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3遂宁射洪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月)及答案(九科)
2023遂宁射洪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月)语文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遂宁射洪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月)语文含答案,文件包含四川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月语文答案doc、四川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月语文试题doc、四川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月语文答题卡doc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射洪中学高2020级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要求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解析】A项张冠李戴,由原文第一段“《古文关键》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吕祖谦编选的吕门主要的古文教材。我们在书中却很少看到关于唐代儒学复兴和意识形态的内容,对文以载道的过分要求,而这些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非常强调的”可知,“过分强调文以载道”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而不是吕祖谦。C项强加因果,由原文第三段“唐宋八大家古文则明白晓畅,便于实用。南宋事功派继承了八大家的明白晓畅,这是一种近代化、实用化的语言趋势,也是平民化、世俗化的时代要求”可知,选取原因与“秦汉古文艰涩难懂,没有事功的思想”无关,且秦汉古文“没有事功的思想”在文中没有体现,属无中生有。D项分析错误,由原文第五段“可能由书商最终出版定稿,他们从吕祖谦谈文的语录、授课的讲义、课堂评点的古文组合剪辑成《古文关键》一书。”可知,由书商出版的《古文关键》一书的内容均来自吕祖谦讲述的相关内容,并非胡编乱造。故选B。2.C【解析】C项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三段“南宋人对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从学习的角度继承,特别推崇欧苏又能自成面目,特别强调事功之学、制度之学,曰永嘉派、永康派、江西派。”“南宋事功派继承了八大家的明白晓畅,这是一种近代化、实用化的语言趋势,也是平民化、世俗化的时代要求”可知,“平民化、世俗化”是南宋事功派的写作特点,不是南宋文人的散文特点。3.D【解析】D项张冠李戴,由原文第五段“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宗刘》认为评点是一种因陋就简的即兴式批评,在应用上是“庶几便于(初学者)揣摩诵习”,可以说评点本是最好的自学考试教材。”可知,“是最好的自学考试教材”是本文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章学诚的观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D【解析】“并有取代其它棉花产地而成为我国唯一产地之势”错,原文是“中国棉花生产重心都在向西北方向移动,新疆棉区生产在全国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并不是说有取代其它棉花产地而成为我国唯一产地之势。故选D。
5.B【解析】“被英国彻底反超”错误,与原文矛盾,原文是“此时英国机织棉制品之价格、牢度仍不能与中国本色布匹敌”。故选B。
6.示例:①机械化生产推广,提升了棉花生产综合效益。②合作社的管理,带动更多的普通农户参与到棉花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为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根基。③土地的流转与整合,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便于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④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植物生长智能监测等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解析】由材料四第二段“2020年,全区棉花机耕、机播环节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棉花机采率达到75.5%,采棉机总数超5800台”“机械化的推广提升了棉花生产综合效益”可知机械化生产推广,提升了棉花生产综合效益。
由材料四第二段“合作联社实现了对棉花生产的全过程管理。棉花由合作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后……效益提升明显”“正是得益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的提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一批批普通农户参与到棉花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在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为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根基”可知合作社的管理,带动更多的普通农户参与到棉花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为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根基。
