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海浩”现象常出现, “海浩”现象发生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地理试题本试卷共6页,18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试科目、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满分45分)专家研究发现,英国巨石阵是一处古人天文观测遗址,在特定日期站在阵内的人可以看到日出、日落透过巨石缝隙的光线。图1为“巨石阵不同日期太阳光线示意图”,图2为“巨石阵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 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太阳光线中,代表冬至日日出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2. 若⑤所示太阳光线代表某日日落,20天后的X日看到相同方位的日落,则X日可能是( )A. 1月2日 B. 6月12日 C. 7月2日 D. 7月12日【答案】1. B 2. C【解析】【分析】
【1题详解】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半球,英国位于北半球,因此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冬至日昼短夜长,故其日出方位应位于东偏南方向。结合图中右下角指向标,东南方向为②箭头,故排除ACD,答案选B。【2题详解】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相同,其由公转产生的现象相同。因此这两天关于二至日(回归线)对称。根据题意,太阳此时日落西北,直射点在北半球,20天后看到相同方位的日落,说明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关于夏至日对称,故从6月22日往后推10天,为7月2日,故选C。【点睛】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都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都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太理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时,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位于山西省宁武县的"万年冰洞"形成于第四纪冰川覆盖时期。冰洞由地面向下延伸近100米,开口朝上,口小肚大,所处山体由石灰岩构成。洞内的冰柱、冰瀑、冰笋、冰花长年不化,2011年3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下图示意冰洞外部日均温的年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3. 洞穴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冰川碎屑刨蚀 B. 冰川融水溶蚀C. 岩层水平张裂 D. 岩层断裂下陷4. 在自然状态下,冰洞内、外空气交换最频繁的时间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答案】3. B 4. A【解析】【分析】【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该洞穴所处的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且洞内存在冰柱、冰瀑等景观。而冰柱、冰灌等是由冰川融水重新冻结形成,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据此可以推断,在地质历史时期,冰川融水流动过程中对石灰岩进行了溶蚀,形成了该地下洞穴,B项正确。冰川碎屑刨蚀一般形成的是口大肚小的地表回坑,而不是地下洞穴,A项错误;岩层水平张裂一般形成的是裂谷,C项错误;岩层断裂下陷一般形成的是谷地、低地,D项错误。故选B。【4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冰洞是开口朝上的地下洞穴,因此,当洞外温度较低时,冷空气下沉,外部空气可以进入洞内进行空气交换;而当外部温度较高时,洞外暖空气会膨胀上升,难以进入洞穴。冰洞内冰柱、冰瀑等景观终年不化,说明洞内温度终年低于0℃;图中甲时段洞外温度最低,且在0℃以下,此时洞外冷空气能下沉进入洞穴,洞内、外空气交换最频繁,A项正确。故选A。【点睛】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发生在海面上的此类天气现象被北方渔民称为“海浩”。2020年青岛附近海面多次出现了“海浩”奇观,近海海域像开了锅,海面上“蒸汽腾腾”,仿佛海水被煮沸了一般;船只、海岛影影绰绰,仿佛置于云层之上,如梦如幻(下图),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观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 “海浩”现象常出现( )A. 春季子夜 B. 夏季傍晚 C. 秋季正午 D. 冬季清晨6. “海浩”现象发生时( )A. 海-气间温差大,风力较大 B. 海-气间温差大,风力较小C. 海-气间温差小,风力较大 D. 海-气间温差小,风力较小【答案】5. D 6. A【解析】【分析】
