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二首第1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蒹葭》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核舟记》第2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核舟记》第2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核舟记》第1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
展开《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相关图片资源和视频资源。
2.随堂课件。
3.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和他们的作品,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并且图文并茂,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
二、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父亲魏大中曾任吏部给事中,因上书弹劾魏忠贤而被捕下狱,遭到暗害,魏学洢扶枢回乡,悲愤而死。魏学洢一生没有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簷集》,收入《四库全书》。但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核舟记》却不在这个集子中,该篇选自清代涨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其所得的“核舟”是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
三、疏通文意
1.掌握生字生词
(1)字词认读
器皿(mǐn) 罔不(wǎng)
轩敞(xuān chǎng) 箬篷(ruò)
糁之(sǎn) 峨冠(é)
多髯(rán) 衣褶(zhě)
矫首(jiǎo) 椎髻(zhuī jì)
右趾(zhǐ) 壬戌(rén xū)
虞山(yú) 篆章(zhuàn)
(2)字形辨析
敞:chǎng 宽敞、敞亮 啸:xiào 风啸、海啸
敝:bì 敝处、敝姓李 肃:sù 肃立、肃然起敬
甫:fǔ 甫毕、惊魂甫定、年甫十八 膝:xī 膝盖、促膝谈心
哺:bǔ 哺育、哺乳 漆:qī 油漆
(3)词语释义
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石青糁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翠色的颜料。
峨冠:高高的帽子。
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绝类:极像。
(4)通假字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疏通文意
(1)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2)学生质疑,相互答疑。
3.重点词点拨
(1)实词
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罔不因势象形 象,动词,模仿,这里指雕刻。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奇数,余数。
中轩敞者为舱 中,中间。轩,高起。敞,开阔。为,判断动词,是。
其两膝相比者 比,紧靠。
鲁直居左 居,位于。
其船背稍夷 夷,平。
通计一舟 通,全部,整个。
曾不盈寸 盈,满。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挑选。
技亦灵怪矣哉 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2)虚词
能以径寸之木 以,介词,用。
罔不因势象形 因,介词,根据。
盖大苏泛赤壁云 云,语气词,无义。
若听茶声然 然,……的样子。
曾不盈寸 曾,副词,竟、竟然。
技亦灵怪矣哉 “矣”“哉”句末语气词,连用加重惊叹语气。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盖,发语词,相当于全、都。
(3)词类活用
石青糁之 石青,一种青色的颜料,本文中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凭借的方式,即“用石青糁之”。
(4)一词多义
①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动词,做。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为,判断动词,是。
②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奇异。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零数,余数。
(8)古今异义
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表同意。
曾不盈寸 古义:尚且,竟然。今义:曾经。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三、品读语言
1.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品析:“右刻”“左刻”等语词都用得恰如其分,却又十分精练,使读者一看就清晰明白。特别是文中引用的两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这样就跟“核舟”的主题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2.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品析:作者依托“核舟”这一事物生动地再现了苏、黄二人各不相同的身份、志趣爱好、各为所事及细微动作,使他们各自的形象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东坡“左手抚鲁直背”,写鲁直“若有所语”。这些语句不仅使核舟上的人物在读者面前形象鲜明,而且使核舟上的事物在读者面前具体生动。与其说是对核舟人与事的说明,不如说是描写。
3. 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品析:五个人,八扇窗,还有箬篷,茶炉,对联,题名等,而这些都在核舟中呈现了出来,这样写突出了王叔远的技术高超。
四、内容探究
1.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
点拨: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象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2.本文是如何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的?
点拨: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是说长度,一是说高度,在整体描写中重点之一就是突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作者在写舟的正面时,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顺序,而是将船头与中间部分的顺序颠倒着来写。原因之一是核舟的中间高起而宽敞,引人注目,特别是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先说这里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使读者能够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情景。
五、写作特色
1.描写细致
作者所记的是一件特定的工艺品——一枚小巧玲珑的核舟。文中对核舟的全体和各部分的人、物雕像上的描述,及其方位、数目、大小的具体说明,给读者的印象既具体而又深刻。如窗子能启闭自由、足膝之隐于卷底衣褶之中、念珠之历历可数、题字之细若蚊足等一些雕刻的细部都能一一予以介绍,巨细不漏。正因为作者善于观察,精于描绘,因而文章如同这只核舟一样,所反映的舟、人、字、物能做到神形飞动,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雕刻既属奇巧,而文章确也精湛,真是相得益彰,值得取法。
2.层次井然
作者对核舟各部的描写,是先总写,后分写;从右到左,由上至下,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很有章法。如第1段介绍“奇巧人”的奇巧所在,开门见山点出“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起了概括和总领全文的作用。第2段则对整个核舟尤其是核舟的中心部分即船舱和箬篷作了重点的描绘。第3、4、5段,则依次具体描绘船头、船尾、船顶,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人的雕像为主,而五人雕像又以船头的苏、黄、佛印三人为主,而此三人则又以苏轼为主,这样文章就紧扣住雕刻本身所反映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既层次井然,又重心突出。最后一段,将全核舟的人、物雕像的数目作了小结总计,并抒发赞叹:“技亦灵怪矣哉!”收束全篇。这种清晰的布局、分明的层次,给读者以历历在目之感。
3.富于想象
《核舟记》写的是件静止的物件,但是作者在静中取动,写得情趣盎然。奇巧人以《赤壁赋》作为核舟雕刻艺术的素材,而散文作家又复以《赤壁赋》的内容作为观察和想象核舟的依据,而我们广大读者则又以《赤壁赋》的所述来体味散文含蓄隽永的意境。“奇巧人”创作的蓝本,作者的丰富想象和读者的欣赏联想,都在《赤壁赋》的基础上得以自然融汇在一起了。无论是奇巧人王叔远还是作家魏学洢,他们既忠实而准确地反映了《赤壁赋》的意境和“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又在细节上大胆想象,不为原作所囿,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正由于作者丰富的想象,赋予素材以新的生命活力。
六、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
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必须“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第三题。
2.按空间顺序写一段话,简单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题解,疏通文意,内容分析,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1 *核舟记/魏学洢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1 *核舟记/魏学洢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理清课文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