由材料四第二段“棉花由合作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后,亩均生产成本可降低380元、实现增产120公斤,棉花生产亩均收益增加1100元以上,效益提升明显。机械化的推广提升了棉花生产综合效益,为机械化推广创造条件的则是土地的流转与整合”可知土地的流转与整合,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便于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由材料四第二段“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含高效节水)面积已超600万亩,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植物生长智能监测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因为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也为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根基”可知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植物生长智能监测等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C【解析】“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错。由与原文“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等可知,入城青壮年不回乡收麦不是因为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而是因为种地的收入比不上在城里工作的收入。8.①凸显人物形象。以优美的景物烘托人物喜悦而自豪的心情,凸显人物勤劳、热爱家乡、珍视土地的优良品质。②增强审美意蕴(以景结情)。以麦茬地里优美的景象,揭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赋予了大自然诗情画意,给人给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之感。③深化小说主题。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最后一段是对麦地里的景物的描写,“黄亮亮金灿灿的,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写出了麦地里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色,小说景物描写是为人物服务的,而且眼前的这一切,是顺爷和六哥通过辛勤劳作换来的,由此可得出答案①和②。
“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绿色是希望的颜色,象征着新生,这句话正好承接了上文“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这一情节;预示着新一代年轻人将回到乡村,耕作土地,将有一代新人继承顺爷和六哥的事业,农村土地不会荒芜,深化了主题。由此可得出答案③。9.①顺爷和六哥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代表,他们热爱家乡、珍视土地、勤于劳作、乐于助人,具有值得传承发扬的可贵品质;②他们思想相对保守、安于现状,对进城务工、土地流转等存有偏见,对这种心理予以理解,但也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引领和合理指导;③顺爷和六哥的形象极具真实性和典型性,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能够引发人们对农村改革的思考。④农业作为国之根本,作者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呼吁全社会要重视农业生产,理解和尊重从事农业生产的耕作者。(答对3点即给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形象分析:小说中顺爷和六哥一个七十二岁,一个七十四岁,“都是村中老人了”,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的代表。他们身上有着传统农民的优良品质:他们勤劳,大早上就起床割麦;他们热爱家乡和土地,在村里青壮年都进城工作时,还能坚守土地,坚持种田;他们热情纯朴,互相帮衬,乐于助人。但他们对进城工作的看法是保守的,总认为到麦收时节了就得回家割麦;同时,他们认为土地就是他们的根,对农村土地流转抱有偏见。
现实意义:由文本二中“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士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有人类的根本”等内容可知,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流转是必然趋势。因此,对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需要进行科学引领和合理指导,让他们明白土地流转、农村人口流动的必然趋势,消除他们的偏见。同时顺爷和六哥这样的传统农民对进城工作、土地流转的偏见,也折射出了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能够引发人们对农业改革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A【解析】句意:‘让我帮您去找寻吧。’国君就派他去,三个月后,终于见得一匹千里马,但是马已经死了,就用五百金将马骨买下,返回国都报告国君。国君勃然大怒说:‘我所求购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花费五百金买匹死马。’“求”的宾语是“之”,所以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D。“五百”做“金”的定语,意思是“用五百金将马骨买下”,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A。11.B【解析】B项两句中的“致”,都有“招纳、招致”的意思,意义相同。C项两个“吊”字意义相同,均为“安慰”之意;D项两句“之”意义相同,均为动词“到”。故选B。12.C【解析】“于是使用离间计,燕王立即派出骑劫取代乐毅”错。由原文“会时田单为即墨令,患乐毅善用兵,不能诈也,欲去之。昭王又贤,不肯听谗。