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1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2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3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4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5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6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7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8页
    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完美版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完美版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夏商西周时期,夏商重刑轻德,秦汉时期,“原心定罪”,魏晋时期,唐律有哪些特点,法律的沿革,教化的演进,1宋朝,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材料一: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左传·昭公六年》
    君王及奴隶主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材料二: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
    材料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任用应受任用的人),祗祗(恭敬),威威(惩罚当罚者),显民(明此道以示民),用肇造(始建)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 ——《尚书·康诰》
    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
    材料四: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我一直把您当作榜样,对你有所期待。),今泽已矣(现在完了)!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左传·昭公六年》
    春秋时期(BC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子产“铸刑书”引发了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梁惠王: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王何必曰利?有仁义而已矣。
    景监: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商鞅: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彊(强)国之术说君。
    《孟子圣迹图.扩充仁心》
    “促膝长谈”
    为政以德,爱护民力实行仁政,轻徭薄赋以民为本,周礼教化
    材料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六: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
    以法治国,法术势驭下赏罚分明,法不阿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王嬴政在读过韩非子的著作后,会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韩非子)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材料七: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细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材料八: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救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来。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材料九: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眉,论何也?当完城旦。士伍甲斗,拔剑伐,斩人发结,何论?当完为城旦。 ——云梦睡虎地秦简
    材料十:贼杀人、斗而杀人,弃市。其过失及戏而杀人,赎死;伤人,除。谋贼杀、伤人,未杀,黥为城旦舂。贼杀人,及与谋者,皆弃市。未杀,黥为城旦舂。——江陵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1.妻悍而夫殴笞之,非以兵刃也,虽伤之,毋罪。32(C318)2.妻殴夫,耐为隶妾。33(C317)3.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妻子,皆枭其首市。34(C316)4.盗臧直过六百六十钱,黥为城旦舂;六百六十到二百廿钱,完为城旦舂;不盈二百廿到百一十钱,耐为隶臣妾;55(F164)5.盈百一十到廿二钱,罚金四两;不盈廿二钱到一钱,罚金一两56(F180)
    汉朝的律令与秦朝相比有什么变化?
    汉承秦制,沿袭秦律制成了《九章律》,也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受儒家思想影响,汉朝也重视礼治,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称“以经断狱”。
    材料十一: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或曰“殴父也,当枭首。” ——(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
    材料十二:董仲舒《春秋决狱》曰:甲父子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议曰:臣愚以为甲乙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
    杀伤父母……枭其首市。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称“引经决狱”。
    (2)原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1)特点: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是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材料十三:《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八议”是封建贵族官僚中的八种人犯罪后,享有减免刑罚处分的特权制度。具体包括:一、议亲,指皇亲国戚;二、议故,指皇帝的亲密故旧;三、议贤,指朝廷认为“有大德行”的人;四、议能,指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的人;五、议功,指为王朝建立过卓著功勋的人;六、议贵,指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以及有一定等级爵位的人;七、议勤,指为国家勤劳服务的人;八、议宾,指前朝国君的后裔被尊为国宾的。上述八种特殊人物犯罪,司法官员不能直接定罪判刑,而要将他的犯罪情况和特殊身份报到朝廷,由负责的官员集体审议,提出意见,报请皇帝裁决,给予宽宥处理。一般情况下死刑均能免除,其他的刑罚则可以降等处理。 维护皇亲国戚官僚贵族等级特权的“八议”制度,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将《周礼》中的“八辟”制度正式规定到法典之中,这是礼法结合的突出表现,也是法律儒家化的突出表现。
    “八议”、“以服制论罪”、“子孙违犯教令”、“同姓不婚”、“义绝”(强制离婚)、“七出”(休妻)、“三不去”(不可休妻)、“十恶”等纳入法律条文或制度。纳礼入律
    (1)编纂《唐律疏议》
    《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唐律疏议》)
