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专项训练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课内阅读专项练习第3套》(15篇,共3套)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课内阅读专项练习第3套》(15篇,共3套)附答案.,共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总复习【专项训练】——课内阅读专项训练第3套(15篇,共3套)学校: 班级: 姓名: 第11篇: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 本段选自《 》,读了题目会让你想起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 2. 这两段话主要说的是什么?( )A.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B.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C.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的可以再生,有的不能再生。D.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本来可以不断再生,但人类随意破坏,就不会再生了,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3. 怎样才能避免文中这种可怕的局面发生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画横线的句子,让你想到生活中的哪些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篇:《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⑶汤汤乎若流水( )⑵巍巍乎若太山( ) ⑷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朋友之间的故事或者名言吗?简要地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3篇:《月光曲》节选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3.用“____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 ”画出联想的内容。4.皮鞋匠的想象可以描绘成三幅画面,试着用笔画一画,并给每幅画的意境配上画名。 第14篇:《少年闰土》( )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的( )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这段话是从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外貌描写相结合。其中写自然环境是按( )的顺序,写了( )四种景物、( )三种颜色。这样写生动形象,具体真实,使人身临其境。 3.请找出一句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画上“ ”。 4.( )和( )这两个词写出了闰土勇敢机智的形象。( )和( )这两个词写出了猹灵活狡猾的特性。 第15篇:《好的故事》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1.本段选自 ,作者是( )。 2.写出下面的词语的近义词。幽雅—— 凝视—— 骤然—— 昏暗——3.找出选文中的拟人句。写一写这样写的好处。 。4.联系课文内容和“阅读链接”写写对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答出几点即可) 参考答案第11篇:解析:选段具体而生动地强有力地来说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毫无节制地开采,注意联系生活实际。1.只有一个地球 独一无二 2.D3.要节制开采,有限的资源,不能随意破坏,滥用化学品。4.有些工厂为了挣钱长期把没经过处理过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里,使河流变黑、变臭了,鱼儿死掉了 人们没法到河流里去游泳了。第12篇:解析:文言文的阅读。结合注释,字义,句意以及所表达的内涵。1.(1)心志,情志。 (2)高大的样子。 (3)形容极短的时间。 (4)水流大而急的样子。2.高山流水 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3.锺子期死了,伯牙把琴摔坏,把琴弦弄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第13篇:解析:这是文章重点的部分,注意联想和实际的区别。1.清幽 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恬静 波涛汹涌2. ③ 3.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4.月亮升起来了 海面上刮起大风 浪花向岸边涌来第14篇:解析:课文要求背诵的段落,也是重点描写闰土的经典段落。 1. 深蓝 金黄 一望无际 碧绿2. 从上到下 天空、圆月、沙地、西瓜 深蓝、金黄、碧绿3.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4. 捏 刺 扭 逃第15篇:解析:第4题结合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和所描写的事物有机的结合,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1.好的故事 鲁迅2.雅致 注视 突然 黑暗3.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作者描写得精妙,准确地写出了云锦凌乱的样子,想象丰富。4.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沉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看见了一篇好的故事(“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的“美丽,幽雅,有趣”,炫丽多姿;表面是在描写景物,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课内阅读专项练习(2)》(15篇,共3套)附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课内阅读专项练习第2套》(15篇,共3套)附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课内阅读专项练习第1套》(15篇,共1套)附答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