【5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海浩”实为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冬季冷空气活跃,且冬季清晨其降温幅度大,海洋上空蒸发的水汽更易凝结成雾,“海浩”现象多发,故D正确;春季子夜的降温幅度无冬季清晨大,故A错;夏季冷空气欠发育,秋季正午气温较高,水汽难以凝结,故BC错。答案选D。【6题详解】阅读材料信息“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可知,“海浩”现象发生时,海-气间温差大,有利于加剧海面蒸发,故排除CD答案;同时,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更有利于形成“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的特点,故排除B,答案选A。【点睛】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下图为索科特拉岛的位置和7月索马里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7月,当索马里洋流流经10°N时,下列四幅海水等温线示意图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B. C. D. 8. 7月,索马里洋流对索科特拉岛产生的影响是( )A. 使岛上渔民的捕鱼量增多B 使岛上降水量增多C. 使岛屿及周围海域变得寒冷干燥D. 使岛上出现大量的企鹅【答案】7. A 8. A【解析】【7题详解】等温线的凸向即为洋流的流向。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为暖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为寒流。7月,索马里洋流虽然由低纬流向高纬,但却是上升补偿流,海底上泛的海水水温低,因此,该时段洋流属于寒流,分析选项可知A图符合。故选A。【8题详解】7月,索马里寒流上泛的海水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充足,岛上渔民的捕鱼量增多;受到寒流的影响,岛上降水量减少;此季节为夏季,且该岛纬度低,岛屿及周围海域不可能变得寒冷干燥;岛上不会出现大量企鹅。故选A。【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2.影响海洋生物资源。有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养料,从而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有利于鱼类大量繁。寒暖流交汇也能够形成水障,使得鱼群集中,往往形成较大的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有上升补偿流的地方也能形成大的渔场(如秘鲁渔场)。3.影响海洋航行的速度与安全。顺着洋流航行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节省时间;逆着洋流航行会减慢速度,浪费时间,浪费燃料。寒、暖流的交汇处容易形成海雾,从而不利于海上航行。从北极地区南下的洋流也会携带海冰,威胁海上航行安全(如泰坦尼克号撞冰山事件)。4.影响海洋环境。对于海洋污染来说,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如赤道逆流对波斯湾石油泄漏的影响。积雪覆盖变化率是指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分布。右图示意中亚北部干旱地区某高山冬夏两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与海拔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夏季,该山地1100米以下积雪覆盖变化率几乎为零,其主要原因是( )A. 山麓地带降雪少 B. 山麓地带气温回升慢C. 山麓地带升华快 D. 积雪已在春季消融殆尽10. 冬季,积雪覆盖面积开始减少的海拔大约是( )A. 400米 B. 1100米 C. 1700米 D. 3800米11. 该山冬季高寒地带积雪覆盖面积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 )A. 气温随海拔升高不断下降B. 海拔越高,积雪的升华量不断减小C. 高海拔地区多大风,部分积雪被强风搬至低处D. 随海拔升高,太阳辐射越来越强【答案】9. D 10. D 11. C【解析】【9题详解】从冬季积雪覆盖变化率可以看到,1100米以下积雪覆盖变化率是正值且变化率较大,说明山麓地带降雪量较大,这些降雪若在夏季融化,此处积雪覆盖变化应较大,与材料不符, A选项错误。山麓地带海拔低,气温回升速度快,B选项错误。山麓地带升华快,大量的积雪迅速融化,此处积雪覆盖变化率应较大,与图示不符,C选项错误。冬季降雪量较大,但夏季此处的积雪覆盖变化率却几乎为0,这说明这些积雪随着春季气温的回升已消融殆尽,在夏季无雪可变化, D选项正确。故选D。10题详解】图上是积雪覆盖变化率,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积雪覆盖面积增多,积雪覆盖变化率小于0,积雪覆盖面积减小。冬季积雪覆盖变化率小于0的开始位置大约在3800米左右,D选项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气温随海拔升高不断下降,理论上高海拔地区气温更低,积雪覆盖面积应较大,排除A选项。海拔高,积雪的升华量减小,故高海拔地区积雪的面积应更大,与材料不符,B选项错误。高海拔地区,植被更少,受风力影响更为显著,大风将积雪吹至低海拔地区,C选项正确。海拔升高,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与积雪覆盖面积下降并不关联,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雪线实际上为一个地带。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既是终年积雪区的下界,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发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将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形成多年积雪和冰川。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被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这个高度就称为雪线高度。读世界某区域图及乙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12. 甲位于紧邻阿留申群岛之南,该地宏观地形及成因可能是( )A. 岛弧-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形成B. 