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84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84第1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84第2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84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84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84,共10页。
    现代文阅读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要想科学地解读三星堆考古发现,我们认为必须将这些发现置于其所处的时空框架、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去分析研究,即情境分析法。情境分析法就是将研究对象放到它所处的特定环境中去分析、理解,正如伊恩·霍德所说:“在情境之中,器物通过和共存的其他器物的关系和对比获取象征意义。脱离情境的客体是不可读的。”
    从情境分析法角度认识三星堆考古发现,我们赞同霍巍教授提出的“观察三星堆有三个重要维度”的观点,即自身发展脉络的维度、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的维度和世界古代文明视野的维度。
    从发展脉络看,三星堆文化有一个清晰的形成与发展谱系。从成都平原早期的宝墩文化和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文化中,可以找到与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紧接三星堆文化的金沙文化虽然新出现圈足罐、敛口罐等器物,但也继承了小平底罐等三星堆文化器物,显示出彼此之间的传承关系。此后的东周时期蜀文化又继承了金沙文化的诸多文化传统。
    从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看,据文献记载,商末周初时,蜀人曾参与周人伐纣灭商的战争。进入西周时期,四川盆地的蜀文化不仅出现有周文化风格陶器、铜器,还将自身文化扩展到关中地区。进入东周时期,四川盆地的文化先是受到东方楚文化的影响,随着秦国灭蜀,又接受秦文化的影响,逐步融入华夏礼乐文化圈之中。到秦汉时期,最终完成“多元一体”的华夏化过程。
    从世界古代文明视野的维度来解读三星堆考古发现,原则上是对的,但现在条件还不成熟,还存在太多的缺环。比如,有人提出三星堆很可能通过蜀身毒道和西亚进行商贸,西亚和南亚的货物和文化顺着这条道路进入四川乃至中原,中原和四川的特产、文化也随着这条道路对南亚、东南亚、西亚产生影响。不过,迄今为止这种观点还缺乏四川与南亚之间中间地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支撑。因此,所谓三星堆文化与南亚地区的联系,只是一个大胆的假说,还无法求证。
    (摘编自徐良高:《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认识三星堆》,澎湃新闻)
    材料二:
    记者:三星堆遗址被发现以来,就引起了世界考古界高度关注。它有多重要?
    高大伦:三星堆遗址不仅在中国考古界,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重要,它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文明的认识,也拓展了人们对世界古文明的看法。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当年实地考察了三星堆遗址和两个已发现的祭祀坑后,激动地说,这个发现一点都不逊于安阳殷墟,在世界考古史上的地位堪比特洛伊、尼尼微古城的发现。
    记者:光明日报官微发起的小调查结果显示,网友对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很感兴趣。
    高大伦: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还不乏体量硕大、造型奇异、工艺复杂的器物。比如有整个青铜时代最高的立人像,高 2.62 米;有青铜时代最高最大的青铜神树,高 3.95 米。这些青铜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古蜀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物化反映。
    记者:很多人都在关注,三星堆为什么尚未发现文字?
    高大伦: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三星堆为什么必须有自己的文字?以周为例,其当盟主时,文明发达程度应强于蜀。但周人并未另创文字,周文明显然使用了商的全套文字系统。
    我大胆推测:三星堆如果有文字,极可能会是在新发现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上所铸商系统的铭文或族徽。这样说的依据是,20 世纪 80 年代,广汉文管所曾收集到一件出自三星堆遗址的商代青铜觚形尊,在其底部圈足内有一“潜”字。退一步说,若真在祭祀坑里发现了与春秋后出现的所谓巴蜀文字相同的符号,如果没有同时写有商系统的文字,我们也很难破译这些符号,甚至难以断定它究竟是不是文字。
    记者:三星堆遗址在长江文明中处于何种地位?
