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3)(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3)(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第1页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3)(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第2页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3)(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3)(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3)(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3)(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
    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
    1.(2分)下列对生活中温度的估测,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  )
    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为37℃
    B.近日扬州地区昼夜温差可达30℃
    C.洗澡水的温度大约42℃
    D.常见冰箱保鲜室的温度为﹣5℃
    【答案】C
    【解析】【解答】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约为23℃,A不符合题意;
    B.扬州靠近我国东部沿海,昼夜温差一般不超过10℃,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正常体温约为37℃,洗澡水的温度约40℃左右较合适,C符合题意;
    D.常见冰箱保鲜室的温度为1~8℃,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常见的温度,结合实际数据解答。
    2.(2分)“曾侯乙编钟”是2400多年前战国早期的文物,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编钟音域跨越五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编钟按照大小次序排列,钟体呈合瓦形,这种特殊结构,使得敲击钟的正面和侧面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称为“一钟双音”。编钟奇妙的双音特性,其主要原因是敲击正面和侧面时振动的频率不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我们听到编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编钟发出优美的声音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
    C.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响度一定不同
    D.敲击编钟的正面和侧面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答案】C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听到编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敲击编钟时,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时,各编钟的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各编钟的振幅可能相同,则响度可能相同,C错误,符合题意;
    D.由题知,敲击同一编钟的正面和侧面时,编钟可以发出两种不同频率的声音,所以敲击编钟的正面和侧面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人听到声音是空气传播的;发声体在振动。
    3.(2分)如图所示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二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低 B.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
    C.甲的响度比乙的响度大 D.甲的响度比乙的响度小
    【答案】C
    【解析】【解答】AB.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即频率相同,因此音调相同,AB不符合题意;
    CD.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幅度不相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的振动幅度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波图中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4.(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掩耳盗铃”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D
    【解析】【解答】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A不符合题意;
    B.“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B不符合题意;
    C.次声波是我们的耳朵所听不到的声音,“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声音的反射形成回声,C不符合题意;
    D.减弱噪声可以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接收处进行,“掩耳盗铃”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音色判断发声体;声音的高低指音调;次声波人听不到;捂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5.(2分)一支体温计的示数是38.0℃,若直接用它依次测量甲、乙两个病人的体温,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38.0℃和39.5℃,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的体温是38.0℃,乙的体温是39.5℃
    B.甲的体温低于38.0℃,乙的体温是39.5℃
    C.甲的体温不高于38.0℃,乙的体温是39.5℃
    D.甲、乙两人体温都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一支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0℃,直接用来测量病人的体温,若病人的体温高于38℃,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病人的体温不高于38℃,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8℃,故甲的体温可能是38℃,也可能低于38℃,乙的体温一定是39.5℃,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体温计中的液柱,遇到高温上升,遇到低温不下降。
    6.(2分)甲、乙两辆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1∶2,所用的时间之比为2∶1,则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  )
    A.1:1 B.5∶2 C.2∶5 D.4∶3
    【答案】A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知道,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v甲∶v乙=1∶2,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甲∶t乙=2∶1,由s=vt知道,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 s甲s乙=v甲t甲v乙t乙=12×21=11 ,即s甲∶s乙=1∶1,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再计算比值。
    7.(2分)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升高
    B.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C.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D.当晶体处于熔点温度时,它的状态应该是固态或液态
    【答案】B
    【解析】【解答】AB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有熔点。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吸收热量,温度升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物质由固态先软化,再变稠变稀,最后变为液态。综上分析知,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D.当晶体处于熔点温度时,它的状态可能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有熔点。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8.(2分)千呼万唤的粤赣高铁于2021年12月10日正式开通。广东实现了“市市通高铁”的目标。如下图一列高铁列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则(  )

