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益阳市2021年下学期普通高中期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火星一直是人类特别向往的一颗行星。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的“祝融号”火星车开始在火星开展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火星是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其位置处于下图中的( )
A. A B. B C. C D. D
2. “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的动力来源( )
A. 风能 B. 太阳能 C. 液态氢 D. 天体引力
3. 推测火星上曾经可能有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A. 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更远 B. 火星上有甲烷气体
C. 火星自转轴倾角与地球相差不大 D. 火星上有液态水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为地球,B为哈雷彗星,C为火星,D为天王星。所以火星为C,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题详解】
火星表面太阳能资源丰富,“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的动力来源太阳能,B正确;火星大气密度较低,风能资源较少,A错误;液态氢需要从地球上带去,使用不便,C错误;在火星表面不能使用天体引力,D错误。所以选B。
【3题详解】
根据已学知识,液态的水是生命物质存在的必要条件,D正确;火星距离太阳较地球远,表面温度低,不适宜生命存在,A错误;生命必要的组成物质是能合成有机物的碳、氢、氧、氮等元素,甲烷气体意义不大,B错误;自转轴倾角对生命存在的条件影响较小,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1、适宜的温度;2、可供呼吸的大气;3、液态水;4、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不太大。
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在经常困扰着我国很多城市,尤其是我国北方冬季,左图为某城市雾霾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的方向及大发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读图,下列序号所示环节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 )
A. ① B. ③ C. ④ D. ⑤
5. 雾霾天气对我们生产生活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有( )
①雾霾天气出现后,能见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多
②气温升高,农作物生长期延长
③危害人体健康④易形成酸雨
⑤迫使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有( )
①臭氧层的破坏
②大量砍伐森林
③工业生产向大气中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
④太阳黑子的大爆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4. D 5. C 6. B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图判断可知,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③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⑤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⑤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故选D。
【5题详解】
雾霾天气会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多,①正确;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太阳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影响农作物生长,②错误;雾霾天气会危害人体的健康,③正确;雾霾天气时,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易形成酸雨,④正确;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不属于不利影响,⑤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造成的,近年来引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②③正确;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影响是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①错误;太阳黑子的大爆发不会导致全球变暖,④错误。故选B。
【点睛】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
2021年12月22日21时46分在江苏常州市天宁区(北纬31.75度,东经120.0度)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是地震发生时①②两地观测站地震横度与纵波的走时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幔 B. 莫霍面之上 C. 莫霍面之下 D. 古登堡面之下
8. 下列有关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越远离震中,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大
B. 越远离震中,反映出震级越来越高
C. 越远离震中,纵波与横波到达时的时间差越小
D. a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b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
【答案】7. B 8. D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其中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题意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且深度为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莫霍面为地壳和地慢的分界面,莫霍面之上为地壳,故B正确;莫霍面之下为地慢,古登堡面之下为地核,都位于地壳之下。故本题排除ACD,选B。
【8题详解】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图中,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用时多的a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用时间少的b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D正确;图中横坐标向右增大,表示离震中越来越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烈度越来越小,A错;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B错;图中越靠近震中,纵波与横波到达时的时间差越小,C错。故本题选D。
【点睛】地震震源、震中、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1)震源:地壳内部岩层破裂产生地壳震动的发源地;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破坏的程度。
(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震中周围地区的破坏程度,随距震中距离的加大而逐渐减小,形成多个不同的地震烈度区。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震源越浅、距震中越近,地震烈度就越高。
读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地质时期是( )
A. 古生代早期 B. 古生代末期 C. 中生代早期 D. 新生代
10. 中生代末期盛极一时的恐龙从地球上突然销声匿迹,该时期的气候特点是( )
A. 冷湿 B. 冷干 C. 暖干 D. 暖湿
【答案】9. B 10. C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B正确;ACD错。故本题选B。
【10题详解】
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中,从降水来看:中生代末期比现代降水少;从气温来看:中生代末期的气温比现代高。所以当时全球气候具有暖干的特点,C正确,ABD错。故该题选C。