    高大伦:长江文明是考古学界特别是长江流域考古人几十年探索的重要成果。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大家都认为中华文明摇篮在中原。20 世纪 70 年代后,长江流域也有古老文明渐成学界共识。但是,与中原古文明以河南为中心不同,长江文明中心在不同时段有所转移。准确表述应为:三星堆是商晚期(3300 年前,以三星堆祭祀坑为代表)到周早期(2800 年前,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文明中心。
    总之,以三星堆为代表的中原周边地区,在夏商时期加快了与中原文明融合的步伐。夏商文明强烈辐射周边,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周边文化也滋养着夏商,使以中原为主体的夏商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三星堆的发现,更加彰显了中华古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是中华古文明充满活力、长盛不衰的秘密之所在。
    (摘编自李韵:《三星堆,一枚古蜀文明的“时空胶囊”》,《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情境分析法”以器物所处的时空框架、时代背景等为特定环境,体现了考古学的严谨科学态度。
    B.三星堆出土的一些青铜器具有体量硕大、造型奇异等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蜀人的人生观。
    C.在三星堆新发现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上铸有商系统的铭文或族徽,这极有可能就是三星堆的文字。
    D.经过最近几十年的考古探索,学界逐渐认可了中华文明存在中原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摇篮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考古器物所代表的意义是由学者将其与同时期、同类型的器物进行比较确定的,因此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B.霍巍教授提出观察三星堆的“三个重要维度”,这是情境分析法在研究三星堆考古中的具体运用,获得了认同。
    C.东周时期,蜀文化因受楚文化和秦文化影响,才开始融入华夏礼乐文化圈,开启“多元一体”的华夏化过程。
    D.三星堆文明是古代长江文明的中心,对古代四川盆地、长江沿线以及中原地区的文明都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三星堆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证据的一项是( )(3 分)
    A.三星堆的兽面铜牌饰,盉、豆等陶器,璋、戈、圭等玉器与二里头文化同类器物极为相似;青铜器尊、罍在样式和纹饰上均与商代同类铜器一致。
    B.从三星堆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来看,使用的是中原三代文化所特有的范铸技术。碳十四测年显示,三星堆文化和中原三代文化在年代上也大致相当。
    C.三星堆大量的考古发现都是与祭祀有关的遗物和遗迹,这与良渚文化玉琮的兽面纹、河南濮阳蚌壳龙虎图案一样,都含有原始巫术与祭祀的寓意。
    D.宝鸡地区西周鱼国墓地出土了诸多三星堆文化的特色器物,如尖底罐、青铜人像、青铜短剑、与三星堆金杖上图案内容相似的族名——“弓鱼”等。
    4.高大伦在面对记者关于“三星堆为什么尚未发现文字”的提问时,采用了怎样的应答策略?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 分)



    5.三星堆博物馆拟举办“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解说员, 你将从哪些方面介绍三星堆?请结合材料,列出解说要点。(6 分)




    现代文阅读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害怕
    曾宪涛
    每到一地有事外出,我很少用当地部门的配车,我喜欢打的,与出租车司机交谈,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可以知晓整个城市的秘密。
    此刻,坐我旁边的这位司机就很健谈,他说自己是一副倒霉相,在我看过他的倒霉相以后,便开始给我讲述他的倒霉故事。
    那天,都半夜十二点了,我还开车在街上转悠,想再拉一个客人。
    有辆出租车停在路边,一个人正跟司机说什么,我以为是在讨价还价,现在生意难做,有的乘客不愿按表付费,先谈好价钱。
    看来生意没谈成,那辆车开走了,那个人转身朝我招手,我开车过去,见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面目模糊,没什么特征,他弯腰问我,火葬场去不去?
    我一怔,这半夜三更的,去那儿?他见我愣着,说,车费可以加倍。
    加倍我也不愿去,半夜去那地方实在瘆人!我倒不是怕鬼,毕竟上学时还学过唯物主义,我害怕眼前这个面目模糊的人,夜半三更去那儿干吗?
    车费我还可以加。他见我还愣着。
    上车吧。我终于动心了,毕竟钱的诱惑力太大。等他坐好后,我便朝城外开去。
    这时候去那儿干吗?我问,他不回答,我说,这会儿恐怕没人办公吧?他还不叫答。
    车出了城,灯光越来越少,越来越稀,路这边是田,那边是山,全是黑黢黢,最后一点灯光也没有了,只有车灯照着前面的路。
    他坐我旁边一直不说话,要知道我是话唠,我说话他也不说话,这叫我心里发毛,他不但不能给我壮胆,反倒叫我更害怕。火葬场白天倒是亲过多回,夜里还真没来过,不知会是啥样,有没有保安和值班人员?
