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三 题型四 文言语句翻译
展开
这是一份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三 题型四 文言语句翻译,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振振通“赈”,显职营赡,之定语后置标志,终为他有被动句,桂州都督,岁雨阳有,止左右,赴更明信,介胄之士,贪冒如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四 文言语句翻译——关注七处采分点,熟记答题六字诀
一、七处采分点,译句要谨慎
二、运用六字诀,译句信达雅
翻译是文言文的重头戏,分值高,难度大,失分严重,是一轮复习需要扎实复习的重点之一。通观近几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题给定的评分标准,主要有三类赋分点:重点实词的翻译、重点虚词的翻译、句子大意。此外,如果有文言句式或固定格式,也是重要的翻译点。翻译重在字字对译,赋分点逐一落实,准确到位。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失分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往往只翻译文句的大意,而忽略试题的“采分点”。 下面,我们就谈一谈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突破“采分点”的方法。
一、七处采分点,译句要谨慎
一、七处采分点,译句要谨慎采分点主要涉及七个方面:重要实词、重要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嘉,夺。嘉:赞赏;夺:改变。
皇帝赞赏阴兴谦让,不改变他的志节。
以。以:表目的连词,用来。
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用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俗。
子。子:今指“儿子”;文言文中多指“儿女”。
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
振。振,通“赈”。
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流亡。动词活用作名词,逃亡流落在外的人。
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为有司所纠”,被动句。
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贤于言事官远矣”,状语后置句。
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贤能啊!
所以……,“用来……”的意思。
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
〖即练即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示:译句前请先找出三个关键点:“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关键句式”,并作解释)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勉居选官,彜伦有序。既闲尺牍,兼善辞令,虽文案填积,坐客充满,应对如流,手不停笔。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门人故旧,或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如不才,终为他有。及卒,帝闻而流涕。谥简肃公。(选自《南史·徐勉传》)
1.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关键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虚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器
之
此子非常器也。(判断句)
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
2.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关键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虚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职 营 赡
之(定语后置标志)
亲族之贫乏者(定语后置句)
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
3.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如不才,终为他有。关键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虚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 才
乃 以
终为他有(被动句)
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
【参考译文】徐勉字修仁,是东海郯人。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自我勉励,恪守高洁的节操。六岁时,恰逢连绵大雨,家人祈祷放晴,徐勉随意写了一篇祷文,竟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年龄稍大后喜爱学习,同族人徐孝嗣见到他赞叹说:“这就是所说的人中的骏马,一定能到达千里之外啊。”十八岁时,被召为国子生,他就闭门苦读,专攻学业,精力很好,不知疲倦。同辈人都对他肃然起敬。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常称赞他有宰辅的气度。
天监六年,被授官为给事中、五兵尚书,迁任吏部尚书。徐勉担任选官,办事符合常道,有条有理。既熟习文辞,又擅长辞令,虽然公文案卷堆积,宾客满座,但他应对自如,手不停笔。他曾经跟门客夜间举行宴会,有个叫虞皓的门客请求做詹事五官。徐勉端庄严肃地回答说:“今晚只可谈风月,不应说及公事。”所以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无私。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门客、老友有人随口进言,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等到他去世,皇帝听说后流泪痛哭。谥号为简肃公。
当堂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孔子之宋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子路怒,奋戟将下斗。孔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节选自《说苑·杂言》)
1.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
解析:“之”,到;“似”,相像;“以”,因此;“舍”,客馆、馆舍。
2.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学习《诗经》《尚书》,不振兴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
解析:“修”,修养,修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诗》《书》之不习”,不习《诗》《书》;“过”,过错;“是……也”,判断句式,这是……
3.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
解析:“若”,如果;“则”,那么,就;“非”,不是;“也夫”,表判断与强调。
【参考译文】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很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阻止他说:“多么讲究仁义的人也不能避免世俗习气啊。不学习《诗经》《尚书》,不振兴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如果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仲由来唱歌,我来和你。”于是子路唱起歌来,孔子跟着唱,唱完三遍,士兵便解围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4.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不认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子慎的看法)多数和自己的相同。
我早就想为《春秋传》作注,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的相同。现在,我应当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
【参考译文】郑玄想为《春秋传》作注,还没有完成时,(他)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不认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子慎的看法)多数和自己的相同。郑玄于是走到车边对服子慎说:“我早就想为《春秋传》作注,目前还没有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的相同。现在,我应当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于是成了服氏注。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6.画线句关键词语: 、 、 、 。7.翻译画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
通好
行李