    A.以该列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
    B.以高架桥为参照物,该列车是静止的
    C.以桥上电杆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南运动
    D.以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电杆是运动的
    【答案】D
    【解析】【解答】A.以该列车为参照物,司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司机是静止的,A不符合题意;
    B.以高架桥为参照物,该列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列车是运动的,B不符合题意;
    C.以桥上电杆为参照物,该司机在列车上与列车相对静止,其运动方向与列车的运动方向一致,向北运动,C不符合题意;
    D.以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电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是运动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知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
    二、多选题(共4题;共12分)
    9.(3分)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以及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答案】B,C
    【解析】【解答】A.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本身的振动和水振动产生,A不符合题意;
    B.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以及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B符合题意;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C符合题意;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发声体的高低是音调,音调和发声体的长度有关;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10.(3分)老郭乘坐大巴,他正对车窗固定好照相机,先拍图甲,再拍图乙,均拍到同一路灯和同一小汽车。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路灯向东运动
    B.以地面为参照物,大巴向西运动
    C.以小汽车为参照物,路灯是运动的
    D.以小汽车为参照物,大巴向西运动
    【答案】B,C,D
    【解析】【解答】A.以地面为参照物,路灯的位置不可能改变,所以路灯是静止的,A不符合题意;
    B.由于路灯相对于地面静止,甲乙两图相比,以大巴车为参照物,路灯向东运动了,说明以地面为参照物,大巴车向西运动了,B符合题意;
    C.以小汽车为参照物,路灯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路灯是运动的,C符合题意;
    D.以小汽车为参照物,大巴车的位置偏西了,所以大巴车向西运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D。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物体是运动的;以较快的物体为参照物,慢的物体向后运动。
    11.(3分)根据你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C.误差和错误都可以消除
    D.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答案】A,D
    【解析】【解答】A.实验过程中,存在误差,但是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从而减小误差,A符合题意;
    B.通过路程长的物体,如果需要的时间也很大,则物体的速度不一定大,B不符合题意;
    C.错误可以消除,但是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C不符合题意;
    D.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大小等于这个物体的速度,则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分析】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大小等于这个物体的速度。
    12.(3分)描述二十四节气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霜降:“一朝秋暮露成霜”,霜的形成需要放热
    B.大雪:“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小寒:“冰封万里雪皑皑”,水结冰时需要放热
    D.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雨主要是由汽化形成的
    【答案】A,C
    【解析】【解答】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凝华放热,A符合题意;
    B.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B不符合题意;
    C.水结冰时,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C符合题意;
    D.雨主要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降落到地面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分析】从物理现象中分析物理情景,找出物质状态变化前后的初态和末态,对照六个物态变化概念确定类型及吸热、放热情况。
    三、填空题(共9题;共27分)
    13.(5分)城市一些交通繁忙处都设有噪声监测设备,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77.0的数字,它的单位是   ,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睡午觉的小超经常被姥姥家门口放的广场舞音乐声吵醒,对他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声属于   (填“噪声”或“乐音”)。为避免干扰,他关闭窗户,这是利用了在   中减弱噪声。姥姥知道小超睡醒后要学习,于是把音量调小了,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
    【答案】dB;响度;噪声;传播过程;声源处
    【解析】【解答】噪声监测器测定的是声音的响度,因为用分贝(dB)作为单位划分噪声的等级。
    因为广场舞的音乐影响了小超的休息,所以广场舞的音乐声对他来说属于噪声。关闭窗户,可以有效阻止声音传播进来,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姥姥把音量调小了,减小声源振动的幅度,从而减小声音的响度,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分析】声音强弱的等级单位是分贝,反应响度的大小;影响他人的声音是噪声;阻止声音的传播,是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减小响度,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4.(3分)如图所示,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冰箱。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时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纱布袋边缘浸在水里会吸盆里的水,从而使整个纱布袋保持湿润,采用了   的方法来加快蒸发;若将简易冰箱置于通风处,其制冷效果会更   (选填“好”或“差”)。

    【答案】吸热;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好
    【解析】【解答】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纱布上有水,水蒸发时使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要吸收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
    纱布袋边缘浸在水里会吸盆里的水,从而使整个纱布袋保持湿润,篮子上罩纱布袋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水的蒸发。
    若将简易冰箱置于通风处,使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加快水的蒸发吸热,其制冷效果会更好。
    【分析】水蒸发吸热;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空气流动快,蒸发加快。
    15.(2分)小明用同一刻度尺对物理笔记本进行了四次测量,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记为25.46cm、25.45cm、25.66cm、25.47cm,则测量结果错误的是    ,这本笔记本的长度应记为   cm。
    【答案】25.66cm;25.46
    【解析】【解答】由题中测量数据知:数据单位是cm,小数点后有二位数,数字的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mm为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25.66cm这个数据和其他几个数据相差过大,故25.66cm这个数据是错误数据。
    观察4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25.66cm与其余3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的,应去掉;笔记本的长度为 L=25.46cm+25.45cm+25.47cm3=25.46cm
    【分析】多次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差距较大的数据是错误的;根据多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减小误差。
    16.(2分)如图所示是一位坚守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为了阻断病毒传播,医护人员需要穿戴护衣、口罩、护目镜。护目镜内侧常常会出现起   (选填“雾”或“霜”)的现象,这是由于医生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形成的。

    【答案】雾;液化
    【解析】【解答】医生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会由气态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护目镜的内侧形成雾。
    【分析】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7.(2分)如图,两个相同的炊壶内装有同样多的水,此时都已沸腾。已知炉火的强度和房间内空气的湿度都相同,因此,可以判断出:

    (1)(1分)房间甲的气温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房间乙的气温;
    (2)(1分)请简述理由:   。
    【答案】(1)低于
    (2)“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
    【解析】【解答】(1)由图中可知:甲房间中壶嘴冒出的“白气”更多;“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甲房间壶嘴冒出的白气多就说明了甲的气温低。
    (2) “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壶嘴上方冒出的白气越多。
    【分析】(1)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
    (2)“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
    18.(5分)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   ,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

    【答案】弹开;振动;空气;不能;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
    【解析】【解答】在教室里,小明敲响右音叉时,与左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9.(4分)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从而形成   ,音乐会上男中音在放声高歌,女高音轻声伴唱,又有多种乐器伴奏,这时男中音的   比女高音的大,而女高音的   比男中音的高(均选填“响度”、“音色”或“音调”),这是因为在唱歌时女生声带振动比较   (选填“快”或者“慢”)。
    【答案】声波;响度;音调;快
    【解析】【解答】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从而形成声波;男中音放声高歌,声带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女高音轻声伴唱是指的声带振动快,音调较高,音调的高低由振动的频率决定。
    【分析】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高低指音调,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快慢有关;声音的大小指响度。
    20.(2分)李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我们用的物理书(沪科版8年级)的第1页到第100页的总厚度是0.5厘米。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微米;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示数是    秒。

    【答案】100;190
    【解析】【解答】总页数为100页的书,共50张,纸总厚度为0.5cm,则每张纸的厚度为d=0.5cm50=0.01cm=100μm
    图中小表盘分度值是0.5min,它的示数为3min,小表盘指针指在3min与4min之间,且没超过半分钟刻度线,故大表盘读数为10s,即读数为3min10s,也就是190s。
    【分析】(1)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限制,某些微小量,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集中起来,做为一个整体进行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微小量的个数,就可以得出被测量的值,这种测量方法叫做“累积法”。
    (2)停表读数时,先读出小表盘上指针所通过的分钟数(按整数读);再观察小表盘上的指针有没有超过两数字之间的半分钟刻度线,如果不超过,则大表盘按照0~30s读数,如果超过,则大表盘按照30~60s读数。读数=小表盘示数+大表盘示数。
    21.(2分)小明乘坐校车上学,透过车窗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移动,他是以   为参照物;在课间活动时,小明打篮球,相对于空中飞行的篮球,篮球框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校车;运动
    【解析】【解答】坐在校车上,小明看到车窗外路边的树木向后移动,说明树木相对校车有位置变化,所以是以校车为参照物。
    相对空中飞行的篮球,篮球框与篮球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知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
    四、简答题(共1题;共3分)
    22.(3分)冬天坐车时,汽车的前窗玻璃常常蒙上一层雾气,前方道路看不太清楚。请你用物理知识解释雾气产生的原因。
    【答案】解:车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放热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前窗玻璃上就形成了雾气。
    【解析】【分析】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
    五、计算题(共2题;共18分)
    23.(9分)怀化到贵阳的G2105次列车组运行时刻表如下所示:
    时间
    怀化
    铜仁
    凯里
    贵阳
    到站时间
    14:00
    14:33
    15:10
    15:53
    发车时间
    14:03
    14:35
    15:15
     
    里程/km
    0
    90
     
    306
    (1)(3分)该列车由怀化到贵阳所用的时间;
    (2)(3分)该列车从怀化驶往贵阳的平均速度;
    (3)(3分)该车从凯里到贵阳的平均速度为180km/h,求凯里到贵阳的里程。
    【答案】(1)解:由表格可知,该列车由怀化到贵阳所用的时间为 t=15:53−14:03=110min
    答:该列车由怀化到贵阳所用的时间为110min;
    (2)解:由表格可知,从怀化驶往贵阳的路程为306km,所以该列车从怀化驶往贵阳的平均速度为 v=st=306km160×110ℎ≈167km/ℎ
    答:该列车从怀化驶往贵阳的平均速度为167km/h;
    (3)解:由表格可知,从凯里到贵阳的时间为 t′=15:53−15:15=38min
    根据公式 v=st 可得,凯里到贵阳的里程为 s′=v′t′=180km/ℎ×3860ℎ=114km
    答:凯里到贵阳的里程为114km。
    【解析】【分析】(1)根据时刻差, 计算时间;
    (2)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计算速度;
    (3)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
    24.(9分)为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深圳市自2020年9月7日0时起对市区高速、快速路段的车辆行驶最高限速值(简称“限速”)进行了调整。图1为南坪快速丰泽湖隧道一侧设置的车道,各车道限速由原来的60km/ℎ调整至80km/ℎ。隧道前架设了固定测速仪,其原理如图2所示,汽车向测速仪的方向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8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3分)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有多远?
    (2)(3分)汽车接收到两次信号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距离?
    (3)(3分)汽车经过上述路段的速度是多少?是否超速?
    【答案】(1)解: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达汽车所用的时间t声1=0.6s2=0.3s
    车与测速仪距离为s1=vt声1=340m/s×0.3s=102m
    答: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有102m
    (2)解: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t声2=0.4s2=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s2=vt声2=340m/s×0.2s=68m
    汽车接收到两次信号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s车=s1−s2=102m−68m=34m
    答:汽车接收到两次信号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距离34m
    (3)解:在两次信号间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时间t车=Δt−t声1+t声2=1.8s−0.3s+0.2s=1.7s
    则车速为v车=s车t车=34m1.7s=20m/s=72km/ℎ
    因为72km/ℎvAB,即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在滑行过程中做的是加速运动,即变速运动。
    (5)若小车过B点后才停止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大,而AB段路程一定,根据公式 v=st 可知,测得的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v=st
    (2)根据测量速度的原理,实验需要刻度尺测量长度;秒表测量时间;
    (3)利用斜面测量速度时,斜面的坡度小,便于测量时间;
    (4)斜面上的物体向下加速运动;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可以计算平均速度;
    (5)停止计时偏晚,计算的速度偏小。
    26.(10分)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