    终于到了,火葬场建在山坡上,门洞开着,其实也根本没有门,只有两个门柱,没有保安和值班的人,估计根本不会有贼来这里。
    我问他咋办,他叫我把车开进去,我把车开到里面停车场上,周围黑乎乎一片,白天那么闹,现在静的可怕。他叫我在这儿等他,便下了车,朝那些沿坡而上的建筑物走去,那边有吊唁大厅和焚尸房。
    我真想弄清楚他要干啥,但又想还是不如少一事好,这个地方实在是怕人,这个人也实在是奇怪。
    他离开后,我一个人呆在车里,慢慢就有些害怕起来,那个人在的时候也怕,不是这种怕,那个时代怕人,现在是怕鬼。
    我拼命拿唯物主义来给自己壮胆,但没用,那害怕就像深夜里的凉气,钻进了我的衣服里,我关了车灯,周围好像都是鬼影,开了车灯,又怕鬼魂有了目标,我真有点后悔,不该为了钱担这么大惊怕。
    突然,我听到焚尸房方向传来一声尖叫——
    你想周围那么静,那叫声那么尖厉,就像拿碎玻璃划什么一样,我汗毛都竖了起来。吓得我不知所措,发动了车就往回开。
    开了一段路,我才清醒了,不知那人出了啥事,无论如何不该把他一个人丢在那里。我不敢自己再开车回去,只好打手机报了警。
    警车到了,我简单说了发生的事,又随警车开回去,就在快到火葬场的时候,车灯照见一个人跑在路当中,扎杀着两手,正是刚才那个客人。
    警察下车拦住他,我也下了车,只见他嘴唇哆嗦着,不停地喊害怕,一个警察仔细打量了他,咦了一声,这不是郭……吗?郭啥,不知是我没听清,还是警察没说出来。可那人还是只喊害怕,似乎精神有点不清了。
    警察把他交给我,持枪进了火葬场,把里面能打开的灯都打开了,里里外外搜了个遍,鬼影子也没找着。
    警察把那人送进了医院,把我带到公安局。
    讲到这里,他转脸问我,我忙活了一晚上,人吓个半死,钱没挣着,还进了公安局,你说我倒霉不倒霉?
    我没笑,反问,你说的都是真的?他说,当然,我后来还去过那家医院,看他好了没有,想要车费,可他住的是单间,家里人说病没好不叫进,我也就算了。听说他是市里的一个头头,得了怪病,去火葬场是为了吓唬自己,看能把病吓好吧,真是不明白,啥病要这样治?
    听他说完,我即刻做出一个决定,叫他直接送我去公安局,他吃惊地看着我,调转了车在公安局,我拿出证件,见到了公安领导,果然一切都确有其事,公安人员也询问过他家属,家属解释说,半月前他得了一种怪病,老是害怕,找心理医生询问,心理医生叫以毒攻毒试试,看能否治好他的怪病。
    我想了想,半个月前,正是我们接通知要来这个城市的日子,我说,我明白了,公安领导困惑地望着我,不明白我的意思。我又自语说,就从这里开始吧。公安领导更糊涂了。
    我起身告辞,准备去医院见见这位宁愿以毒攻毒的病人,我预感到这是一个难以对付的角色。当然,我的身份,大家或许能猜到。
    (原载《小说月刊》2018年第2期)
    6.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乘客半夜到火葬场去的要求和他面目模糊的形象特点,所以出租车司机开始并不想去,这是小说标题“害怕”的内涵之一。
    B.我喜欢打的,与出租车司机交谈,探听城市的秘密,这反映了我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隐私窥探欲望。
    C.这个半夜出现的乘客,不愿按表付费,要先谈好价钱,充分反映了其吝啬贪财的形象特点。
    D.警察因为那人是市里的一个头头便把那人送进医院,却把出租车司机带到公安局,这充分暴露了警察的趋炎附势,这也是司机从一开始便觉得“倒霉”的重要原因。
    7.下面对文本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租车司机虽然对乘客的要求感到害怕,但还是因为钱的诱惑太大而动心了,这里用以小见大的笔法,阐明了贪财必受害的道理,暗示了文章主旨。
    B.文中多处使用“我”这一人称,但所指并不一致,这导致了文本叙述的混乱,是这篇小说的一大败笔。
    C.作者善于表现心理感受,比如将害怕比喻为“深夜里的凉气”,写其“钻进了我的衣服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内心的恐惧。
    D.这篇小说成功营造了神秘魔幻的氛围,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是一致的。
    8.小说最后说“我的身份,大家或许能猜到”,你猜到了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与依据。(4分)



    9.设置悬念是小说的常见技法。请找出文中的三处悬念并分析其各自的作用。(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
    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口、宽肩的扁篓子,竹篾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
    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
    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叫做阁,其实并没有什么阁。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纸色已经发黑。香案上有一副锡制的香炉烛台。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显得空荡荡的。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
    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夏天一地浓阴,秋天满株黄柿。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开头是:“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
    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李三老爷点了翰林,要到文昌阁拈香。旗锣伞扇,摆了二里长。他听见有人叫他:“老白!老白!李三老爷来进香了,轿子已经到了螺蛳坝,你还不起来把正门开了!”老白一骨碌坐起来,愣怔了半天,才想起来三老爷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这李三老爷虽说点了翰林,人缘很不好,一县人背后都叫他李三麻子。
