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75515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75515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75515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7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
1. 下列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A. 酒精 B. AlCl3 C. 醋酸 D. BaSO4
2. 下列溶液一定呈酸性的是( )
A. pHc(OH−)的溶液
3. 用一定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 B. C. D.
4. 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A. 氧化钙与水反应
B.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反应
C. 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D. 氢气与氯气反应
5. 下列原子轨道的表示不正确的是( )
A. 1s B. 2p C. 3px D. 3f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先排满K层再排L层、先排满M层再排N层
B. 同一原子中,1s、2s、3s电子的能量逐渐增大
C. 2p、3p、4p的轨道形状均为哑铃形
D. 各能层含有的原子轨道数为n2(n为能层序数)
7. 下列属于基态排布的原子或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是( )
A. Br−:3d104s24p6 B. Cr:[Ar]3d54s1
C. Na:1s22s22p53s2 D. Fe2+:[Ar]3d64s2
8. 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可把元素周期表划分为5个区。下列元素中,与其他元素不处在同一个区的是( )
A. Ne B. Al C. Pb D. Cu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实验中,可用铜丝代替玻璃搅拌器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C.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主要原因是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
D. 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ΔH=−890.3kJ⋅mol−1
10. 下列关于如图所示转化关系(X代表Cl、Br、I),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ΔH2>0,ΔH3c(CH3COO−)>c(OH−)>c(H+)
21. 25℃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溶性正盐BA溶液呈中性,则HA是强酸
B. 若测得0.01mol/LHA溶液pH>2,则HA是弱酸
C. 含CO32−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SO42−、Al3+
D. 等pH等体积的HClO、HCl溶液分别与浓度相同的NaOH溶液反应呈中性,HClO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少
22. 常温下,已知Ksp(ZnS)=1.6×10−24,Ksp(CuS)=1.3×10−36。如图所示为CuS和ZnS饱和溶液中阳离子(R2+)浓度与阴离子(S2−)浓度的负对数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曲线A表示的是ZnS,曲线B表示的是CuS
B. 向曲线A表示的溶液中加入Na2S溶液,可实现n点到m点的转换
C. p点表示CuS或ZnS中无沉淀析出
D. 向CuS饱和溶液中加入CuCl2固体,CuS的溶解平衡逆向移动,Ksp(CuS)减小
23. 废水中通过加入适量乙酸钠,设计成微生物电池可以将废水中的氯苯转化为苯而除去,其原理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升高,该电池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B. H+由a极穿过质子交换膜到达b极
C. OH−迁移的数量等于导线上通过电子的数量
D. a极电极反应式为:+2e−+H+=+Cl−
24. 一定条件下,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使反应SO2(g)+NO2(g)⇌SO3(g)+NO(g)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在c点达到平衡状态
B. Δt1=Δt2时,SO2的转化率:a∼b段等于b∼c段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反应物浓度:a点小于b点
25. 已知氧化性:Fe3+>I2。某溶液X可能含有K+、NH4+、Fe3+、Fe2+、SO42−、SO32−、CO32−、I−、Cl−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如图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无法判断K+是否存在
B. 溶液X中一定存在NH4+、I−、Cl−、SO32−
C. 取X溶液加入足量稀硫酸,加热,可能产生混合气体
D. 溶液X中Cl−的物质的量为0.090mol
26. A、B、C、D、E、F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的常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是14,中子数是8;B元素基态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未成对电子,次外层有2个电子;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元素;D元素基态原子核外9个原子轨道上填充了电子且有1个未成对电子;E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可形成多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氧化物是具有磁性的黑色物质;F元素基态原子的M层全充满,N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请完成以下空白:
(1)D元素的基态原子中,核外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的符号为 ______,基态C离子占据的最高能级共有 ______个原子轨道。
(2)B元素的基态原子价层电子的电子排布图为 ______。
(3)请解释E3+离子比E2+离子稳定的原因:______。
(4)基态F二价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______。
(5)A、B、C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为 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6)BD3与水反应产生有漂白性的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7. 化学反应过程既是物质的转化过程,也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1)下列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______(填序号)。
a.CO燃烧
b.铝和稀盐酸反应
c.碳酸氢钠溶于水
d.石灰石分解
