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展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基本概念】
封建:是一种政治制度,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土地上建国。比如我国的西周的分封制。
封建社会:一种社会形态,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农民只有少量的土地或无地。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但农民的经济政治权利依然较低。
【课程标准】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核心素养】
通过比对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
通过阅读春秋战国时期时代变化的相关史料,培养学生史料论证的素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变法改革和百家争鸣,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看问题的素养
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线索: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出现了大的裂变,在变的过程中,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走向统一。
【基础知识】
一、经济状况的变化
1、农业
(1)工具:
(2)水利:
2、工商业
(1)手工业:分工细密
(2)货币:流通广泛
(3)城市:商贾云集
(4)商人:富比王侯
二、政治局势的变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三、统治制度的变化——变法运动的兴起
1、目的
2、表现
四、思想观念的变化——东周时期的诸子之辩
1、孔子和老子
2、百家争鸣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且当时(西周)使用之耕具极粗拙,恃木石所制之来,起土播种,一人一手之力所及之地有限,势非集多数人之劳力共同耕作不可。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前此之贡纳,生于臣仆之身分关系,今之亩税,则生于保有土地收益之关系,即为后世地主对于国家纳田赋之始。
——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
阅读春秋战国形势图,结合教材史料阅读,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政治局面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一 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
——《左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二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材料三 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
——《孔丛子卷二·居卫第七》
材料四 西周时的学术、教育由宗庙祭祀、记事和文书管理的祝、宗、卜、史掌管,而民间没有私学。东周时,王室衰败,诸侯国动荡,这类职官流落民间,于是就把知识带到了民间。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割据,天下混战,然中国统一的思路却越来越清晰,这是历史必然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的评价。
【课堂小结】
Z走向统一
大
变
革
大变革
变
革
【同步练习】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融入华夏族,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 )
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加强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
2. 中国古代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
A. 耕作方式的进步 B. 土地制度的变化
C. 手工业的进步 D. 赋税制度的变化
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4.(2017.11·浙江高考·1)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5.(2016·江苏高考·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6.(2018.11·浙江高考·1)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7.(2015·山东高考·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8.(2015·海南高考·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 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 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
材料三 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57%,而人口则更大幅度地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3)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
第 2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参考答案
1-8 CAADD CCB
9. (1)情况: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
(2)特征: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3)史实:“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领域
措施
作用
特点
影响
政治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
经济
奖励军功,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推行县制,县官由君主任免
社会
大家庭拆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孔子
老子
学派
儒家
道家
思想核心
政治主张
其他思想
相关典籍
流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意义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墨家
法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上节回顾,目标导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预习新知,探究解疑,必备知识,反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