    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米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 作者所写的社会中,家家都有个很讲究的字纸篓,有字的纸从不随便抛弃,而是放在字纸篓等老白收到文昌阁化掉,这表明人们对字纸、对文化的尊重。
    B. 作者写过去很多读书人尤其是得了功名的读书人为了祈求文运,到文昌阁磕头拈香,这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的崇拜,也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
    C. 文中写李三老爷看似闲笔其实不闲,能侧面表现出老白的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有大量时间琢磨梦的内容,同时也展现了当地一些文化风俗。
    D. 作者写近几年老白收到不认识的字纸,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等等。这主要表现了时代在变化,老白不太明白。
    2. 汪曾祺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文学创作:“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下列对文本所体现的“和谐”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 老白到相熟人家收字纸时不用惊动主人就直接进门,体现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和谐。
    B. 写文昌阁建筑陈旧简陋,与文章表现当地人们安贫乐道的传统生活也是相和谐的。
    C. 李三老爷的死,老白的无疾而终,本质是相同的,各从一个侧面构成了生活的和谐。
    D. 汪曾祺本文的文风和文中所要表达的人物特点也是相和谐的。
    3. 结合全文分析老白这个人物的形象。
    4. 文章除了重点突出老白外,还对这个地方的社会生活情况做了摹写。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笔下的这个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



    5. 有人说,文中画线两句很能体现汪曾祺一贯的文风。你觉得这一贯的文风有怎样的特点?试结合这两句话分析。



    现代文阅读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桥边①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①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②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③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10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④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⑤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⑥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⑦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⑧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25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⑨数马车该多美!4点到8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选自《伯尔中短篇小说选》)
    [注]①《在桥边》是伯尔创作于1949年的短篇小说,此时二战后的德国正在重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替我缝补了腿……一个数字的捷报”既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交代了政府对战后生活重建颇具人性化的安排。
    B.“新桥”这一意象,是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而对“新桥”所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计算,则代表了一种机械顽固、近乎盲目的乐观。
    C.前三段交代了故事主人公的基本现状,从其对计数工作的态度可见他对自己职业的一点小小的玩世不恭,这是一种小人物无声的抗议。
    D.即便有丢掉饭碗的危险,“我”也坚持“漏数”心爱的姑娘,可见“我”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了一种精神追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笔调快乐,“沉醉”“喜报”“称心如意”“郑重其事”等词更是写出了“他们”对于擅长假装的“我”的工作成就的完全相信。
    B.第④段大量运用了逗号、分号、破折号等标点断开长句,但有时又有意设置文气上的阻隔,保留较长的语言成分,这与作者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
    C.“我”心爱的姑娘并没有名字,她其实代表的是作者内心向往着的美好事物。这个美好,不仅仅可以是人,也可能是使人内心富足的美好生活。