海沟-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形成C. 海岭-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形成D. 海沟-美洲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形成13. 乙地冬季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有( )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少 ②冬季南北温差大,西风更强劲 ③暖流较强 ④属于地中海气候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答案】12. B 13. C【解析】【12题详解】阿留申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形成的岛弧,甲位于紧邻阿留申群岛之南,应该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形成的海沟,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乙地位于大陆西岸60°附近,冬季南北温差大,西风更强劲,受地形阻挡降水更多;沿岸有阿拉斯加暖流经过,暖流较强,水汽充足,②③正确。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④错误。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①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板块示意图薄荷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森林茂密,但岛上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因此它们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山”(景观如下图),读该岛月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列各题。14. 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可能是( )A. 土层浅薄,树木难以生长 B. 山坡陡峻,水源难以保持C. 地形较高,热量条件差 D. 森林破坏,石漠化严重15. 能观赏到该岛地面褐色“巧克力”景观,旅游时间最好选在( )A. 12-1月 B. 4-5月 C. 6-7月 D. 9-10月【答案】14. A 15. B【解析】分析】【14题详解】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巧克力山海拔低且地势较平缓,山坡陡峻说法错误,B错误;由气温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材料信息表明,巧克力山海拔在40~120米,海拔低,热量条件好,C错误;材料信息表明,灰岩小山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没有树木并非人为破坏的结果,且没有明显的石漠化现象,D错误;巧克力山为石灰岩,土壤先天发育较差,土层较薄,再加上季风气候降水强度大,泥土易被侵蚀,或在重力作用下移,使土壤厚度更小,土层太薄难以生长高大的树木,只能生长低矮、根系浅的草,A正确。故选A。【15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因此观赏巧克力山的时间为“每年热季”,热季是气温高、降水少的季节,读图可知,12~1月气温相对较低,不是“热季”,排除A;图中显示,4~5月当地气温最高,且降水稀少,此时草类植被干枯,巧克力山景色显著,是观赏“巧克力”景观的旅游最佳时间,B符合题意;图中显示,6~7月降水量大,气温不高,草类植被生长茂盛,绿色景观为主,不是观赏“巧克力”景观的最佳时间,排除C;读图可知,9~10月间,9月降水量仍较大,且气温不高,因此不是观赏“巧克力”景观的最佳时间,排除D。故选B。【点睛】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二、综合题(第16至18题,共55分)16.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判读等压线图,首先要抓数据特征(即抓等压距、极大值、极小值、从而确定每条等压线的值),其次抓形态特征:闭合(高压中心或低压中心),弯曲(高压脊或低压槽),疏密(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图1为某年某域春季天气系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①等压线的气压值是____;②地近地面的风向是____。(2)指出乙气压中心的名称____,近地面气流的水平运动状况____,气压中心气流的垂直运动状况____及天气状况____。(3)若图2为图1中甲锋面气旋状况,图2中实线为等压线,虚线M、N为锋线,在图中锋线上用锋面符号标出锋面M和N的类型(4)图2各点天气状况可能处于阴雨天气的是(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③⑤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空气中水汽氤氲,雾是自然天气现象,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5)图1中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最可能出现雾霾是哪个地区?并说出判断的理由。【答案】(1) ①. 1010 ②. 西北风 (2) ①.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②. 顺时针方向辐散 ③. 下沉 ④. 晴朗 (3) (4)C (5)华北地区理由:①受暖气团控制,空气湿度大。②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悬浮颗粒不易扩散。③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空晴朗少云,昼夜温差大易形成雾。