(2)t℃时,关于N2、NH3的两个反应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化学反应
正反应活化能
逆反应活化能
t∘C时平衡常数
N2(g)+O2(g)=2NO(g)ΔH>0
akJ/mol
bkJ/mol
K1
4NH3(g)+5O2(g)=4NO(g)+6H2O(g)ΔHc(OH−)时溶液显酸性。
本题考查溶液酸碱性,为高频考点,把握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温度未知时不能根据pH值判断溶液酸碱性,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A
【解析】解:用一定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中,选酸式滴定管量取盐酸,润洗使用的盐酸从滴定管的下端放入烧杯中,碱式滴定管量取NaOH溶液后转移到锥形瓶中,锥形瓶中加指示剂后开始滴定,则中和滴定实验不需要量筒,只有A正确,
故选:A。
用一定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中,选酸式滴定管量取盐酸,润洗使用的盐酸从滴定管的下端放入烧杯中,碱式滴定管量取NaOH溶液后转移到锥形瓶中,锥形瓶中加指示剂后开始滴定,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和滴定,为高频考点,把握中和滴定的操作、实验步骤、仪器的使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烧杯的作用,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B
【解析】解:A.氧化钙与水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反应为吸热反应,故B正确;
C.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错误;
D.氢气与氯气反应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①绝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②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③铵盐与强碱反应,④碳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据此回答。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着重是区别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注意总结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平时学习要夯实基础,此题较易。
5.【答案】D
【解析】解:s亚层在每一层上都有,p亚层至少在第二层及以上,d亚层至少在第三层及以上,f亚层至少在第四层及以上,
故选:D。
能层含有的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即第n能层含有n个能级,每一能层总是从s能级开始,同一能层中能级ns、np、nd、nf的能量依次增大,据此即可解答。
本题考查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为高频考点,把握电子层与能级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6.【答案】A
【解析】解:A.M能层中3d能级的能量高于N能层中4s能级能量,填充完N层的4s能级后才能填充M层的3d能级,故A错误;
B.相同能级,能层越大,能量越大,1s、2s、3s电子的能量逐渐增大,故B正确;
C.p能级轨道形状为哑铃型,形状与能层无关,故C正确;
D.各能层最多含有的电子数为2n2,每个原子轨道含有2个电子,所以各能层含有的原子轨道数为n2(n为能层序数),故D正确;
故选:A。
A.3d能级的能量高于4s能级;
B.相同能级,能层越大,能量越大;
C.p能级轨道形状为哑铃型;
D.各能层最多含有的电子数为2n2,每个原子轨道含有2个电子。
本题考查了电子的排布、能层、能级、原子轨道等知识点,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以及能层、能级、原子轨道等内容,试题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7.【答案】B
【解析】解:A.基态Br−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24p6,故A错误;
B.根据洪特规则特例,基态Cr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54s1,故B正确;
C.原子中2p能级未排满,已经填充3s能级,是Na激发态电子排布式,故C错误;
D.[Ar]3d64s2是基态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基态Fe2+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6,故D错误;
故选:B。
核外电子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及其特例的排布属于基态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
本题考查核外电子排布式,熟练掌握构造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及其推论,题目难度不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8.【答案】D
【解析】解:Ne处于第二周期0族,Al处于第三周期IIIA族、Pb处于第六周期IVA族,它们都属于p区元素,而Cu处于第四周期IB族,属于ds区元素,
故选:D。
Cu处于ds区,而Ne、Al、Pb都处于p区。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位置关系,注意掌握元素周期律表的分区,题目比较基础,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9.【答案】C
【解析】解:A.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实验中,如果用铜丝代替玻璃搅拌器,铜丝导热,会造成热量损失,使测得数据不准确,故A错误;
B.反应吸放热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大小决定,与反应条件无关,故B错误;
C.升高温度,一部分分子获得能量变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C正确;
D.甲烷燃烧热指的是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A.铜丝能导热;
B.反应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C.升温能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
D.燃烧热指的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反应放出的热量。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化学反应速率,题目难度中等,掌握外界条件改变对速率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D
【解析】解:A.原子形成化学键放热,焓变小于0,分子变成原子化学键断裂是吸热的,因此,△H2>0,△H3c(Cu2+),则−lgc(Zn2+)−lgKsp,则QcO>CNCl3+H2O=HClO+NH3↑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A为C、B为N、C为O、D为Cl、E为Fe、F为Cu;
(1)D为Cl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5,核外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是第三能层,能层符号为M;C为氧元素,基态C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占据的最高能级为2p能级,共有3个原子轨道,
