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练习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练习第1页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练习第2页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练习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练习,共9页。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1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或是积极培育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或是不断调整劳作方式以保障农业发展。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印第安人培养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 B.古希腊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C.随着古罗马的扩张,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D.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3.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4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推动(   人类趋向定居  生产方式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地区是小麦、粟的原产地 B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山羊C地区是咖啡、玉米原产地 D地区最早栽培番茄和辣椒6.航海家库克在他的日记中曾提到:对于这些可怜的人来说,如果他们不曾知道我们在生活变得舒适的膳宿和艺术方面具有优越性,情况可能会好的多……要回到他们较不完美的古老发明创造中去可能已为时已晚,这些发明创造他们已看不起,并已停止使用,因为我们的已经被引进。作者意在说明(   A.殖民侵略冲击了殖民地原有的社会环境 B.殖民者对自身的文化技术优势充满信心C.殖民地人民认为必须抛弃本国传统文明 D.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应以平等互利为前提7.关于以下图片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新旧世界以和平、平等交流为主 B.物种交流的结果具有两重性C.手工业产品是物种交流的主体 D.交流渠道海路陆路并行8.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亚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A.甘薯、玉米 B.小麦、甘薯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9具体到地中海文明……假如希罗多德今天旧地重游,对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地中海植物群会感到多么惊讶!这种植物群有阿拉伯人从远东输入的橘树、柠檬树,来自美洲的仙人掌,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来自波斯的柏树,可能从秘鲁移植来的西红柿,来自圭亚那的辣椒,来自墨西哥的玉米,阿拉伯人带来的水稻,来自伊朗但源头是中国的桃树、菜豆,柏柏尔人的无花果树……”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地中海得天独厚的优势 B.文明是流动着的C.文明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D.文明是有边界的10.原始人群从依靠狩猎采集等方式寻找食物的生活转化为开始依靠饲养和种植生活,新方式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这比以前的狩猎行为获得的食物来源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A.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B.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11.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两大类。泥质红陶的器形主要为较精致的钵碗盆类,其纹饰与仰韶文化类似;夹砂灰陶多为大口、深腹、平底、外表粗糙、吸热效率较高的罐类。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红山文化(   A.长途商贸的范围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C.食物的加工技术 D.阶级分化的发展程度12.下表为2001-2011年中国主要农业机械数量和增艮率。据此可推知(   年份小型拖拉机(万台)年均增长率(%)大中型拖拉机(万台)年均增长率(%)联合收割机(万台)年均增长率(%)20011305\83\28\200615683.717215. 75715.3201118112.944120.711114.3 A.我国走在现代化农业的前列 B.现代化农业机械得到全面推广C.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D.工业化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13.在中世纪,原产于亚洲的香料成为欧洲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纪以来,欧洲民众对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鱼、肉、果酱、汤,甚至饮料都掺入香料。这说明(   A.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B.美洲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C.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口味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转向奢侈14.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西方那块士》中讲到: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以下与作者观点最接近的是(   A.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 B.农耕文明社会分工发达C.农耕文明生产效率较高 D.农耕文明社会组织完备15.班固《白虎通义》载,为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段历史材料(   A.可以印证神农创建了古代传统农业 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先民的生产生活C.由此确立神农为中国农耕文明象征 D.证明神化是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途径 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是太平洋海域早期全球经济的产物。15651815年的250年中,坚固、快捷、装备精良而且载货量大的西班牙大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着亚洲的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大部分的贵金属流入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繁荣,白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白银是中国的基础货币。……他们(欧洲殖民者)满载着马匹和欧洲工业品——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尤其是火药武器——到非洲交换奴隶;第二段航程则是运送奴隶到加勒比。到达之后,商人将活人货物以在非洲买入时两至三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有时以现金交易,而在蔗糖产区则更多地以蔗糖或糖浆进行交换。然后,他们用美洲的产品填满船舱,启程返回欧洲。——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册)》(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发展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和商品流通的表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摘编自叶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莱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中国发展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意义。
    参考答案:1A2A3D4A5D6A7B8A9B10B11C12D13C14A15B16(1)影响:推动三角贸易(世界市场)的发展;蔗糖的价格下降,成为欧洲民众日常生活消费品;破坏了拉美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洲文明的倒退(黑奴贸易兴起)。(任答三点)(2)人口迁移:欧洲人到美洲;非洲人到美洲。(任答1点)物种交换:欧亚大陆物种(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麦类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物种(甘薯、马铃薯、玉米、花生、南瓜、可可等)流向世界各地。(任答1点)商品流通:欧洲的手工制品到美洲、非洲;美洲蔗糖、贵金属到亚欧;亚洲(中国)的生丝、瓷器、丝绸等流向欧洲、美洲。(任答1点) 17(1)措施:开荒垦辟,增加产量;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2)意义: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