昭王死,惠王立,田单使人谗之惠王,惠王使骑劫代乐毅”可知,田单苦于乐毅善于用兵,不能使用诈术,于是在燕昭王死去,燕惠王即位之后才使出离间计的,且“立即派出”的说法也不准确。13.(1)但是我希望能得到贤能之士和我共同治理国家,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啊。得分要求:共国(共同治理国家)1分;雪丑(洗刷……耻辱)1分;判断句(这是我的愿望)1分;句意通顺2分,(2)当时田单为即墨的长官,忧虑乐毅善于用兵,自己不能用诈术(骗其上钩),想要使他离开(或赶走乐毅)得分要求:会时(当时,会,适逢)1分;患(忧虑、担忧)1分;去(使动用法,使……离开)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燕易王为政时,国家大乱,齐闵王乘机发兵攻打燕国,屠杀燕国百姓,并装载着掠夺来的珍宝器物返回齐国。燕易王死后,燕国恢复社稷,太子立为燕王,这就是燕昭王。昭王非常贤明,他继承王位后,降尊屈贵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财物去招揽人才。昭王对郭隗说:“齐国乘着我国内乱而突然偷袭,攻破我国,我深知燕国国力贫弱,不能报仇雪恨。但是我希望能得到贤能之士和我共同治理国家,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啊。先生您看谁能和我共同治理国家,我愿亲自事奉他。”郭隗说:“我听说古时候有一位君主,用千金购买千里马,三年也不能得到。有一位清洁洒扫之人对君主说:‘让我帮您去找寻吧。’国君就派他去,三个月后,终于见得一匹千里马,但是马已经死了,就用五百金将马骨买下,返回国都报告国君。国君勃然大怒说:‘我所求购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花费五百金买匹死马。’洒扫之人回答说:‘死马都要用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一定认为大王您是真心购买马匹,千里马也就不请自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就得到了两匹千里马。如今大王您诚心招纳贤能之士,那么就请从我开始吧。连我这样的人都能受到大王的重用,何况是比我贤明的人呢?又岂会认为千里为遥而不肯来到燕国呢?”于是燕昭王为郭隗修筑房屋并拜为老师。此事传开后,乐毅从魏国前来,邹衍从齐国前来,剧辛从赵国前来,贤能之士都争先恐后地涌向燕国。燕昭王祭奠为国牺牲的死者,慰问孤苦之人,与燕国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百姓生活殷实富足,士兵生活安乐又轻死敢战。于是就拜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赵、魏、韩一起谋划讨伐齐国。乐毅的计策,是得助于贤能之士的功效啊。乐毅为燕昭王出谋划策,他主张一定要等到各诸侯国的军队集结之后,才可以出兵讨伐齐国。于是燕昭王便派乐毅出使各诸侯国,联合四国的军队共同讨伐齐国,大破齐国。齐闵王战败逃跑,仅保住一条性命躲藏在莒城。乐毅乘胜追击,接连攻克了七十多座城池。连齐国的都城临淄也都全部投降了,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池没有攻克。于是乐毅命军队将齐国所掠燕国的珍贵器物全部载回,洗刷了易王兵败的耻辱。乐毅辞谢各诸侯的军队,只留燕国军队围攻莒和即墨。当时田单为即墨的长官,忧虑乐毅善于用兵,自己不能用诈术(骗其上钩),想要使他离开(或赶走乐毅)。昭王却又很贤明,不肯听信谗言。此时燕昭王恰好死去,燕惠王即位,田单便派人向燕惠王进谗言,燕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乐毅奔走赵国,不再回燕。骑劫当了将军之后,田单高兴极了,施用诈术大破燕军,杀死了骑劫,重新收复了被占领的七十多座城池。此时齐闵王已经死去,田单在莒城寻得太子,便立太子为齐襄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C 【解析】C项,分析有误,诗歌前四句为一层,主要描绘水西亭周围优美的景色。首联写雨过杏熟,风来荷开,既交代节令,为下面写农忙景象作铺垫;又寓情于景,含蓄表露诗人欣喜自得的心情,为结尾的“向人夸”张本。颔联紧承首联,放开视野,描绘水西亭周围的优美景色——河岸、苍松、翠竹、溪水、小洲、晴沙,这些景物渲染出乡村秀美宁静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面对自己治下安宁乡村的欣喜自得之情。因此,第四句“溪深鳌背露晴沙”所表现的意境,应当是秀美宁静的,它与“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一句所表现的冷清萧瑟意境是不同的。故选C。15.①曾诗只写麦收季节农家的忙碌,表达了诗人对农民丰收、农村安宁的欣喜和作为地方官忠于职守、督劝农桑的自豪;②白诗除了写麦收季节农人的忙碌,还写麦收时农人的辛劳和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辛劳困苦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不事农桑却生活无忧的愧疚。(每点3分,内容1分,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解析】本诗中,写“刈麦场景”的诗句只有一句,即“陇头刈麦催行馌”;而《观刈麦》中,描写“刈麦场景”的诗句较多,表现的内容也较复杂。此时,考生要懂得根据题干中“不同”这一要求,先确定“陇头刈麦催行馌”所写内容就是“忙”,然后再由此倒推《观刈麦》所写的内容除了“忙”,还有哪些内容。《观刈麦》一诗中,“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是写“忙”,但此外还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刈麦的“辛劳”,用“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农民的生活之苦。因此,两诗在内容上的不同,指的应是曾诗只写刈麦之“忙”,而白诗还写了农民的“辛劳”和“困苦”。梳理出内容的不同之后,就可以据此分析情感的不同。试题设问用“所引发的”来提示情感的范围和内容,意思是考生所要回答的情感,是由“刈麦场景”出发的,应联想到与“刈麦场景”有关的人、事,要将情感对象扩大到刈麦的农民及农村等,所归纳的情感才是完整正确的。结合全诗内容可以发现,曾诗写“刈麦”,意在写农民丰收、农村安宁;白诗写“刈麦”,意在写农民辛劳困苦,农村税赋不合理。由此就可以归纳出诗人的情感应是:曾巩为农民丰收、农村安宁而喜悦自豪,白居易同情农民的辛劳困苦,并为官员不事农桑却生活无忧而愧疚。