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名线联考联合体2022年高二元月期末联考历史
一、选择题
1. 经碳十四测定,约公元前5495公元前5195年河南表李岗遗址,出土的石制生产工具中,石斧和石铲可用于砍伐和挖据,石馕可用于收割农作物,石磨盘和石磨棒可用来进行谷物加工,这反映出当时当地已出现
A. 发达的农业经济 B. 初步的社会分工
C. 简单的农业生产 D. 分散的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石斧和石铲可用于砍伐和挖据,石馕可用于收割农作物,石磨盘和石磨棒可用来进行谷物加工……”可知,当时当地采用石制生产工具,且不同的生产工具已经有不同的用途,反映了当时当地已出现简单的农业生产,C项正确;不同石制生产工具不能说明农业经济发达,排除A项;仅从农业这一领域不能反映当地的社会分工,排除B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且材料没有涉及到分散的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2. 西周中期的金文资料中两则周王任命相关人员出任郑地地方官的记录,一日“命邑于郑,讯讼,取五得”,再日“邑于郑,讯讼有粦,取端十锊”据西周晚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当时成周城内,于最基层的里君之上,已增有新一级的行政管理人员,他们以货币“五得”为俸禄。上述举措表明当时
A.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瓦解 B. 官僚政治体制进一步发展
C. 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D. 周王重视基层社会的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西周中期周王任命诸侯国的地方行政官员,西周晚期周王在都城任命高于里君的行政管理官员,他们都实行俸禄制,表明当时周王重视基层社会的管理,D项正确;此时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瓦解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在秦朝确立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在西周时期各地区之间的交流联系加强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 南朝君主鉴于东置方镇势强,威胁中央,故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签进行控制。典签职微权重,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这说明
A. 门阀士族势力受到约束 B. 官僚体系遭到严重破坏
C. 宗族干政不断得以强化 D. 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南朝君主通过寒人为典签有效加强了对州镇军政长官的宗室子弟的控制,A项正确;官僚体系遭到破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南朝宗族干政局面得到削弱,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地方行政效率高低,排除D项。故选A项。
4. 唐初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县二级制,在职官设置上严格遵守《职员令》和《官品令》。同时,唐朝还依托交通干线将三百余州分属十道,以道为纲,整理各州地理、人文情况,以及户口、赋税、田亩等信息,并派遣“使职”处理一些专项事务。“道”和“使职”的设立
A. 是地方机构设置随意化的体现 B. 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 为政令的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D.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代在实行州县二级制之外,设置“道”和“使职”处理一些专项事务,有利于唐初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为政令的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C项正确;“道”和“使职”的设置是唐代中央政府适应经济、政治发展做出的制度改进,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才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排除B项;“道”和“使职”的设置没有改变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状态,不可能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明太祖规定,行商须领取官府印制的路引,才可外出经营。又规定出行在百里外而没有路引者,军以逃军论,民以私渡关津论。这反映出当时
A. 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 B. 商业发展威胁了农业
C. 抑商政策成效明显 D. 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显示,行商在经商时须取得官府的路引,如没有路引则予以严惩,这说明当时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A项正确;这一规定不能说明商业发展威胁了农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显示抑商政策的效果如何,排除C项;材料未显示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6.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下图),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中国传统四合院体现了
A. 民族交融的特点 B. 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
C. 中西合璧特色 D. 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四合院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所以B项正确;四合院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排除A项;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体现,没有融合外来风格,排除C项;四合院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
7. “自关税协定制度成立以来,以进口税率之低,外国纷纷以其过剩制品输入我国而莫之能御…而同时以出口税之不能免除,致应奖励对外贸易之物品,亦不能免税,此出口贸易之不能发达也”这一状况
A. 出现于《马关条约》签订后 B. 表明关税起到保护国货的作用
C. 导致了我国贸易逆差的出现 D. 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以进口税率之低,外国纷纷以其过剩制品输入我国而莫之能御”体现了协定关税后,我国进口税低,导致外国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材料“致应奖励对外贸易之物品,亦不能免税,此出口贸易之不能发达也”体现了由于出口不能免税而导致出口贸易不发达,综上可知,协定关税使得清朝成为西方列强进行商品输出的场所,D项正确;关税协定制度是从《南京条约》就开始有的,排除A项;B项对材料的理解正好与事实相反,排除B项;材料中的协定关税制度出现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而在协定关税制度之前,英国就通过向中国输出鸦片攫取了中国大量白银,从而导致中国贸易逆差的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8. 近代以前,中国人喜欢吸水烟,然“光绪中叶,都会商埠盛行雪茄烟与卷烟,遂鲜有吸水烟者也”。到19世纪80年代,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也“口衔烟卷”。这说明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
A. 观念更新导致消费选择变化 B. 呈现出土洋结合的时代特征
C. 个性消费成为主要生活目标 D. 被动选择导致消费观念畸形
【答案】A
【解析】