遗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指文中人物张诚,是张讷同父异母之弟)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8.画线句关键词语: 、 、 、 、 、 。9.翻译画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犹
夫人
况
何
生
项
【参考译文】有一天,张诚和几个人上山打柴。突然,来了只老虎。几个同伴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老虎跑过来把张诚给叼走了。老虎嘴里叼着个人,走起路来自然要比平常慢,结果,老虎没走多远,就被紧追不舍的张讷追上了。张讷举起斧头用力砍去,一斧砍中了老虎的后腿。老虎受伤以后狂奔而去,张讷拼命追,却怎么也追不上。张讷眼见弟弟被老虎所害,痛哭不已。他对安慰他的人说:“我的弟弟与别人的弟弟不同,何况他是为我而死。他死了,我还活着干什么呀!”说着就用斧头砍自己的脖子。大家急忙阻止,但为时已晚,斧子已在脖子上砍进一寸深的刀口,鲜血奔涌,眼看着就不行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仲执掌国政担任齐国的相国以后,(他)凭借着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足,使军队强盛,(办事能够)与老百姓同好恶。
老百姓所要求的,(管仲)就顺应民心给予他们;老百姓所反对的,(管仲)就顺应民心废除它。
齐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而管仲却趁机规劝齐桓公履行条约从而使天下人都相信齐国,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参考译文】管仲执掌国政担任齐国的相国以后,(他)凭借着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足,使军队强盛,(办事能够)与老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储备充实了,老百姓才能懂得礼仪节操,衣食丰足了,老百姓才能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遵守法度,六亲便会和睦团结。礼、义、廉、耻这四大纲纪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头一样,让(它)顺应民心。”所以管仲所论述的道理很浅显,但容易实行。老百姓所要求的,(管仲)就顺应民心给予他们;老百姓所反对的,(管仲)就顺应民心废除它。
管仲处理国家的政事,善于利用祸事而变为好事,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因少姬之事而发怒,才南下袭击蔡国的,而管仲却趁机去攻打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齐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的,而管仲却趁机责令燕国恢复召公时的政令。齐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而管仲却趁机规劝齐桓公履行条约从而使天下人都相信齐国,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二、运用六字诀,译句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与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等方法。意译即后面所讲的“变”。
谨记“六字诀” 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保留法)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①时中书侍郎、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②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劾之于殿廷,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十三年夏,妖贼刘定高夜犯洛门,③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①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书侍郎、吏部选事、吏部侍郎及人名崔湜、郑愔。
典选、逆、阙
倾附(于)(省略)势要
当时的中书侍郎、吏部选事崔湜与吏部侍郎郑愔同时负责官员选拔,(这两人)依附权势,违规动用了三年的官员缺额,官员百姓叹息怨恨。
解析:①翻译时,官职、人名不用翻译,同时根据省略成分需增补的原则,“倾附势要”要补充主语“这两人”。
②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②翻译时,官职、人名不用翻译,根据词的古今异义现象,“推究”应解释为“立案调查”,“竟”应解释为“最终”。
政事、尚隐、御史李怀让。
寻、知、劾、推究、竟。
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劾之于殿廷(状语后置句)。
不久两人先后又主持政事,李尚隐与同僚御史李怀让在朝廷上弹劾他们,崔湜等于是被立案调查,最终都被罢免了官职。
③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③根据不能把今义当古义的原则,“坐”应解释为“犯罪”,同时注意“左迁”的特定含义为“贬官、贬职”。
尚隐、桂州都督
坐、左迁
李尚隐因犯了不能觉察所辖部门问题的罪过,被贬为桂林都督。
失误一 该留不留,强行翻译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赵立,徐州张益村人。……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宋史·赵立传》)
[误卷呈现]适逢金国上将军完颜昌加紧围困楚州,佐理郡务官贾敦诗打算交出城投降,安抚使杜充命令赵立率领部下前往支援他。[现场批语]官职名“左将军”“通守”“宣抚使”及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作用的“之”,不用翻译。这里却强行翻译。应该保留官职名,删去“之”。[我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正值金军左将军昌加紧围困楚州。通守贾敦诗打算交出城降敌。宣抚使杜充命令赵立带领自己的兵马前往解围。
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保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①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②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①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岁、雨、阳、有。
雨麦于岐山之阳(状语后置句)
这年的春天,在岐山的南面随雨落下了麦子,经过占卜,那卦辞说是丰年。
以、适。
愁闷的人因而喜悦,患病的人因而痊愈,我的亭子也刚好在这个时候落成。
解析:①重点是把“是”“岁”“雨”“阳”“有”等词解释为“这”“年”“下雨”“南面”“丰”。②重点是把“以”“适”解释为“因而”“刚好”。
失误二 该换不换,文白夹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僧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一行常思报之。至开元中,承玄宗敬遇之,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之。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执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
[误卷呈现]高僧一行,年幼时家庭贫困,邻居有个王姥,前后接济一行数十万铜钱。[现场批语]“邻居有个王姥”文白夹杂,读者不能明白“王姥”是人名还是一个老太太,“姥”根据文意应该译为“年老的妇人”。[我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僧一行,年幼时家庭贫困,邻居有个姓王的老妇人,前后接济他数十万铜钱。
删即删除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删除法)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删除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也
欺、信、其、所以、遂。
