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冬至日丁地的日出时间为, 此时,乙地位于, 依据图示信息推测, 图中河流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地理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图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从极点N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B. ②地所在经线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 ①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 D. ④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
2. ④地位于五带中的( )
A. 热带 B. 南温带 C. 北温带 D. 南寒带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从北极点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A错误;读图可知,图中0°经线相对的经线为180°经线,180°经线位于②地东侧,则②地所在经线为东经135°,不是东西半球分界线,B错误;据图判断可知,①地位于④地的西北方向,④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C错误,D正确。应选D。
【2题详解】
根据图片判断可知,④地位于30°S,应属于南温带,B正确;热带的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A错误;该地位于南半球,C错误;南寒带范围是南极圈及以内,D错误。应选B。
【点睛】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3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并在轨驻留3个月。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下图是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
A. 甲点 B. 乙点 C. 丙点 D. 丁点
4. 远在纽约(西五区)的华人收看电视直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当地时间是( )
A. 16日22时22分 B. 16日20时22分
C. 17日22时22分 D. 17日20时22分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时,是2021年9月17日,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公转的特点:七月初为远日点、一月初为近日点,此时地球应处于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的轨道,乙、丙错误。甲点距离近日点较近,应接近一月初,而9月17日距离一月初较远,甲错误,丁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当地时间为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纽约为西五区,时差相差13小时,故此时纽约时间为2021年6月16日20时22分,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全世界共划分为24个时区,当人们跨过一个区域,就将自己的时钟校正1小时(向西减1小时,向东加1小时),跨过几个区域就加或减几小时。东八区与西五区跨越了13个时区分别是:东七区、东六区、东五区、东四区、东三区、东二区、东一区、中时区、西一区、西二区、西三区、西四区、西五区。因此两地相隔13个小时,
下图甲、乙、丙、丁四地二至日昼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 四地的地理位置由北到南的排序正确的是( )
A. 丁—乙—丙—甲 B. 甲—乙—丁—丙
C. 丁—乙—甲—丙 D. 丙—丁—甲—乙
6. 冬至日丁地的日出时间为( )
A. 2时30分 B. 3时30分
C. 8时30分 D. 9时30分
【答案】5. C 6. D
【解析】
【5题详解】
甲地夏至为最小昼长,说其位于南半球,冬至日丁地最小昼长为5小时,根据正午12点平分白天,则可知其日出时间为9:30分,丙地夏至日最小昼长接近0小时,说明丙地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距离赤道最远,乙地昼长变化最小且冬至日为最小昼长,则说明乙地位于北半球且靠近赤道地区,四地由北到南排序是丁-乙-甲-丙。故答案选C项。
【6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冬至日丁地最小昼长为5小时,根据正午12点平分白天,则可知其日出时间=12-昼长/2=12-2.5= 9:30分,故答案选D项。
阅读某日地球光照状况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示昼半球),完成下面小题。
7. 此时,乙地位于( )
A. 晨线 B. 昏线 C. 正午 D. 子夜
8. 此时与北京在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的范围比是( )
A. 1/2 B. 1/3 C. 2/3 D. 3/4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图中可以看到南极点,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是顺时针,顺地球自转方向,乙地由白天进入黑夜,说明乙地位于昏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图中0°经线平分夜半球,是0点,180°是12点,北京时间是8点,此时与北京在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的范围是从0时经线向东到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和180°重合),跨180°,占全球的1/2,此时与北京在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的范围比是1/2,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今天的范围是从0时经线向东到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和180°重合)。
下图示意某地区河谷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依据图示信息推测( )
A. 甲处位于凸岸,乙处位于凹岸 B. 甲处侵蚀严重,乙处堆积严重
C. 甲处河水较深,乙处河水较浅 D. 甲处河岸陡峭,乙处河岸平缓
10. 图中河流位于( )
A. 断裂带 B. 向斜谷地