【详解】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消费受到外国入侵的影响。材料中由过去吸水烟到近代的卷烟,就连马童也抽卷烟,说明近代国人的消费完全是一种心理和观念变化导致,属于追求时尚的体现,A项正确;土洋结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消费的崇洋现象,个性消费不可能成为主要生活目标,排除C项;材料中崇洋现象不是被动选择的过程,是主动选择的过程,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下图银质纪念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B. 扭转了近代中国任人宰割的局面
C. 迈出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D. 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示是为纪念中华民国成立发行的银币,中华民国的成立全面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中华民国的成立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A、B两项;迈出中国走向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38年8月,新疆各族民众捐献法币购买了10架战斗机,命名为“新疆号”(下图),送往抗日前线。1943年,新开展“一县一机”运动捐献飞机144架,超过原计划64架的一倍还多。这反映出中国
A. 由局部抗战转入全面抗战 B. 全民族抗战局面得到深化
C. 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 D. 工业发展保障了国防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明,抗战期间新疆各族人民踊跃捐献飞机支援前线抗战,反映出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得到深化,B项正确。中国由局部抗战转入全面抗战的标志是七七事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疆不属于敌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工业发展保障了国防需要”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964年起,国家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工程设施的三线建设,项目的最初选址多避开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选择交通不便、条件隐蔽的城市边缘或农村。1983年国家决定,三线建设的企业陆续向城市搬迁。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A. 国家工作重心调整转移需要 B. 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改变 D. 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中苏关系、中美关系恶化,为了巩固国防,三线建设初期工程进展非常迅速,重点集中在西南三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三线建设范围开始缩小,这与国家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有关,所以选择A项;材料中主要说明三线建设范围变化情况,不能反映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国家建设方针的调整,不能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改善人民生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492年,一位航海家从这里扬帆起航,顺着自己拟定的航线一路向西,之后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由于巴哈马群岛形状与日本群岛形状非常相似以为自己成功地到达了东方非常开心。“这里”位于下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492年,一位航海家从这里扬帆起航,顺着自己拟定的航线一路向西,之后到达了巴哈马群岛”及所学知识可得,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到达美洲,同样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麦哲伦进行了环球航行,而西班牙在地图上②处,B项正确;结合地理知识可知,①是葡萄牙,③是英国,④是荷兰,故排除ACD。故选B项。
13. 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意识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不等于一成不变,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变革从各个方面对基督教在思想文化内构成强有力的冲击,迫使教会对这种冲击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反应。由此可知,文艺复兴
A. 批判专制传统阻碍社会发展 B. 放弃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C. 其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D.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思想领域巨变导致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迫使教会作出改变,这一改变就是宗教改革,D项正确;批判专制传统阻碍社会发展的是启蒙运动,排除A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没有放弃宗教信仰,排除B项;材料说明文艺复兴对于思想的影响十分明确,并不是具有复杂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在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这说明英国
A. 环境污染源于工业革命 B. 城市化发展需规范治理
C. 工厂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D. 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任意建造厂房……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可知,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城市治理理念,出现了城市布局混乱、环境卫生恶劣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需规范治理,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说明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污染只能反映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未体现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有学者认为“17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君权已经不具有原有神圣性,但议会对国事的运作却未必令人满意。议会可以在大事上防止国王随心所欲,但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却依然需要一个稳定的权力中心”。该学者意在强调英国
A. 仍需保留君权至上地位 B. 进行议会改革的必然性
C. 内阁制形成有其必要性 D. 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80年代以后……议会可以在大事上防止国王随心所欲,但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却依然需要一个稳定的权力中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新的稳定的行政权力中心,即为英国的内阁。18世纪中叶,英国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由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英国内阁制形成的必要性,C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权力中心变为议会,君权不再至上,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需要新的行政权力中心,而非议会改革,排除B项;“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关贸总协定”组织的主要活动是举行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全的谈判,组织有关国家对于商业政策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磁商,解决争端;协助个别国家解决其该国贸易中的问题;帮助有关国家加强地区性贸易合作等。据此可知,关贸总协定
