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图文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明的概念,猿人与古猿的区别,猿人会制造并使用工具,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阅读课本完成表格,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文采、光明)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文明的本质是创造文明的生物。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百度百科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具有哪些生存技能?
北京人体质特点,一方面已具有人的性质,另一方面还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所以称之为猿人。北京人头盖骨低平,头骨较厚,脑容量较小,平均只有1075毫升,而现代人脑容量平均1400毫升。眉骨隆起,吻部突出,牙齿粗大,缺乏下颏,这都是北京人体质上还有原始特征的表现。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彩绘陶瓷,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精美玉器、大规模祭坛和神庙
思考:观察下面两幅地图,说说图一、图二遗址分布特点?说明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呈现什么特征?
图一: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图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分布广泛,呈现满天星斗状;而图二相对集中于黄河长江流域。
多元性、多样性、本土性,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
有学者通过分析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含有对方文化因素的器物的年代,提出整个良渚文化相当于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年代为公元前3400年至前2500年。事实上,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中出土的良渚文化风格遗物,大致可归入良渚文化早中期;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许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遗物,也多与良渚文化早中期的器物共存。良渚文化晚期应该已进入龙山时期,这既有碳十四数据的支持,也有器物类型学的证据。良渚晚期的高把豆、圈足盘、马桥遗址墓葬出土单把无流杯、钱山漾遗址出土粗颈鬶等都可在龙山时期王油坊类遗存中找到对应器物。 ——任式楠 吴耀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趋势
如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有的墓葬长达3.4米、宽达2.3米的墓坑。坑内有朱红色的椁,大汶口墓地133座中有14个木椁墓。一般随葬品有30至40件,最富的竟达180多件,包括精美彩陶、黑陶、白陶……在同一墓地上有为数不少的墓葬,墓穴狭小,仅能容尸,随葬品屈指可数,甚至空无一物……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第二版)》
新石器时代之大汶口文化
贫富分化、社会阶层不平等
辉煌的良渚文化一定会令你惊叹。良渚文化分布在长江下游至钱塘江流域,其中位于太湖流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有着水利系统、宫殿、祭坛以及鲜明的城乡体系。在良渚古城中,市民住在类似城墙的环形区域之上,贵族则居住在人工堆砌的土台上,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则居住在古城之外的多个村落中,形成了鲜明的城乡分割。在良渚古城中发现的玉管、玉珠、玉料以及一些制玉工具证实,良渚古城内的居民已经不是农民,而是手工业者。手工业者制作的玉器、漆器、精致的陶器、象牙器以及丝绸集中出土于高阶层人物的墓葬中。良渚遗址的大型墓葬群及里面的精美玉器、土筑高台和祭坛令人叹为观止。 ————波音《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
《史记·夏本纪》说夏禹仍是按照旧的传统制度以天下授益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据说当时有些诸侯皆去益而朝启,看来当时不少贵族已是拥护王位世袭制的。由于私有制的发展,掠夺战争日益频繁,氏族制已失去作用,军事首长转化为最早的专制君主。……当时也有些守旧的氏族如有扈氏,也对启夺位不服,而进行武装叛乱,启与有扈氏战于甘,有扈氏被启所灭。经过一场激烈斗争之后,传贤才为传子所替代。古老的氏族制被国家所替代,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在夏启时就初步实现了。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下》
二、中华文明的早期国家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官职。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中外历史纲要(上)》
夏朝具有较完整的中央官僚机构;注重宗教;对地方控制松散。
《礼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材料证实,商王对国家大事的决策,事先都必须向鬼神占问。《尚书》的记载表明,商汤和盘庚在贯彻其政令时,都假借鬼神的旨意,实行神权统治。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下》
《尚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酒诰》指出商代有内、外服之分。内服是商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指分封给邦伯的封地,再有派侯、甸去统治的边境地区。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内外服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和),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
方里而井,井九百里,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集体备课课件ppt,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采集狩猎,农耕畜牧,地理位置,古巴比伦文明,世界第一部太阳历,古印度文明,种姓制度下的印度社会,古希腊文明,城邦时代,斯巴达全民尚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备课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人类文明的产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堂教学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类文明的产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