(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每句1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17.①陈年旧事/陈年往事 ②必不可少/不可或缺 ③穷乡僻壤/穷山恶水 ④大有裨益(4分,填对一处1分。必须是成语才得分。)【解析】①处,此处是说方言的氛围和承载的内涵,与“乡土氛围”“家长里短”并列,可知填入“陈年旧事”或“陈年往事”。陈年旧事:已经发生过的,有许多年头的旧事。②处,文中强调“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的重要性,已经成为“Z世代”日常社交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填“必不可少”或“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绝对需要的。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③处,语境中强调贫穷,对应后文的“丰衣足食”,可以填“穷乡僻壤”或“穷山恶水”。穷乡僻壤:指贫穷落后、荒远偏僻的地方。穷山恶水:指贫瘠偏僻的荒山;水质不良未曾治理的河流。形容恶劣的自然条件。④处,语境在强调“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有益处或好处。可以填“大有裨益”。大有裨益:大有,许多的;裨益,益处,好处。比喻有很大益处。示例一: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向身边人推荐家乡话,达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示例二:据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向身边人推荐家乡话,达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据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句式杂糅,删除“据”或“显示”;二是语序不当,句中“明确”应修饰“表示”,应提到“表示”前;三是“达八成左右”搭配不当,“达”后接确数,不接约数,故去掉“左右”。D【解析】A项,“青睐”的“青”是黑色,“睐”是看,“青睐”是指用黑眼珠看人,形容重视,看得起。与“白眼”相对。写成“亲睐”是我们平时的误写。B项根据句间关系和表达的意思,这里前句表示否定意义,后句用“反而”作相反或相对意义的推进,搭配合理,表意恰当。C项此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项“可能”表猜测、推断,使用“可能”表示后文的结论属于作者的推测,增强了表达的严谨性。 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0.示例:①钙的吸收率太低;②摄入的钙会去哪呢;③还要补充维生素D等营养素(或“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 (共6分。每句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推断①处是说人体对钙的吸收不足,可以填入“钙的吸收率太低”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下文“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是回答人体吸收的钙的去处,再结合前面的问号,可以推断②处可以填入“摄入的钙会去哪呢”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文“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和下文“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推断③处是说要通过补充维生素K营养物质来促进对钙的吸收,可以填入“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之类的内容。21.A 【解析】画线句中与A项中的“像”都表示列举(或举例)。B项中的“像”表比较;C项中的“像”字是比喻句(博喻);D项中的“像”表示推测。故选A。四.写作(60分)(一)审题立意1、审题:这是一道图画+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一幅图和两段文字组成。图片内容为楷体“上、止、正”,这三个字仅差一个笔画,却有迥异的含义。材料在理解上难度不大,因为第一段文字很明确地指出了三个字的意义——“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这三个字里面包含有人生哲学和生命智慧,在审题时,需要把这三个字里面的内涵揭示出来。“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目标执着追求。“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自己给自己“叫停”,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增广贤文》有云:“知止常止,终身不耻。”《道德经》也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正”者,守正,心有正气,胸有信念,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无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献身,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持身守洁。正气总能给人心以温润,给社会以光明。守正的关键在于坚定,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正气凛然不失节,邪气就会让路;正义昭彰不退缩,黑暗不驱而散。从要求上来看,“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写作时需要结合青年成长与发展来谈。适合写成论述类的文章,可以安排成并列式的结构形式——“求学、交友、从业”,每个具体的生活实践,或者说人生的成长历程,都对应一个字:“求学”时重在“上进”;“交友”时重在“知止”;“从业”时重在“守正”。考生在写作时,三个字要平均用力,不能只写一个或两个。论证时要结合具体人物事例论证,当然也可以采用引证法或者正反对比论证等手法,力求做到论证充分有力。