    ①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②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疏议·名例律》
    (疏)议曰:《礼》云:“讲信修睦。”《孝经》云:“民用和睦。”睦者,亲也。此条之内,皆是亲族相犯,为九族不相协睦,故曰“不睦”。 ——《唐律疏议》
    材料十四:在唐律律文及疏议中涉及的与不孝相关的条款有107条,占全部条款的21%左右 —卢楠:《之“不孝”一准乎礼》
    材料十五:唐律号称“一准乎礼” ,明确宣称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作为德礼的孝道成为立法和司法必须尊奉之圭臬,在法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龙大轩《孝道: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核心》材料十六:唐律中“十恶”制度规定的犯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侵犯皇权与特权的犯罪;一为违反伦理纲常的犯罪。唐律规定凡犯十恶者,不适用八议等规定,。这些特别规定充分体现了唐朝的本质和重点在于维护皇权、特权、传统了伦理纲常及伦理关系。 那些本来在民间流传既久的,曾经被儒家经典记载或讨论过的,靠着道德自律和乡里组织调解的各种风俗习惯,都一一披上法律的盛装,闪烁着王法的威严。 ——武树臣:《中国法律思想史》
    材料十七:中华法系是以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为基础的,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的五大法系之一。
    ①以刑为主,诸法合体②科条简要,刑罚适中③依礼制律,礼法合一④立法技术空前完善⑤《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
    (2)提倡礼治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材料十八: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3)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材料十九:家有雅风,政事规为。——《授大理卿李坰黔中宣慰使制》
    材料二十: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颜之推 《颜氏家训》
    材料二十一:能君之德,靖人于教化,教化之兴,起于家庭,延于邦国,事之体大。 ——唐朝宰相崔祐甫
    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1)秦朝实行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严刑峻法的统治,导致社会矛盾尖锐、二世而亡,这使得后代统治者吸取秦朝“一断于法”的教训。(2)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主张治理国家应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他强调儒家经典对司法活动的指导作用。(3)汉武帝时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4)大批儒家学者用儒学精神改造现行法律。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
    宋朝以后的法制建设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十二: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而后改之。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朱熹《家礼》
    (2)宋朝以后:理学以乡约形式深入社会基层
    材料二十三: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仆,能肃政教,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业谓读书治田,营家济物,畏法令,谨租赋,如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类,皆为无益。 ——《吕氏乡约》
    明朝:约律融合:乡约宣讲“六谕”,带有强制力
    材料二十四:各州县做竖牌十面:凡不养父母时常忤逆者,牌书“不孝某人”。尊长无礼,牌书“不义某人”。偷鸡摸狗,牌书“做贼某人”。生事殴人,牌书“凶徒某人”。……各用大字钉于本犯门左,每会跪约听讲,街民不与往来。约长等劝令同约完成纳粮的任务,劝戒同约维护地方安定。 ——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约》
    清朝:约为律用:乡约宣讲皇帝“圣谕”和律例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材料二十五:每月朔望日,择宽洁公所,设香案。届时县中文武官俱至,衣莽衣,礼生唱,序拜,行三跪九叩首礼。兴,退班,齐至讲所,军民人等,环立肃听。礼生唱,恭请开讲,司讲生诣香案前,跪,恭捧圣谕登台,木铎老人跪,宣读毕。礼生唱,请宣讲圣谕第一条(康熙“圣谕”及《大清律例》),司讲生按至讲毕而退。——清《仁寿县志》
    材料二十六: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十七: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商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所谓“往昔律书体裁虽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分析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1.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礼刑并用。2.法律出于皇权,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人治色彩浓厚。3.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4.诸法合体、并用,民刑不分,以刑为主,司法隶属于行政,无独立审判权。5.重公权,轻私权。6.官方主导。7.起源早,影响广泛深远。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悲难相恤。——《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
    宋以道德教化为主,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更多强调顺从、安分守己。
    (2018年课表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2)历史背景:内忧外患;(3分)西方民主思想传播;(3分)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分)(3)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每项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满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4分)
    (2017年课表卷Ш)44. (15分)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唐朝官修支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 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 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那是否还需要“德治”呢?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相关课件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文课件ppt,共1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精品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夏商西周时期,夏商重刑轻德,秦汉时期,“原心定罪”,魏晋时期,唐律有哪些特点,法律的沿革,教化的演进,1宋朝,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