A. 推动了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
B. 有利于建立自由贸易的经济环境
C. 旨在维护美国主导的金融货币体系
D. 促进美国建立资本主义世界霸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协助个别国家解决其该国贸易中的问题;帮助有关国家加强地区性贸易合作”可知,关贸总协定推动了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和发展,B项正确;A项中“平衡发展”表述错误;美国主导的金融体系指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C项错误;关贸总协定建立于1947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确立于1945年,D项错误。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要孝经广要道章》引孔子的话:“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善于礼。”在孔子看来,礼乐是治国的基本方式之一。从个体来看,通晓礼乐,以礼残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君子好礼、学礼并非仅仅自立;从治国来看,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君子好礼、行礼,就不单单是个人之“修身”,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的社会治理办法,即以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常的依据,犯罪者的动机是否合“礼”,对审判结果会造成直接的重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的“礼”“法”合流,是以“礼”入”法”而成,即是汉廷尉陈宪疏中所说的现象:“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摘编自王乐《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礼治》
材料二 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建立在推崇个人权利至上的基础上,把私有制、私人占有、自我所有权看作天经地义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亚当斯密将“看不见的手”“公正的旁观者”“经济理性人”“守夜人”等经典隐喻缘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有关未来文明社会的乌托邦;诺齐克提出“最小国家”体现了自由至上的理念;哈耶克坚持从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个人自主。
——摘编自张国清、何怡《西方社会的治理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社会治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局限性。
【答案】(1)特点:强调个体利益与所在群体、国家利益的一致性;礼法并施,以礼为主。
原因:“家国同构”和“大一统”理念的影响;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农耕经济的稳定性;儒家思想的推动。
(2)不同之处:强调个体自主,着眼于维护个人利益;主张政府和社会权力的相对性。
局限性:加剧了自由主义和社会对立性;弱化了政府的公共职能;不利于社会治理的整体发展。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善于礼”、“在孔子看来,礼乐是治国的基本方式之一。从个体来看,通晓礼乐,以礼残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君子好礼、学礼并非仅仅自立”、“春秋决狱”、“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可归纳出礼法并施,以礼为;根据材料“从个体来看,通晓礼乐,以礼残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君子好礼、学礼并非仅仅自立”、“从治国来看,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君子好礼、行礼,就不单单是个人之‘修身’,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可归纳为,强调个体利益与所在群体、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产生尤其本身的必然因素,“家国同构”和“大一统”理念的影响;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农耕经济的稳定性;儒家思想的推动。
【小问2详解】
不同:根据材料“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建立在推崇个人权利至上的基础上,把私有制、私人占有、自我所有权看作天经地义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归纳为,强调个体自主,着眼于维护个人利益;根据材料“看不见的手”“公正的旁观者”“经济理性人”“守夜人”“最小国家”可归纳为,主张政府和社会权力的相对性。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得,西方社会治理思想的这个特点也暴露了很多的局限性,加剧了自由主义和社会对立性;弱化了政府的公共职能;不利于社会治理的整体发展。
【点睛】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04年《法国民法典》摘要
第488条 满二十一岁为成年,到此年龄后,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
第544条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律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侩时,不在此限。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结契的的当事人之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第1384条行为人对应由其负责之人的行为或由其管理之物件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材料二 《大清民律草案》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民法典,清末“新政”期间编撰。
第513条 法律行为而债务关系发生或其内容变更消灭者,若法令无特别规定,须做厉害关系人之契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法国民法典》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及其成因。
【答案】(1)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责任。
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开创了近代民法法典化的先河,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事立法提供了样板。
(2)特点:采用(借鉴)资本主义民法形式,以资本主义民法原理为指导;体现了传统宗法礼治的影响和封建民法的痕迹。
