春花与春色有机地融为一体。春花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代表性的要物,当满山鲜花盛开、争奇斗妍,就能呈现出一个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春天。下片是写词人的醉酒。“飞云”二句传神地描写了天空由阴沉多云转为澄澈蔚蓝,进一步说明春天的多姿多彩。云在眼前飞,变幻成龙成蛇,一屈一伸,怪状迭出;不久,这些奇形的云块又慢慢地淡化,最终完全消失,而晴朗、明丽的天光普照四方,甚是壮观。据此回答即可。
25.本题考查概括诗词的能力。
作答时应抓住诗词中的关键句子理解。《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思是“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在上阕,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好事近》表达了物我一体的人生境界,是词人人生遭遇的曲折反映。现实中无法排遣的压抑和苦闷,在词人假托的有花香和鸟语的美妙梦境中得到了完全的解脱。他是很无拘无束和无忧无虑的,他的醉酒也不同于以往的借酒浇愁,而是放开心怀痛饮,是和愁伤从此了结的豪饮。故两首词都有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句,诗人用“亭亭”描写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简洁生动。
B.诗中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两个“一何”使抒情意味更浓厚。
C.“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既写出松树成长环境的严酷,又体现青松“端正”的本性。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情深意长。它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在见长。
27.“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在一问一答中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
【答案】26.D 27.诗人赞美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表明自己志向之坚贞,也寄寓了对堂弟的无限期望。
【分析】26.D.“送别诗”有误。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诗人希望堂弟能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相见欢①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②散,几时收?试倩③悲风吹泪过扬州④。
(选自《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注释]①靖康之难后,朱敦儒南逃至金陵(今南京),作此词。②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③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④扬州:是当时南宋的前线,屡遭金兵破坏。
2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词牌名是“相见欢”,整首词抒写了词人在秋日黄昏登金陵城楼的所见所感。
B.上片描绘了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清冷萧条的意境,折射出词人悲凉抑郁的心境。
C.“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与“夕阳西下几时回”中的“夕阳”意象寄托了相同的情感。
D.下片的“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以问句形式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的急切心情。
29.从修辞角度赏析下片中的画线句。
【答案】28.C 29.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悲风”当做信使,乞求悲风把自己的泪水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解析】28.C.“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夕阳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夕阳西下几时回?”中,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事变更的感慨。故两者寄托的感情是不同的;
故选C。
29.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运用。
下片划线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的意思是: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悲风当做人来看待,乞求悲风将自己的泪水带到扬州。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日益衰落的担忧和哀叹,也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08 诗词鉴赏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08 诗词鉴赏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9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09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共11页。
07九上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07九上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这首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