④华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聚集,生产、生活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多,易形成霾。【解析】【分析】本大题以等压线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等压线判断、风向、天气系统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小问1详解】图中甲地为低压中心,根据①所在的等压线弯曲形态,可判断①的等压线的数值为1010;过②作垂直于等压线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西指向东,②地近地面风向受三力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大约向右偏45°,吹西北风。【小问2详解】乙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附近,中心气压值较四周高,因此,乙气压中心的名称为亚洲高压或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乙近地面气压为高压,气流辐散,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偏,因此,乙近地面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乙由于中心气流辐散,导致中心气流减少,高空气流垂直下沉补充;下沉的气流距地面越来越近,气温越来越高,不容易成云致雨,因此,高压控制的天气是晴朗天。【小问3详解】甲为北半球锋面气旋,M、N锋线北侧为冷空气,南侧为暖空气,气旋北半球为逆时针旋转,M附近北侧的西北风向南侧的西南风方向前进,为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表示,三角形的顶点就是冷锋的前进方向;同理,N附近南侧西南风向北侧东北风前进,为暖锋,用线条加半圆符号表示,半圆的顶点就是暖锋的前进方向,作图如下图所示:
【小问4详解】图2为图1中甲锋面气旋状况,⑤为低压中心,中心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根据上题分析可知,M为冷锋、N为暖锋,根据所学知识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①位于冷锋锋后,④位于暖锋锋前,因此,①、④容易降水,综合锋面气旋,容易降水的是①④⑤,C对。故选C。【小问5详解】根据材料“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说明雾霾的产生需空气湿度大,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逆温,大气稳定,且风速小。读图可知,西北地区受高压影响,晴天多,空气湿度小,等压线密集,风力大。不容易出现雾霾天气;东北地区部分位于暖锋锋前,因纬度高,气温低,容易出现降雪天气,不容易出现雾霾;华北地区大部分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夜晚地面温度低,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雾;华北地区人口众多,工业发达,生产、生活中排放的烟、尘等微粒悬浮较多,易形成霾;华北地区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较小;同时,春季地面温度低,容易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层比较稳定,雾、霾不易扩散。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斑海豹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栖息在辽东湾一带,栖息的环境主要是海水、河水、浮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泥沙滩、岩礁和沼泽地等。斑海豹生性胆小机警,皮毛名贵。每年1—3月繁殖,产崽在浮冰上,以各类鱼虾为食。近年来,我国斑海豹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下图为辽东湾斑海豹分布示意图。(1)分析辽东湾冬季易结冰的原因。(2)分析斑海豹栖息于辽东湾的主要自然条件。(3)指出斑海豹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保护斑海豹的措施。【答案】(1)纬度较高,获得的光热较少,冬季气温较低;有河流注入,海水盐度降低;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该地区冬季常有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和寒潮天气。 (2)栖息条件:辽东湾北侧有辽河人海,沿海多浅滩、沼泽等,是优良的斑海豹栖息地。食物条件:沿海有河流注入,形成咸淡水混合区,给海洋生物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多鱼虾,便于斑海豹觅食。繁殖条件:纬度较高,易结冰,浮冰较多,有利于斑海豹繁育。 (3)原因:皮毛名贵,人类过度捕杀;浅海区水体污染,生存环境变差;鱼虾等食物减少,影响斑海豹生存等。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加强保护宣传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辽东湾冬季易结冰的原因、斑海豹栖息于辽东湾的主要自然条件及斑海豹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及保护措施,涉及知识面较广,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辽东湾冬季易结冰的原因主要从气温、地形、海水性质等方面分析。该海域海水易结冰的主要原因是气温低,气温低与纬度有关,而冬季的大风、寒潮天气也加剧了寒冷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辽东湾较封闭,这会使水体流动性降低。据图判断,沿岸有河流注入,海水盐度降低,利于结冰。