成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出现;近代西方文化输入;传统礼治和宗法伦理的影响根深蒂固。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基本原则:根据“ 满二十一岁为成年,到此年龄后,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律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得出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根据“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侩时,不在此限。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结契的的当事人之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得出契约自由;根据“行为人对应由其负责之人的行为或由其管理之物件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得出过失责任。意义:根据材料可得出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开创了近代民法法典化的先河,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事立法提供了样板。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采用(借鉴)资本主义民法形式,以资本主义民法原理为指导;体现了传统宗法礼治影响和封建民法的痕迹。成因:结合近代的经济、阶级、传统文化等方面可概括得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出现;近代西方文化输入;传统礼治和宗法伦理的影响根深蒂固。
【点睛】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瓦特在堆修组可门落汽机(当时被用于煤矿抽水)模型过程中发现蒸汽机的重大缺点:蒸汽利用单低。于是,尝试进行改进。1766年起,黄全置乏的瓦特与富商罗巴克合作,1769年1月,瓦特发明的冷器获得专利。9月,制成第一台瓦射落汽机,但在试中,汽红漏气、零件断裂。罗已克破产后,其债主富商博尔领承接了与瓦特的合作关系。博尔顿说服四会于1775年通过新的长专利权有效期的法案,以保证将来有利可图。加农大地植孔精加工的专家也悟助解决了气密性问题。1776年,瓦特蒸汽机在矿首次展示其工作状态。此后,订单纷至沓来。1784年,瓦特的新发明使蒸汽机成为可用于各种用途的原动力机器。从此,制陶、纺织、采矿、治全、造纸等行业陆续安上了瓦特蒸汽机。
——摘编自田川《吹响蒸汽时代的号角》
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后期,人们仍认为轮船的燃料储备能力无法满足长途杭行的需要,轮船的运力也无法达到商业运输的要求。英国著名工程师布鲁内尔与大西蒸汽轮船公司展开合作,设计制造了“大西号”轮船主体由木材建成,加以全属螺栓和对角加国装置,使船体更加坚固,轮船配有蒸汽明轮和四个槐。1838年4月8日,“大西号”首航,从布里斯托前往纽约,载煤600吨。抵达纽约时,还剩下近200吨煤。从1838至1846年之间,“大西号”往返于两地,完成了六十多次商业航行。
——摘编自张《工业革命时代的工程巨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瓦特研制蒸汽机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西号”轮船建造的背景及意义。
【答案】(1)原因:瓦特的坚持不懈;科学理论与生产的结合;预期市场利润的驱动;有利的政治环境等。
影响:推动了蒸汽机技术的进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机器;提高了各行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工业革命进程;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等。
(2)背景: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蒸汽轮船长途商业运输仍被质疑等。
意义:促进了近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加强了英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尝试进行改进”可归纳出瓦特的坚持不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理论与生产的结合;根据材料“以保证将来有利可图”可归纳出预期市场利润的驱动;根据材料“瓦特发明的冷器获得专利”可归纳出有利的政治环境等。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蒸汽机技术的进步、为工业革命提供动力机器、提高各行业生产效率、推动工业革命进程、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问2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 19世纪30年代后期,人们仍认为轮船的燃料储备能力无法满足长途杭行的需要”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蒸汽轮船长途商业运输仍被质疑等角度进行分析;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大西号”轮船建造促进了近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加强了英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
【点睛】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苏联引进的鼓励民众积极投身体育锻炼的一种制度。
1950年 | 我国体育代表团带回了苏联劳卫制的详细资料,并在《新体育》上作了全面介绍 |
1954年5月 | 准备劳动和卫国体有制度》暂行条例(即“劳卫制”)出台,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体育锻炼标准建立 |
1958年 | 国家体委正式颁布《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劳卫制强调要“人民强壮,意志坚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测试项目繁多,主要项目包括手榴弹掷远、行军、骑马、军用步枪的射击等。有国家统一标准,也主张各省市自治区因地制宜的进行年龄和项目分组。通过劳卫制测试者,可获得证书和证章,年轻人把获得证章视为莫大荣誉,不少年轻人为通过劳卫制测试,起早贪黑地训练 |
20世纪60年代初 | 劳卫制的实施举步堆艰 |
1964年 | 将劳卫制改名为《青少年体育炼标准》,后又改称《国家体育炼标准》,其内容也做过多次修改 |
——摘编自徐星《建国初期我国劳卫制的研究与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我国建国初期的劳卫制。(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答案】示例论题:我国劳卫制体现了中苏关系的变化。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密切,中国确立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国家和政府将体育与国防融合,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实际,制定了因地制宜的标准和适当的奖励机制,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新体育》的有力宣传,也为我国劳卫制的实行营造了有利氛围。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加之三年经济困难影响体育锻炼意识,劳卫制的实施举步维艰。最终被《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所取代。由此可见,我国劳卫制实行与取消深刻体现了中苏关系的变化,为后来各类体育锻炼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劳卫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苏联引进的……”及所学可得出,我国劳卫制是与中苏关系的变化相关或我国劳卫制体现了时代特征等观点。
例:我国劳卫制体现了中苏关系的变化
阐述:可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密切,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全面学习苏联;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劳卫制的实施举步维艰。1964年将劳卫制改名为《青少年体育炼标准》等角度进行论证,总之,我国劳卫制实行与取消深刻体现了中苏关系的变化。
【点睛】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