故答案为:M;3;
(2)B为N元素,基态原子价层电子的电子排布图为,
故答案为:;
(3)Fe2+价电子排布为3d6,而Fe3+价电子排布为3d5,是半充满稳定结构,能量较低较稳定,则Fe3+比Fe2+稳定,
故答案为:Fe2+价电子排布为3d6,而Fe3+价电子排布为3d5,是半充满稳定结构;
(4)基态Cu2+价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9,
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3d9;
(5)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N元素2p轨道为半充满稳定状态,其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故第一电离能N>O>C,
故答案为:N>O>C;
(6)NCl3与水反应产生有漂白性的物质,则发生水解反应生成NH3和HClO,反应方程式为NCl3+H2O=HClO+NH3↑,
故答案为:NCl3+H2O=HClO+NH3↑。
A、B、C、D、E、F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的常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元素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是14,中子数是8,其质子数为14−8=6,故A为C元素;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元素,则C为O元素;B元素基态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未成对电子,次外层有2个电子,其原子序数介于碳、氧之间,故B为N元素;D元素基态原子核外9个原子轨道上填充了电子且有1个未成对电子,则D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5,故D为Cl元素;E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可形成多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氧化物是具有磁性的黑色物质,则E为Fe元素;F元素基态原子的M层全充满,N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其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故F为Cu。
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推断元素是解题的关键,熟练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注意电子构型对电离能的影响。
27.【答案】cd4NH3(g)+6NO(g)=5N2(g)+6H2O(g)△H=(c−d−5a+5b)kJ⋅mol−1 K2(K1)5 dCl−−5e−+2H2O=ClO2↑+4H+
【解析】解:(1)a.CO燃烧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铝和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故b错误;
c.碳酸氢钠溶于水吸收热量,故c正确;
d.石灰石分解吸收热量,故d正确;
故答案为:cd;
(2)N2(g)+O2(g)=2NO(g)△H=(a−b)kJ⋅mol−1,4NH3(g)+5O2(g)=4NO(g)+6H2O(g)△H=(c−d)kJ⋅mol−1,将第二个方程式减去第一个方程式的5倍得到t℃时NH3被NO氧化生成无毒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4NH3(g)+6NO(g)=5N2(g)+6H2O(g)△H=(c−d−5a+5b)kJ⋅mol−1,方程式相减,平衡常数相除,即得到t℃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2(K1)5,
故答案为:4NH3(g)+6NO(g)=5N2(g)+6H2O(g)△H=(c−d−5a+5b)kJ⋅mol−1;K2(K1)5;
(3)阳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所以b电极上生成氢离子,则b电极为阳极、a电极为阴极,氯离子在阳极上放电,所以d处为精制饱和食盐水的入口;阳极上氯离子失电子和水反应生成ClO2和氢离子,电极反应式为Cl−−5e−+2H2O=ClO2↑+4H+,
故答案为:d;Cl−−5e−+2H2O=ClO2↑+4H+。
(1)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少数分解置换以及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
(2)N2(g)+O2(g)=2NO(g)△H=(a−b)kJ⋅mol−1,4NH3(g)+5O2(g)=4NO(g)+6H2O(g)△H=(c−d)kJ⋅mol−1,将第二个方程式减去第一个方程式的5倍得到t℃时NH3被NO氧化生成无毒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4NH3(g)+6NO(g)=5N2(g)+6H2O(g)△H=(c−d−5a+5b)kJ⋅mol−1,方程式相减,平衡常数相除,方程式多少倍,平衡常数就是多少次方;
(3)阳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所以b电极上生成氢离子,则b电极为阳极、a电极为阴极,氯离子在阳极上放电,所以d处为精制饱和食盐水的入口;阳极上氯离子失电子和水反应生成ClO2和氢离子。
本题主要考查电解原理、盖斯定律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反应热的计算方法、电解池中各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解本题关键,(3)为解答难点。
28.【答案】Ⅰ反应I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乙烯产量下降;温度升高,催化剂活性下降,速率变小,乙烯产量下降;温度升高,发生其他副反应,乙烯产量下降 0.4t 低温或低温自发 BCD
【解析】解:(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在840℃时主要生成CH2=CH2,该催化剂在840℃时主要选择反应I;840℃之后,C2H4产量下降,是因为是以下几个方面:反应I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乙烯产量下降;温度升高,催化剂活性下降,速率变小,乙烯产量下降;温度升高,发生其他副反应,乙烯产量下降;520℃时,生成CH40.2mol,根据CO2(g)+4H2(g)⇌CH4(g)+2H2O(g)可知消耗氢气n(H2)=0.8mol,0∼tmin内用氢气表示反应Ⅱ的平均反应速率v(H2)=△c△t=0.82×tmol/(L⋅min)=0.4tmol/(L⋅min),
故答案为:Ⅰ;反应I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乙烯产量下降;温度升高,催化剂活性下降,速率变小,乙烯产量下降;温度升高,发生其他副反应,乙烯产量下降;0.4t;
(2)①根据吉布斯自由能知,当△G=△H−T△S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高一(下)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简答题,推断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二(下)九校联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仪器和名称不正确的是, 下列物质化学成分正确的是, 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下列反应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 PDF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