“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导孩子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失误三 该删不删,拖沓累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误卷呈现]“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也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在这里。”[现场批语]①“也”字,句末表示判断,可翻译成“是”,上面答案翻译成“也”,明显是错误的。②“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上面的译文当成了兼词“于之”,此处为语气词,可删掉不译。[我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可是)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让人变得善于偷盗了吗?”楚王尴尬地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补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①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恶”“过”“忠”“佞”均应译为“厌恶”“过错”“忠诚”“奸佞”。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加他的过失。“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增加”“过失”。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②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这里“有”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语“吾”,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②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译: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有十分之六。“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与此同。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增补法)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①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②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①增补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增补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厉王)饮酒醉,(他)过而击之也,民大惊。(楚厉王)使人止之。
过、止、左右。
楚厉王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楚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
(楚国)有警,(楚厉王)击鼓而民不赴,(楚厉王)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居、赴、更、明、信。
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失误四 该补不补,语意不通(一)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
[误卷呈现]专心致志地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现场批语]“专心致志地研究”前缺少了主语“曹端”,“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也缺少了定语“他”,句子不通顺,补上,文意才通顺。[我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端)专心致志地研究,他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
(二)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君讳宗谅,字子京。大中祥符八年春,与予同登进士第,始从之游,然未笃知其为人。[误卷呈现]和我一起考中进士,方才与他交游,然而并没有深入了解他的为人。[现场批语]“与予同登进士第”承前省略了主语“滕子京”,“始从之游”也是承前省略了主语“予”,在翻译时补上,表达的意思才完整。[我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滕子京)和我一起考中进士,(我)方才与他交游,然而并没有深入了解他的为人。
调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1)主谓倒置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
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做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句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奚以”“何请”均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何”放到介词“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么”。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强”分别放到中心词“爪牙”“筋骨”的前面。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4)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④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以上例①②④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翻译时就需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另外,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失误五 该调不调,句不畅达(一)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若此,予忍不铭?(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误卷呈现]装殓入棺时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太不一样了我的贫穷,就可以知道了。[现场批语]翻译的时候没有注意句式,“装殓入棺时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译错了。“殓以嫁时之衣”应为“以嫁时之衣殓”,属介宾结构后置;“甚矣吾贫”应为“吾贫甚矣”,属主谓倒装句式。[我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二)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以上两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②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翻译下面加横线的句子。(注意运用调序法)齐晋相与战。平阿①之余子②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①“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③之孤④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平阿之余子曰:“嘻!”还反战。趋,尚及之。遂战而死。②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令此处人主之旁,亦必死义矣。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注】 ①平阿:地名。②余子:官名。③高唐:地名。④孤:官名。
①调整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调整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调整:“何为不可以归”为宾语前置句,应该调整为“为何不可以归”。
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
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调整:“君子济人于患”为状语后置句,应该调整为“君子于患济人”。
叔无孙说:“我听说,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使他脱离灾难。”(于是)扬鞭策马追赶他,和他一起参加战斗,结果也死在战场上,没能回去。
[误卷呈现]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威胁梁王用耸人听闻的话,一定要杀掉王 。[现场批语]注意“胁王以危言”应为“以危言胁王”,属状语后置句。翻译的时候没有调整造成句意不顺。[我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变“变”即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易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1.互文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将“秦”“汉”两个做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和“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和“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把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④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对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互文的句子要进行简化。