    D.“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和“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两句,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强化了人物的情感,增强了感染力。
    8.本文在情节上遵循了小说的基本运行模式,但又处处可见设置上的“精巧”之处,请结合小说具体谈谈。



    9.海因里希·伯尔凭借他的作品被评论家誉为“德国的良心”,请结合文本和注解,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8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
    1.(3 分)D(形成共识的是“长江流域也有古老文明”,并非是“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2.(3 分)B(A 项考古器物的意义是由学者研究确定的,具有一定的学理依据,并非“充满强烈的主观色彩”;C 项“才开始融入华夏礼乐文化圈,开启‘多元一体’的华夏化过程”错误,原文“西周时期”,蜀文化就已经“将自身文化扩展到关中地区”;“多元一体”的华夏化过程可以追溯到成都平原早期的宝墩文化和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文化;D 项三星堆文明只是特定时段的长江文明的中心)
    3.(3 分)C(A、B、D 项都通过实物证明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C 项只是表明两种文化在祭祀上的一致性,并不能体现文化的交流)
    4. ①逆向思考。以周为例,论证三星堆可能并不需要自己的文字;②合理推测。以上世纪 80 年代广汉文管所收集的文物证明三星堆文字极有可能是新发现青铜器上的铭文或族徽;③缜密表达。退一步思考,强调了破译符号、断定文字的难度。
    【评分参考】共 4 分,答出1 点 1 分,2 点 2 分,3 点 4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5. ①三星堆遗址在世界考古史上的地位;②三星堆在长江文明中的地位;③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及其象征意义;④三星堆文明的发现对中华古文明研究的意义;⑤三星堆文明形成和发展谱系;⑥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方法。
    【评分参考】共 6 分,每点1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现代文阅读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
    6.A(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有着强烈的隐私窥探欲望”理解有误。C项,这个乘客“不愿按表付费,要先谈好价钱”不符合原文内容,“充分反映了其齐育负财的形象特点”理解有误。D项,“充分暴露了警察的趋炎附势”理解有误。
    7.C(3分)
    解析:A项,对司机行为的鉴赏错误,这里并非以小见大,也与小说主旨无关,司机只是以一个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出现。B项,“导致文本叙述的混乱,是一大败笔”,分析错误。
    D项,“魔幻”和“魔幻现实主文”,分析错误。
    8.(4分)
    “我每到一地有事外出时很少门当地部门的配车”,说明我是一个政府公职人员。(依据)
    “我落欢打的,与出租车司机交读探听城市的秘密”,说明我承担调查任务。(依据)
    “公安领导见到我的证件后配合询问”,说明我是纪检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据)
    综合以上信息,我是一个调查党员领导干部违法乱纪情况的纪委工作人员。(现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的身份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如考生结合文本言之有理也可适当给分。(关于身份的表述可能有:反贪工作人员,纪委工作人员等。关于“我”身份表述的规范性,评分标准可适当放宽)
    9.(6分)
    (1)小说开头写我不用配车、喜欢打的的特殊嗜好,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特殊嗜好呢?这一悬念的设置,为下文我了解到奇怪乘客的奇怪故事埋下了伏笔。
    (2)小说写乘客半夜要求出租车司机去火葬场,为何乘客会有这样奇怪的要求?这一情节形成强烈的处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小说多处写到乘客的害怕,但始终没有明确交代害怕的内容,他害怕什么?这一悬念设置暗示了法律对违法违纪党员领导上部强大的震撼作用,点明了小说反腐倡廉能的主题。
    (4)小说写乘客半夜到火葬场,并且独自一人去焚尸房,这个悬念的设置暗示了乘客内心的阴暗,说明其在做看见不得人的勾当。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写作技法的鉴赏。悬念的设置是这篇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本文,有很多实例。考生只要结合文本举例分析其具体作用即可。每点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附:
    《害怕》以独特的视角,通过一个出租车司机自述的奇遇,揭落了一个贪官面临纪委调查前的害怕心理和荒唐行为。反腐倡廉作品写到这个份上,颇具传奇故事的色彩了。如此的叙事角度,看似不可信却更显真实,没下伏笔更具悬念,令人拍案称奇,引人深思。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
    1. B
    【解析】B错误,到文昌阁磕头拈香,是为了感谢帝君恩德。
    2. B