2、立意:①上进知行止,守正抱初心。②守三字箴言,做有为青年。③青年人当上进知止。④掬上进知止,向守正价值(二)作文范文【范文1】掬上进知止,向守正价值 大道无言,其行也坚。“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这三个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每多一个笔画,就增添一份深层的含义。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止正”蕴含待人处事之道。由此方知,我们应掬上进知止在手,向守正价值而行。 惟知上进,惟知奋发。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古有宋濂砚冻指寒,仍抄书苦读,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借读,志不求易,上进奋发。今有庞众望于父母患疾、家中贫困之际,全力考入清华。上进是藏匿于巍峨高山每块尘土里的积累,更是铭刻于沉潜态度背后的坚持。惟知上进,惟知奋发。吾辈青年应以自由之思想,阔步向前,踏歌而行,实现人生价值。 知止慎独,自律向前。 数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彭士禄为革命烈士彭湃之子,从苏联留学归来,隐姓埋名数十年,为祖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而奋斗,一辈子为国家深潜。在孤独的科研路上,他坚守初心,于暗室不欺,自律向前。他生前常说:“是人民将我养大,我几辈子都还不了,只要祖国需要,我愿贡献一切。”要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我们应知止慎独,自律向前。 守正坚定,踔厉奋发。 坚守正心是我们立足于世的道理。守正需要我们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泅游过黑夜,眼睛只会更加明亮;逾越过寒冬,机体只会更加强健。高原生命的保护神吴天一,守望着一条路,长松荫高原;分享中国故事,宣传中国形象的陈贝儿借溜索穿越偏见,记录时代最美的风景,江海意无穷;以生命赴使命的边疆战士,守望国家,守望着人民……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吾辈青年应肩扛责任,坚定正心,踔厉奋发。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少年当立凌云志,躬行不辍,正当其时。上进奋发,知止自律,守正向前,吾辈应坚定信念,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范文2】人生三字上止正怎样才能让人生行稳致远?怎样才能让事业取得成功?老前辈给的答案是三个字:上、止、正。
这三个字,乍一听,以为敷衍;细细品,却大有智慧。
“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目标始终如一地执着追求。俗话说得好,“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从呱呱坠地起,每个人几乎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后天努力不一样,便有了好差、先后、强弱的差别。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人生只有不断超越,才能行稳致远,只有不断历练,才能愈发成熟。上进的关键在于实干,一切美好都源自踏踏实实的奋斗.精进不休.发愤图强,生命的充实、人生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自己给自己“叫停"。知止意味着心中有度,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把握不好度,健康会在大吃大喝中受损,名节也会因贪占侵吞而受辱。知止也意味着心中有界与戒,哪些朋友不能交,哪些地方不能去,哪些东西不能拿,都要讲纪律、有分寸。朱熹有言:“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知止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守住道德底线,不越法律红线,便可以筑牢成功的围堰。知止的关键在于清醒,意念清醒才能克制私欲、从不逾矩,志向清晰才会志之所驱、不受干扰。
“正”者守正,心有正气,胸有信念,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无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献身,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持身守洁,正气总能给人心以温润,给社会以光明。对居官从政而言,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比什么都重要。守正的关键在于坚定,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正气凛然不失节,邪气就会让路,正义昭彰不退缩,黑暗不驱而散。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辆驶向未来的列车,“上”好比油门,加油提速完全由自己来控制;“止”好比刹车,危险时刻如不当机立断、紧急制动,结果就会车毁人亡;“正"好比方向盘,牢牢把好行驶方向,保持不脱轨、不跑偏,才能快速而又平稳地抵达梦想彼岸。
你想让自己的人生行稳致远吗?你想让自己干事创业取得成功吗?那就请牢记上、止、正三个字吧。因为,它们是我们人生致胜的关键秘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8%之多,达到了741,5%,采棉机总数超5800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遂宁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语文试题pdf、语文月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KS5U答案】遂宁射洪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0月)语文含答案,文件包含语文答案docx、语文试题docx、语文试题pdf、语文答题卡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