C. 背斜谷地 D. 断陷盆地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可知,位于河流北岸的甲处平均洪水位与枯水位之间有沉积物,说明甲位于河流凸岸,乙处附近水深较深,位于凹岸,A正确;凹岸为侵蚀岸,凸岸为堆积岸,甲处堆积,形成相对平缓河岸,水深较浅,乙处侵蚀,河岸相对陆峭,水深较深,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图中沉积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结构,顶部岩层不连续,为外力侵蚀,形成谷地,河流发育,C正确,B错误;图中没有断层线,判断没有断层和断裂结构,A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凹岸为侵蚀岸,容易受到流水侵蚀,凸岸为堆积岸,泥沙堆积。河流多位于地势低的谷地。
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1060km2,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左图示意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右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左图中与五大连池堰塞体岩石形成地质作用相同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下列地质公园与五大连池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接近的是( )
A. 山东泰山—片麻岩 B. 云南石林—石灰岩
C. 广东丹霞山—砂岩 D. 安徽黄山—花岗岩
【答案】11. C 12. D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五大连池堰塞体岩石为岩浆活动形成,为岩浆岩。图中③为岩浆活动,岩浆冷却凝结,④为沉积物压实固结,①为变质作用,故与五大连池堰塞体岩石形成地质作用相同的是③岩浆活动,故选C。
【12题详解】
五大连池为火山喷发时阻塞河道而形成,安徽黄山花岗岩为岩浆岩,为岩浆侵入形成的岩石,D正确;石灰岩与砂岩都属于沉积岩,由沉积物压实固结而成,BC错误;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A错误。故选D。
【点睛】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等;沉积岩由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而形成,常见的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常见的有大理岩,片麻岩等。
乙图是甲图中沿40°S纬线穿越河流的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在图甲所示天气系统控制下,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天气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 B. ②地风速比①地大
C. ③地有暖锋移来,云层较厚 D. ④地昼夜温差较小
14. 关于图乙中河流剖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岩石甲比岩石乙易受侵蚀 B. 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岩石乙形成前
C. 河流出现于岩石丙形成之后 D. 岩石戊形成年代比岩石丁晚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图示区域位于40°S附近,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侵蚀左岸、右图中河道偏向西岸,则河流左岸为西岸,由此可知,左图中40°S纬线右上方为正北。读左图中等压线分布可知,等压凸向高压,为低压槽,且低压槽向西南(结合前面的方向判断)延伸,根据锋面气旋特征判断,图中低压槽一般形成冷锋天气系统,南半球冷锋天气系统向北移动,则③地有冷锋移来,且处于冷锋前,天气相对晴朗,④地位于冷锋锋后,处于冷锋的雨区,云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因此昼夜温差较小,C错误、D正确;读图可知,①地附近等压线凸向高压处,应为低压槽,可能会形成冷锋,天气队阴雨,A错误;图中显示,②地等压线比①地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②地风速比①地小,B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读右图可知,河道西侧的岩石乙比岩石甲更易受流水侵蚀,A错误; 图中显示,岩层丁、戊侵入到乙岩层中,因此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岩石乙形成后,B错误;图中显示,河流侵蚀了甲、乙、丙等岩层形成了河谷,表明河流出现要晚于这些岩层形成年代,C正确;图中显示,岩石丁和岩石戊均为侵入型岩浆岩,岩石丁侵入截断了岩石戊,表明岩石戊形成年代比岩石丁早,D错误。故选C 。
【点睛】锋面气旋中,由气压中心向偏西方向延伸出来的低压槽往往形成冷锋,由气压中心向偏东方向延伸出来的低压槽往往形成暖锋,南北半球锋面类型相同,但移动方向相反。锋面气旋中的雨区,在北半球一般出现在锋线北侧,在南半球一般出现在锋线南侧。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5. 图示非洲和南美洲( )
A. 处于不同板块 B. 相距将会越来越近
C. 边缘有深海沟 D. 均有山脉贯通东西
16. 卫星监测到撒哈拉沙漠沙尘不断向亚马孙平原输送,原因是( )
A. 东北信风定向吹拂 B. 东南信风定向吹拂
C. 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D. 洋流自东向西流动
【答案】15. A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根据所学知识知,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间为生长边界,是大西洋海岭,致使两个大陆相距将会越来越远。B错误,A正确。深海沟的形成一般是板块相向运动,位于消亡边界,南美大陆西部位于板块边缘,有海沟,非洲大陆边缘位于板块内部,没有深海沟,C错误。美洲板块的山脉大致是纵贯南北,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结合撒哈拉沙漠和亚马孙平原的相对位置,受低纬信风影响,北半球信风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定向吹拂,使撒哈拉沙漠沙尘不断向亚马孙平原输送。A正确,BC错误。撒哈拉沙漠沙尘不断向亚马孙平原是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和洋流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点睛】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影响气候水热输送、海洋生物分布、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等,对沿岸大陆影响大。
下图是位于同一半球的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沿海地区年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若曲线②所示地区位于北半球,该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18. 若曲线①表示上海,则曲线②所示地区的气候资料与下图最相符的是( )