【点睛】地质时期气候根据地质考察的各种证据(物质成分、沉积岩结构特点和生物化石等)推断的地球各地质时代的气候,又称古气候。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主要为: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下面四幅图是“海洋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表示南半球寒流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关于洋流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 顺洋流①航行的海轮可以节省燃料
B. 冬季该洋流上空多海雾
C.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D. 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答案】11. C 12. D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读图,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变化及洋流流向可知,①表示北半球暖流,②表示南半球暖流,③表示南半球寒流,④表示北半球寒流。故选C。
【12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①表示北半球暖流,顺洋流①航行可以节省燃料,A正确;冬季该洋流会带来大量的水汽,遇到冬季较冷的气流,水汽凝结易形成海雾,B正确;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C正确;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D不正确,符合题意,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D。
【点睛】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值凸出,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值凸出,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澄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的地形。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倒断面图,T0、T1,T2、T3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推测图中四个阶地形成最早的是( )
A. T0、 B. T1, C. T2、 D. T3
14. 从图可知,河流阶地是适合人类居住和耕作的场所,其原因是( )
①地形平坦开阔②矿产资源丰富③靠近河流,水源充足④土质较肥沃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13. D 14. A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澄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的地形”,可知,河流阶地是由河流下切侵蚀和地壳间歇性抬升形成的,地势越高的阶地形成的时间越早,地势越低的阶地形成的时间越晚,因此图中四级阶地形成的先后顺序为T3、T2、T1、T0。故选D。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河流阶地分布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③正确;河流阶地属于原先的河谷底部,土层较深厚,土壤肥沃,便于耕作,④正确;河流阶地分布在河谷地区,地形不具备平坦开阔的特点,①错误;河流阶地处矿产资源不一定丰富,②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a阶段地壳比较稳定,河流以侧蚀及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河漫滩;b阶段地壳开始抬升,外力作用则表现为河流下切侵蚀,逐渐的原来的离河床较远的河漫滩的一部分跟河流水面的相对高度变大,不会被洪水期的洪水淹没,就形成了一级阶地;c阶段地壳又变的稳定,河流下切侵蚀也随之减弱,侧蚀和沉积变强,新的河漫滩形成。
下图是我国某地常见的地貌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地貌的成因类型是( )
A. 流水侵蚀地貌 B. 冰蚀地貌 C. 风蚀地貌 D. 海蚀地貌
16. “某地”在我国的( )
A. 南方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北地区 D. 青藏地区
【答案】15. C 16. C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图示地貌类型为风蚀蘑菇,主要由风力侵蚀而形成。故选C。
【16题详解】
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这里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故选C。
【点睛】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图为世界某地区森林植被景观照片,森林上层乔木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状根,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树种为( )
A. 热带雨林树种 B. 亚热带落叶树种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 D. 温带落叶树种
18. 该植被条件下发育典型土壤类型为( )
A. 燥红土 B. 黄壤 C. 黑钙土 D. 砖红壤
【答案】17. A 18. D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A项中热带雨林树种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雨林中生物种类多,乔木具有多层结构,树基常有板状根,藤本植物高大,常达到林冠的上层,附生植物的种类很多,这些特征与图文材料描述相符,故A项正确;亚热带的典型植被主要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从植被类型来说,没有亚热带落叶林的说法,故B项错误;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藤本植物数量比热带雨林少,植株较小,附生植物种类较少,不发达,与材料描述不符,故C项错误;温带落叶树种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热量条件较差,藤本和附生植物极少,与材料描述不符,故D项错误。综上,答案选A。
【18题详解】
燥红土主要分布于相对干旱地区,而图中植被生长区气候湿热,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黄壤为亚热带常年湿润的环境形成的地带性土壤,与材料中热带植被类型不符,故B项错误;黑钙土是发育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和草原植被下的土壤,与材料中热带植被类型不符,故C项错误;砖红壤是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发生强烈富铁铝化和生物富集过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与材料中热带植被类型相符,故D项正确。综上,答案选D。
【点睛】世界主要森林自然带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它们的形成和分布受到热量、水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又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保持一致。土壤的形成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气候、地形、生物、岩石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改造都有关系,和它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总体保持一致。
2021年3月17日中国“亚轨道”高超音速飞机初始性验证试飞成功,。“亚轨道”在距离地面大约100公里处,是飞行器离开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开始进入太空的边缘的高度。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高超音速飞机起飞后,穿过甲层时大气特点为( )
A. 气温先降后升 B. 大气较稳定 C. 天气现象多变 D. 有极光现象
20. 乙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
A. 其氧原子能吸收紫外线,从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B. 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高空飞行
C. 能反射无线电波
D. 能降低紫外线对人类和地表生物的伤害