    (1)(1分)请指出上图1他们在实验中两个错误之处:①   、②   ;
    (2)(1分)组装下列实验器材时,其合理的先、后顺序是   ;
    ①温度计②石棉网③装水的烧杯④酒精灯
    (3)(1分)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上图2所示,图中   (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水中气泡内是   (填“空气”或“水蒸气”);
    (4)(1分)图3中a、b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像,由图像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   不同。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你提出一条有效的操作建议。我的建议是   ;
    (5)(1分)实验中有的同学对温度计中红色液体是不是酒精产生了疑问,查液体沸点表得知酒精的沸点为78℃(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由此断定红色液体   (选填“是”或“不是”)酒精;
    (6)(1分)从图3中可知水的沸点是   ℃,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水的温度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容器底;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④②③①
    (3)甲;水蒸气
    (4)质量;减小水的质量
    (5)不是
    (6)98;不变
    【解析】【解答】(1)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待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与容器的底和侧壁接;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由图1可以看出,实验中的错误之处有:①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容器底;②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因酒精灯要使用外焰加热,所以合理顺序应先放好点燃的酒精灯,由其外焰高度确定铁圈及石棉网的高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所以接着应放置烧杯,最后安装温度计,即其合理的先、后顺序为:④②③①。
    (3)沸腾前,水中的气泡上升变小,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释放出里面的水蒸气,图2图中,甲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水中气泡内是水蒸气。
    (4)由图3知,水的温度升高到98℃不再升高,所以水的沸点是98℃;a、b两个实验小组用初温相同的水进行实验,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不同,是因为所用水的质量不同。初温相同的水,质量越大,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越长,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建议是减小水的质量。
    (5)由于酒精的沸点为78℃(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低于水的沸点,所以温度计中红色液体一定不是酒精。
    (6)根据(4)知,水的温度升高到98℃不再升高,水的沸点是98℃,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水的温度不变。
    【分析】(1)使用温度计时,液泡不能碰到容器底;读取示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
    (2)组装加热实验器材时,从下到上;
    (3)水在沸腾时,水底的气泡上升变大;气泡内是水蒸气;
    (4)相同物体的沸点相同,质量不同时,加热到沸腾的时间不同;
    (5)温度计中液体的沸点要高于所测量的高温;
    (6)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是沸点。
    27.(6分)图甲是“探究冰熔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1分)采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   ,为了方便记录,选择   (甲/乙)装置较好。
    (2)(1分)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此时冰的温度为   ℃,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3)(1分)当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图丁是实验中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的熔化过程是   段(用字母表示),在此过程中需要   (吸热/放热)。
    【答案】(1)使冰在熔化过程中均匀受热;乙
    (2)-8;秒表
    (3)BC;吸热
    【解析】【解答】(1)利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试管内的冰受热均匀。甲装置利用的是酒精灯给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利用水给碎冰加热,而乙装置直接利用温水给碎冰加热,温度变化相较于甲装置来说,更慢一些,更方便记录。
    (2)由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越往下越大,说明是零下,所以其示数是-8℃。在“探究冰熔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我们还需要记录时间数据,所以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秒表。
    (3)由于冰是晶体,所以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由图丁可知,冰的熔化过程是BC段。
    【分析】(1)利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试管内的冰受热均匀;直接利用温水给碎冰加热,温度变化更慢一些,更方便记录;
    (2)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结合对应刻度读数;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秒表记录时间;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相关试卷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4)(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4)(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2)(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2)(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1)(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202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测试卷(1)(考试范围第一至第三章)附解析教师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