2.比喻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译: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3.借代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故乡,“祝融”代火灾,“纨绔”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分别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4.委婉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殽之战》)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失误六 该换不换,句意生硬(一)把下面的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
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注】 ①玄: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
[误卷呈现]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一万钟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一箪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现场批语]这句翻译没能正确处理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句中“万钟”比喻“非常优厚的待遇”,“箪食”比喻“粗陋的饮食”,用直译法则显得生硬。[我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够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我也不厌弃。陛下又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困呢!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译:我生下来才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弃我而死去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见背”是“弃我而死去”,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5.用典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①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②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①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疾、龙蛇 ②关键词语:熟、识。①“龙蛇”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为“像龙蛇一样”。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个好句子,要来笔迅速写下来,笔在整张纸上像龙蛇一样飞舞。
“熟”应翻译为“仔细”。
丞相仔细地看了许久,自己也认不出来。
(二)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误卷呈现]十几岁罢了,但希望在我没有填到沟壑里之前把他托给太后。[现场批语]“填沟壑”就是死后没人埋葬,把尸体扔在山沟里,这里是表示谦恭,对自己的死的一种委婉的说法。翻译时把它的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我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当堂检测1.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的保留词语,并把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注】 吕范,字子衡。
(1)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策、丹阳、吕范、都督、子衡
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担任都督一职,孙策说:“你已有了大批人马了,怎么适宜再屈任小职位呢!”
诸葛亮、襄阳、刘表、刘备
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任用他,诸葛亮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侍奉他。
【参考译文】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担任都督一职,孙策说:“你已有了大批人马了,怎么适宜再屈任小职位呢?”吕范说:“我现在舍弃故土而投靠您的原因,就是要拯救世事。譬如同坐一条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就都会受到它的危害,这也是为我考虑,不完全只是为将军考虑。”孙策依从了他,周瑜听说了孙策的声誉,便与他推诚相交,等到孙策死了,孙权即位,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与之共同成就大业的人,于是就一心侍奉他了。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任用他,诸葛亮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侍奉他。这些人都有如此的卓识远见,怎么会在乱世中遭受困厄呢?
2.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的替换词语,并把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替换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替换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谦称)、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
介胄之士
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震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
【参考译文】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震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
3.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需要调序的词语,并翻译句子。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1)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调序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调序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益于国家、贪冒如是
顺德果真能够对国家有益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怎么贪婪到如此地步。
不之罪
还是怜惜他有功劳,没有降罪于他,只是在大殿赏赐了几十匹丝绢。
【参考译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了别人贿赂的丝绢,事情败露了,皇上说:“顺德果真能够对国家有益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怎么到了像这样贪婪的地步。”还是念及他有功劳,没有降罪于他,只是在大殿赏赐了几十匹丝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皇上说:“他如果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比接受刑罚更厉害。如果不知道愧疚,那他就如同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4.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的删除词语,并把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删除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
让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奕秋的话。
【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让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但他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着拉弓绳而射它。虽然与另一个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这样啊!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语句翻译 课件,共30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中语文全复习(新教材)专题三 学案三 题型四 文言语句翻译——关注七处采分点,熟记答题六字诀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振振通“赈”,显职营赡,之定语后置标志,终为他有被动句,龙蛇飞动,介胄之士,贪冒如是,不之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三 学案三 题型一 文言断句,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C,答案A,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