21. 高超音速飞机的飞行轨道,即“亚轨道”位于大气垂直分层的(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外太空
【答案】19. C 20. D 21. C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据图可知,高超音速飞机起飞后,穿过的甲层属于近地面大气为对流层,该层大气随高度增加气温下降,A错;由于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风、云、雨、雾等天气现象也都出现在这一层,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故B错,C正确;极光现象主要出现在高纬度的高层大气,D错。故本题选C。
【20题详解】
据图可知,乙层为平流层,该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A错,D正确;平流层中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B错;高层大气中,在80km到约500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这一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据此可排除C项。故本题选D。
【2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亚轨道”在距离地面大约100公里处,而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0-12千米,平流层高度为50-55千米,据此可排除AB两项;平流层以上至地面2000-3000千米的高度的大气统称高层大气,故“亚轨道”位于大气垂直分层的高层大气,C正确;外太空指的是地球稠密大气层之外的空间区域,一般定义为大约距离地球表面1000千米之外的空间,据此排除D。故本题选C。
【点睛】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向上55公里高度。平流层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②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③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3、高层大气主要特征:空气稀薄;有电离层,温度随高度先降低后增高。
海水盐度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且盐度的大小受一定因素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上图中,能够正确表示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分布曲线的是( )
A. 曲线① B. 曲线② C. 曲线③ D. 曲线④
23. 北纬60°海域盐度比南纬60°低得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降水量与蒸发量 B. 海域轮廓 C. 洋流 D. 径流
【答案】22. A 23. D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海水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大致为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与图中曲线①相对应。故选A。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北纬60°海域盐度比南纬60°低得多,主要因为北纬60°海域有大量的河流径流注入,对海水起到了稀释的作用。故选D。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变化的因素主要与海水的蒸发、降雨、洋流和地表径流这4个方面有关。近岸海水的盐度主要受陆地河流向海洋输入淡水影响,所以盐度的变化范围较大。此外,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冰层的结冰和融化对这些海区海水的盐度影响也很大。
南海大部分的岛礁都很零碎,面积也有限,近几年,南海一直在实行吹沙填海工程,有许多的岛礁都通过这项工程加大了面积。永兴岛经过几年的吹沙填海工程,岛上已经建设了政府大楼银行、邮政、商店、机场等。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4. 吹沙填海建设永兴机场是在利用海洋( )
A. 空间资源 B. 矿产资源 C. 生物资源 D. 水资源
25. 人类活动对海洋影响尤为突出的地带是( )
A. 海岛 B. 海岸带 C. 大陆架 D. 海盆
【答案】24. A 25. B
【解析】
【分析】
【24题详解】
吹沙填海建设永兴机场利用的海洋广阔的空间资源,与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无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海岸带是指现在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既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自然区域,是资源与环境条件最为优越的区域,也是目前人类活动对海洋影响最突出的地带。故选B。
【点睛】海岸带是海洋系统与陆地系统相连接,复合与交叉的地理单元,既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自然区域,也是资源与环境条件最为优越的区域,是海岸动力与沿岸陆地相互作用、具有海陆过渡特点的独立环境体系,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计50分)
26. 实验探究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益阳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理理实验,请根据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所学知识,结合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实验过程: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米、60厘米、60厘米的透明且能封闭的玻璃柜,在柜内底面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和一大碗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薄纸片M,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薄纸片N(如甲图)。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薄纸片M、N的偏动情况。
(1)通电一段时间后,请判断薄纸片M和N的偏向(“左”或右”),并阐述理由。
(2)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到实验效果,让薄纸片的摆动幅度更大,请提出你的改进建议。
(3)联系生活,画简图举例说明该实验所揭示的地理原理。
【答案】(1)M:向右,N:向左
理由:通电后将形成热力环流,电炉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冰块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下层空气由冰块流向电炉,上层则相反。
(2)增加电炉温度;增加冰块的数量;选择更轻薄的纸进行实验;缩小玻璃柜尺寸;增加玻璃柜的密封性等
(3)任画一幅山谷风、海陆风或城市风
【解析】
【分析】本题以热力环流实验设置问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了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通电后电炉温度升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上部形成高压;冰块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压,上部形成低压;下层空气由冰块流向电炉,使纸片N偏向左;上层空气由电炉流向冰块,使纸片M向右偏。
【小问2详解】
薄纸片的摆动幅度与流经纸片的气流强弱、纸片的厚度、容器的密闭性等都有关系。从流经纸片的气流强弱的角度,可以增加电炉温度,增加冰块的数量,从而增大电炉和冰块的温差,增大流经纸片的气流的强度;从纸片的厚度、容器的密闭性角度,还可以选择更轻薄的纸片,缩小玻璃容器的尺寸,增加玻璃柜的密闭性,增强玻璃柜内空气的流动性。
【小问3详解】
该实验揭示了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表现形式,以城市风为例,作图如下:
【点睛】
2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每年入汛以后,我国很多城市而临内涝问题。雨水花园(图甲)是控制城市内涝的有益探索。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水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图甲
材料2:水循环示意图(图乙)
图乙
(1)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说明人类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城市雨水控制?
