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详案)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详案)第1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详案)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隋朝,唐代,五代十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以一个单元为整体,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教学活动,实现在单元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话教学,教师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链,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中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分析: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分为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和隋唐——中国第二个大一统时期。第一,从第一单元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拥兵自重,形成三国割据开始,至隋唐统一,这中间的三百多年政权更迭、南北对峙,在汉族政权中豪强地主逐渐形成门阀政治,威胁君主专制。同时来自西、北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国家分裂,在民族战争中又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第二,隋朝统一中国,虽短命而亡,但唐朝继承了它的功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时期,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融的成果,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又进一步推动民族融合。在吸取前代的教训后,唐朝前期的统治者们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第三,唐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严重,在唐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
    本单元共4课,第5课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第6课交代了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发展,第7课讲述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第8课讲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从内容安排上可以看出,既有通史又有专题。
    3、本课立意
    本课的主题是通过了解隋、唐、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以唐朝为中心探讨封建王朝兴盛的原因,认识隋唐民族融合的新发展,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以及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隋唐和五代十国的历史,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涉及,只是了解不够深入,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不足,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尚且肤浅。高中应侧重培养学生辨析史料、阅读史料、分析概括的能力,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隋唐兴亡的原因和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能通过史料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唐朝前期盛世出现的原因(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4. 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唐朝前期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认识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5. 能通过阅读史料认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对唐朝的影响,并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认识到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树立以史为鉴的价值观(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以及影响
    教学难点
    隋唐兴亡的启示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材设计思路
    板书设计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二世而亡 文帝建隋
    炀帝亡隋
    唐朝:年少盛世:三代帝王
    经济发展
    民族交融
    晚来难安: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农民起义
    五代十国: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是富有连续性的,它不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进程。在它的历史上出现过断裂,出现过波动……于是有了历史发展的波峰与波谷。——阎步克《波谷与波峰》
    引用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波谷与波峰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发展的,前后有联系的。
    使学生认识唯物史观中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
    一、隋朝:二世而亡
    过渡:利用时间轴展示隋、唐、五代十国的历史跨度,得出唐朝时间最长,引出副标题:以唐朝为中心看封建王朝的兴衰和民族交融。
    隋既是南北朝的终结者,又是唐文明的先驱者,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气贺则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1、结合地图用时间轴的方式梳理隋朝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到隋朝灭亡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2、王夫之《读通鉴论》评价隋朝:“无德而有政”,你能结合史料进行论证吗?认识到隋朝的贡献和失误。
    3、出示对大运河的不同材料,展示对开凿大运河的不同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4、概括隋朝灭亡的原因,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教训?
    1、明确隋朝建立与衰亡的过程
    2、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隋朝的得失。
    3、从不同角度评价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影响。
    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二、唐代:年少盛世,晚来难安
    (一)年少盛世
    过渡:隋朝盛极一时,但短命而亡,给唐朝留下了怎样的教训?唐朝开创出怎样的盛世呢?
    1、通过时间轴,了解唐朝建立之初先后开创的盛世: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结合教材指出盛世的出现和统治者哪些政策有关?
    2、补充材料展示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提取信息概括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了解南方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回顾南方经济开发历程。
    3、通过材料和视频,比较汉朝、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唐朝在民族交融方式上的不同,归纳唐朝的民族观念,指出这种观念形成的原因。
    4、归纳唐朝对待不同民族采取的政策,总结其特点。
    分析产生的影响,认识到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唐人既不是魏晋以前汉人的简单延续,也不是胡族单向地融入汉族,而是汉胡互化产生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在唐朝近三百年中,又继续不断地与域外、周边的胡人,以及来唐的外国人融为一体,不断汲取新鲜血液,因而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以气吞日月的磅礴声势,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5、通过两段不同的史料展示盛世下普通百姓的生活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
    材料二:天宝时的农民生活,并不像旧史所渲染的那样美满,根据敦煌和吐鲁番发现的物价资料的探讨,好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差的必至破产流亡。所谓‘开元盛世’尚且如此……
    ——韩国磐,历史学者《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敦煌吐魯番資料阅读劄记之一》,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第4期
    请问:1、两份材料对唐朝开元盛世期间人民生活的描述一致吗?
    2、从史料类型来看,哪份更可信?
    3、影响史料的因素有哪些?
    4、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得出百姓生活状况如何?
    过渡:盛世下百姓的生活也是勉强维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盛世之下,危机也慢慢滋生。
    (二)晚来难安
    1、通过史料分析唐玄宗时期出现的问题,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概括安史之乱的影响。
    2、地方藩镇割据越演越烈,中央内部出现哪些问题?
    3、知道唐朝灭亡的时间。
    1、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得出结论。
    2、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3、带问题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结合所学归纳出答案。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5、辨析史料类型,知道不同史料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了解影响史料的因素有哪些。
    1、分析安史之乱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到民族交融对封建王朝发展的重大意义,培养民族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五代十国
    1、结合地图知道五代和十国的地理位置,和政权更迭。
    2、通过五代十国建立者身份的比较,发现共同点,认识到他们绝大多数是节度使,认识到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知道,了解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课堂小结
    结合材料,分析隋唐成败盛衰的历史启示
    乱世波谷并非一片漆黑,它在蛰伏中也酝酿出了种种生机;盛世波峰也并非无源之水,波谷中蓄势待发的勃勃生机,正是它的盛世之源。——摘编自阎步克《波谷与波峰》
    分析、概括、综合
    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培养唯物史观
    教学评价
    这是学校教研组活动中开的一堂课,因为时间和教材内容考虑以唐朝为中心考察隋唐至五代十国的发展,主要讲述了这一时期的朝代更迭和民族融合。隋朝作为背景,在讲的时候有点过多,评价大运河和隋炀帝没有作方法上的指导,导致学生无从下手。王夫之的一段话来评价隋朝的得失有点站不住脚。
    教学反思
    在教学立意上以唐朝为中心来探讨封建王朝的兴衰和民族融合,但是没有处理好隋朝和唐朝的关系,导致时间紧张。其次,内容的处理上,唐朝的制度建设虽然在第7课才讲,但为了讲课的完整性可以在本课先提一下,不必要展开。第三史料的选取和使用上还可以再严谨一点,深入挖掘,有效利用。第四,对初中教材不熟悉,对学生的学情掌握不到位,上课的互动性还需要提高。

    相关教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暖场与导入,讲授新课,总结升华,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立意,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设计思路,教学过程,五代十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