A. B.
C. D.
【答案】17. C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若所示地区位于北半球,读图可知,曲线②所示地区6—8月年降水量逐月累计变化轻微,即夏季降水较少,而该地冬季年降水量逐月累计变化较大,说明冬季降水较多,雨热不同期,②地应为地中海气候,其冬季降水主要受西风带影响,北半球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若曲线①表示上海,由材料可知①②位于北半球的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沿海地区,②应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A图夏季降水较多,最冷月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应为温带季风气候,A图错误。B图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雨热不同期,B图正确。C图全年温度较高,夏季降水较多,C图应为热带季风气候,C图错误。D图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最冷月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D图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D错误。故选B。
【点睛】在年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中,曲线坡度越陡,表明该月份降水量越多,坡度越缓,甚至没有变化,表明该月降水越少。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
A. A、D、G、B、F B. B、E、D、A、F C. G、B、A、E、D D. G、F、B、D、A
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③处不可能找到化石
B. 如果该地区有石油,则应该在②地向下打井开采
C. 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F层施工
D. 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区可能常年盛行南风
【答案】19. C 20. A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沉积岩一般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可知: 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是G、 B、 F;按岩浆活动状况判断,如果岩浆侵入某—岩层,则被侵入的岩层形成时间早于该岩浆岩,所以A是在G、B后形成的; E为变质岩,是由于岩浆活动上升时将附近的岩层高温变质形成的,所以E是在A之后形成的; 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D覆盖A、E, 说明D形成晚于A、E, 所以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的是:G、B、F、A、 E、D,C对。故选C。
【20题详解】
化石是沉积岩的基本特征,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找到化石,A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图知 ,G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所以如果该地区有石油,则应该在①地向下打井开采而不是②地,B错;隧道的建设应选择在背斜处,由图知 , F处岩层向下弯曲 ,为向斜,岩层不稳定且地下水易集聚, C错;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 地表存在沙丘, 沙丘的背风坡陡,迎风坡缓,结合图上沙丘形态及指向标可知,当地常年盛行北风, D错;故选A。
【点睛】岩层新老关系(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
1.沉积岩:上新下老(打井越往下应是越老的沉积岩)。
2.侵入岩: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
3.变质岩:侵穿者新,被侵穿者老。
4.断层:发生在断裂的岩石形成之后。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下图为“我国某地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图中O点为观察者所在位置,A、B、C、D为观察者所在地的地平面上四个方位,E、F为观察者在二至日观测到的正午太阳位置,其中OE垂直于平面ABCD。读图,该日,F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
A. 23.5° B. 66.5° C. 43° D. 47°
【答案】C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EF两点为二至日太阳最高点,E正午太阳高度大于F,所以E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F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E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材料可知,OE垂直于平面ABCD,表明正午太阳高度为90 °,故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上,其所在纬度为23.5°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该地冬至日F的正午太阳高度=90°-(23.5°+23.5°)=43°。故选C。
图1为日本富士山及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2为某摄影爱好者于2020年1月21日拍摄的“钻石富士”景观(太阳“恰好”位于富士山山顶,状如钻石般耀眼)。完成下面小题。
22. 该摄影爱好者拍摄“钻石富士”景观时的位置和当地时间最可能是( )
A. 甲湖岸,5时前后 B. 甲湖岸,9时前后
C. 乙湖岸,18时前后 D. 乙湖岸,19时前后
23. 该月( )
A. 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 B.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盛行西北风
C. 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降水 D. 赤道附近的马六甲海峡巨浪涛天
【答案】22. B 23. A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该地位于富士山山顶,山顶位于甲湖的东南侧,1月21日当地昼短夜长,5时前后当地尚未日出,而9时前后太阳应在当地的东南方天空,可能拍摄到图2所示景观,A错,B正确。山顶位于乙湖的西南侧,18时前后当地已经日落,19时前后太阳早就落到地平线以下,太阳不会出现在西南侧的富士山山顶,CD错。故选B。
