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2022---2023学年度班八年级历史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77900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8.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2022---2023学年度班八年级历史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77900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8.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2022---2023学年度班八年级历史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77900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展开课题: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型: 新 课 第 1 课时
一、学习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学习难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四、 “五步导学”流程
(一)课前先学先行(预习检测)
知识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原因:
(1)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
(2)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创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
张謇和他创办的大生纱厂
3、热潮: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
4、“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
内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人们相继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回国创业。
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5、再度受挫: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6、夹缝中顽强挣扎:
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7、特点:艰难曲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决定了其发展特点:艰难曲折
8、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1)总体上比较落后;
(2)从行业上看,集中于轻工业部门;
(3)从地区上看,分布不平衡,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9、民族工业落后的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直接原因:三座大山的压迫
10、启示: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知识点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进步
(1)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1)装束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
(2)礼节变化:废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
(3)称谓变化: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4)饮食变化: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
(5)服饰变化:洋布、旗袍、中山装
(6)婚丧变化: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出现
(7)休闲变化:公园、咖啡馆在大都市风行一时。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
(1)是不平衡的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2)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拓展延伸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
(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2)“实业救国”口号的刺激
(3)中国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4)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根本原因)
(二)、课堂问题反馈(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三)、课上互动研讨(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日本与印度有十年内在中国地方增设纺机150万锭之约。……果如所计……十年之后我国棉业岂复有伸展之余地?
(1)阅读材料,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什么值得我们学习?(2)由大生纱厂等企业的结局说明了什么?(3)民族工业要想得到健康发展,需要哪些有利条件?
1、(1)感受到张謇的爱国之心,他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钦佩。
(2)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
(3)国家独立,民族独立。
(四)、课内训练巩固(课堂演练)
1.甲午战争后,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人是( )
A.张之洞
B.张謇
C.荣宗敬
D.范旭东
2.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原因是( )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
④为了取得广告效应,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行业集中在( )
A.采矿业
B.机器制造业
C.轻工业
D.造船业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的地区主要在( )
A.东北地区
B.北京周边地区
C.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D.铁路沿线地区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
A.抗日战争胜利后
B.大革命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洋务运动期间
6.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
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五)、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检测)
【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难点,课前预习,巩固提升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 内战爆发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 内战爆发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年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