【小问2详解】本问可结合材料“栖息环境主要是海水、河水、浮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泥沙滩、岩礁和沼泽地等”进行分析。由图可知,辽东湾北侧有辽河入海,沿海地带多浅滩和沼泽,为斑海豹提供了栖息地。根据材料“以各类鱼虾为食”分析,沿海河流入海可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鱼虾提供了饵料,使附近鱼虾丰富,便于斑海豹觅食。根据材料可知,斑海豹产崽在浮冰上,而辽东湾纬度较高,易结冰,海上多浮冰,有利于斑海豹繁育。【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皮毛名贵”可判断,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可能会对斑海豹进行过度捕杀;根据图中产崽区与密集区的分布判断,入海河流的污染会使浅海区生态环境改变、鱼虾减少,从而影响到斑海豹的生存等。措施主要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宣传等方面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其生存环境,禁止人类肆意破坏;加强管理,制止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保护环境;加强保护宣传,提高环保意识等。【点睛】18.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如下图)有一狭长平缓地带,位于阿拉伯海与西高止山之间。这里大多数时间河流流速平缓,河流沿着低矮的海堤流淌数百千米。夏季风盛行时,海水漫过海堤向河流倾泻,而后集中降雨又在短暂的时间里造成河水漫堤的“灌海”现象,从而形成海水和河湖水系交汇的地理奇观—“回水”,这片海水与河水的交集区域称为回水区。(1)说明“回水”现象多形成于夏季风盛行时的原因。(2)说出“回水”现象发生时回水区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成因。喀拉拉邦的自然保护区丛林茂密,野生动物丰富,贝利亚尔湖是野生动物的主要饮水水源。每年一至三月份是游客乘船观赏亚洲象、孟加拉虎等陆地野生动物较佳时间。(3)请从气候角度推测游客多选择1—3月前往贝利亚尔湖观赏陆地野生动物的原因。保护区周边居民大多以从事农作物种植为生计,主要作物有水稻、木薯、甘蔗、椰子等。但陆地野生动物的出没,经常造成周边地区种植的农作物遭受损失。当地政府尝试提出多项措施,谋求陆地野生动物保护与周边地区农业的协调发展。(4)请结合当地出现的实际情况,为政府提出促进协调发展的针对性措施。当地出现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措施部分野生动物在进食周边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后死亡①野生动物侵袭周边地区农作物主要发生在缺少食物的旱季②周边可耕土地有限,野生动物的侵袭,使农作物进一步减产③ 【答案】(1)①夏季风为西南风,为迎岸风,可以推高海水水位,海水越过低矮的海堤进入河流;②夏季风盛行时,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降水,大量雨水汇入,河流水位上升,漫过海堤倒流入海。 (2)洪涝(灾害);原因:①该季节,夏季风强盛,海水大量倒灌;②降水充沛,汇水快,河湖水位暴涨;③该区域地域狭小而平缓,蓄水排水能力差;因此洪涝多发。 (3)①1-3月是喀拉拉的旱季,晴天多,便于出行;②降水少,植被茂密程度偏低,视线好;③陆地饮水源减少,野生动物到湖边饮水,观赏到野生动物机会大。 (4)①使用低毒无害农药,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②在食物缺乏季节,适当人工投食,辅助喂养;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①-③点的顺序不能错)【解析】【分析】本题以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区域为材料,涉及季风环流、自然灾害、气候条件、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印度夏季风的相关内容。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为西南季风,南部喀拉拉邦位于阿拉伯海与西高止山之间,西南季风为迎岸风,可以将海水涌向陆地,推高海水的水位,海水越过低矮的海堤即可进入河流。夏季风是从温暖的海洋向陆地流动,受西高止山地形抬升影响,暖湿气流易在此处形成大量降水,大量雨水汇入,河流水位上升漫过海堤倒流入海,形成回水现象。【小问2详解】回水是指海水倒灌和河水漫堤所形成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可以引起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有:此时正值夏季,夏季风强盛,将海水从海洋涌向陆地,大量海水倒灌;受西高止山地形抬升影响,暖湿气流易在此处形成大量降水,位于山脉一侧汇水速度快,河湖水位暴涨;从图中可以看到南部喀拉拉邦是狭长的平缓地带,蓄水排水能力差,洪涝多发。【小问3详解】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1~3月为当地的旱季。此时降水少,晴天多便于旅游和出行;1~3月为旱季,此时植被茂密程度较低,观看野生动物的视线会较好;同时由于降水减少,陆地的饮用水源减少,野生动物到湖边饮水的几率增大,观赏到野生动物的几率也会增大。【小问4详解】针对部分野生动物进食周边农作物后死亡,我们可以禁止或减少农药的使用,或使用低毒无害的农药,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发展。针对在旱季野生动物侵袭周边地区农作物,我们可以在旱季的时候适当的进行人工投食,增加野生动物食物的来源,以减少野生动物袭击的可能性。针对野生动物侵袭使农业减产,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以增强对抗野生动物侵袭的可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毕尔巴鄂所在的自然带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PDF版附解析),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