【23题详解】
1月为北半球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气压所切断,A正确。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冬半年盛行东北风,B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C错误。赤道附近的马六甲海峡受赤道低气压影响,盛行垂直气流,风力小,风平浪静,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视运动总结: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二分日,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夏半年,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图甲、图乙分别为沿MN、PQ方向所做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N、O两点在气压中心M的西南方向且在同一条直线上,PQ垂直于MN。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M地的气流运动状况是( )
A. 辐散下沉 B. 辐散上升 C. 辐合上升 D. 辐合下沉
25. 控制O地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
A. 冷锋 B. 暖锋 C. 高压 D. 高压脊
【答案】24. C 25. A
【解析】
【分析】该题考察锋面气旋,学生解读材料获取对应的知识解题。
【24题详解】
以图译图,得到下图。
可知M位于低压中心,中心气流是辐合上升。故答案选C。
【25题详解】
由图可知,O位于低压槽,是锋面汇集区。在锋面气旋的左侧锋面,一般是受冷锋控制。故答案选A。
【点睛】对于锋面气旋图,有时比较抽象,可以适当转化为熟悉的图形,然后进行解读。
非选择题部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塘是人工修建的挡潮堤坝,江沪浙沿海修筑海塘历史悠久,如今海塘修筑已演变成围垦,即在海滩和浅海上建造围堤,阻隔海水,排干围区内积水使之成为陆地。金山区近年修筑围堤总长4800多米,围海造地约3866亩。
材料二:长三角区域略图(图一)及上海金山区龙泉港围塘景观图(图二)。
(1)崇明岛的形成主要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外力作用有关。今后,崇明岛更有可能与_____岸(填方向)相连,这主要与______________有关。
(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简析海上多夜雨的原因,是因为海面水汽充足,与陆地比,海洋热容量_________,夜间气温较______,水汽上升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3)简述古代海塘与如今围堤功能的主要差异__________。
【答案】 ①. 流水沉积 ②. 海水顶托 ③. 北 ④. 地转偏向力 ⑤. 大 ⑥. 高 ⑦. 古代海塘主要用于防御海浪对海岸的侵蚀;防止海水倒灌,保护陆地淡水资源;如今围堤主要用于围海造陆,增加陆地面积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长江三角洲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考查沙岛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应用、海塘与围堤功能差异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长江到达入海口附近,水域变宽,同时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潮的顶托作用,流速减缓,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浅滩淤积,逐渐淤高,形成沙洲,泥沙沉积使其扩大,形成如今的崇明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所以崇明岛更有可能与北岸(左岸)相连。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上海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与陆地比,海洋热容量大,升温慢、降温慢;夜晚,海洋降温慢,气温比陆地高,空气膨胀上升;加上海面水汽充足,空气上升冷却,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降水。
(3)结合材料分析,海塘是人工修建的挡潮堤坝,因此古代海塘主要用于防御海浪、海潮对海岸的侵蚀,保护陆地上人类的生活生产设施;海塘可以防止海水倒灌,保护陆地地表和地下水水资源不受海水的侵袭和破坏。如今海塘修筑已演变成围垦,即在海滩和浅海上建造围堤,阻隔海水,排干围区内积水使之成为陆地,因此围堤主要用于围海造陆,增加陆地面积,满足人们的用地需求。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丹娘沙丘位于丹娘乡雅鲁藏布江北岸,因枯水期时河中沙洲出露,强劲峡谷风经过江面把沙洲沙粒吹到岸边堆积而成(下图)。该地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10月〜次年3月降水较少。
(1)喜马拉雅山位于___板块和___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翻越喜马拉雅山的公路一般采用___字形,主要目的是为了___。
(2)丹娘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___,直接沙源地为____;丹娘沙丘面积的季节变化较大,全年中沙丘面积最小的季节为___,因为此季节降水___,风力___。
(3)与雅鲁藏布江在图示区域的其他河段相比,丹娘沙丘所在河谷河道___(弯曲/平直),地形___,河流流速较___。
【答案】(1) ①. 亚欧 ②. 印度洋 ③. 之 ④. 降低坡度
(2) ①. 风力堆积(或风力沉积) ②. (江心)沙洲 ③. 夏季 ④. 多 ⑤. 小
(3) ① 弯曲 ②. 平坦 ③. 慢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丹娘沙丘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板块运动、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喜马拉雅山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该山脉;而在山区修建公路一般采用“之”字形来降低路线的坡度。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丹娘沙丘是强劲峡谷风经过江面把沙洲沙粒吹到岸边堆积而成,所以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堆积作用,沙源使江心的沙洲;由于雅鲁藏布江补给主要靠冰川融水和夏季西南季风带来的较为丰富的降水,其汛期在夏季,水位较高,将沙丘淹没较多;此时在该地区,峡谷和山地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峡谷风风力相对较小,风力沉积作用较弱,故全年中沙丘面积最小的季节为夏季。