(2)结合中国气候与水循环类型,说明湖南省益阳市城市雨水花园建设的自然条件。
(3)简述城市雨水花园带来的效益。
【答案】(1)主要措施: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2)降水集中,降水较丰富:海陆间循环,雨水丰沛。
(3)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资源化;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减少城市内涝,减轻城市地面径流污染;促进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雨水花园和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治理、雨水花园的效益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说明人类采取的城市雨水控制措施,结合城市内涝的成因可知,人类主要是从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角度实现雨水控制。由图示雨水花园示意图以及材料“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可知,人类采取的措施有挖掘浅凹绿地,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在浅凹处铺设砂土层、种植绿植,净化雨水,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小问2详解】
城市雨水花园建设的自然条件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只有降水充沛且可能存在城市内涝的地方才适合建设雨水花园。湖南省益阳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其降水环节属于海陆间水循环,水量丰沛。
【小问3详解】
由图示雨水花园示意图以及材料“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水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可知,雨水花园能够收集、净化雨水,使雨水资源化(作为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的一部分);通过吸水、蓄水、渗水,能够减少地表径流,缓减城市内涝现象,减轻城市地面径流污染;能够促进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等。
2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流水是地表常见的外力作用形式。流水塑造的地貌,称为流水地貌。
材料二:图甲为河流地貌示意图,图乙为我国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图。
(1)描述图甲中A处地貌特点。
(2)简述图甲中B地貌的形成过程。
(3)图乙所示的是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____,从岩石和气候角度分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____。
【答案】(1)①以出山口为顶点呈扇形:②从扇顶到扇缘地势渐低或沉积物厚度渐薄;③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渐细。
(2)河流携带泥沙,至入海口处,地形坡度平缓,同时,海水对入海河水具有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缓,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地貌
(3) ①. 峰林 ②. 岩石多为可溶性岩石(如石灰石);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流水(溶蚀)作用强
【解析】
【分析】本题以河流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貌特征、地貌形成过程与地貌发育条件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图形信息获取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甲可知,A地处出山口,呈扇状分布,为典型的山前冲积扇。该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地势渐低,沉积物厚度渐薄。冲积扇沉积物具有分选性,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渐细。
【小问2详解】
由图甲可知,B位于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地貌,该地貌的形成原理是: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流至入海口处,由于地形坡度平缓,加上海水对入海河流具有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缓,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地貌。
【小问3详解】
图乙峰林众多,结合文字材料“图乙为我国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可知为峰林地貌。该地貌的成因是流水的溶蚀作用,故从岩石角度看,该地多为可溶性岩石(如石灰石),从气候角度看,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流水(溶蚀)作用强。
【点睛】
2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赛罕坝位于内蒙古离原的东南,地处内蒙古离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平均海拔1500m,历史上的赛罕坝是一处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后因掠夺性采伐、开垦和连年山火,到近代,赛罕坝地区变成沙漠,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经过50多年的不断治理,赛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林场现已开发为森林公园,吸引众多游人。
(1)随着赛罕坝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分析森林对当地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的影响。
(2)结合赛罕坝地区的地理环境变迁案例,谈一谈你对人地关系的看法。
【答案】(1)森林利于有机质积累,促进当地土壤形成发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水作用,能提高当地土壤水分(保水);森林能利于土壤腐殖质的积累,提高当地土壤肥力(保肥);森林有保土作用,利于增加当地土壤厚度(保土)。
(2)能正确提取信息分析材料(兴-衰-兴);确立观点,理由充分(人地协调观)
【解析】
【分析】本题以塞罕坝地区环境变迁的材料设置问题,涉及森林对土壤形成发育的作用及人地关系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土壤的形成过程分析,植被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塞罕坝森林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提高,土壤的水分条件改善;森林能减轻土壤侵蚀,促进沉积,有利于增加土壤的厚度;森林能促进腐殖质的形成,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小问2详解】
塞罕坝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点睛】
湖南省益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益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3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益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益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益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