    【解析】“和谐”在文中体现,在老白身上和他与乡人的关系。老白对自己清贫的生活现状从无怨言,平静地生活着,没有过多的奢望,达观安命,尽心尽责,他的人生呈现出一种超然而又实在的和谐美。老白收字纸时是推门走近,收完转身就走,不惊动主人,有时也问候主人家;逢年过节,大家小户也会送点钱和食物给他,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顺融洽。没有B项。
    3. ①没有多少收入,每日粗茶淡饭,依然怡然自得,表现他安于清贫生活的超脱淡然;②每日收字纸时无人监督,依然勤勉不辍,说明他工作尽职尽责;③走家串户,得到别人认可和馈赠,说明他与人为善、易于相处的性格;④身体硬朗,高寿,无疾而终,说明他长寿安康。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在文中的言行举止来理解。比如:没有多少收入,每日粗茶淡饭;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可以看出甘于清贫寂寞、对生活从无奢求。走家串户,得到别人认可和馈赠;看出他与人为善。每日收字纸时无人监督,依然勤勉不辍;可以他看出尽心尽责。
    4. ①人们有信仰有敬畏;②尊重文化;③看重与人为善、和睦互助的相处之道;④生活宁静传统,少有变化。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通读文章,找出作者对风土人情的描写,体会作者笔下社会的特点。如,作者所写的社会中,家家都有个很讲究的字纸篓,有字的纸从不随便抛弃,而是放在字纸篓等老白收到文昌阁化掉,这表明人们对字纸、对文化的尊重。“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表现人与人和睦相处;老白到相熟人家收字纸时不用惊动主人就直接进门,表现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和谐。
    5. 特点:①简洁干净(语言简练、句式精短均可);②雅致(典雅或优雅都可)、富有韵味。分析:这两句状物(柿树)写人(老白)寥寥几笔,不仅让描写对象形象全出,而且语言风雅,表现力极强,是典型的汪派风格。
    【解析】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分析。“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一句,体现了汪曾祺作品语言干净利索、淡而有味的特点。简洁质朴,清雅隽永,随意自然,像潺潺流尚的清流,于宁静平和中显出缜密悠长。
    现代文阅读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
    6.A.“颇具人性化的安排”说法有误。“我”代表一类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参加战争并受伤,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现在同样也无法抗争,只能接受安排好的机械工作。因此开篇几句话,恰好说明战争的伤害一直遗留,且政府的做法忽视了人的心灵需求,算不上真正的“人性化”。
    7.C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小说开头部分笔调快乐”“完全相信”错误,小说开头部分笔调其实并不快乐,作者运用反讽手法,语带讽刺;结合“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可知,“他们”对于“我”的工作成就也不是“完全相信”。
    B.“这与作者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错误,语言上的阻塞和通畅,与“主人公”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小说的主人公不等于作者本人。
    D.手法不是“排比”,应该是“反复”。
    8.①情节一波三折(运用“摇摆”艺术)。因了姑娘,“我”空洞的计数生活忽然有了亮色;上级要来检查,生计与爱情充满了矛盾;“我”为生计恪守职责,但依然坚持漏数姑娘;虽有这一疏漏却又意外交上鸿运,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②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漏数姑娘却交上鸿运,看似出乎意料,但从前文“他们”只重视冰冷数据、公式化机械化的行事风格来看,这一结局又在情理之中。③伏笔铺垫,结局引人遐想发人深思。前文交待“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预示着一切都只是“我”的向往,“数马车”的好运有限,或许那将是永远的暗恋,或许还将伴随着更多的痛楚,“我”的创伤依旧。
    9.①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现深切的人文关怀。“我”是二战中受过创伤的士兵,小说中展现了“我”那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爱情故事,反映的是小人物的悲欢。②小说的主题深刻厚重,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表面上看小说表现了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人变成空洞百分比”的反思,是对德国战后重建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关注。③富有理想主义情怀,肩负良心与道义。人物处境堪忧,调子仍相对轻快。“好运”的结尾,体现的更多是对现实的抗争和一种理想情怀,表现了作家坚定的理想主义精神。

    相关试卷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材料二指出,冯至先生曾经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作者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请赏析文本一中的画线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