【小问3详解】
结合图片可知,丹娘沙丘所在河谷河道比其他河段更加弯曲;由于江心沙洲的存在,该河段地形更为平坦,河流落差相对较小,河流流速较慢。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造就了不同的自然景观。读世界局部区域某时段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百帕)(图1)和甲、乙、丙、丁四类不同地区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状况示意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地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__,据此判断为北半球的___(填季节)。该时段,②地的盛行风向为___。
(2)③、④两地都位于45°N附近,但气候却存在显著的差异。③地的气候类型是___
(3)此时,⑤地的气候特征是___,其气候成因与图中的___。(填“甲”或“乙”或“丙”或“丁”)相符合。
(4)⑥、⑦两地西南风形成的共同原因为___,并比较分析西南风对两地降水产生的影响___。
【答案】(1) ①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②. 夏季 ③. 东南风
(2)温带季风气候 (3) ①. 炎热干旱(高温少雨) ②. 丙
(4) ①.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成)。 ②. ⑥地盛行离岸风,来自陆地比较干燥,降水少;⑦地盛行迎岸风,来自海洋比较湿润,降水多。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世界局部区域某时段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和三角坐标图为材料背景设置题目,涉及气压带,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气候类型判读,气候特征等知识,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①位于亚洲南部,中心气压低,可判断为亚洲低压(印度低压);陆地气压低,说明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判断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图中②盛行东亚夏季风,风向为东南风,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③位于亚欧大陆东岸45°N附近,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受东亚季风影响大,形成温带季风气候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⑤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成因是由于气压带风带移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读图2丙数据可知丙大约是副高和西风控制的时间为各半年左右,故丙符合。甲、乙不受副高控制,丁受信风带控制,均不符合。
【小问4详解】
⑥、⑦两地均在赤道以北,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成西南季风。据图可知,⑥地受西南季风影响,盛行离岸风,风来自陆地比较干燥,降水少;⑦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岸坡,来自海洋比较湿润的气流,受地形的抬升影响,降水多。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南美洲南部的西海岸,海岸线破碎。某科考队考察南美洲火地岛过程中发现,火地岛多冰川湖和沼泽等湿地,岛上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如图1所示)。图2为“南美洲南部部分区域图”。
(1)甲地所属气候的特征为___。
(2)火地岛“醉汉树”树冠的朝向___,理由是火地岛位于南半球___(盛行风)带,盛行___风(风向)。
(3)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南美洲南部西海岸海岸线破碎的原因___。
【答案】(1)气候特征:终年温和湿润。
(2) ①. 东南 ②. 西风 ③. 西北
(3)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纬度较高,且多高海拔山地,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强;地处西风带,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南美洲西海岸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气压带和风带、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能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右图可知甲地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岸,南纬40°-50°之间,按照气候的分布规律,该地应该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为终年温和湿润。
【小问2详解】
根据学过的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规律可知,火地岛位于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南纬30°-60°之间),南半球盛行西风为西北风,所以“醉汉树”常年受西北风的影响,树冠朝向东南。
【小问3详解】
南美洲南部西海岸处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为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板块相互挤压,导致海岸线破碎;该地纬度较高,且多高海拔山地,冰川较多,冰川的侵蚀作用强;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西北风)上,山脉西部是西北风的迎风坡,西北风经过太平洋携带大量水汽,受地形影响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雨,降雨较多,流水的侵蚀作用强;南半球西风带海洋面积较多,陆地面积较少,所以风力较大,西海岸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点睛】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大陆西岸40°-60°之间,气候特征为终年温和湿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若北极出现极昼现象,晨线为, 图中序号代表变质作用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